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一樣的溫暖中國年
不一樣的年菜 一樣的「古早味」
對中國人而言,春節裡最隆重的一頓飯一定是除夕的年夜飯,家人圍爐團聚,表達對來年的美好祝願。
在港澳地區,象徵著「發財」「年年有餘」的盆菜,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吉祥菜餚。盆菜食材豐富,把菜從盆中「撈起」也寓意新年風生水起。
每年除夕,家住香港灣仔的朱玉英都要採購製作盆菜的食材:生菜(「生財」)、蠔豉(「好事」)、慈姑(「添丁生子」)、蘿蔔菜頭(取自諧音「彩頭」)。
圖為象徵著「發財」「年年有餘」的盆菜。(資料圖片)新華社發(王申 攝)
「香港人都愛吃盆菜,盆菜的製作過程也很幸福。」朱玉英說,一家人分好工,一邊洗菜、切菜,一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臨近春節,澳門市民李先生專門陪著母親購買盆菜食材。他一手拎著滿滿的購物袋,一手在攤位上熟練地翻揀活蝦。「我每年陪我媽來這裡採買過年的盆菜食材,幾十年從沒間斷。」他高興地說。
在臺灣,源自福建的「佛跳牆」一直高居臺灣年菜外賣排行榜榜首。為搶過年圍爐商機,眾多飯店、食品業者都會推出各具特色的「佛跳牆」。「臺灣民眾過年選食材或送禮,最常見的是香菇、鮑魚,都是好彩頭。『佛跳牆』裡面有乾貝、鮑魚、香菇、米粉等,是過年必備。」臺北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徐慶棋說。
1月20日,在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商戶在售賣春節飾品。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與港澳臺地區年菜的「南方口」不同,各式面點是西北地區年夜飯餐桌上的「要角」。
在陝西省禮泉縣袁家村,炸饊子、炸油糕、蒸甑糕,商家們精心準備著過年的美食。
55歲的杜教民在袁家村做生意已有十個年頭。從發麵、扯麵到過油鍋,饊子製作的每個流程,他都十分用心講究。
「過去日子太窮,每年只有二三斤油,吃不起油炸饊子,只有過年才會製作。」杜教民說,饊子被關中人看作是長壽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不一樣的特色活動 一樣的熱鬧年味
逛年宵花市、赴寺廟走春、賞社火表演……獨具特色且熱鬧非凡的各地年俗活動是春節期間的一大看點。
在港澳地區,逛年宵花市是一項傳統迎新春活動。香港人周玉英左手提著一盆蟹爪蘭,右手握著一個黃色風車。「蟹爪蘭寓意鴻運當頭、運轉乾坤,風車象徵時來運轉、順風順水,花費不到100港元就能買到心水好物。」她滿意地說。
澳門塔石廣場年宵市場裡,大型花燈和花藝展覽早早布置在廣場周圍,紅色的揮春、利是封、中國結和造型各異的豬年玩偶掛滿了攤檔的貨架,市民們攜家出遊,挑選喜歡的商品。
人們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選購花卉。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在臺灣,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赴寺廟走春,祈求來年順遂。今年臺北市各大廟宇春節期間也將活動不斷,部分寺廟除夕夜通宵開放參拜,也有廟方策劃花燈展,營造新春氣氛。
臺灣民眾過年也喜歡採買花卉。全臺最大的花卉年貨大街臺北花市為應對年節前夕採購需求,從1月31日凌晨起連續108小時營業。
在位於中部的河南省,逛傳統廟會是人們春節必須安排的活動。濬縣的正月古廟會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最初是人們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的朝拜活動,後逐漸成為當地民眾自娛自樂的民俗文化活動。
圖為去年春節期間,一支鑼鼓隊在河南濬縣古廟會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廟會上,高蹺、秧歌、花船、竹馬、龍燈、獅子、背閣、頂燈、鑽火圈、武術、腰鼓……一個個社火表演隊將紛紛亮出拿手好戲,為人們帶去祝福。
佛光山僧信二眾及兩岸文化表演團近三千人在佛光山除夕圍爐。圖片為主辦方提供
雲南少數民族表演歌舞。圖片為主辦方提供
圖為福建省雜技團表演精彩雜技節目。圖片為主辦方提供。
不一樣的「時尚」 一樣的新春新意
新年新氣象,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各地同胞的春節生活也有了不少新元素。
在西北的寧夏,農民盛向波一進臘月就忙著採購年貨。與往年不同,今年他「趕了回時髦」:託村裡的農村淘寶代購員網上下單,買了不少進口食品和酒水飲料,甚至包括電視機這樣的「大物件」。
圖為快遞人員正在分揀顧客在網上購買的「年貨」。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讓迎春過年變得更加便利。朱仙鎮木板年畫、高密剪紙……多種代表中國傳統年俗的非遺手工藝品在「線上」受到追捧,為天南地北的家庭增添了濃濃的喜氣。
在香港,「綠色新年」理念正悄然流行。今年春節,「綠色年宵」走進香港15個年宵花市,使市民們感受到了新的氣象。「我們通過設立資源分享平臺和完善回收措施,向市民宣傳惜物減廢、物盡其用的信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說。
在臺灣,網際網路技術的運用也為人們帶來了新鮮體驗。日前,臺北永樂廣場被設置為「年獸窟」,設有創意道具及AR科技,市民可以和「年獸」互動並拍照「打卡」。
「過年是最重要的團圓日子,希望透過創意,讓人們體驗不一樣的過節方式。」臺北市副市長鄧家基說。
不一樣的團聚故事 相同的「情感密碼」
臨近春節,辛苦奔忙了一年的中國人懷揣著從未放下的牽掛,向著同一個目標——家的方向進發。
在青藏高原,一列火車從茫茫雪山之間疾馳而過。Z6802列車上,孟廣林坐在溫暖的硬臥車廂裡,心思早已回到千裡之外的安徽老家。
圖為春運返鄉的人們排隊上列車。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我在拉薩工作10年,父母、小孩和大部分親戚都生活在安徽。」孟廣林說。他的行李中裝著藏紅花、犛牛肉乾、奶渣等西藏特色產品,過年的時候,他要用這些來招待親友,分享難得的團聚時光。
與大陸一樣,每年春節臺灣也會出現返鄉人潮,臺灣春節疏運於1月31日正式拉開帷幕。
在臺北一家醫院做護工20多年的吳女士乘坐巴士回臺中過年。她說,雖然平時也經常回家,但過年團聚意義最特殊。「我和丈夫常年兩地分居,因此我們更加珍惜團聚的時間。」
旅客穿過臺北車站東3號門。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今年春節,得益於港珠澳大橋通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推出,以及一系列便利港澳臺同胞措施的出臺,港澳臺同胞的團聚之路變得更加便捷。
「以前回澳門很折騰,得先從廈門到深圳,再轉車經廣州去珠海,最後過拱北口岸回到澳門,路上差不多得要七八個小時。」在廈門求學的澳門人盧建銘說,「現在直接從廈門坐高鐵到香港,再坐大巴經港珠澳大橋回到澳門,節省了很多時間。」
春節即將扣響每個中國人的家門,無論家中準備的是盆菜還是面點,迎面而來的都一定是熱氣騰騰的溫情。有人將春節比喻為一個巨大的磁場,而讓這磁場散發無窮魅力的,就是深藏於所有中國人心中共同的「情感密碼」。
香港年味何處尋?
