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沈從文《邊城》裡的端午

2021-01-12 閃電新聞

主播讀經典,「粽」情端午節,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寧津融媒體中心主播宋豔。平淡的生活總需要一些調劑,那些停留在歲月裡的節日,就仿佛是一個個生活的加油站,儀式般地一遍遍告訴人們,生活如何精彩,生活如何延續。今天與您分享沈從文在代表作《邊城》裡描寫端午的文字,以應時景。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

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裡,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蓬蓬鏜鏜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牛皋水擒楊么時也是水戰擂鼓。凡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皆顯出這一船合作的光榮。好事的軍人,且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膊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主播簡介:

宋豔,寧津融媒體中心主播

閃電新聞記者 韓瑩 報導

相關焦點

  • 《邊城》沈從文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他描繪的是湘西小鎮茶垌的生活狀態。閱讀沈從文的邊城,需要十足的耐心。小溪,白色小塔,小塔下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老人,一個小女孩和一隻大黃狗,構成了《邊城》的主要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所有的事物都接近自然的狀態。這裡的美,好像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寧靜而悠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
  • 【朗讀者·端午節特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端午日
    【朗讀者·端午節特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端午日 2020-06-26 0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沈從文《邊城》裡湘西
    很小的時侯不知從哪弄到一本綠色封面的《邊城》,明天就考試,我卻讀了一夜,那個美的不可放物的地方,從此,就在那,在我心裡,長大後重讀沈從文的小說集,突然發現,有一種東西可以不老,那就是美,文學的美,有些文章很年輕,到你長大成人時,它還像很年輕,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便是。
  • 《邊城》——三個端午節串起的故事
    端午節轉眼過去,每到端午就會想起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因為這正是一個由三個端午節串起的故事。《邊城》被稱為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小說。《亞洲周刊》曾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 《邊城》裡看沈從文的詩與畫
    本文由小小漁家傲(拓荒記)首發原創,精心閱讀寫作一月有餘,原文連結如下:《邊城》裡看沈從文的詩與畫https://mp.weixin.qq.com/s/VqMDrmxTNs7FpZfiIypbAA01 《邊城》最早是我高中語文課本的一篇文章,但對其印象大抵是一幅清秀的山水畫
  • 沈從文「邊城」今安在
    你到鳳凰看到的不是沈從文的鳳凰許多人是衝著沈從文去的。沈虎雛說:「去了,看到的是變了味的東西啊,看到的都不是沈從文作品裡的鳳凰了,現在都已經改頭換面了。變化反正越來越厲害了。」沈從文離開的時候幾千人都沒有。而今那麼多人擠在那個地方,完全就是另外一種味道了是吧?這是沒辦法的事。」回鳳凰,沈龍朱和沈虎雛兄弟都不進沈從文故居。因為沈從文故居已經承包出去了,承包期是50年。就是說開發商一下買斷了50年經營權。50年之後,熟悉沈從文的這些人都沒了,故居裡的東西還是不是原來的東西?
  • 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給讀者帶來了幾種「美的愉悅」?
    人文之美《邊城》這部小說裡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描寫端午節的民俗習慣,那是邊城小山村最為興奮和歡樂的時刻,賽龍舟,追鴨子,人頭攢動,平日裡不見的親戚朋友也趁著節日的機會相聚。文中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反覆勾勒端午節熱鬧的場面,一來是向讀者表現湘西小山村的風土人情,二來也是想表現「邊城」小鎮人美好歡樂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也是劇情展開的需要。
  • 沈從文《邊城》:那座小城,不僅有風景,還有動人的愛情
    2、第一年的端午節,她遇上了喜歡的男生有一年端午節的時候,翠翠進城看划龍舟比賽,偶遇了英俊風趣的老二,少女的情思首次被點燃。結果第二年端午節,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家的吊腳樓裡躲雨,又遇見了順順家的老大,老大同樣也對翠翠一見鍾情。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個女人,這該怎麼辦呢?
