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端午節特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端午日

2020-11-23 澎湃新聞

【朗讀者·端午節特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端午日

2020-06-26 0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各位聽眾朋友,

《朗讀者》節目與您如期相約了。

今天是端午佳節,

本期朗讀者由幹警鄭尚君

為我們帶來作家沈從文的

一篇短文:《端午日》。

文章描寫了湘西茶峒人

龍舟競渡和追趕鴨子的歡快場面,

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

和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 點擊收聽朗讀作品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

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裡,要用它時,拖下水去。

每隻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END

原標題:《【朗讀者·端午節特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端午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名家筆下的端午:汪曾祺吃"十二紅" 梁實秋戲稱"粽子節"
    談到作家中的「吃貨」,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中國味兒」,筆下的端午節也透著一股濃濃的「鹹鴨蛋味兒」。——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沈從文:湘西小鎮有賽龍舟和捉鴨子    著名作家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人,在其代表作《邊城》中,就有對湘西小鎮端午節風俗人情的精彩描寫。
  • 夜讀|沈從文《邊城》裡的端午
    主播讀經典,「粽」情端午節,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寧津融媒體中心主播宋豔。平淡的生活總需要一些調劑,那些停留在歲月裡的節日,就仿佛是一個個生活的加油站,儀式般地一遍遍告訴人們,生活如何精彩,生活如何延續。今天與您分享沈從文在代表作《邊城》裡描寫端午的文字,以應時景。
  • 《邊城》沈從文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他描繪的是湘西小鎮茶垌的生活狀態。閱讀沈從文的邊城,需要十足的耐心。小溪,白色小塔,小塔下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老人,一個小女孩和一隻大黃狗,構成了《邊城》的主要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所有的事物都接近自然的狀態。這裡的美,好像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寧靜而悠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
  • 《邊城》——三個端午節串起的故事
    端午節轉眼過去,每到端午就會想起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因為這正是一個由三個端午節串起的故事。《邊城》被稱為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小說。《亞洲周刊》曾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 端午節汪曾祺要吃「十二紅」,沈從文更愛賽龍舟
    我國著名作家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人,在其代表作《邊城》中,就有對湘西小鎮端午節風俗人情的精彩描寫。婦女、小孩子端午節要穿新衣,額角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吃魚吃肉,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軍民自由下水捉鴨子……沈從文在《邊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寫了極為熱鬧的端午節場面,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到底在哪裡?
    當時,鳳凰古城在全國範圍內已頗具名氣,因其建築風格合於《邊城》的描繪,且在湘西境內,又是作者沈從文的故鄉和安眠地,所以很多人便想當然地以為鳳凰古城就是先生筆下的「邊城」。當然,這一說法並不難於駁倒。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
  • 書畫| 著名作家畫家筆下的端午節
    唐雲 端午即景「夏月枇杷黃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端午前後,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節,畫家的筆下除了粽子,當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關於端午新婚夫婦贈扇給父母的習俗:相傳唐太宗曾於端午日送絹扇兩把給他的「愛卿」長孫無忌和楊師道,上有他的「飛白書」親筆題詞。宋代人把「花巧畫扇」列為「端午節物」(《東京夢華錄》卷八)。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 「一路書香」行讀《邊城》尋訪沈從文筆下的世外桃源
    邊城茶峒古鎮  位於川湘交界的小鎮茶峒,是沈從文先生筆下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相對同期魯迅筆下的啟蒙與批判性,沈從文筆下的人與山水充滿了善良與寧靜。竇文濤拿中國畫比喻沈從文先生的獨特文風,連連感嘆道:「連悲歡離合,都顯得像『蒙上了一層霧』,沒有那麼強烈,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 沈從文筆下的那座邊城:一座被遺忘的古鎮——邊城茶桐
