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深山裡,兩個比丘尼,一頓堪比懷石料理的素齋

2020-10-10 許言言

福鼎的故事

朋友靜是福鼎人,國慶假期跟著她一起回家鄉逛逛。世人皆知福鼎是「中國白茶之鄉」,但是福鼎同時也是佛教之鄉,估計很多人不清楚。


民間有言:中國佛教在福建,福建佛教在閩東。所屬閩東、瀕臨東海的福鼎市也因寺院眾多、僧尼遍布而聞名於世。據統計,福鼎大小寺廟300餘座,常住僧尼3000餘眾,由福鼎分散全國的僧尼亦達3000有餘。


以至於提起福鼎,人們不僅會想到工藝天然、湯亮味醇的白茶,還會想到性情溫和,步履悠閒的出家人。


靜是福鼎人,母親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她從小跟著母親進寺廟,所以對寺廟有天然親和力。這次福鼎之行,就安排我們入住寺廟、在寺廟吃素齋。

在金竺寺,我們遵循了「吃飯止語」、「入住禁語」、「清晨早課」等體驗,還意外收穫了山間日出的壯觀,大美之景,內心大歡喜。



法雨寺的故事

到福鼎的第二天,靜說:要帶我們去太姥山下的寺廟吃素齋。我以為就是任何寺廟都提供的素齋,更何況上午還在金竺寺用過素齋早餐,應該熟門熟路了。


車子停在山下,竟然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泥濘陡峭的山路,這真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荒蠻山路啊。

連續爬坡登山之後,終於出現了一座茅草屋。這就是靜推薦的素齋?雖然心裡這樣嘀咕著,但是佛家聖地,不敢妄言。

這真的是我見過的最小的寺廟之一,一座主殿,一個側殿,還有一個很小的廚房,都是茅草屋頂,古樸簡陋。


寺廟名為「法雨寺」,位於福鼎太姥山下,普陀山也有一座著名的「法雨寺」。佛經說:佛陀講經的時候,天人降下花雨供養,意為佛法的功德如降甘露雨水,滋潤眾生心田。——這是「法雨」之意的來源。


我們先去主殿拜佛,寺廟門前一幅對聯,很有深意:「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渡無緣之人」。

我等千山萬水趕來,應該算是有緣之人了吧。正想著呢,走過來一位比丘尼,招呼我們進屋入座。

在等待的時候,靜給我們介紹了「法雨寺」的故事。這原是村裡的一個小寺廟,村民請來隆行法師,性德法師來這裡常駐,兩位法師來的時候,寺廟真是一貧如洗,非常簡陋的屋子。

憑著兩位法師一點一滴的辛苦籌建,還有村民和義工的幫忙,兩年不到的時間,就把佛堂主殿翻新重建了。

現在兩位法師正在發起籌建資金,修建寺廟門前的那段泥濘山路。

從山腳下通往寺院,只能憑藉石階拾級而上,能挑擔子的村民亦年歲漸老,長期靠人力運輸吃力,車路不通諸多不便,所以兩位法師發起修路工程,希望能建成一條6米寬的水泥路。


法師經常給路人提供免費茶水

雖然通往法雨寺的道路全長預計700米左右,但修路工程還是浩大的,除了懇請四方力量慷慨捐助外,費用還是遠遠不夠。所以兩位法師想到了給客人做素齋,來補充修路經費。

為什麼想到做素齋?因為性德法師曾經在加拿大留學,就是學法餐烹飪,這真的是出乎我們意料!而隆行法師,是個美學藝術家,擺盤、插花、茶席布置等,都是她的強項。

兩位法師聯手,口碑極好,瞬間成了網紅。福鼎人紛紛開車前來法雨寺,享受兩位法師的素齋。


驚豔的素齋


小小的餐桌,布置得素雅而簡樸,牆上掛著:「惜食」,「感恩歌」,都在提醒著食客:一粒米,一杯湯,一盤蔬,都是得之不易要珍惜,需細嚼慢品用心品嘗。正說著故事呢,義工已經把菜逐個端上來了。


臭豆腐,隆行法師取名「大悲金剛」


涼拌白木耳,清新爽口。


海藻海草,仿佛聞到大海的味道。


迷你豆腐,內藏白茶浸泡的鹹菜,隆行法師取名「方寸之間」



釀蘑菇,擺盤精美,入口驚喜


五香卷,福建的特色菜,鮮花配得極美


就算普通的玉米,也能有意外的香味


方便麵和米飯的結合,非常有創意


椰汁西米露,泰國原裝水準


菜品太多了,無法逐一展示,那種驚豔的味道,無法與眾人說,真的要親自體會才有感覺。

聽說有些客人埋怨吃不飽,真是感覺有點辜負了性德法師的用心良苦。


這頓素齋,讓我想起了日本的「懷石料理」,懷石就來自於禪道,僧人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飢餓,肚子抱石一塊,稱為「懷石」;後來就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後來有了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


法雨寺的素齋,秉承懷石料理的「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每一道菜都是在客人入座後,才開始現製作的,更加體現了其料理的新鮮度和口感。


