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遲到了85年的家祭
蔡壽民烈士後人在墓前敬獻鮮花。 高 鑫 穆懷佳攝
第六個國家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9月26日清晨,寂靜肅穆的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知名烈士墓園,一支掃墓的隊伍風塵僕僕。
老老小小12人,從近1000公裡外的湖南株洲、長沙趕來,在蔡壽民烈士墓前,完成了一場遲到了85年的家祭。
今年是蔡壽民烈士誕辰120周年。蔡壽民,湖南常德人,1934年5月16日犧牲於南京。初被湖南同鄉會安葬於南京南門外南獄行宮湖南義地(現南京雨花臺附近),1969年移至雨花臺內。
在雨花臺,
尋到家族的精神坐標
蔡壽民烈士是1519名雨花英烈之一,也是目前安葬於雨花臺的17位知名烈士之一。
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對於蔡家來說,那個在親屬中口口相傳的人、那個未曾謀面隻在黑白照片上見過的人,就是他們家族的精神坐標。
時光如電。蔡壽民烈士已經長眠南京85個年頭了。85年來,因為種種原因,烈士的親屬們沒能聚齊前來祭奠,成為家族後人最大的心結。
「爺爺,我們來看您了!」蔡先裔緩緩走到墓碑前,輕輕放上一株白菊。
年逾六旬的蔡先裔喃喃道:「要是我父親還在就好了,他出生13天,爺爺就被捕了。父親一輩子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我們要求更嚴格,他說我們都是革命先烈的後代,不能給烈士丟臉!」蔡先裔告訴記者,自己的名字就是「先烈後裔」的意思。
第四代曾孫蔡安健是一名「90後」,他和親人們一樣,都是第一次來南京、第一次來祭拜曾爺爺,並且挑起了家祭的大梁——代表全家致辭。手捧精心準備的講話稿,他幾次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此行年紀最小的是蔡安健3歲的女兒薛佳凝,蔡壽民烈士的玄孫女。
「我自己也沒想到,今天會這麼激動!」一直在試圖平復情緒的蔡安健靦腆地說,小時候隻偶爾聽到長輩們談起曾爺爺,但都只是零零碎碎的片段。記憶中,最清晰的還是曾祖母老房子的正門上方,高高懸掛著的「光榮烈屬」牌匾。「當時我們並不太明白這塊牌匾的意義。今天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豪和驕傲,這是曾祖父用生命換來的榮光!」
南京!南京!
等待八十五載的團聚
祭掃現場,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一直手持拍攝杆,將祭掃現場全程視頻傳送出去。
視頻的那一頭,是蔡壽民烈士的外孫趙鑫。此刻的他,正躺在香港一家醫院的病床上接受治療。趙鑫是香港大公報的一名退休員工,幾十年來,他一直心心念念要帶全家人祭奠自己的外公。各種事宜籌備了半年,沒想到就在一周前,他查出已患腫瘤,必須立刻住院治療。
帶著深深的遺憾,趙鑫一直拿著手機,全程連線觀看祭掃過程:「謝謝南京,謝謝大家,終於圓了我們一家人的心願!」
祭奠儀式過後,一家人又來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瞻仰。在二樓的「長夜群星璀璨天地」區域,家屬們紛紛抬頭凝望,漆黑的天鵝絨屋頂上懸掛著一個大屏幕,烈士們的照片像流星一般依次在空中閃過。
「在哪裡?是那一張!」
「是他吧?是的!」
親人們久久駐足,不舍離去。雖然展館裡隻有蔡壽民的一張黑白相片,展櫃裡的一份舊報紙上,載有蔡壽民的隻有隻言片語。
年代雖久遠,先輩的故事如金子般不褪色。在雨花臺,蔡壽民烈士的革命歷程在12名後代的眼前回放、重溫,愈加清晰。
