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關於白蘭花的味覺記憶

2020-12-12 看看新聞Knews

黃浦區淮海中路,徐忠意在紅色電話亭旁支了一個攤,用藍色的素布墊著,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紮成一個手串。

隔壁的咖啡館門口,不時有妝容精緻的姑娘在打卡街拍。這條街,是時尚的,有腔調的。來往路過的人很多,但是願意在徐阿婆攤位駐足彎腰的人就不多了。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老上海人的記憶裡,總有這樣一段吳儂軟語的叫賣聲。佩花的習俗,最早源於蘇州的小姐太太們。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花香清新優雅。

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他們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賣花人。

1. 每月收入不到兩千元,老弄堂裡6㎡閣樓生活30

早上十點,三伏天的太陽還沒有到最毒辣的時候,一陣風吹過來,悶熱的屋子裡終於有了一絲喘息的空間。收拾好今天要賣的花,梳子蘸水把頭髮梳理整齊,徐阿婆下樓了。

這是淮海中路一處老弄堂,樓梯只有半個腳掌那麼寬,踩上去吱吱作響,坡度近乎直角,狹窄又逼仄。廚房是公用的,每天還要下樓倒痰盂。徐忠意和莫成林,在這個只有七平米的閣樓生活了近三十年。兩張鋪著涼蓆的木板床,兩張小桌子,還有一個老式電視,付費機頂盒開始普及之後,他們就再也沒開過電視了。

前一天晚上,颱風過境上海,持續暴雨,屋子裡也一直在漏水,老兩口幾乎一夜沒睡。但是不管怎樣,早上天氣放晴,賣花的生意一刻也不能耽誤。從弄堂出來過一個馬路,淮海中路成都南路附近,就是徐阿婆日常的據點。

盛夏賣花,最要緊是保持新鮮,冰箱是這個簡陋的房子裡最重要的家電。晚上進貨回來的花,要第一時間加工並放在保鮮層,最大限度延長花期;出門賣貨前,要從冷凍層裡拿出凍好的冰水,放在盛花的籃子裡。

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徐阿婆說自己不漲價,不看人出價,她相信薄利多銷,生意才能長久做下去。

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份,天氣熱,上街的人少,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賣花微薄的收入,需要維持他們的房租、生活費、醫藥費等開支。最早搬進來時,一個月的房租只要15塊錢,現在已經漲到每月1000元。

生活的拮据體現在方方面面。他們很少吃葷菜,大多都是米麵和素菜;隨身帶的斜挎包用了十幾年,打了四個補丁,一直捨不得換;隔壁咖啡館的店員,定期會把一些用過的紙殼箱留給徐阿婆,她會攢一攢拿去賣掉。

2. 被癌症和欠債圍追堵截的生活

徐忠意和莫成林,都是浙江紹興人。70年代,夫妻倆從農村來到上海打工。保姆、清潔工、臨時工之類的工作做了個遍,賣花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當時,徐阿婆偶然間看見路邊有人賣花,一串一塊錢,絡繹不絕總有人買。她就問人家花是從哪裡進的,拿到進貨老闆的電話,開始嘗試。

第一次,買了三兩花,很快就賣完了。後來開始多一點,再多一點,慢慢也就堅持做下來了。

花期從5月到10月,這段期間裡,生活就圍繞進貨-加工-賣花的過程展開。有時候,賣花會持續到凌晨一兩點,一則是酒吧等娛樂場所的門口,還有些人流,她就會不厭其煩地拿著託盤說「三塊錢一串白蘭花,妹妹,你要不要花」,這是推銷的好時機;二則,花是鮮貨,必須當日賣完,如果剩到第二天早上,就不會有人要了。

這幾年,徐阿婆明顯覺得買花的人越來越少。時髦的年輕人覺得白蘭花略顯土氣,不願意把它戴在胸前;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也只會偶爾來買一兩朵,年歲漸長,花錢也更加精打細算。

