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後的賣花阿婆:清貧與艱辛的背後,是她們的自尊與體面

2020-12-12 峰悅文摘

·

說起江南夏日,怎麼能少了那一縷淡雅的清香。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叫賣聲,

是江浙一帶很多上年紀的老人們的美好回憶。

·

那時候,蘇州、杭州、南京、上海……

無論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

女孩子們總有帶白蘭花的習慣。

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

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

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靠腋下貼身放,

「香聞得到,花看不到。」

斜襟旗袍搭一小束白蘭花

是一個時代的體面與風雅。

·

時過境遷,

如今,在江南城市,

還在堅持賣白蘭花、梔子花的阿婆已經越來越少。

僅有那些,大多在幾乎不被看見的社會最底層,

過著清貧的日子。

可是她們的堅強自尊,

就像她籃子裡的白蘭花,

讓人感受到一個時代最可貴的清白體面:

就算日子再難,生活再苦,

也要憑自己的辛勤勞動,堅定地活著。

·

滬上最後賣花人:

清貧與艱辛背後的體面

來源 | 流行上海(ID:shcool22)

··

賣花收入月入不到2000元

上海的徐忠意阿婆今年73歲在上海黃浦區淮海中路在電話亭賣白花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紮成一個手串。

早上十點,收拾好今天要賣的花,梳子蘸水把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徐阿婆下樓了。

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自己不漲價,不看人出價」,她相信薄利多銷,生意才能長久做下去。

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份,天氣熱,上街的人少,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

晚上11點,老伴出門進貨,無論溽暑難耐抑或颱風肆虐,從不敢耽擱。

從5月到10月,是白蘭花、梔子花的花期。這段期間裡,兩人的生活就是進貨、加工、賣花……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天漸漸熱了,阿婆的包裡總有一瓶冰水,不是為了自己消暑解渴,只為保護嬌嫩的花朵。

買上一朵白蘭花別在身上,也不僅是在守護這些溫柔的買花人,更是在守護一種日益式微的文化生活,「要讓現在的小孩子們知道有這種花」。

賣花是經濟支柱,租住6平米閣樓30年

徐阿婆和丈夫莫成林都是浙江紹興人。70年代,夫妻倆從農村來到上海務工,他們賣過各種苦力,備嘗艱辛。

十幾年前,徐阿婆偶然在街邊看見有人拎著籃子賣白蘭花,清香優雅,貧苦的生活,沒有消磨徐阿婆對美的嚮往,從此,她也成了一位路邊賣花人。

·

予人花朵,手有餘香。十幾年來,徐阿婆的花籃,在淮海中路留下一路清香,而他們清貧的生活,並未因此有所起色。而三十年來,他們一直租住在一間六平米的閣樓。

徐阿婆有兩個兒子,為他們娶妻生子,老兩口拼命攢錢。兒子們成家立業了,老兩口稍微喘了兩口氣。但是四年前,猶如晴天霹靂,老伴莫成林被查出了食道癌。

徐阿婆沒有在老伴兒面前掉一滴淚,只是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積蓄耗盡,老伴的命保住了,噩耗再度傳來,小兒媳婦也被查出罹患癌症,本就捉襟見肘的生活雪上加霜。

徐阿婆依然沒有抹一滴眼淚,她對兒子說:只要有媽媽在,就不要怕。

為了節約生活成本,他和老伴的餐桌上,常年幾乎不見葷菜,除了最低生活支出,老兩口從牙縫裡又省出一萬多塊,她想都打給兒子給兒媳婦看病。「只要我在,就不能讓這個家散了。」

在幾乎不被看見的社會最底層,徐阿婆過著最苦的日子,可是她的堅強自尊,就像她籃子裡的白蘭花,讓人感受到一個時代最可貴的清白體面。

·

可能也是上海最後的賣花人了

現在生活水平高了,這樣的賣花阿婆也越來越少了。地鐵裡、大樓前、天橋邊,偶爾才會看到花白了頭髮的阿婆竹籃藍布上擺了整整齊齊的白蘭花。

買花的人似乎越來越少,徐阿婆說,他和老伴明年還會不會來賣花,也要看身體情況再說了。

他們在紹興上虞已經沒有地了,農村蓋的房子也給了兩個兒子。即便如此,葉落歸根,應該是他們最後的歸宿。在上海盤桓四十年,他們沒有家。

當然,還有些阿婆出來賣花,並不是全為了營生。

兩年前,也有一位賣花的王阿婆,老伴已經去世,子女工作很忙,沒空來陪伴她。阿婆不願給他們增添壓力,就出來賣賣花,不為賺,主要是想「找人說說話」。

有人問阿婆:「儂年紀噶大了還出來賣花啊?」

她只是答了一句:

