儒家,佛家傳承了道家,為什麼後世讓三家並列

2020-12-05 小魚帶你知天下

儒家,佛家傳承了道家,為什麼後世讓三家並列

儒教是中國最早的本土宗教,周天子是政教合一的儒教教主,道家是儒教的核心領導者,遇上秦始皇焚書坑儒,將儒教拉下宗教神壇。秦亡後,漢朝興起,道家領導儒教徒準備復興,漢武帝聯合早已走向民間的儒家,重回廟堂,奪得儒信仰的領導權,道家失去權力,被從宮廷趕去了民間,原來的信徒四川的張道陵由此建立了道教。

由於中國的本土宗教儒教、道教都被打壓,思想領域出現真空,佛教乘虛而入,為了傳教的方便,讓老百姓容易接受,佛教宣傳道家人物老子化胡說,附會與道家有傳承關係。三個宗教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現在都是出世的,與政治完全脫鉤。那麼網友朋友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呢,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網友一:儒道在以前並沒有刻意分家。先秦諸子學說,可以用金剛經一句話來形容: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上承古祖心宗,對大道乃至世間萬事認識不同而立說。佛法自漢朝左右才傳入,理論非常完備,只能說跟後來所謂儒道二家相提並論,是因為三家真實理事修證,最後目的都是一樣的,同樣是「天下歸仁,止於至善」。 當代三家通舉最好的一路是袁煥仙南懷瑾一路。他們以禪宗悟達根本,然後一法之所印,把傳統文化幽微處發揮出來。但自南先生之後,先悟道修證再弘揚三家學說的恐怕很少。

網友二:儒學成立於孔子,道學起因於老子。老子歲長於孔子,按道理先有道學思想,後有儒家學說。釋教源於古印度,傳入並興起於東漢前後,釋迦出世時間和老子、孔子為同一時代,公元前565年前後。道教不是老子創立,道教興起於西漢末年,最初由張道陵所創,集道家、陰陽家、導引家、丹術、符籙家於一身而成。

儒和道從家而成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春秋戰國到漢朝之間,還有一個秦朝。雖然比較短暫,但是秦朝焚書以後,破壞了很多諸家學說和世存典籍。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典籍,都是漢朝以後所補救或殘存下來的,有很多可能已經失去了原貌。

相關焦點

  • 佛家 儒家 道家 三家深層次的關係
    儒釋道三家在我們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三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語出《孟子·公孫丑 上》這裡的浩然之氣,與道家所講充斥全身之氣,無二。孟子曰:氣,體之充也。」應無所住乃生其心「,語出《金剛經》這裡的心,與儒家講的心是一非二,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語出《清靜經》這裡講的心,與佛家講的心同源同流,實是三教同源,實是三家是一家。
  • 中華文化三家店:儒家、佛家、道家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雜貨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流派,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種文化都是有眾多流派的,中國文化在唐宋之後就分為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中國現代佛學家南懷瑾曾經將儒家比作糧店,將道家比作藥店,那麼他將佛家比作什麼呢?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進取文化;道家——規律文化;佛家——奉獻文化。佛家講布施,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奉獻精神的體現。4、從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來講:儒家——糧店,道家——藥店,佛家——百貨店。——養正氣,道家——養大氣,佛家——化怨氣。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發展出了三家有代表性的流派,分別為儒家、佛家和道家,具體三家的思想和特點如何呢?一起聽聽大師們的講解和論述。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大師認為儒者言性,而佛者見性;儒者勞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貪生,而佛者解脫;儒者有為,而佛者無為;儒者分別,而佛者平等;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內。
  • 馬一浮:儒家、道家、佛家的比較
    那麼像馬一浮這樣一位國學大師,對於儒釋道三家之分別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總得來說,馬先生以儒家為宗,甚至認為人類一切文化最後必定歸於儒家六藝,只是六藝在各種文化裡的名字不一樣而已,比如說西方人講真善美,本質上與六藝追求的一樣。但馬一浮並不排斥佛教,且認為儒家與佛家宗趣相同,兩家都是讓人體認自性,都是讓人破習顯性、反求諸己,都以為人人皆可成佛成聖。
  • 關於儒家、佛家、道家的一點思考
    南懷瑾講:「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最近聽了本書,叫《洞見》,副標題是「佛學為什麼是真的」,聽著是不是很有意思!
  • 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
  • 儒家治國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教條。1、儒家講的是敬,道家講的是靜,佛家講的是淨。
  • 蘇軾:儒家的執著,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圓融
    向外積極入世、用世的挫折,使他向內尋求心靈的慰藉,道家思想無疑是撫慰心靈的良藥。蘇軾是四川人,李白也是少居蜀中,巴蜀地區道教風氣較濃,並非一味地如儒家一樣方正,他少年時期曾拜道士張易簡為師。年少時就愛讀《莊子》,曾說「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 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1儒家說:醋是酸的儒家認為這個世界是酸的!
  • 關於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就是人與自己的心的關係。見仁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智者樂。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仁。道家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想有所作為,99%的人都是這樣,希望通過學習,念很好的大學,然後成為很厲害的人,為社會服務,好像沒有什麼不對。所以孔子一直勸我們,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擇隱。天下太平,國家很好的時候就出來當官做事,當天下大亂就退隱,因為出來做事也沒什麼用。就像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
  •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如果說得具體點,那就是: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儒家的身所謂儒家的身,就是像儒家一樣追求。儒家的價值觀裡,立己達人,追求立功,兼濟天下的觀念,造就了一代代賢士人名臣的精彩人生。讀儒家,學儒家,可「成人」可「有為」。道家的心儒家看重人和社會,道家重視人和自身。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這三句話總結了人身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心、骨、皮,心意味著精神寄託,骨是精神的支撐,而皮是外在的形象。「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
  • 儒家解決問題,道家取消問題,佛家沒有問題,解決孩子問題用儒家
    儒家說的是人道,儒家用在企業上可以呼風喚雨,是因為他可以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適合童年就開始學習。學習做人做事,做企業,做領導,學習立馬就可以用。道家說的是天道,道法自然,是自然主義,致力於消解問題,道家講究得意時,急流勇退;陰雲密布時不惑於心,道家適合一些經歷豐富、閱歷無數的人去參道。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比,經典珍藏
    歡迎訂閱<jhfprinter>,JHF願與您一路同行。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 佛家供奉佛菩薩,道家供奉三清祖師,儒家供奉的這個牌位厲害了
    我國釋儒道三教並立,形成獨特的哲學與宗教融合的文化,從而達到了「教化」眾生的目的。佛家「明心見性」,道家「返璞歸真」,儒家「修身養性」,方法各不相同,卻殊途同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找回被塵世染汙的那顆原本清淨明亮的內心。
  • 儒家、道家與佛家,哪家的思想更勝一籌?
    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人思想影響最大的教派,應該就是佛家、儒家還有道家了。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儒教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自然是佔據了主導地位。佛家還是那樣,至於道教似乎就有點後繼無人了,還不如外來的基督的教派。
  • 淺析天龍八部中的道家儒家佛家
    天龍八部看它的名字貌似是佛教的書籍,然而其中的三大主角,卻分別代表著釋儒道三家。喬峰此人行事光明磊落,重大事件中總是選擇捨生取義,這完全是儒家孔孟所提倡的。喬峰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為了宋遼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不惜叛主與遼皇帝同歸於盡。喬峰義薄雲天俠肝義膽乃是代表著儒家的敢為天下先,仁者的大氣魄,其最後不惜一死以成大義實為儒家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