但不管怎樣,茉莉花和白蘭花帶來的收入,是老兩口維持下去的經濟支柱。

最初來上海打工,她要努力為兩個兒子能娶到媳婦而拼命攢錢,在農村,蓋房子和彩禮錢是兩座大山。說到這裡,她甚至覺得「生了兩個兒子很倒黴」。

後來,兒子都娶妻生子,老大是木匠,老二是油漆工,打零工一天能有300塊工錢。老兩口的生活稍微有些改善。但是四年前老伴莫成林被查出了食道癌,撩開衣服,能看見背部和腹部有兩道明顯的疤痕,縫了四十多針。

生癌,讓本就捉襟見肘的日子,雪上加霜。但即便如此,手術還是在冬天做的,他們儘量不耽誤賣花。

看病的醫藥費已經花了超過了40萬,現在每個月還要吃中藥來控制病情,這用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他們還背了不少外債。更糟糕的是,剛剛50歲的二兒媳婦,也被查出來患有癌症,治療費又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幾年,徐阿婆從牙縫裡攢出了一萬多塊錢,放在支付寶裡。只要留夠房租,剩下的她想都打給兒子,帶兒媳婦看病。

「我對兒子來說,只要有媽媽在,就不要怕。」

3. 也許明年不再來

苦澀的生活裡,花香是一抹亮色。

周四晚上十點多,莫成林坐在淮海路一家KTV門口的臺階上,等待送花的老闆過來。周末的生意會比較好,所以他可以稍微多進一些貨,茉莉花和白蘭花一共三斤。這些花,是從廣西南寧空運過來的。

等待拿貨的還有三四個阿婆,她們互相間沒什麼交流。

在整個上海,還在堅持賣白蘭花、茉莉花的,如今只有十幾個人了。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腿腳不便,身體不好。選擇出來賣花,是因為生計所迫。賣一年,是一年。

每天都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立交橋上賣花的丁阿婆說,今年是最後一年了,因為女兒剛結婚,明年差不多就要去幫忙帶孩子了。之前跟她一起在附近擺攤的周阿婆今年也沒來,上半年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湖南老家,索性就不再回上海了。賣花辛苦,又賺不到什麼錢。

而徐阿婆和老伴,則要看身體情況了。他們在紹興上餘已經沒有地了,農村蓋的房子也給了兩個兒子。但可以確定的是,老兩口的歸宿,是回家而不是上海。

不管怎樣,今年的花期還有兩個月,阿婆們都要賣完這一季再說。明年,也許就不再來,那些未曾被知曉的故事,也隨風飄遠。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 劉寬漾)

