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風起雲湧老字號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作為海南熱門旅遊「打卡地」的海口騎樓老街,在建成之初,曾是海南島內外貿易的窗口,是連接祖國內陸和南洋的重要中轉站,大量資金、人員、貨物在此流動。濃重的商業氣息,代理業、百貨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催生了騎樓老街的一個個品牌商號,「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就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海口水巷口。李幸璜 攝

  百貨業

  輪番上場競爭激烈

  海口的騎樓老街,並不是只有一條,它其實是一片兩平方公裡的老街區。1920年,這一街區的商鋪增至近百家,成為當時海口最繁華的街區。

  這一時期,從事百貨業的商鋪,大體上分批發、零售兩種。較早從事百貨批發的商號有「瑞隆號」「賴發盛」和「榮生號」,百貨零售商則屬「中興商店」「精華公司」「遠東公司」和「裕大公司」名頭最為響亮。

  位於中山路上的「中興商店」頗有影響力,在當時尚未時興明碼標價的背景下,「中興商店」因奉行「不二價」深受消費者信賴。

  1919年,「精華公司」開業後,也效仿「中興商店」的做法,但「精華公司」軟硬體條件更好,不久便將「中興商店」比了下去,一時獨佔海口百貨業鰲頭。眼見「精華公司」的紅火,希望能在海口百貨業中分得一杯羹的「遠東公司」應運而生。當年,「遠東公司」與「精華公司」位置剛好是斜對面,經營的商品品種也大體相同,兩家公司競爭激烈。

  遺憾的是,「遠東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商鋪轉賣給了富商王先樹,「裕大公司」登上了歷史舞臺,「精華公司」再次棋逢對手。

  「裕大公司」位於博愛北路54號,店鋪所在的樓原叫「裕大樓」,經營布匹百貨零售,也做布匹批發生意,店裡整日熙熙攘攘,人來人往,不僅是到海口進貨的各縣布商們的必到之處,還是海口的時尚窗口和愛美人士的夢想之地,無論是上海流行的布料,還是廣州時興的紡紗,在這裡都能找到。

  裕大公司一直經營至海南解放。2014年,博愛北路啟動修繕工作後,經過對老商號的挖掘,確認「裕大樓」便是當年的「裕大公司」,遂恢復其老商號牌匾。

  酒店業

  三足鼎立競風流

  若要提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尚和洋氣之處所,「大亞酒店」和「裕大商場」當之無愧。這兩者,一為富賈雲集的高級旅店,一為名媛淑女推崇備至的時尚天堂。而它們的經營者,就是出身富商之家的王先樹,其父王紹經是新加坡著名瓊僑殷商。

  「大亞酒店」位於中山路70號,與得勝沙的「五層樓」(海口大廈)和「泰昌隆」齊名,在當時被稱作海口最好的旅店。「大亞酒店」二樓廊坊前,曾有一處很有名的咖啡館,那裡尤其喜歡播放南洋音樂,吸引不少外國人成為常客。

大亞旅店內部。(攝於2009年) 李幸璜 攝

  海口大廈位於海口市得勝沙路,是一座古樸典雅、仿羅馬式建築,市民習慣上稱其為「五層樓」。「五層樓」一層較高為餐廳及商場,二至五層為客房,四至五層後進為影劇院,成為集歌舞廳、高檔餐廳、客房、電影院為一體的吃住娛樂中心,是當時海口最高級的娛樂場所。

  「泰昌隆」老字號是海口騎樓老街三大旅店之一,是新加坡文昌籍華僑投資合股共建的旅店,兼具了南洋風格和古代中國式建築風格。1923年,「泰昌隆」經海口總商會向政府申請批准獲得個體商業執照,1925年,「泰昌隆」僑批局成立,除了經營旅店業,同時還做進出口貿易等業務。

  緊挨著「泰昌隆」,還有一家同樣經營旅店業的悅來棧。相對於三大旅店,悅來棧顯得低調不少。悅來棧是廖開振於新中國成立前修建的,從中山路一直延伸到長堤路,當時曾經名叫「南京旅店」,後來改為悅來客棧。

  悅來棧一樓的前面(面向中山路)和後面(面向長堤路)是鋪面,早期也曾經營「九八行」。那時,長堤路邊上還是水域,常有船停靠卸貨於此。據史料記載:1949年到1955年間,中山路的鋪面以私營的手工業居多,椰雕店、木屐店、鏡畫店、修表行、刻章店、眼鏡店……也有紙業、糖果、土特產、菸酒行、水果、副食品、布鋪、藥材行、茶行、日用百貨等各種類型的商鋪。

  過去,老海口人上街都愛穿木屐。據知情人士回憶,站在悅來棧樓上,推開那扇小小的百葉窗,中山路的街景盡收眼底。晚上整條街道都像在狂歡,晚飯過後,市民從坊間巷裡湧出來看街景、買東西、吃夜宵,人來人往,清脆的木屐聲互疊在一起,「噠噠噠」變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韻律,響徹整條中山路。

