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詞·八聲甘州北宋柳永

2020-12-20 左傳心理學

人類社會因為每一代人知識的傳遞和積累而不斷發展,但人類的感情卻止步不前,大約是因為感情只能在自身體會,其特徵化也無法傳承的原因吧!

宋詞是一種解釋,是一種闡釋,是作者自己的感情,是作者自己的體會。雖然後來人也可讀它們,但是能有同樣體會的人也只是鳳毛麟角而已!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

柳永作詞時,想用這首八聲甘州闡釋什麼呢?一想到在某個時刻、某個讀者的意識中能出現與作者一樣的共鳴,這件偶然的事情本身就是極幸福的瞬間。

今天的啟發點:洗與冷、休與無語、歸與留、誤與凝愁。

洗與冷:該如何闡釋「幸福的假象」呢?江邊、暮雨、殘秋、風緊、餘暉,真箇「心遠地自偏」啊!很多的時候,也許比起現實,大部分人更加需要一個解釋,一個讓自己釋然的解釋,因為無奈總是「大概率事件」。「幸福的假象」就是你看哪裡都是「慘澹的景色」,就是你總是活在「別人的看法」裡,就是你的一切都被放到了「社會比較」中。否則,哪裡會有瀟瀟暮雨,哪裡又會有落日餘暉呢!

休與無語:該如何闡釋「瞬間的美好」呢?早點明白吧,凋零與美景都是瞬間,長江水與向東流都是永遠;吃喝玩樂等享樂終會醒來,人生的美好與樂趣還需自求。餓了吃、渴了喝,人總是跳不出「吃貨」的本能,可是享受美食的瞬間總是在勃發與凋零間轉換,也沒見幾個人逃脫這個「禁錮」。就算再多的懵懂,人總歸是要從「外部條件」中尋找「內心自我」,因為那才是不會停止的「瞬間的美好」。

歸與留:該如何闡釋「滯留的精神熵」呢?眺望、故鄉、迫切、嘆息、滯留,身心都需歸處。怎麼就那麼多雜念每天都圍繞著?怎麼選個前進的方向就那麼難?怎麼有那麼多信息可以讓人迷失?不要再提問更多的問題了,滯留在某一個狀態裡,滯留在某一個時間中,滯留在自己的「圈子」裡,每一個「滯留」都是自己的選擇。逆水行舟,人一旦停止的前行,滯留就會將精神能量帶走,讓一個失魂落魄。

誤與凝愁:該如何闡釋「誤認的目標」呢?畫餅充飢、望梅止渴,心中的那個「佳人登樓而待」的畫面,這些目標你就別執著了,因為都是海市蜃樓。工作、學習、生活太追求結果就會讓生活中充滿無聊與焦慮,就會讓社會價值觀把你淹沒!這些「誤認的目標」應該被「自成目標」所代替,就像心流中提到的那樣,事情本身就是目標、事情本身就是報酬、事情本身就是回饋。懂了就幸福點,不懂也別怕,人生很短暫的。