「財神到,財神到……闔府慶新歲,喜氣盈盈……」這首發行於1978年、家喻戶曉的廣東話賀年歌曲隨著新年臨近,又一次在香港的各大商場內熱鬧響起,提醒著人們要過年啦!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日,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香港保留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也加入了一些西方元素。香港各種各樣的新年美食和賀歲活動把這個傳統節日打造得喜氣洋洋、年味濃濃。
圖為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攝
農曆新年馬上到來,香港街頭巷尾的年味早已十分濃厚:各大商場掛滿賀年裝飾,商鋪店家堆滿喜慶禮品,家家戶戶也都掛上中國結、貼上「福」字窗花,一派紅紅火火迎接新年的氣氛。
銅鑼灣一帶的商圈已被中國紅包圍,紅色的祝福標語鋪天蓋地,櫥窗上的飾品和掛件靈動跳躍,過年禮品被裹上一件紅色外套,就連巧克力、餅乾的包裝盒也是紅色喜慶。
在灣仔區莊士敦道附近,擺攤十多年的陳伯正在揮毫,為街坊、路人書寫一張張字體秀麗的春聯和「福」字。「買揮春是香港人過年的習慣,希望大家把福氣帶回家。」陳伯說。
圖為陳伯正在揮毫為街坊、路人書寫一張張字體秀麗的春聯和「福」字。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攝
除了買揮春、賀年食品,鮮花也是香港人必備的年貨。象徵好人緣的桃花,寓意大吉大利的大盤桔,保佑一家平安、五代同堂的五指茄……五顏六色的鮮花爭奇鬥豔,佔據了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的大半江山。
「年宵花市歷史悠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有了。」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表示,在氣候溫暖的廣東,人們買來鮮花,一是裝點布置家中,二是講求新年有個好意頭。
圖為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攝
年宵花市並不全是賣花,各種過年食品、掛飾、玩具也被擺上檯面,供人選購。其他花市亦是如此,從1月30日至2月5日,香港共開15個戶外年宵花市,分布於全港各區。
除夕夜,一家老小會聚在一起吃頓團年飯,最具香港特色的菜式非盆菜莫屬。家住灣仔的朱玉英阿姨常常到家附近的鵝頸橋街市購買盆菜所需食材。
香港人講求好意頭,每年除夕朱阿姨的菜籃中都少不了這些食材:生菜(「生財」)、蠔豉(「好事」)、慈姑(「添丁生子」)、蘿蔔菜頭(取自諧音「彩頭」)……
「香港人都愛吃盆菜,盆菜的製作過程也很幸福。」朱阿姨說,一家人分好工,一邊洗菜、切菜,一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1月26日,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工作人員來到大埔頭村與村民研究圍村盆菜和年糕烹飪技巧,為新年預熱。大埔頭村供圖
而在葉德平看來,盆菜內容豐富,一年到頭,大家希望吃得豐盛點、熱鬧點。把盆菜從盆中「撈起」,寓意新年風生水起。
香港新界大埔頭村是盆菜習俗興盛之地。據村中輩分較長的鄧興華介紹,盆菜源於宋代,傳說當時新界村民將煮好的食材放在盆內,招待落難到香港的宋帝君臣,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1月26日,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工作人員來到大埔頭村與村民研究圍村盆菜和年糕烹飪技巧,為新年預熱。大埔區區議員鄧銘泰表示,當地居民將延續往年傳統,在正月十六準備一場盛大的盆菜宴席,廣宴親朋,增強宗族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1月26日,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工作人員來到大埔頭村與村民研究圍村盆菜和年糕烹飪技巧,為新年預熱。大埔頭村供圖
除了盆菜,香港人的團年飯還一定要有花菜(「發財」)、豬手(「橫財就手」)以及雞和魚,代表大吉大利、年年有餘。
餐桌上擺滿好吃好喝,茶几上當然也少不了「全盒」。農曆新年前,香港人喜歡四處購買賀年食品放在「全盒」內,糖椰絲、糖蓮子、糖甘筍、糖椰角等都是佳選。
圖為香港人過年必備的全盒。圖片引自網絡
這些甜食的來頭特別有意思,例如糖蓮藕代表「蓮藕蓮藕,年年都有」,油角代表「今年吃油角,來年露頭角」,煎堆則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說。
「『糖盒』裡都是甜食,且種類豐富,象徵十全十美,甜甜蜜蜜。」葉德平介紹,除了傳統甜食,現在人們還會購買日本糖果、歐洲巧克力,也是一樣的寓意。
此外,香港人過年還喜歡吃年糕、蘿蔔糕、馬蹄糕等糕點,象徵步步「高」升。
「年二八,洗邋遢;年二九,通街走;年三十,團年飯。」這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順口溜。「初一上香、觀花車,初二賞煙火,初三看賽馬。」葉德平接住了後半句,和不少香港人一樣,他們一家打算這樣開啟農曆新年。
香港人過年有一些既定的儀式,在享受過程的同時,更希望在完成儀式後獲得那種滿足感、認同感和安全感。
圖為香港人過年必備的全盒。圖片引自網絡
踏入新年那一刻,數以千計的人會到黃大仙祠爭相上香。到了晚上,人們會去尖沙咀觀看花車巡遊,欣賞音樂、舞蹈、雜技等精彩演出。
大年初二晚上,數十萬人將站在維港兩岸觀看煙花匯演,為新一年喝彩歡呼。還有不少人會去沙田車公廟轉風車以求「轉運」,祝願新的一年順風順水。
到了大年初三,許多香港人將湧入沙田馬場觀看一場新年賽馬,只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過年,位於新界大埔區的一個喜氣洋洋的村落——林村會迎來很多人參拜許願。人們把願望寫在寶牒上,系上重物,拋上許願樹。據說寶牒拋得越高,願望就越容易實現。
圖為新界大埔林村許願樹。香港旅遊發展局供圖
「祝福你豬籠入水(寓意「財源廣進」)!」年關將至,街坊鄰裡間已有不少人開始互道祝福。人們沉浸在濃濃的年味中,靜待新年鐘聲的敲響。
「派利是」是對親朋好友的祝福,面額不大,重在圖個好彩頭。
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之地,春節期間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如果你在這個時候來到香港,以下這些活動可不要錯過!
