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晚唐詩人,而且他的詩膾炙人口,尤其是他的《清明》一詩,更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這首詩一直是持懷疑的態度,認為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可能對於很多杜牧的粉絲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畢竟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但是現在一些專家堅持認為,這首詩的作者另有其的,真正的作者並非杜牧,而是同為晚唐詩人許渾。
晚唐詩壇也是人才濟濟,這一時期的杜牧和李商隱力壓群雄,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兩人也有著「小李杜」的美譽,意思是他們的才華可以直追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杜牧的詩也是清新脫俗,同時又很具有感染力,由於他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不如意,還一度在揚州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每一首都感人肺腑。
許渾也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不過要論名氣的話,自然是要輸於杜牧,不過他也有一首流傳度很廣的詩《鹹陽城東樓》,裡面的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也是深入人心,所以他的作品也很獨特,風格與杜牧還是有幾分相似,大概是這個原因,使得一些專家認為杜牧的《清明》一詩,真正的作者是許渾。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從文風上來說,杜牧和許渾比較接近,另外他們的經歷也大致相同,杜牧顛沛流離,許渾又是很落魄,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從人生經歷來看,兩個人都有可能創作出這種情感細膩的作品;另外杜牧的詩集裡也沒有收錄《清明》,這就很尷尬了,我們現在可以看得的資料是宋朝文人刊刻杜牧詩集,這也是他最早的詩集,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杜牧的《清明》一詩,還的確是有很多的疑點。
許渾的詩集同樣在宋有刊刻,不過從中也不有發現這首《清明》,不過有一些專家只是在大膽猜測,如果說這首詩是許渾的作品,應當在他的詩集裡會收錄,畢竟這是一首傳世之作,不可能不收錄其中。所以現在我們也無從考證,這首詩的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人們依舊把這首詩歸到杜牧名下。
南宋時期重新刊刻杜牧詩集時,依舊沒有收錄,直到明代才把這首詩收錄其中,其實一首好的作品,也是與人一樣要歷經坎坷。現在這首詩是杜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對於我們這些讀者來說,只要是好的作品就行,畢竟我們遠離那個時代,不可能考證出來,沒有任何的資料。
杜牧的這首《清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個人推測,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杜牧這首詩可能寫得太過於匆忙,只有草稿,還沒有真正經過潤筆,在他逝世後,人們沒有發現這首詩,直到幾年後才突然出現。二、或許這首詩真的存在疑問,作者有可能不是杜牧,而是另有其人。當然這些都只是個人猜測,現在的專家也是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古代很多的詩歌其實都存在這個問題,這也可能是由於那個時代的印刷術不成熟導致的,一些作品時間太過於久遠了,再加上又沒有資料可以查閱,這也就使得人們會把一些作品弄混淆。杜牧的這首詩會出現這個情況,正是由於他早年間的詩集裡沒有收錄,才使得一些專家從文風上猜測是許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