相關焦點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生活艱苦的她,一句話卻勝過萬千成年人
    上海,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繁華是它的外衣,忙碌是它的齒輪。在年輕人為了夢想而四處奔勞的忙碌身影下,有那麼十幾個賣花人,以不屬於這座城市的隔世姿態,為這座城市奉上了一抹別樣的芳香。上海的徐中意阿婆今年73歲,已經賣花十多年。
  • 在上海街頭見到這位賣花的阿婆,請你看看她
    白蘭花是上海人童年的味道▼如今,在整個上海,還在堅持賣白蘭花、茉莉花的,只有十幾個人了。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這些人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賣花人。賣花的阿婆一口吳儂軟語,把一串素淨雅香的白蘭花手鍊串上太太、小姐們細白的手腕,成了很多老上海的美好記憶。
  • 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 江南最後的賣花阿婆:清貧與艱辛的背後,是她們的自尊與體面
    ·滬上最後賣花人:清貧與艱辛背後的體面來源 | 流行上海(ID:shcool22)··賣花收入月入不到2000元上海的徐忠意阿婆今年73歲在上海黃浦區淮海中路在電話亭賣白花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紮成一個手串。
  • ​賣花老太:上海衣襟上的白蘭花
    【編者按】近日,上海觀察的報導《上海好在哪?知乎的780個回答》引發網友強烈共鳴。文末賣花老太太的一句「今生賣花,來世漂亮」更是讓人大呼感動。 說起上海,怎麼能忘了那一束清新淡雅的白蘭花。 白蘭花,香氣清淡優雅,有點甜頭卻一點也不膩,沒有奢華香水的前調、中調和後調,當然也就沒有那麼濃鬱的脂粉麝香氣,它有自己一貫的獨特調調,深得上海人心。 在老上海獨有的記憶中,賣白蘭花的姑娘始終都留存著那一縷醇香淡雅,出落在電影院門口,大廣場前,頭帶紅繩,手挽籃筐,操著吳儂軟語叫賣著「梔子花,白蘭花」,甚是好聽。
  • 梔子花香飄進「電波」,「賣花姑娘」為淮海路賣花阿婆帶生意
    兩周前,本報刊發的《到阿婆花攤,尋一縷上海香氣》報導引發關注,也吸引了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中飾演賣花姑娘「七月」的王丹的目光。前幾日,在忙碌排練演出的間歇,王丹特地去到淮海路探訪賣花阿婆的花攤,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阿婆的生活,也為自己在臺上的表演尋找更多靈感和生氣。
  •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
  • 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香」的是江南村婦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樓下弄堂口響起了江南農村女子賣花的叫喊聲:「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三分銅鈿買一串」,「梔子花,白蘭花要勿?」民國時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到春末夏初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盛開的季節,總能聽到這樣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 白蘭花,插在衣襟上
    白蘭花、梔子花、茉莉花,稱為夏日三白,各有不同的香不56同的白。梔子花、茉莉花,我是熟悉的,而白蘭花只在文字裡見過。我並不多麼渴望偶遇葉綠花白蕊香的白蘭花樹,卻特別渴望在青石板巷,在老街頭,碰見著旗袍的姑娘或者圍藍布花圍裙的阿婆,吳儂軟語地喊:「賣白蘭花呦!」清甜的花香隨著聲音在熱鬧的人群漾開去。
  • 網易雲熱評:問婆婆年齡這麼大怎麼還買花,阿婆:你不懂今生賣花...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網易雲熱評:問婆婆年齡這麼大怎麼還買花,阿婆:你不懂今生賣花,來世…… 有一次在地鐵口買了花我和她閒聊,「阿婆,你年紀那麼大了幹嘛還出來賣花?」,「哎喲,你不懂,今生賣花,來世漂亮。」
  • 來聽聽上海的聲音
    其實說起給孩子的歌,大概每個上海小囡都會哼出幾句童謠:「搖啊搖,搖啊要,搖到外婆橋。」「落雨囉,打烊囉,小八辣子開會啦。」童謠本身在流傳之中傳遞著某種特定的記憶和情緒。對上海而言,滬語童謠則更像一臺留聲機,它留存著我們幼年時稚嫩的語言,留存著市井裡的生活百態和原汁原味的上海文化,更構建著這座城市裡獨特的溫度與風景。
  • 城記|梔子花白蘭花:蘇州的叫賣聲
    城記|梔子花白蘭花:蘇州的叫賣聲 宣樹錚 2017-06-16 18:29 來源:新世界出版社
  • 【今日廣東·鄉音】白蘭花,相伴一生的芬芳
    裝滿一口袋的「香花」,是成長最初的印記,無論經過多少年,白蘭花的香味依然縈繞在鼻尖。從童年到成年,白蘭花一路陪伴著我,讓我即使身處時代洪流中,也能跟隨著那股芬芳找到家的方向。衣兜裡、書包裡喜歡放幾朵白蘭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在這之前,我和夥伴們曾撿拾過多少白蘭花!那時候,我們習慣把白蘭花叫「香花」。那一年,收購站開始收購曬乾的白蘭花和龍眼核,兩毛錢一斤。多少個酷熱的下午,我們在樹底下撿拾凋零的花瓣。我們抱著那些幼小的白蘭樹搖晃,但墜落的花瓣卻少得可憐,我們盼望下大雨,雨後可以打掃滿地的落花。
  • 繞指柔長,瑩白清輝,讀古詩詞,品白蘭花的清麗絕俗
    時光悠悠,光陰久遠,可讀者似乎依舊能夠看得見那雨中的白蘭花,還有那深巷裡賣花的母女……繞指柔長,玲瓏如玉,清香四溢,超凡脫俗。他骨子裡的高潔就如那盛夏拂曉即將綻放的白蘭花一樣冰清玉潔。花如人,人如花,白蘭花就像屈大夫的高尚品質那樣純粹,不妥協,不媚俗,流芳百世。詩言志,白蘭花如屈大夫,屈大夫如白蘭花,王鎡也是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如屈子那樣不妥協,不媚俗,如白蘭花一樣白璧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