  • 沈從文:邊城裡的人物、山水、人情都是美的
    邊城裡的人物都是美的。「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著她且教育著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禾,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怒。」很多人都說翠翠的原型便是張兆和。
  • 沈從文的《邊城》:田園牧歌式的愛情,不復存在的理想國
    寫作邊城那年沈從文正處於人生最快樂的時期。因為他經歷百般曲折終於娶到了心目中的女神張兆和。小說邊城於1934年在國文周報上連載了四期,後來因為沈從文母親病重而中斷。那是沈從文離開老家鳳凰十年之後第一次返鄉,回鄉旅程遙遠,他坐著小漁船緩緩滑走,看著日夜長流千古不變的河水。看著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長長久久地思考著人生。回鄉之旅,歷時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沈從文在家裡只待了四天。
  • 美文欣賞:《邊城》節選(沈從文)+又讀《邊城》(汪曾祺)
    因此,沈從文的民族應是漢族,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
  • 初識鳳凰,是在沈從文的邊城裡,再識鳳凰是在文章邊城鳳凰裡
    初識鳳凰,是在沈從文的邊城裡。這位在中國文壇聲譽僅次於魯迅的鄉土文學家,用他那清麗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鳳凰邊城淡雅的水墨畫,早在孩提時代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心。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沈老的名言飽蘸著沱江幽靜的濃綠,早就深深地銘烙在我的腦海之中。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到底在哪裡?
    至此,筆者基本確定洪安古鎮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沈從文手繪的「茶峒城勢」圖兩者的地形基本相合,但也有兩個問題:一是衛星地圖上,從洪安古鎮到小溪渡口(最左側,山路與小溪交匯處),距離大約是兩公裡,也就是四裡路,而文中說的是一裡路;二是沈從文手繪的「茶峒城勢」圖與衛星地圖的上下、左右顛倒了。
  • 翠翠,不只是《邊城》中的美麗形象,更是沈從文心中的知己
    《邊城》中的翠翠,美麗、善良、溫柔、聰慧。這個有著黑黑皮膚的「黑裡俏」形象,使她在文學畫廊中獨樹一幟。這個在自然中長大的女孩,寄託著沈從文對生活美好的想像。一、翠翠身上,糅合了三個女子的形象特點。談到《邊城》的材料來源,沈從文在《湘行散記.老伴》裡曾說過他一個當年行伍同伴的故事。在一個小城裡,這個同伴看上了一個絨線鋪裡的女孩子,就藉口買系草鞋的帶子,到絨線鋪去了三次。
  • 沈從文《邊城》裡的愛情:沒有一個壞人,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沈從文的《邊城》,寫於一九三三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那是一個山河變色、局勢動蕩的年代,而故事裡的湘西邊陲小鎮茶峒卻脫離滾滾塵寰,猶如桃花源般遺世而獨立。茶峒的人不談功利,不論金錢,船總的兒子可以自由追求貧寒船家女,沒有來自家庭階級的隔閡。
  • 沈從文《邊城》:鄉土中國,人性大美
    讀過《邊城》的人大概也會有這個感覺:沈從文的語言具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和浪漫的詩意之美,《邊城》仿佛是一座桃花源,可遠觀而不可觸及。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作家們描寫的鄉村大抵與魯迅所見略同,所以,沈從文就顯得特別的遺世而獨立,孤芳自賞。因為,在沈從文的筆下,比如《邊城》,他給我們展示是在遙遠的湘西,那裡的民風古樸、人性純淨無爭,人和人的關係自然和諧,就連吊腳樓上的妓女,也是重情重義,單純可愛。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 《邊城》:沈從文心中永遠的翠翠
    1917年夏天,沈從文和戰友趙開明行軍時途經滬溪浦市,他們在一家絨線店鋪遇見一位叫翠翠的少女。翠翠16歲,俊秀美麗。趙開明對翠翠一見鍾情,駐留浦市的幾天裡,他天天找藉口接近翠翠,並悄悄向沈從文發誓:「若是哪一天我做了軍官,一定娶翠翠為妻!」
  • 沈從文《邊城》:你是住在我生命裡的人,等待是最長情的告白
    民國文學大師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簡練的語言,向人們描述了湘西邊城「茶峒」小鎮桃源式的世俗生活,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形態來說,寫這類小說,簡直是一種「叛逆」,正如作者在《邊城》題記中寫道:照目前風氣說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及大多數讀者,對於這種作品是極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
  • 沈從文先生《邊城》,你要渡船還是碾坊?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