你不懂的,今生賣花,來生漂亮。

阿婆說,打麻將、跳舞有可能會和別人發生矛盾;但是喜歡白蘭花的人,都是有文化、有修養的,不會產生矛盾的。

有時候來買花的人看見阿婆這麼大年紀,出來賣花可憐、不容易,經常會多給一些錢,十塊錢就買一朵花。阿婆就會把這些錢捐到居委會的捐款箱。「我又不要錢,我就是消磨時間,開心。」

·

有的老人喜歡白蘭花,但又捨不得花錢買,阿婆就會騙他們說:「這花賣不掉了,我送給你吧!」老人接過花,就會很開心。

有的姑娘自己搞不定手鍊,長了或者短了,阿婆就會提供「定製服務」,調整好長短後親手幫你帶上。

阿婆的話讓網友們都很感動

年年歲月,這些賣花的人漸漸老去,終有一天也會漸漸消失。鶴髮布衣下隱藏的,是她們經歷滄桑變換、喜樂悲歡後仍保留在內心的善良、柔和、真誠,以及對生活的執著、堅韌自強的精神

城市的發展總是伴隨著某些東西的消亡,但聽見「梔子花——茉莉花——」的吆喝聲,總忍不住想要買上一朵,還是想讓這樣的記憶再流傳得長久些……

相關焦點

  • 梔子花香飄進「電波」,「賣花姑娘」為淮海路賣花阿婆帶生意
    兩周前,本報刊發的《到阿婆花攤,尋一縷上海香氣》報導引發關注,也吸引了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中飾演賣花姑娘「七月」的王丹的目光。前幾日,在忙碌排練演出的間歇,王丹特地去到淮海路探訪賣花阿婆的花攤,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阿婆的生活,也為自己在臺上的表演尋找更多靈感和生氣。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關於白蘭花的味覺記憶
    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花香清新優雅。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他們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賣花人。1.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生活艱苦的她,一句話卻勝過萬千成年人
    上海的徐中意阿婆今年73歲,已經賣花十多年。如今上海所有的賣花人,只有寥寥十數人,且因為賣花收入不高,他們很可能會是上海最後一批的賣花人。阿婆賣的花為白蘭花和茉莉花,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雖然花串的價格比較低廉,但這些零零碎碎的小錢,正是他們老兩口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 在上海街頭見到這位賣花的阿婆,請你看看她
    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這些人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賣花人。現在生活水平高了,這樣的賣花阿婆也越來越少了。當然,還有些阿婆出來賣花,並不是全為了營生。「阿婆,儂年紀噶大了,怎麼還出來賣花啊?」「你不懂的,今生賣花,來生漂亮。
  • 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的賣花人 賣花是經濟支柱 說起賣花,徐阿婆也是偶然。
  • 網易雲熱評:問婆婆年齡這麼大怎麼還買花,阿婆:你不懂今生賣花...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網易雲熱評:問婆婆年齡這麼大怎麼還買花,阿婆:你不懂今生賣花,來世…… 有一次在地鐵口買了花我和她閒聊,「阿婆,你年紀那麼大了幹嘛還出來賣花?」,「哎喲,你不懂,今生賣花,來世漂亮。」
  • 海南檳榔谷:70歲黎族紋身阿婆跳《江南style》
    黎族阿婆跟著三亞「鳥叔」跳《江南style》(通訊員付承明攝)  南海網三亞10月1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鬆通訊員付承明)韓國神曲《江南style》風靡全球,由網友自發組織拍攝《三亞Style》MV近日開拍。
  • 端午節將至,朱家角阿婆手工粽子日銷2000個,銷量翻平時兩倍
    那時的朱家角以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江南」。走進朱家角鎮,漫步在古街中,肉香、粽葉香就交織著直往鼻子鑽。朱家角沿河長街有很多商鋪,賣的最多的還是古鎮的各種特色小吃,邊製作邊吆喝,還可以品嘗,有一種特別親切家人的感覺。其中每隔幾步就有一家阿婆粽,大大小小的招牌最為惹眼。每家店的招牌下都會坐在一位阿婆,手腳麻利地包著粽子。