到廟宇拜拜
香港黃大仙祠。
廟宇是信眾們心靈的寄託。每逢春節期間,香港黃大仙祠及車公廟的香火就特別旺盛。每當除夕午夜邁進大年初一之時,就會有大批信眾到黃大仙祠「搶頭香」。如今更是有人搶在午夜前就去「搶頭香」,以求得來年風調雨順。在這個時候來到香港,到香港的廟宇為新的一年祈願,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許願樹拋寶牒
林村許願樹。資料圖。
除了到廟宇拜香祈福外,每逢過年過節,很多香港人都會到新界大埔林村的許願樹前參拜許願。人們會在「寶牒」上寫上自己的心願,系上重物後將其拋到樹上,如果「寶牒」不掉落就代表願望可成真,並且「寶牒」拋得越高,願望就越容易實現。如果你在香港,何不來到許願樹前,許下對來年美好心願。
迪士尼樂園的節日童趣
香港迪士尼樂園「財神高飛 新春報喜」。圖片來源於香港迪士尼樂園官網。
春節期間,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小夥伴們也換上了新裝。米奇、米妮、唐老鴨都換上了賀年的服飾,等著您在園內拍照留念。在園中的美國小鎮大街,財神高飛會與遊客拍照留念,傳遞新年的喜氣。同時,園內更是精心準備了獨具特色的新春小食。拍拍照、吃吃甜品,感受童趣和春節的氣息,一定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離島遠足
南丫島。圖片來源於香港旅遊發展局官網。
香港離島眾多且不乏獨具特色者,如南丫島、長洲等離島,時常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往。在香港過春節,遠離都市的喧囂到各離島走一走也是心靈的放鬆。春節近在咫尺,即使是小島也沉浸在節日的喜氣中。在海島上吹海風,看落日,吃海鮮,將會愜意無比。
在香港的街頭走一走
人們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鵬 攝
人們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上選購春節飾品。新華社記者 李鵬 攝
春節期間,其實在香港的街頭隨便走一走便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節日氣息。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各大購物中心都已換上喜氣洋洋的節日裝扮。漫步之餘,為親朋好友精心挑選上一份禮物。其實,節日的意義正是在於心意之間。春節期間,相信香港這座東方之珠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澳門年味何處尋?
澳門的年,別具風情,在西方文化數百年的激蕩下,反而沉澱出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
「二十三,糖瓜粘」,中國人傳統上往往把這一天當作年關的起步。而在澳門,臘月二十三(2月8日)家家戶戶送灶神,澳門人稱之為「謝灶」。按照傳統,澳門人在這一天給灶神供上灶糖,意為「用糖封住灶神的嘴」,希望灶神上天到玉帝面前言好事,不要講壞話。
澳門的年味兒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此前大大小小的社團春茗活動到此時基本告一段落,還沒有舉行的放到年後,讓年節最美好的時光回歸家庭。澳門的各大景點,都在此前後陸續裝點上彩燈。運送金桔樹的車輛在大街小巷穿梭,無論是商家還是居民樓,大門口都要擺上兩盆金燦燦的桔樹,增添喜慶。澳門的花市會連辦三天,供應的多是金桔、桃花、水仙、富貴竹等盆栽植物,寓意花開富貴、前程美好。
1月29日,市民在位於澳門佑漢公園的年宵市場購買春聯、福字等。 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臨近春節,澳門的年味越來越濃。在澳門半島的塔石廣場和佑漢公園,從春節前到大年初一都會開放大型年宵市場,方便居民購買年貨,感受「年味兒」。
在澳門最大的塔石廣場年宵市場,大型花燈和花藝展覽早早布置在廣場周圍,各式年貨琳琅滿目,居民熙來攘往,商家們熱情招呼。廣場上搭建的舞臺上還定時上演粵劇曲藝、兒童舞蹈和魔術。
售賣年花的攤位前人頭攢動。金色的年桔、各種顏色的菊花、梅花、象徵著「步步高升」的富貴竹、蝴蝶蘭、三角梅以及北美冬青、荷蘭紅玉珠等特色花卉應有盡有,價格從幾十到上千澳門元不等。
1月29日,市民在位於澳門佑漢公園的年宵市場選購年桔、年花。 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經營花店攤位的老闆告訴記者,這裡的鮮花都是一早從珠海或者廣州的花市買來,通過澳門蓮花口岸運到澳門。「成本雖然高一點,但是很新鮮,澳門人很喜歡。」
在粵語中,「花」與「發」諧音。因此,年花是澳門市民為新年討吉利必購的物品之一。在「年宵市場「,各色時令花卉琳琅滿目,桃花、水仙、盆竹、盆橘等都是熱賣的花品,寓意著「花開富貴,祝報平安」。市民和遊客除了能暢遊花海,還能淘到很多精美的小玩意兒,買作伴手禮,喜慶又別致。
澳門人真正地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二十八」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晚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而與家裡人一起吃的「團年飯」則是在年三十除夕之夜。為了這頓「團年飯」,澳門人往往要提前很多天去採購年糕、髮菜、生菜、鯉魚、瑤柱、乾魚、臘腸等食材,糖蓮藕、糖冬瓜等零食。其中,年糕寓意「年高」,髮菜寓意「發財」,都映襯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在澳門熱門景點漁人碼頭,街市已經換上喜慶歡騰的節日盛裝,多家餐廳精心準備各具特色的新春菜單,與市民及旅客一起迎春接福。
售賣賀年禮品的攤檔頗受歡迎,紅色的揮春(廣東話裡的春聯)、利是封、中國結、賀年掛飾、造型各異的豬年玩偶和風車掛滿了攤檔的貨架。結束了一年的忙碌,居民們攜家出遊,挑選各自喜歡的商品。熟人朋友見面,還要握手問好,互致節日祝福,並道一聲「恭喜發財」。
位於佑漢公園的年宵市場規模稍小,到這裡購買年桔、年花和賀年禮品的居民同樣絡繹不絕。佑漢公園年宵市場旁,三層的佑漢小販大樓裡,各式新鮮海產、蔬菜、雞鴨豬肉應有盡有。
1月29日,一名攤販在澳門塔石廣場年宵市場推銷豬年玩偶。 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這些新鮮的年貨是製作除夕年夜飯「盆菜」的絕佳食材。「盆菜」是澳門人除夕飯桌上的壓軸菜,需要的食材多達十幾種,有鵝掌、蘿蔔、鮑魚、髮菜等,象徵著「發財」「年年有餘」等寓意。