相關焦點

  • 柳永《八聲甘州》賞讀
    因為這一句詞,柳永觸怒了宋仁宗,又因為仁宗皇帝「留意儒雅,而柳永好為淫冶謳歌之曲」,所以一生都以仁愛對人的仁宗皇帝,這一回卻是記恨在心,把柳永的名字從進士名單上劃掉,說了一句你且去淺酌低唱,要什麼功名。受到巨大打擊的柳永沒有徹底沉淪,雖流連於煙花柳巷,卻並不沉湎酒色,他尊重風塵女子的人格,同情她們的命運。
  • 八聲甘州
    但到了後期,他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直至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北宋安定統一後,隨著文人音樂的興起,出現了對固有音樂曲調填寫新詞的潮流,音樂的重心也逐漸由宮廷走向民間。在這樣的文化大背景下,屬於大曲形態的《八聲甘州》真正將其曲牌韻律發揮到了極致,深得宋詞壇文人的偏愛。
  • 【詩詞賞析】唐宋詞:柳永《八聲甘州》
    王步高,東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聘兼職教授
  • 柳永|八聲甘州
  • 【宋詞賞析】《八聲甘州》柳永
    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麼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心上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麼知道我,倚著欄杆的時候,正這樣的愁思深重。背景: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
  •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何會被譽為「詞史豐碑」?
    他就是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詞風創始人柳永。「誰能比我更慘」之柳三變的齟齬人生1. 宋詞革新大家,婉約派「俚詞詞」創始人柳永是北宋前期最為知名的婉約詞大家。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宋詞之所以能與唐詩相媲美。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柳永曾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
  • 宋詞排行榜·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詞牌名,又名「甘州」、「瀟瀟雨」、「宴瑤池」。源於唐代邊塞曲,《八聲甘州》是在唐大曲《甘州》的基礎上改制而成。以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正體,此體雙調九十七字,前後段各九句、四平韻。
  • 【詩畫共讀 宋詞選】辛棄疾:八聲甘州
    【詩畫共讀 宋詞選】辛棄疾:八聲甘州 2020-11-06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讀柳永的一首《八聲甘州》,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八聲甘州》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八聲甘州》這一詞牌,源自唐朝邊塞曲,相比教坊曲,邊塞曲的節奏感往往更強,這點從柳永這首代表作中,表現得分外鮮明,全詞,尤其是上闕,格調宏大,一氣呵成,毫無滯澀處
  • 寂寞清秋,帶你去領略八聲甘州
    那些來自戰爭前線、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篇章,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心為之所動,神為之所傷。有宋一朝,有關甘州的文學作品,也就有了一種隱隱的、淡淡的低沉和憂傷。很多以《八聲甘州》為題的篇章,便是這種心境下與甘州直接或間接有關的文創作品。《八聲甘州》是詞牌名,也是曲牌名。 《八聲甘州》的曲調來源於《甘州》樂舞,而《甘州》樂舞源於龜茲樂舞。
  • 柳永用一首《八聲甘州》,訴說著成年人內心的苦悶與迷茫
    柳永 今天品讀的這首《八聲甘州》,一般認為是柳永遊宦於江浙之時所寫,當時的他,科舉為官的志向已經被打擊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初讀這首《八聲甘州》,給我的第一感覺便是大氣,是的,尤其是開篇寫暮雨的景象
  • 涓涓雋語填詞一首八聲甘州.幾番訴怊惆:和大家共同領略宋詞之美
    暮靄沉沉,暮雨瀟瀟,天寒物衰,此情此景使涓涓雋語這個異鄉孤獨客更添悵惘之情,遂填詞一首《八聲甘州.幾番訴怊惆》。欲訴心中無限事,盡在八聲甘州中。涓涓雋語和大家一起領略宋詞之美。八聲甘州.幾番訴怊惆向沉沉暮靄罩山川,幾番訴怊惆。
  • 聊柳永《八聲甘州》‖文學渣渣眼中的「不減唐人高處」
    《八聲甘州》(對瀟瀟)一詞主要通過對詩人途中所見所聞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羈旅行役的思鄉之苦。整首詞從章法結構上來看,鋪陳敘述,結構緊密,寫景與抒情很好地融為一體。同時詞中還大量運用了白描手法,語言通俗,但意緒複雜,將遊子思鄉懷人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也因此被傳為詞壇史上的佳話,流傳至今。
  • ​柳永的詞作在當時傳播甚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這首《八聲甘州》
    大家好,今天我來跟大家聊聊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本文由作者詩詞文化的解說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北宋)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 柳永的《八聲甘州》,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柳永的《八聲甘州》,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北宋著名詞人,他對宋詞的興起有著關重要的作用。他寫的詞很多都是在描繪大好風光,還有的是在講述歌妓們的生活,除此以外,他還特別擅長寫羈旅行役的感情,今天筆者跟大家分享的是他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 柳永 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今天和大家再分享一首柳永的詞,在柳永當時的朝代,他並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視,但是因為他擅長填詞,所以在當時比較受歌妓們的歡迎,像柳永這樣的書生,在當時被譏為「無行」,但很顯然柳永並非像當時士大夫所料想的那樣微不足道,他寫下的幾篇名詞,無論是詞中的境界還是意象都是一絕,也因此柳詞成為詩詞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柳詞也被後人千古傳頌
  • 品讀宋詞三百首|柳永合集
    宋詞三百首-038|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詞三百首-039|柳永:曲玉管·隴首雲飛
  • 王維《使至塞上》與柳永《八聲甘州》
    每日詞曲分享 《八聲甘州》 宋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最美宋詞之柳永《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幾位叔父及兩位兄長都考中了進士,這樣的家庭背景和教育,使得柳永自然把功名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然而由於仁宗皇帝一句「且去填詞」,使他在榜單上被除名,以至於後來流連於歌舞坊。而這時柳永也在賭氣,你讓我去填詞,那我就是「奉旨填詞去了」。所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都不過是以狂傲之言、抒鬱悶之懷,實是一時之氣話而已。他還是想要功名的,他還是希望走上一條通達於仕途的道路。於是他或是去漫遊,或是輾轉於改官的途中。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最美宋詞之柳永《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幾位叔父及兩位兄長都考中了進士,這樣的家庭背景和教育,使得柳永自然把功名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然而由於仁宗皇帝一句「且去填詞」,使他在榜單上被除名,以至於後來流連於歌舞坊。而這時柳永也在賭氣,你讓我去填詞,那我就是「奉旨填詞去了」。所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都不過是以狂傲之言、抒鬱悶之懷,實是一時之氣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