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農曆新年時,
各位買好揮春、擺好桃花、做好甜粿沒有呢?
老廣東的過年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廣府、潮汕、客家
各地的「年味」有何不同?
一起來看看~
客家地區過年習俗
崇尚傳統的客家,圍龍屋裡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鬱的親情。
客家人過春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正月初一至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年廿三: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年廿五: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
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大年三十:封歲過大年、吃盤菜、點歲火
除夕這天,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盆菜了。
盆菜也稱為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餚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一盤,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鬱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快。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
大年初一:舞龍、舞獅
惠州民間習慣在春節喜慶之時舞龍,年前多要到元妙觀「開眼」、搶青,而後正式舞龍,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臘月五日才結束。
潮汕地區過年習俗
其實,很多地方的年味真的是在不斷丟失,對於80後來說,他們小的時候存在的一些過年傳統,或許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廣東潮汕地區,傳統的過年習俗還保存完好。
年廿四:採囤、做粿
與廣府人不同,篤信神明的潮汕人認為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都要徹頭徹尾地大掃除,上至燈罩門窗、下至用物被帳,都要清洗,此謂之「採囤」。而廣府人則是在年廿四「洗邋遢」。
臘月二十四後,家家戶戶要蒸年糕,主要是為了敬神,這兩天,家裡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年糕在潮汕地區叫做「甜粿」。
紅龜粿、殼桃粿、菜頭粿(蘿蔔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殼粿、米粿、蝦棗……琳琅滿目,數不勝數,讓人口水直流!
除夕前:備年貨、理髮
除夕前大家都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對於潮汕人,除雞、鵝、鴨、魚肉外,還要貼春聯、掛福字、買春花,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為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
這幾天大人開始帶小孩去理髮,購置新的衣裳。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年廿八:貼春聯、宰畜牧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開始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
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潮汕人貼春聯多在除夕的上午或下午。春聯的內容多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如「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而宰畜牧一般為雞、鴨、豬、魚,為了祭祖和祭神用的,這天大大小小都忙的不亦樂乎!
年廿九:祭神、祭祖祠、洗花水
這天一大早,大概是早上4-5點左右,大人就起來準備了,挑著扁擔羅庚出發,先祭神,祭完神,回家在準備祭祖(祖祠),這天是年前最熱鬧的一天,整天祭神的鞭炮響個不停!
家各戶在祭拜祖宗之後,全家老少開始輪流洗「花水」,即用四式(也有十二式)花葉加入洗澡水中,意在洗去舊的汙穢,乾乾淨淨迎新正。
大年三十:圍爐、壓歲錢、留財
圍爐一般都是在中午2-3點就開始了,寓意團圓。
吃完團圓飯,大人們就開始走親訪友給孩子們和長輩壓歲錢,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年輕人們也開始訪友,聚一起玩樂!
大年初一:拜年要大吉
這天多數人家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
拜年大吉(潮州柑)是必不可少的。臨走主人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
「對大吉客勒大賺」 「轉敬,平人大賺」
這是小編從小到大,過年幾乎整個正月都聽到的話,想必你也很熟悉。
大年初二:回娘家
「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
這首傳統小調讓人們津津樂道
【年初二,回娘家】這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裡鄉親。
營老爺
很多地方過完年初六,春節基本就過完了,而在潮汕,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才剛開始,那就是營老爺。營老爺即將神明從廟裡面請出來,端坐神轎由村民抬著遊村走巷,達到祈求平安順境的目的。
三杯工夫茶,濃縮潮汕人的含蓄和俗雅,而營老爺這項樸素的信仰,則將潮人的情懷演繹到極致。也只有在這個時刻,潮汕文化才表現出最張揚的一面。
廣府地區過年習俗
年廿四:謝灶、開油鑊
謝灶是民間最傳統的過年習俗之一。
農曆臘月廿三日或廿四日晚,俗稱小年夜,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人們為了表示感謝,給他餞行,叫做謝灶。
「開油鑊」是廣府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取「起鑊」之意頭,一般會炸蛋散、油角。「油角」用白話說是「有角」,寓意來年能出眾,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一年裡能喜事多多。
年廿八:洗邋遢、貼揮春
洗邋遢主要是為了辭舊迎新。
人們在年廿八的時候,都會將家中的香爐、房間以及除了廁所以外的所有東西都打掃一遍,以乾乾淨淨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年三十:
砸年、吃團年飯、行花街
砸年即壓年,年三十那天人們會將辦置好的年貨,如鯪魚、豬右手、髮菜、蘿蔔等有好意頭的東西放到米缸上,祈求來年人丁興旺、財源滾滾。
貼完揮春、掛完福字,廣東人都會一家人團聚食餐飯,寓意團團圓圓。團年飯上通常都有一些好意頭的菜式,比如寓意年年有餘的魚、發財就手的豬手等等。
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錦、人海如潮,熱鬧非凡。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這朵紅花鮮,那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哂。阿媽笑,阿爸喜,人歡花靚樂開懷……」這首家喻戶曉的廣州民謠,描述的正是家家戶戶逛花街的情景。
大年初一:上頭柱香、
逛祖廟、舞醒獅、唱龍舟歌
還沒有等到大年初一,往往在年三十深夜,就有不少信眾聚集在各大寺廟,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爭上「頭柱香」,為新年祈福。
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不少鄉鎮都會舉行舞醒獅的慶典,精彩的獅舞、熱鬧的氣氛,年俗味特濃!
過去,民間於正月初一或初二還有放生俗,人們買一條活鯉魚等水生動物,將其放回到河湧,意在積善積德,添福添壽。
大年初二:開年
大年初二早上,各家各戶都要吃「開年飯」。
開年飯」必有「生雞」(雄公雞),寓意「有生氣」。吃過「開年飯」,已出嫁的女士攜同丈夫和子女「返外家」,一般攜帶煎堆、油角、年糕之類的年宵品。
大年初三:赤口不出門
在廣東,因為赤口的習俗,大年初三一般不去探親訪友,希望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很多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戶。
大年初五:開市接財神
「財神到,財神到!」廣東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
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大年初七:七寶羹過「人日」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這一天早飯時,家家戶戶都要吃七樣菜(包括芹菜、芥菜、菠菜、蒜、蔥、芫荽、韭菜等),又名七寶羹。
元宵:吃元宵、逛燈會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習俗之一,意為「團團圓圓」。每年元宵節廣州越秀公園、文化公園舉辦元宵燈會,一家人晚飯後逛燈會賞花燈,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圓滿結束一年一度的春節。
廣東各地區習俗你get了嗎?
雖然說百無禁忌,但了解一下傳統年俗也未嘗不可!
下周就是春節了!請問您準備好了嗎?
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