    由於一本書讓我了解了「邊城」,由於一張車票讓我來到了「邊城」,來到了那座深山中的邊陲小鎮——茶桐古鎮。在沈從文老先生的筆下,它是一座民風淳樸,清幽淡雅的古鎮,不過卻鮮為人知,被遺忘在深山中。邊城茶桐它雖沒有鳳凰古城那麼有名,但和鳳凰古城比,它更多了那份沒被打擾的清幽和神秘感。有一種想讓人去探尋一番的感覺。我們今天了解了解這座神秘古鎮。這座古鎮原名叫茶桐,後因沈從文老先生的《邊城》而聞名於世,故在2005年改名為邊城,但為了和其他的邊城有所區分,於是又叫邊城茶桐。
  • 沈從文《邊城》:那座小城,不僅有風景,還有動人的愛情
    2、第一年的端午節,她遇上了喜歡的男生有一年端午節的時候,翠翠進城看划龍舟比賽,偶遇了英俊風趣的老二,少女的情思首次被點燃。結果第二年端午節,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家的吊腳樓裡躲雨,又遇見了順順家的老大,老大同樣也對翠翠一見鍾情。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個女人,這該怎麼辦呢?
  • 南濱路上演端午節民俗搶鴨子 再現《邊城》熱鬧場景
    在重慶,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划龍舟以外,還流傳著搶鴨子這一習俗。6月25日,一場搶鴨子比賽在重慶南濱路的長江中上演,再現了沈從文筆下《邊城》裡過端午節搶鴨子的熱鬧場景。上午9點鐘,上百名選手齊聚重慶南濱路軍港碼頭。工作人員將50隻鴨子分4批裝上橡皮艇,然後運送到長江江心的位置開始投放。
  • 重讀《邊城》:從沈從文的筆下,讀懂人生的美與哀愁
    01邊城在哪裡?茶峒所在的地方,是地勢低處形成的一座小島,孤島東邊就是沈從文筆下著名的邊城,城外有一條清水江緩緩流淌。對於《邊城》,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說:「 為什麼這個小說叫『邊城』?這是個值得想一想的問題。『邊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說這是個邊地的小城,這同時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 『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
  • 《邊城》:沈從文筆下,儺送與翠翠的愛情,就如同情竇初開的你我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小說,小說中的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也非常打動人心。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在那時,通用計算機、手機等都還未曾問世。人們之間的聯絡都還依靠著書信以及見面溝通,而當時的人們也大多都善良、樸實。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
    沈從文先生《邊城》筆下的茶峒,就這樣千百年來佇立在貴州、重慶、湖南三地交界處。我想,知道茶峒、去茶峒的人,都應該是因《邊城》而起。所以,茶峒與先生的《邊城》一定是難以分離的。花垣河其實只是酉水河的一個支流,從茶峒古鎮邊流過。
  • 邊城——「沈從文」筆下一個「靜謐又安和」的古鎮
    邊城——「沈從文」筆下一個「靜謐又安和」的古鎮沈從文是一個很出名的作家,他出生在湘西這個美麗又神秘的地方。在他的筆下有著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邊城》尤為出名。邊城是一個美麗又靜謐的古鎮,著名的電視劇《邊城》就是在當地拍攝的。邊城古鎮有很多說不出來的韻味,在哪裡你可以體會到城市中不曾有過的魅力。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來欣賞邊城的風採。天微微亮,初升的太陽就照耀了全鎮的每一個地方。早上帶著溼氣的霧水混合著紅色的陽光,整個小鎮就像是仙境一樣,沒有世俗的汙染,一切都是這麼安和溫馨。
  • 沈從文的《邊城》:田園牧歌式的愛情,不復存在的理想國
    翠翠這個小女孩的身上傾注了沈從文全部的愛。她是集天地之精華,被山間的清風雨露孕育出來的一隻小靈獸。她無憂無慮快樂無比,隨著翠翠慢慢長大,故事也就開始了。那年端午,老船夫帶著翠翠到茶峒城外的河街看賽船。那天河邊人很多,翠翠很高興,看船隻入了神祖孫倆走散了。翠翠在碼頭上等外公,等到夜幕降臨河邊的吊腳樓亮起了燈。外公還沒有回來,這個年僅十來歲的小女孩忐忑地等待著。
  •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沈從文在《邊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也描寫過極為熱鬧的賽龍舟場面:「飯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談及端午,更是直接把它定義成了「粽子節」。在梁實秋筆下,「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並不是鳳凰古城,而是這座三省交界的小鎮
    這是沈從文《邊城》裡的經典句子,經典即合理,就像鳳凰古城由於沈從文的文章而火了,也是偶然,其實也有些鳳凰古城在當今旅遊業發達的今天註定會火的必然。這是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從他的文筆中,可以看出他對家鄉的熱愛。畢竟,他的字裡行間流露的都是溫柔真情,能寫出它的人定有一顆溫柔的心,這做不得假的。
  • 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給讀者帶來了幾種「美的愉悅」?
    人文之美《邊城》這部小說裡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描寫端午節的民俗習慣,那是邊城小山村最為興奮和歡樂的時刻,賽龍舟,追鴨子,人頭攢動,平日裡不見的親戚朋友也趁著節日的機會相聚。文中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反覆勾勒端午節熱鬧的場面,一來是向讀者表現湘西小山村的風土人情,二來也是想表現「邊城」小鎮人美好歡樂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也是劇情展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