海口騎樓老店。李幸璜 攝

  九八行

  海南土特產在此中轉

  「城中有河,河在街中,河岸是房,船在街中行,如在畫中遊。」1920年代前後的水巷口街,靠近海口老城最繁榮的碼頭,進出貨物在此中轉,不僅是進出海口老城的通商口岸,還是騎樓老街最為特別的風景,既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東方意境,又具有「義大利威尼斯水城」的西方韻味。

  水巷口最早的房屋建在水巷口一橫路和二橫路,大部分是低矮的磚木民房。因為這一帶是海口市最早的碼頭和航行通道,島內土特產集散、貿易在此,因而九八行(土特產代理業)十分發達,許多從事碼頭搬運工作的福建移民最先在水巷口河道兩旁建房定居。這些最早移居此地的先民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了水巷口一片繁榮的天地。

  什麼是九八行?海南地處熱帶,物產豐富。海口市是海南島水陸交通的樞紐,各縣商販收購土特產運來海口,委託九八行代銷,九八行從中得利——比如,賣100元的貨,代理商得2元,貨主得98元,九八行就是因這種分配方式而得名。清末民初,九八行著名的商號當屬「梁安記」「雲旭記」和「邱厚生」。

  「梁安記」的創始人梁建績祖居水巷口路。他早年喪父,因其叔叔膝下無子,便將他過繼撫養。梁建績的叔叔經營鹹魚店、小兌換點等小商鋪,其過世後,留給了梁建績一筆不多的遺產,但極具商業頭腦的梁建績卻憑藉著這筆小資金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在中年時期便成為當時海口有名的富商。

  梁建績的創業之路從當「水客」開始:帶水產品前往香港銷售,再從香港買回日用品銷售。在挖得第一桶金後,他便在中山路開設了自己的九八行「梁安記」,後還在徐聞購置莨姜園,廣植莨姜,大量運銷香港、新加坡。

  「雲旭記」創始人云旭如是瓊山縣府城鎮甘蔗園人。年輕時的雲旭如靠當小商販起家,開設了「雲旭記」。雲旭如中年早逝,所幸其後人云昌漠善於經營,除繼承雲旭如所經營的赤砂糖、檳榔、瓜子等土特產出口外,還大量進口「洋紗」進行銷售。此後,雲家的產業不斷擴張:在熱鬧的博愛北路開設經營布匹的「嘉華號」,在水巷口開設專營匯兌的「尚亦莊」、專營代理業的「同懋號」。

  1945年後,運往海口的各縣土特產日益增多,許多小型的代理行不斷湧現。這些代理行多由各縣農戶、商販組成。當時對代理行一般都稱「行家」,以其代理的主要土特產,分為「赤糖行家」「檳榔行家」「生豬行家」等。在這些小型的代理行中,當時較著名的有「萬興和」「合豐行」「祖安號」等商鋪。與此同時,包括「南華行」「南生莊」等在內的新的土特產運銷商也紛紛設立。這些商家爭相購買土特產,將它們源源不斷地銷往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