澳門市民李先生專門陪著母親到菜市場購買「盆菜」食材,他一手拎著滿滿的購物袋,一手在攤位上熟練地翻揀活蝦。「我每年陪我媽來這裡採買過年的盆菜,幾十年從沒間斷。一家人坐在一起過個團圓年,很開心!」他高興地說。
澳門市民在塔石廣場年宵攤位選購賀年產品。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攝
澳門高士德區街頭張燈結彩,市民在選購新年飾品。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攝
到了除夕夜,澳門人也要在「守歲」中度過,一樣是吃年夜飯、看春晚、打麻將,一家人一同守候新年鐘聲敲響。這樣的守歲,又讓人們覺得和內地並沒什麼不同。雖然有著西方文化深刻的影響,但澳門的民間信仰依舊生生不息。在有著獨特民俗的澳門,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當屬拜媽祖,首選地點就是澳門八景之一有500多年歷史的媽閣廟。在媽閣廟,人們會在除夕夜23點搶上頭香。23點是子時的開始,在傳統的曆法上,已經拉開新年的序幕。每年除夕之夜、大年初一,到媽閣廟等待燒香的人們都會將這裡圍得水洩不通,附近幾條街道排著長長的進香人龍。小小廟宇之內,人們還會互道新喜。在此祈福拜祭之餘,還可於周邊選購各類年節用品,為新年增添喜氣。
到了春節的正日子,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的意思。從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隨身要帶著紅包,因為不同於內地尤其是北方的壓歲錢,在澳門社會,長輩見到晚輩、老闆見到員工都要「利市」,久而久之,見到熟人也要「利市」。也不同於北方「壓歲錢」出手闊綽,「利市」少則幾塊,多則十幾,無非就是意思意思,討個吉利。大年初二,則是「開年」,澳門人家家要吃「開年飯」,餐桌上必備的是生菜、鯉魚和髮菜,寓意「生利」「發財」。開了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澳門社會又會回到中國傳統的春節習俗中,同樣是煙花爆竹,舞龍舞獅,歡天喜地。
一年一度的澳門花車巡遊匯演將如約而至,時間定於大年初三及初六!今年花車匯演結合美食元素並以「回家過年」為主題,18部花車分別代表極具「好意頭」的新年菜式,為市民及旅客送上祝福,並向世界呈現澳門美食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正月初三將有花車巡遊、表演隊伍巡遊及煙花表演。花車聯同32支海內外表演隊伍於20:00在旅遊塔前的西灣湖廣場起步,經孫逸仙大馬路到達終點澳門科學館。21:45旅遊塔對開海面將舉行15分鐘的煙花表演。為方便市民及旅客到現場觀看匯演,澳門特區旅遊局於澳門、氹仔及路環設5條免費穿梭巴士線往來該區及活動場地。正月初六也有花車匯演及壓軸文藝表演,當晚20:00將於沙梨頭北街舉行起步儀式,線路為:青洲大馬路、拱形馬路、黑沙環馬路、慕拉士大馬路、黑沙環第四街、長壽大馬路、市場街、祐漢街市公園。
這是2月7日拍攝的「金豕報歲喜回家2019農曆新年花車匯演」活動上的花車。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7日是農曆大年初三,澳門特區慶祝春節的重頭活動「金豕報歲喜回家2019農曆新年花車匯演」和煙花表演亮相,精彩的演出和歡樂的氣氛吸引市民和遊客爭相觀看,共同慶祝新春佳節。
今年的花車匯演圍繞美食元素,以「回家過年」為主題,18部花車被裝扮成具有「好意頭」的新年菜式。花車巡遊、舞蹈演出、煙花表演、花車展覽……一系列活動為市民及遊客送上新春祝福,中西結合的演出方式受到歡迎。
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致辭時表示,春節是澳門市民最重視的節日。在今年的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中加入了更多美食元素,可以更好地突出澳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的特色。
2月7日,演員在「金豕報歲喜回家2019農曆新年花車匯演」活動上表演。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今年的巡遊路線與去年一樣。伴隨著喜氣動感的音樂,巡遊隊伍於晚8時半從澳門旅遊塔前的西灣湖廣場出發,沿著孫逸仙大馬路行進,最終到達澳門科學館。由800人組成的32支表演團隊來自澳門、香港和內地,以及印尼、斯洛伐克等地。
澳門羅梁體育總會的表演隊伍走在最前面,他們帶來了精彩的龍獅表演。用LED彩燈裝飾的龍燈和舞獅在夜幕下尤其閃亮,瞬間點燃了觀眾的熱情。緊隨其後的是由真人裝扮的豬八戒和小豬仔,他們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澳門市政署的花車第一個亮相,用LED彩燈點綴的花車裝扮一新,豬仔裝飾在夜幕下顯得格外亮麗。隨後亮相的花車上也紛紛裝扮了豬仔、魚、花束等造型的裝飾。
來自貴州從江的表演隊伍帶來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舞蹈,來自陝西的表演隊伍展示了傳統鑼鼓表演。巡遊隊伍行進的馬路兩邊裝點著星星點點的燈飾,市民和遊客早早在馬路兩邊駐足欣賞,並興奮地揮手致意。
晚9時45分,在旅遊塔對開海面舉行新春煙花表演。五光十色的煙花在海面上綻放,將當晚的慶祝活動推向高潮。
2月7日,演員在「金豕報歲喜回家2019農曆新年花車匯演」活動上表演。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來自湖南的遊客張先生說,澳門春節的氣氛很濃,看了花車巡遊裡各個團體的表演,感覺很有特點。來自廣東佛山的遊客李女士說,今年特地帶著家人到澳門來觀看花車巡遊匯演,感覺很喜慶,很有過年的氣氛。
據悉,巡遊隊伍還將於10日大年初六舉行第二場花車巡遊及文藝表演活動。7日白天,澳門特區政府體育局還舉行了自行車騎行、旅遊塔登高、龍獅表演等活動,用運動健身的方式慶祝春節,吸引不少市民、遊客觀看和參與。
澳門特區政府治安警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5日大年初一有45.6萬人次經關閘口岸進出澳門,6日大年初二有56.6萬人次經關閘口岸進出澳門,預計大年初三至初七進出澳門的人數仍將保持高位。
臺灣年味何處尋?