  • 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香」的是江南村婦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樓下弄堂口響起了江南農村女子賣花的叫喊聲:「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三分銅鈿買一串」,「梔子花,白蘭花要勿?」民國時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到春末夏初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盛開的季節,總能聽到這樣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 中秋將至秋味漸濃 江南古鎮周莊阿婆茶香暖人心
    顧名思義,「阿婆茶」最早的主角是被稱為「阿婆」的周莊婦女。如今的周莊,人們依然能夠覓到她們的身影。沈廳的小廂房裡,四五個老太太圍坐在雕花的木桌前,邊聊天邊做著針線活。她們腦後綰著精緻光滑的髮髻,秋冬時期會紮上帶有素花的頭巾,身著斜襟布扣褂子,腳踩自己縫製的布鞋,面容慈祥安靜。木桌中間擺有四五碟小點心,每個阿婆前擺有一杯香茶,針線做累了或者話說多了就呷上一口。
  • 詩詞裡的賣花擔,一頭挑著春光,一頭挑著春心
    沒有看到詩詞裡的賣花人時,我還不曾知道古時也有賣花人。周瘦鵑在散文《賣花聲》中說:「市聲種種不一,而以賣花聲最為動聽,詩人詞客往往用作吟詠的題材。」的確,有很多詩人和詞人都曾寫到過賣花人,最出名的應該是陸遊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了。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阿婆·說
    #生活#家門口有好幾些位阿婆.她們的孩子們都已成家阿婆們嘮叨的故事很少阿婆們生活的瑣事很多,說的老話經常寓意深刻。一樓有位阿婆行動緩慢,患有「阿茲海默」,時常陪伴她的有二樓的阿婆,她很有耐心,常常跟一樓的阿婆重複地說著事,連續不斷地介紹著經常跟她們打招呼,住在頂樓的我,她呀,就是那個住在樓上的小孩,誰誰的阿媽。
  • 貧兒打扮富兒形:清代江南的奢靡之風!
    明清時期,紅白喜事的大操大辦以江南為最甚,在當時人看來,由於經濟原因而造成遷延將就、有失體面是不能容忍的,其中所需要的錢物也非日常普通消費可比,鋪張求盛時或有之。江南的婚嫁以華靡相競,財帛相高,而以「質素為恥」。地方風俗如此,很多尋常百姓不得已而勉強隨俗,「其中殷實之家,豪自喜籍以誇耀,鄉鄰者固不乏人,至於勉強狥俗,剜肉成痏,而黯然不樂者甚多」。
  • 宋仲基宋慧喬再起波瀾:不顧體面的男人,暴露出3大弱點
    感情走到最後,不給對方留體面的男人,是不懂得如何愛他人的,他只懂得愛自己。熱戀時的情思繾綣,溫柔纏綿,都是因為女人,正好滿足他心中的幻想而已。而一旦感情步入窮途末路的時候,他就會暴露出自私與虛榮。即使最後糾纏失敗,兩人依然分手了,他卻也落得個痴情男兒的美名。而不妥協的女方,被迫成了絕情的一方,甚至在男方的朋友以及共友心目中,已經成了背叛感情的「渣女」。他不是真的放不下你,不是真的捨不得分開。他只是最後一次利用你,為自己爭取利益。
  • 海南黎族最後一代繡面文身阿婆:在新時代綻放傳統之美
    中新網海南保亭1月14日電 題:海南黎族最後一代繡面文身阿婆:在新時代綻放傳統之美  中新網記者 王子謙  1952年,當8歲的黎族女孩符金花走進山寮接受文身時,不曾想到她是海南黎族最後一代繡面文身女性,更不知道「旅遊」是什麼。黎族文身老人在景區從事旅遊業。
  •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背後的深刻智慧
    出自宋朝高僧釋梵琮《偈頌九十三首》:犬不擇家貧, 子不嫌母醜。這句話通常是用來提醒做人不要忘本。【出處】:世請佛不知有,顛狂普化翻筋鬥。狸奴白牯卻知有,寒拾相逢開笑口。野幹鳴,師子吼。八兩半斤,十升一鬥。不從他覓,須還自有。犬不擇家貧,子不嫌母醜。
  • 有一種體面,叫「善意的謊言」
    在這個偌大的人世間,有一種體面,叫「善意的謊言」。雖然是謊言,雖然不真實,雖然是欺騙,卻藏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的溫柔。並不是所有的謊言都夾帶著惡意,也並不是所有人說真話的人,都心存善念。這世上,有一種體面,叫「善意的謊言」,你在內心深處權衡利弊,你的內心經過了一番掙扎,最後還是選擇了隱瞞,選擇了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