  關於騎樓老街的這些老字號,現存的完整史料並不多,但這些老字號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也在不斷豐富著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 海口騎樓老街:風起雲湧老字號
    作為海南熱門旅遊「打卡地」的海口騎樓老街,在建成之初,曾是海南島內外貿易的窗口,是連接祖國內陸和南洋的重要中轉站,大量資金、人員、貨物在此流動。濃重的商業氣息,代理業、百貨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催生了騎樓老街的一個個品牌商號,「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就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 海口騎樓老街一日遊
    公司開年會選在了海口,忙裡偷閒一天逛逛海口的老騎樓。 好像不管到哪個城市都會有這麼一條充滿南洋風格建築的街道。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鑑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
  • 海口騎樓老街,南洋遊子的愛與寄託
    來海口多次,喜歡騎樓老街那一塊地兒。總感覺騎樓老街那些老房子充滿了歷史的厚重。 即使是現代社會已經飛速發展,但是對於有文化傳承的產物,無論是地下埋的文物,還是仍在使用的建築,都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所在。海口騎樓老街,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裡,總長四點四公裡,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 海口騎樓老街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
    海口看騎樓老街就要了解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由來和了解一下《天津條約》。既看了騎樓老街得風景,也了解了留在騎樓老街上的得歷史故事。了解了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由來,了解了天津條約以後就會對海口的騎樓老街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會讓你在海口逛騎樓老街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海口的騎樓老街最早的興建是早年漂泊南洋的老一代海口人在海外闖蕩掙了錢以後回家鄉出資興建的。
  • 海南省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裡的老街變遷
    海南省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裡的老街變遷   中新網海口6月24日電(宋將)修繕一新的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以其獨具南洋風格的建築吸引著四方遊客。
  • 中國海口 騎樓老街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經沒落的海口騎樓老街軟體迎來新的生機,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下騎樓老街輝煌歷史,勃勃未來: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
  • 新春見聞:百年騎樓老街新生 漸成海口城市靈魂
    中新社海口2月14日電 題:百年騎樓老街新生 漸成海口城市靈魂  中新社記者 王子謙  海口市中山路81號「炭畫世家」傳人韓翠瓊的春節格外忙碌,看著熙熙攘攘的遊人,她說這條「最海口」的老街道終於迎來新生。
  • 「漫步海口騎樓老街」攝影大賽開鏡 展現騎樓老街魅力
    「漫步海口騎樓老街」攝影大賽開鏡。 蘇鳴飛 攝 中國僑網海口11月17日電 (蘇鳴飛)2018年「漫步海口騎樓老街」攝影大賽開鏡儀式17日在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舉行,眾多攝影愛好者聚集在此進行拍攝創作和相互學習交流。
  • 海口騎樓老街,展現著海南獨特的城市風情,被稱作「小外灘」
    在四季如春、椰風海韻的海南島,最具國際化度假風的城市當屬三亞,而最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莫過於有著「椰城」之稱的首府海口。來到海口旅遊,除了享受藍天白雲、陽光沙灘之外,不妨逛逛海口老城區的街巷,深入了解海口人文故事。
  • 海口騎樓老街,不一樣的老街
    不知不覺已經來海口一年了,不知不覺已經有點愛上了這座城市,她的靜謐,清新,都深深吸引了我。海口騎樓老街更以它的魅力讓我對它刮目相看。無論你去沒去過騎樓,接下來就讓我帶你看看騎樓。小編上次去的時候是今年的清明節,4月的海南已經非常熱了。
  • 海口百年騎樓老街的美麗與滄桑
    中新社海口六月二十二日電 題:海口百年騎樓老街的美麗與滄桑  中新社記者 莫成雄 王辛莉  海口騎樓老街近日入選首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歷經百年滄桑的海口騎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海口騎樓老街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我感到很意外。」
  • 夜逛海口騎樓老街
    今天是元宵節吃過晚飯趁著這麼好的天氣出去走走,前二天看了馮導的電影《芳華》一下想到去騎樓老街逛逛,然後回來去電影院看《捉妖記2》,春節期間沒有來的及看。我住的地方離騎樓老街有3公裡,走過去可是不明智的選擇,在樓下開了一輛共享單車,18:00點鐘開始向騎樓老街出發了。
  • 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完成立面修復 計劃於近期開街
    今天(1月29日)上午,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整治後,順利完成了所有立面修復工作,將於近期開街,屆時,中山路將再現南洋歷史風貌,成為海口首條具有南洋風情的休閒步行街。  今天,記者在整治好的騎樓老街中山路看到,經過修復,如今的中山路已煥然一新,由青石板小磚塊鋪成的路面平整寬闊,而且各棟騎樓仍然呈現出原來的風格。不同的是,老街上多添了幾個具有南洋風情和代表海南特色的銅像,展示了「下南洋」、「老爸茶」、「椰韻」和「商道」等主題,雕塑神情十分生動。
  • 海口騎樓老街文化之旅啟幕
    本報11月18日訊(記者梁冰)今天上午,以媽祖文化海洋文明為主題的「海口騎樓老街文化之旅」系列活動在中山路舉行,來自我省各界的專家、學者、媽祖信眾等齊聚天后宮,禮敬媽祖,並在老街參觀、創作、研討。
  • 夜遊海口騎樓老街,比白天更熱鬧,看看大家都在玩什麼?
    接著分享我的海口見聞。初到海口的遊客,有一個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海口歷史悠久的騎樓老街。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的一張城市名片,它其實是包括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等的騎樓老街區,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尋味南洋」主題活動現場氛圍熱烈。
  • 騎樓老街系列圖書首發 為保護開發提供依據
    1月9日電 (記者 王子謙)細緻呈現海口騎樓老街歷史沿革、人文風物和建築信息的《騎樓故事》、《海口中山路老字號》和《海口騎樓建築立面信息採集圖冊》系列文化叢書9日在海口首發。該書通過對老街文化的多角度切入,分門別類的梳理,力圖帶領讀者領略本色的騎樓歷史。  海口騎樓老街是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具有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2009年6月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 海口騎樓老街,600多棟百年騎樓帶你重現老海口的「南洋風情」
    如果去海南旅遊,騎樓老街那是一定要去走一走的,騎樓老街不僅是海口市的著名的特色步行街,也是海南省靚麗的文化名片,同時也以其獨特性、唯一性而被評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街,置身騎樓老街,恍若時光剎那間倒流,回到了100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裡。
  • 海口最獨特的騎樓老街,感受海口本土風情最好的地方
    海口老街有兩條,而最有名的是海口騎樓老街了。沿著海甸河一路向東,很快就能看到海口騎樓老街的名牌,而對岸的鐘樓,紅色的磚瓦,非常漂亮,鐘樓也是海口的一大標誌,是為了海口的通商而建,有一定的價值~騎樓老街面積很廣,連綿數片,至今已有700年歷史。
  • 海口百年騎樓老街上演特色「荔枝宴」
    尹海明攝萬年火山孕珍果,百歲騎樓賞佳餚。5月17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荔枝宴」在海口著名的騎樓老街舉行。在擁有百年歷史底蘊的騎樓老街,品嘗時下最新鮮的荔枝和荔枝菜餚,別有一番風味。「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鮮美的荔枝曾讓古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美好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