到異地過年,既想感受別樣風景,又想感受濃濃中國年味,其實寶島臺灣是個不錯的選擇。
逛廟會 過年祈福必備動作
初一上午,挑選好時辰祭拜家神「開正」,隨後立即出門尋找廟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儀式,為的是要彰顯時間節點的神聖性。(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的寺廟香火鼎盛,正月初一到寺廟祈福,期待一年順遂,是沿襲已久的民情風俗。農曆新年頭一天,臺灣各地廟宇香火繚繞。民眾拜廟祈福、燒香摸彩、走親訪友……處處瀰漫著喜慶的年節氣氛。就臺北而言,行天宮及孔子廟香火最為鼎盛,在臺灣地區廣為流傳。行天宮特別之處,在於不供奉牲禮、不設功德箱,也不燒紙錢,連香燭都是由廟宇提供,每日香客如織。不妨跟著「老臺北」在這裡許願祈福,祈求新一年平安、吉祥如意。
放天燈 放飛滿天祝福
乘小火車到平溪放天燈,是無數女生去臺灣的必選項目,而「平溪天燈節」,則是臺灣元宵節時最著名的節日盛事,享有「北天燈、南蜂炮」的盛譽,更曾獲得Discovery票選為世界第二大夜間節慶嘉年華。在天燈上寫上祈福吉祥語,讓天燈隨著風向吹向祖先以報平安、求庇佑。看著盞盞天燈冉冉上升,照亮夜空,一定是新年最美好的體驗。除了民眾一起齊放天燈,現場還會安排年節應景的民俗表演、猜燈謎及民俗大街等活動,熱鬧非凡。
衝蜂炮 感受熱烈年味
臺南的「鹽水蜂炮」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活動之一。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的熱鬧盛況,和「平溪天燈」在臺灣並稱「北天燈,南蜂炮」之美稱。蜂炮的活動推測起於清光緒11年(1885年),當時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當地的「關聖帝君」(關公)祈求平安,並依佔卜結果,在元宵節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鎮一晚,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起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3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鹽水蜂炮」以萬箭齊發方式,刺耳的蜂鳴炮響聲掩蓋周遭,蜂火四處流竄等,萬炮齊發的震天威力及刺激快感,每年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衝蜂炮」。 人們相信透過蜂炮洗禮,能消災解難,掃除穢氣,更讓來年的運勢越來越旺。
賞燈會 慢走細逛韻味濃
臺北燈會是臺灣的特色活動,在元宵節期間,除了生肖燈,還會有以各地鄉土民情和風俗創作的花燈、祈福燈、歡樂燈等,遊人不僅可以欣賞花燈,還會看到名人參與的演出。每年主辦單位都會在廣場中央,立起一座以該年生肖造型所塑的大型主題燈;元宵節當晚,則照例舉行點燈儀式和猜燈謎晚會,會場外圍也排滿各機關團體所提供的電動花車,題材迥異的主題花車沿街迤邐:西遊記故事、花草鳥獸、輪船貨櫃等彩燈形形色色,述說著不同的典故,燈火輪轉下,吸引潮水般的遊人駐足觀賞。
圍爐與過年的各種習俗,團結且凝聚家人,一連串祭祀也與社區生活有很深的互動關係,年味自己或許不會走淡,只有生活在這個時空裡的人疏離了。(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越臨近春節,臺北的街頭就越顯冷清。相比之下,迪化街、南門市場、花市等傳統市場卻日趨熱鬧。買年貨、備年菜、購鮮花,成為很多臺北市民年前的「大事」。
迪化街:老街新年味
2月2日,人們在臺北花市採購鮮花。越臨近春節,臺北的街頭就越顯冷清。相比之下,迪化街、南門市場、花市等傳統市場卻日趨熱鬧。買年貨、備年菜、購鮮花,成為很多臺北市民年前的「大事」。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說到年貨大街,臺北人自然想起迪化街。自1月19日開市以來,這條老街打扮一新,入口處豎起醒目的豬造型,紅燈從街頭掛到街尾。跟著人潮逛街,原本10分鐘能走完的路要擠上半小時才能走完。
迪化街是全臺第一個年貨大街,每年很多人來這裡感受年味。臺北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徐慶棋告訴記者,今年因為趕上天氣不錯,人潮比去年明顯增加,最近的周末人流量達近10萬,非常熱鬧。
在年貨大街,凡過年必備的各式食材、糖果、糕餅等,應景的年節布置用品,都一應俱全。「臺灣人過年選食材或送禮,都講究好彩頭,這裡賣得最好的是鮑魚和香菇。」徐慶棋說,年菜當中,臺北人一向偏愛「佛跳牆」,裡面有乾貝、鮑魚、米粉等,都可以在這裡採購。
從清末至今,迪化街一直是臺北大稻埕商圈的核心,是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如今也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老街。
近年來,隨著商業形態的改變,年貨大街不再是採買年貨的唯一選擇,迪化街也開始嘗試轉型。今年年貨大街特別設立「地方創生年貨展」,「小藝埕」「民藝埕」「合藝埕」等系列街屋,全部保留給臺灣各地的本土優質食品工藝品,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