蔡壽民烈士出生在湖南常德的書香門第,20歲考入湖南甲種工業學校紡織科。他非常關心時代進步與社會民生,來到長沙讀書後加入湖南勞工會,投身工人運動,25歲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蔡壽民曾先後在湖南省工團聯合會和湖南總工會任職,與毛澤東並肩戰鬥,領導並參與了當時的反英示威運動,遭到鎮壓之後,又與其他同志一起轉入地下組織繼續抵抗鬥爭。後來輾轉上海、江蘇等地繼續從事革命事業。1931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他來到南京開展地下工作。妻子饒預生則在南京孤兒院擔任織襪工,維持家庭生計。
1933年8月21日,由於叛徒告密,蔡壽民被特務秘密逮捕,此時他最小的兒子剛剛出生13天。蔡壽民在獄中遭受了各種酷刑折磨,沒有吐露任何黨組織機密。他在獄中染病,最終於1934年5月16日犧牲,年僅35歲。
「蔡壽民被捕後杳無音訊,直到1934年3月,妻子才接到他的親筆信,信中說:革命勝利我是看不到了,我沒有做完我應做的工作,你好好把孩子帶大,讓他們繼續我的事業,請不要掛念我……」這情節總是令烈士後人心痛不已。蔡壽民烈士的外孫女趙麗榮,雖然腿骨受傷,仍拄著拐杖遠道而來,她說:「我兒子今天因為出差沒能來,很遺憾。但我們一直跟兒子講,我們是烈士的後代,要認真工作,做一個好人。」
愛心助力,
家祭夙願夢圓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每年有400萬人次前來瞻仰參觀。聽到這個數字,蔡安健一把抱起3歲的女兒說:「聽到了吧,400萬,等你長大一點,我還要帶你來!」
蔡安健坦言,他們這一大家子一直都不算富裕,要湊齊所有人來南京的費用,十分困難。曾祖父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值錢的東西,隻有一支毛筆,曾祖母一直珍藏著,去世後留給了外孫趙鑫。「遠在香港的大伯趙鑫每年都委託自己駐江蘇的同事陳旻來雨花臺祭掃,其實全家人內心早就想來祭拜,特別是已經去世的曾祖母、爺爺和姑奶奶,只是當年沒有那個條件。」
烈士的外孫女趙麗萍對老一輩的事情知曉得比較清楚。她告訴記者,外公犧牲後,外婆獨自一人帶著一雙兒女,歷經數月從泰興走回湖南常德老家。在那樣的年代,家鄉無人敢收留他們母子三人。外婆又帶著子女來到長沙,用她從泰興帶回來的手動小型織襪機掙錢維持生計。
雖然外婆靠織襪謀生,但在寒冬裡,自己的兒女卻隻能打赤腳。更殘酷的是,小女兒患眼疾無錢醫治,慢慢失明。「在戰亂的年代,祖輩們的艱辛不是我今天寥寥數語能描述的。我隻想說,外公很偉大,為了革命可以獻出寶貴生命。外婆也很偉大,盡到了一個妻子和母親最大的責任。外婆是一個十分本分的人,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是自己扛,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一點要求。我們一大家子都靠自己勞動生活,家境都不算太好,但都一直盼著這一天。」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在南京城建集團採訪時,偶然說起蔡壽民烈士後人希望能有機會來南京祭掃的事。沒想到,城建集團黨委副書記鄒銳立即答復,他們可以發動全體黨員捐款,幫助烈士後裔完成心願。此次蔡家家祭,南京城建集團承擔烈屬往返費用和在南京的全部費用。
在祭掃的人群中,有南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龍翔。龍翔對記者說,他今天是作為一名普通黨員來參加蔡壽民烈士12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的,這也是市人大機關第二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組織支部黨員在這裡憑吊緬懷蔡壽民烈士,就是要重溫雨花英烈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就是要時刻告誡自己永遠不能忘記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艱苦歲月,不能忘記我們黨走過的路。(唐 悅 於英傑)
(責編:蕭瀟、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