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的由來,相傳是南梁初年,高僧雲光法師曾在此設壇說法,因其內容十分精彩,感動了佛祖,頃刻間天上落花如雨,因此有了此稱。
從陵園北大門步入園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群像由179塊花崗石拼裝而成,像高8米,寬8米,重達1400多噸。我仔細地數了一下,這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輝形象。雕像周圍松柏常青,象徵著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進入陵園,整個人的感覺都是低昂壓抑的,想著如今的美滿生活都是革命先烈們以鮮血換來的,不覺濃濃感恩以及報國熱情油然而生。
沿群雕環陵大道而上,即可到達矗立於雨花臺頂的烈士紀念碑。該碑高42.3米,寓意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獲得解放。整個紀念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個部分組成。碑額形如紅旗和火炬,碑身正面為鄧小平題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北面為當代書法名家武中奇先生書寫的碑文。紀念碑前方為紀念廣場,建有倒影池、紀念橋等。倒影池兩端用花崗巖砌造了二面形似紅旗的壁面,壁面上分別以漢、蒙、回、藏、維吾爾5種文字鐫刻著《國際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兩首曲譜道盡了人們對於烈士的感恩與不舍,以及對他們深深地敬仰之情。
紀念碑的南面是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這是一組「凹」型兩層的白色古典型建築,長94米,寬50米,主堡高30米,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米。層面為乳白色琉璃瓦,外牆是花崗巖貼面,正門上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橫額的上方用花崗巖雕鑿出日月同輝的圖案,象徵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館內陳列有1000餘件烈士遺物、450幅珍貴圖片和惲代英、鄧中夏等127位 烈士的事跡和文獻資料。面對當時惡劣的鬥爭環境,他們前赴後繼,捨生忘死,捨棄了小家成全了大家,他們是我們心中原用的英雄,值得被後人銘記於心。
整個陵園綠樹成蔭,與英雄一起永存,青松有幸埋忠骨,菊花有緣伴烈士。烈士群雕是用197塊花崗石拼組而成的紀念館坐落在主峰南面的任家山上,平面呈向南開口的矩形結構,東西長92米,南北長49米。中間為主堡,四層,重簷,高25.8米。正門館名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牆外面及地坪貼鋪花崗石,樸素莊嚴。館內陳列著烈士的遺物、遺像和文物史料。
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碑名和前面烈士紀念館的館名都是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建成於1989年,位於佔地面積5010平方米的雨花臺主峰廣場上,由紀念碑、碑廊、地下大廳三部分組成。紀念碑為花崗巖貼面,高42.3米,它是寓意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紀念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構成,碑額似紅旗如火炬;碑身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背面有江蘇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寫、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寫的碑文;碑座前立有一尊高5.5米、重約5噸以"寧死不屈"為主題的青銅圓雕。
烈士陵園的景致也是很宜人,颯爽秋天層林盡染的楓葉,迂迴蜿蜒的小路,挺拔筆直的梧桐,一切的一切都充滿了南京秋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