在永樂市場門口,很多年輕人還排隊玩起了「打年獸」的遊戲。三隻「年獸豬」憨態可掬,分別是挑嘴的「吃吃獸」、愛八卦的「嘴嘴獸」、不想動的「懶懶獸」。遊戲參與者只要掃碼就可以透過AR科技,與三隻「年獸豬」遊戲互動,或拍照留念。
「引入文創商鋪和新創意,是今年的最大亮點。年貨大街創辦已有20多個年頭,老街運作的形態也希望從過去的採買年貨,轉變成街區商家結合創意與資源,為在地商圈帶來更多新意。」徐慶棋說。
南門市場:傳承「家鄉味道」
2月2日,市民在臺北花市採購鮮花。越臨近春節,臺北的街頭就越顯冷清。相比之下,迪化街、南門市場、花市等傳統市場卻日趨熱鬧。買年貨、備年菜、購鮮花,成為很多臺北市民年前的「大事」。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在臺北南門市場,大樓外的街道上早已擺滿攤位,各色熟食腊味、糕點堅果、瓜菜米麵,無不提醒著人們「要過年啦」。
南門市場是臺北人採買年貨及南北雜貨的老字號市場,自搬遷到現址已36年。每逢過年時節,許多人都會到這裡尋找兒時記憶中的味道。然而,南門市場所在大樓將迎來拆遷重建,今年將是臺北人最後一次在舊大樓內採買年貨。
「重建的日子裡會搬到附近的中繼市場,3年後裝修完了會再搬回來。」在南門市場一樓經營大連食品行的蔡宜縉說。
這家店在此已有19年歷史,位於南門市場入口處,湖南辣腸、江浙香腸、金華火腿等招牌下掛滿了大陸各地腊味美食。蔡宜縉說,在南門市場,江浙、湖南和廣東三處地方的食品最多最好,而這裡的很多味道都是從眷村出來的。「儘管現在食材和製作都是在地的,但手藝和味道卻是大陸傳來的。」
數米開外就是這家店的乾果蜜餞分店,但從人流中走過去卻頗費一番力氣。據店員介紹,臺灣人過年一定會買些乾果蜜餞放在家裡,最熱銷的就是腰果、杏仁果、核桃等堅果,而年菜食材賣得最好的是乾貝和烏魚子。
南門市場最熱鬧的就是一樓的熟食和南北貨,在狹窄的過道兩側,滿是湖州粽子、上海糕點、南京板鴨、福州魚丸等「家鄉的味道」。在有40年歷史的隆記南京板鴨店前,一隻只燻雞、桂花鹽水鴨就掛在窗口。店員說,每到過年前,生意都特別好,除了鹽水鴨和燻雞外,各種牛筋、牛肚、燒肉、烤麩等熟食也很受顧客喜歡。
「我的祖籍是浙江,從小就吃媽媽做的江浙菜。她過世後,每年春節我還是會來買一些老家的食材,準備年夜飯用。」拎著一袋金華火腿的趙女士說,「媽媽菜」的味道還要傳下去。
臺北花市:無花不喜氣
2月2日,市民在臺北花市採購鮮花。越臨近春節,臺北的街頭就越顯冷清。相比之下,迪化街、南門市場、花市等傳統市場卻日趨熱鬧。買年貨、備年菜、購鮮花,成為很多臺北市民年前的「大事」。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蝴蝶蘭意味著「福來」,菊花象徵大吉大利,長壽花代表健康……春節臨近,很多臺北市民都會到花市購買應景花卉,為過年增添喜氣。
臺北花市已有30多年歷史,也是全臺最大的花卉市場,成交量佔全臺的一半左右。上午10點不到,長假裡的臺北街頭人車稀少,但花市內外已經人潮湧動。
花市入口今年特地裝飾出「花卉福滿門」,主要由金豬吉祥和祥獅獻瑞元素構成,再加上「珠豬引金福、春花百朵開」的對聯以及大紅燈籠、花卉圖案,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花市內,200多家鮮花攤位一早就忙碌起來,插花的插花,交易的交易,運貨的運貨……主角當然還是花:盆栽的金桔樹上掛著元寶、財神、魚等金色裝飾品;各色蝴蝶蘭被放置在各種造型的花盆裡,交相輝映;成排的鳳梨花把花市過道都變成了賞花處……
「蝴蝶蘭、長壽花、鳳梨花、金桔樹及百合等,都是我們過年比較偏愛的花卉品種。」負責臺北花市企劃工作的陳晉廷告訴記者,年前逛花市是一種習俗,即使不買花,很多人也會來這裡賞賞花、沾沾喜氣,「有越走越發(花)的意思」。
據介紹,今年受到暖冬影響,多數花卉都盛產,平均每天到貨量比平常多出10%。為應對春節前夕大量採購花卉的需求,臺北花市自1月31日凌晨起至2月4日除夕中午12點,連續108小時營業;另外,花市每天加派100人,幫助攤商卸貨。
「過年家裡沒有鮮花,總覺得少點什麼。我會把長壽花養幾天,再送給長輩,祝他們健康長壽。」在拿著鮮花往外走的人流中,黃女士抱著兩盆長壽花,邊走邊說。
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港澳臺同胞"春運"見聞
又是一年團圓時。對於需要從內地(大陸)返鄉過年的港澳臺同胞而言,今年的回家之路更便捷、更溫暖,體驗更美好。
去年以來,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陸續開通,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推出以及一系列惠臺措施的出臺,「越來越方便」成為今年「春運」期間受訪的港澳臺同胞最常掛在嘴邊的話。
不同於內地春節實行7天放假調休,港澳地區只在農曆年初一到初三有3天公眾假期。因此,快捷和效率成為很多港澳同胞「春運」最在意的事情。
今年83歲的香港退休醫生錢茂林和妻子在廣州養老多年,兒子和兒媳婦在香港工作,春節是一家人倍加珍惜的團聚時光。往年為了團聚,兒女坐過北上的客輪,老兩口也坐過南下的大巴。
圖為在高鐵香港西九龍站,旅客在候車室候車。新華社發(王申 攝)
「過去,兒子和媳婦年三十晚上過來吃頓飯,大年初一下午就得回去。」錢茂林說,兒子得趕在初二去給在香港的嶽母拜年,初三他們休息一天,初四就要上班了。
今年,為了孩子們少折騰,老兩口決定回香港和孩子們團聚。「原來雖然有到深圳口岸的直通巴士,但是碰上堵車,有的時候一坐就是4個多小時,年紀大了身體有些吃不消。」錢茂林說,如今有了高鐵,最快約50分鐘就能到達香港。
一家人兩地探親有了更便捷的選擇。老兩口也已經用去年剛申請下來的港澳居民居住證提前買好了回香港的高鐵票。
在內地從事香港居民諮詢服務工作的香港工會聯合會廣州中心主任邵建波說:「廣深港高鐵開通後,無論是子女到內地探望長者,還是長者回香港過年,團圓的路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了。」
對於在內地學習的港澳學生們而言,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對他們無疑也是一大利好。
圖為一輛開往澳門口岸方向的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駛過港珠澳大橋收費廣場。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來自澳門的盧建銘目前是廈門大學經濟學系的大四學生。他告訴記者,雖然近兩年從廈門到澳門的機票價格有所下降,但他身邊很多澳門同學還是會選擇坐動車回去,因為票價比飛機票便宜近一半。
「但是坐動車很折騰。我們得先從廈門到深圳,深圳轉車到廣州後再轉去珠海,最後經拱北口岸回到澳門,路上差不多得要七八個小時。」他說,多次換乘還需要經歷多次安檢和取票的環節,「有時候真的覺得很麻煩」。
現在他們可以直接從廈門坐高鐵到香港,再乘坐大巴經港珠澳大橋回到澳門。
「價格上單趟可以節省近100元,時間上也節約差不多1個多小時。」盧建銘說,更重要的是減少了多個安檢和取票的環節,比過去方便不少。
對於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的臺胞而言,今年他們的團圓之路也因為惠臺措施而更加「暖心且便捷」。
成都亞臺青青創園負責人郭弘揚告訴記者,今年臺北是暖冬,所以全家人決定回臺北過年。「現在臺灣跟大陸交通非常方便,成都每天都有去臺北的航班,3個小時就可以到了。」
已在福建生活了13年的金門人孟憲霆對交通的便利也感觸頗深。「大陸近年來一直重視臺胞返鄉過年的問題。每逢『春運』,都會增加班機,而且很多都是大飛機,許多地方開設了臺胞綠色通道,大大方便了臺胞返鄉。」
臺胞宋可琪2009年來到廈門工作,目前在廈門正暘物流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兩岸已形成『一日生活圈』。臺胞返鄉過年越來越便捷了,不僅在航線班次上有所增加,通關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便利。以往我們需要拿臺胞證到人工閘口排隊通關,人多時至少要等15至20分鐘,現在可以自助快捷通關,只需要5分鐘就能完成。」宋可琪說。
今年春節期間,大陸各地多部門和往年一樣盡力給臺胞回鄉提供全力保障和溫馨服務。
如春節期間,廈航在廈門、泉州往返臺灣的航班上,將專門配備臺籍乘務員,同時機上配餐將以「回家」為主題,在客艙中提供鳳梨酥。鳳梨在閩南話裡和「旺來」諧音,寓意為臺胞送上美好祝福。
圖為抵達廈門五通客運碼頭的乘客通過自助通關口通關。(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據中國鐵路總公司介紹,今年春運鐵路部門還優化核驗流程完善售票設施,更加方便港澳臺旅客出行。包括優化回鄉證網上註冊核驗流程,實現全程網上辦理,進一步便捷港澳旅客購票,擴大加裝卡式回鄉證和臺胞證專用識讀設備自動售取票機範圍和數量等。
正如多位受訪者所說,便利港澳臺居民的政策措施不斷推出,關心「越來越細膩」,很好地滿足了港澳臺同胞的需要。
一桌年夜飯 滿滿都是情
寓意「盆滿缽滿」的盆菜
「吃雞起家、全家團圓」的白切雞
祝福「長命百歲」的長年菜
唇齒留香的青田糖糕
油炸至酥香的咕咾肉,掛上由糖、醋調製的酸甜濃汁,與彩椒和菠蘿塊一同呈上;掐著秒表出鍋的上好老虎斑,淋上蒸魚豉油,再澆一層薄薄的姜蔥熱油……
每年除夕,謝太的廚房飄香四溢,裹著濃濃的年味縈繞家中。
「一年中,我最愛做的一餐飯就是年夜飯。雖然較平日辛苦些,但能讓家人吃得滿足、開心,這是最幸福的事。」家住港島柴灣的謝太與先生育有兩個兒子。時至今日,兒子們長大成人,先後離開家在外求學、打拼。因此,春節就成為謝家每年為數不多的團圓時刻。除夕前一周,謝家就已經開始籌備年夜飯大餐。
說到年夜飯的菜,謝太總是興致勃勃。「大兒子愛吃牛,我早早就買來最新鮮的牛尾,用豆豉和豆瓣醬燜制,燉到軟爛脫骨,牛骨髓也溶入湯汁,每一口都是濃鬱的膠質和醬香;蝦是我先生的心頭好,年夜飯裡來一道快手的油燜黑虎蝦,先煎炸後燉煮,紅彤彤的顏色喜慶又讓人食慾大開;小兒子中意軟糯的蒸排骨,這次我在醃製好的肋排下面墊一層嫩豆腐一起入鍋,肉汁加上滾燙的豆腐,估計能讓他多吃一大碗飯……」
謝太笑得燦爛。一桌豐盛可口的年夜飯,是對家人滿滿的愛。
港式年夜飯講究「好彩頭」,因此每戶人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幾樣「吉祥菜」,「年年有魚」、象徵「橫財就手」的豬手、「團團圓圓」的香菇……在新界元朗屏山塘坊村,意為「盆滿缽滿」的盆菜盛宴是已經流傳數代的年夜飯。屏山傳統盆菜館以這道古老的「港味」起家。第三代傳人鄧聯興介紹,傳統盆菜以柴燒,時間雖長,但有獨特的煙火香。
看似簡單的一份盆菜,實則薈萃百味,用料包括大蝦、蠔仔、魷魚、豬皮、冬菇、雞、鯪魚球、炆豬肉、蘿蔔、枝竹及髮菜等。燒、燜、烤、炒、滷、炆……各式食材自成一味,再依據特定次序層層疊起,不同滋味互相吸收、浸潤,使人越吃越覺鮮美。
年夜飯自要美味,如香港經典電視劇中所言,「一家人,最重要的是整整齊齊。」歡聲笑語中,全家圍桌而坐,這才是年夜飯的真味。
濠江小城,尾禡(臘月十六)已是年味漸濃,人們歡天喜地準備過年。「尾禡這天,做生意的要宴請夥計,發放年終花紅。」在澳門特區政府擔任公務員的李寶華介紹,年廿八是洗邋遢的日子,各家要打掃房子,除舊迎新。
除夕,是年味高潮。「祖母在世時,一直堅守著傳統習俗。」李寶華回憶,老太太每年除夕都是大清早就起床,備一桌小菜在祖宗牌位前祭拜,祈求來年順利。然後直奔菜市場準備團年飯,即年夜飯。
在李寶華的印象中,年三十的菜市場,從來都是人山人海。人們不單要為晚上的團年飯選好最新鮮的食材,更要備好「壓年」物。按傳統習俗,「壓年」要有帶根的生菜、芹菜、蔥,以紅繩捆綁,附上紅紙。一尾鯪魚,不可去鱗,不可剖腹,完整一尾。有的人家還要放上一隻完整白切雞,全部食材連同帶葉的橘子,從年三十存放至大年初二「開年」,取意於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團聚,是年夜飯永恆不變的主題。日落西山時,一家人就整整齊齊,圍坐一桌。而這桌上的每道菜,幾乎都有其寓意。
「家家除夕慶團年,生菜茨菰爐火邊。飽啖黃沙生大蜆,接神爆竹響連天。」李保華說,末代探花商衍鎏在《粵垣舊曆年俗竹枝詞》一詩中提到的「蜆」在粵語中與「顯」同音,喻蜆肥年豐。不過,如今的團年飯較少見到黃沙大蜆,但豬舌、蠔豉必不可缺。廣府人管豬舌叫豬脷,「脷」「利」同音,從生意人到打工仔,都對這道菜情有獨鍾。還有雞,白切雞、豉油雞、姜蔥雞……不論怎樣弄,團年飯少不了一道雞。
對李寶華而言,最好的團年飯,一定是媽媽那桌家常菜。一生惦記的,也是年味裡媽媽的身影。「我的年味記憶,始於從前團年飯裡媽媽的豉油雞。」李寶華說,她家的豉油雞,不是浸,而是煎。燒紅鍋,放下油和大塊姜,把雞煎香,澆上調好的豉油,文火慢煮,皮香肉懶,濃汁味重。
在臺灣,從年前半個月開始,電視臺反覆播出的掃年貨新聞、店家門口的年夜飯廣告,就不斷釋放著「快過年了」的信息,讓人不由自主地開始期盼除夕夜的那頓「大餐」。
40多歲的鄭時捷夫婦家住臺北。「除夕夜、年夜飯,一般還是要到婆家吃,初二才回娘家吃。」平時負責做飯的鄭太太說,除夕這一天她倒很輕鬆,「除夕的廚房是婆婆主場,旁人都插不上手。」
鄭先生少時生活在眷村(為當年遷臺的軍人及其眷屬興建的房舍),整個眷村就像一個大家庭,「那個時候真是家家戶戶都不鎖門的」,大人是同事,小孩兒是同學,互相照應,不分彼此;誰家做點好吃的,都會拿出來與大家共享。眷村住戶來自大陸各地,久而久之,各家的飲食都有了各類特色的味道,年夜飯也是如此。鄭先生的祖父來自江西,外公來自湖北,「我們小的時候年夜飯在奶奶家吃,後來在媽媽家裡吃,但年夜飯都沒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雖然現在不少家庭為了省事都到飯店吃年夜飯,但鄭先生的母親還是堅持自己下廚。離過年還有十幾天就開始採買食材、儲備年貨。
年夜飯的餐桌上,有自己親手做的臘肉香腸和滷菜,「還有紅燒獅子頭、魚香肉絲啊、蝦啊,當然更少不了魚,因為年年有餘嘛,而且除夕那天還不能吃完,要有剩餘才會『年年有餘』。也一定會有餃子,裡面包了硬幣,誰吃到代表運氣比較好。」鄭先生說。
「有些臺灣家庭年夜飯吃火鍋,比較有圍爐的氣氛。講究一點的,還要有一道佛跳牆。」鄭太太說。「我們小時候都是到臺南的外婆家吃年夜飯,外婆是潮州人,年夜飯會做雞卷、滷全鴨、蘿蔔糕,還有臺灣圍爐必吃的『長年菜』,因為不易煮爛,象徵長命百歲,吃的時候不可切斷,要整葉吃下去。」
年關將近,在浙江青田的一個小山村裡,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洗荷葉、磨米粉、拌餡、蒸糖糕。這是旅居西班牙僑胞王新特最幸福的記憶:每逢過年,就能吃到青田糖糕,甜而不膩、軟不粘牙,唇齒留香。
「年味就是青田糖糕的味道!」王新特說,「每年臘月二十左右就開始做,放在大鍋裡,要蒸十幾個小時。然後一塊塊切好,留著慢慢吃,走親訪友也帶上點,作為拜年禮物。」
2000年,王新特到了西班牙,第一年春節過得簡單。「整個城市只有七八個中國人,能吃到中餐就很幸運了,更別提吃糖糕了。」王新特說,以前當地人對春節了解很少,「現在,春節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節日了。」
2018年正月初一,王新特帶著幾位僑胞一起到阿拉貢電視臺,以現場直播的方式介紹中國春節。「我們特意準備了兩種美食。一是餃子,另一個就是糖糕。現場觀眾和主持人對中國美食讚不絕口。通過美食,西班牙友人對中國、對青田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也為我們華僑華人在當地生活、發展創造了更友好的氛圍。」
王新特還把年夜飯「搬到」了西班牙。「今年我們將邀請西班牙各界人士參加新春晚宴,請他們品嘗中國特色的年夜飯,體驗拜新年、發壓歲錢等習俗。」如今作為西班牙西中友好合作協會會長的王新特,希望能把年夜飯作為推廣中華文化的品牌活動,在西班牙長期辦下去。
中華文化魅力越來越大,世界各地的中國年也越過越紅火。「現在西班牙很多超市裡都在賣糖糕,而且花樣越來越多。」王新特說,「我的兒女在西班牙出生、長大,他們沒有像我小時候那樣的春節經歷,但是我希望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了解春節,不忘自己的根。」
(策劃編輯:任媛;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深圳特區報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