因為是新鮮製作,客人需要等點時間,等餐時需要保持平靜的心態,不要大聲交談,勿以煩躁之心進食,不要敗壞了素齋的神思之境。


法雨寺各種裝盛工具,樸素簡約,粗笨卻溫和的弧線,有厚重和踏實的感覺。隆行法師會墊以植物葉子,或者田間花草作為輔佐,頗具「淨心料理」之美謂。


法雨寺的素齋,會根據一年四季應季的食材而做出菜單,同時最大限度利用食材本身的色澤、香味和味道。


就像性德法師在院子裡隨意摘下的黃花菜,下碗面。雨後黃花菜無比鮮甜,無需多餘的調味料,幾粒粗鹽足矣。


兩位法師的故事


都是義工上菜,一直沒有看見性德和隆行法師,素齋快結束的時候,借著加水的機會,去後廚看看。

天氣熱,廚房裡沒有空調,更加悶熱,兩位法師正喝著自製茅根水解渴。我們盛情邀請法師,來茶室一起喝茶,想聽聽她們的故事。

隆行法師16歲就出家了,至今已經十年了。別看她柔柔弱弱,整個茶室和就餐區,都是隆行法師自己設計,然後和義工們一起親手搭建出來的。

用佛家的話:這茶室以其茅草屋頂,訴說短暫易逝;以其纖細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撐暗示輕微;以平凡的選材,言明無所滯礙。


然而這茶室,在隆行法師的精心布置下,又是舒適的。細細品上一口福鼎白茶,聽著佛音,時間都慢下來了......


性德法師的故事,更精彩,從加拿大留學回來後,還工作一段時間,受到師傅感化而出家。父母之前很意外,現在也坦然了,知道性德法師在做素齋,還經常給她寄上好的食材。

性德法師身上有紋身,那是她留學國外的時候留下的,現在她在努力洗掉紋身,就因為這個紋身,讓很多人產生異樣的眼神。

同時關於性德親自下廚做素齋一事,也有人非議。因為人們想像中的法師,應該潛心修煉佛法,這種炒菜做飯一事,應該交給寺廟的義工等。


世俗之人,活在太多規矩中,經常妄言妄語。其實,佛祖是不介意你外表的,他只關注你有沒有一顆普度眾生的心!

日常柴米油鹽,也是一種修行,因為食物中蘊含大千世界,烹飪裡藏有萬種乾坤。遵循天地自然,自食其力,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

就像性德法師說的:看到的是同一朵雲,但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想像。因此,生活中包容不同的觀點是一種大度。你說呢?


【後記】

太姥山法雨寺修路工程還在籌集善款,眾人拾柴火焰高,唯期大眾共同發心,早日完善修路工程。

如有發心義工及隨喜建寺者,可添加「如是法雨」微信公號,可聯繫到性德法師和隆行法師,同步了解修路進展。大謝!

相關焦點

  • 三亞南山素齋:吃了就忘不了的健康美味
    素齋,是我國傳統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顆明珠。以集天地精華之蔬果入饌,借廚師之手展現每種不同食材本身的自然之味,讓一眾饕客寧願投身素食懷抱。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素食已經成為都市人尋求自然生活的一種全新方式,南山素齋在製作菜品時更注重原料的天然、新鮮,其藉助天然成分進行調味的方式也有助於讓人能從中尋找到食物真味。
  • 說到健康,我吃了素齋
    好的素齋,原來是這樣使人身心都舒適。吃過素齋的人我不太了解素齋。對於一個吃過幾頓素齋的中年人來說,心裡還是有些感觸的。這種飲食習慣,據說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大乘佛教,是為了教育「眾生平等、因果輪迴、大慈大悲」而形成的,可分為純蔬菜、雜菜和仿肉三種,根據不同的地方,有寺廟和民間素齋。
  • 素食文化:顛覆傳統素齋 素食原來可以這樣吃
    顛覆傳統素齋 素食原來可以這樣吃(圖片來源:資料圖)這些年吃過不少素餐,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成都文殊院的紅燒魚、北京廣化寺的羅漢菜、三亞南山佛教文化苑的刺參拼盤等,菜品雖然各有千秋,但無論佛素還是仿葷,素齋的品種和賣相都難以達到至尊之位,這和素齋能夠採用的原料有關
  • 道觀裡的素齋名菜
    將山藥泥搓成圓條壓平擀成長條,把紅蘿蔔泥也搓成圓條,放至山藥條上,包捲成鴨蛋形狀,上籠蒸15分鐘,取出抹勻芝麻花椒油,用刀從中間一劈兩半,截成半寸厚的半圓塊,擺放盤中,白者如蛋清,紅者似蛋黃,軟嫩鹹香。這就是南陽玄妙觀的著名菜品「鹹鴨蛋」。
  • 天台素齋 源於自然、返璞歸真的美味
    本來「極不情願」,待親眼見識了天台山的神秀山水,品嘗了大名鼎鼎的素齋,又覺不虛此行。那巍巍佛寺,一處道宮,一片杜鵑,一餐素齋都浸潤著自然的氣息,假期人潮湧動,減了幾分寂寥的寒山禪意,多了一息入世的煙火味。日頭過半,拖著酸疼的腿肚子,已經飢腸轆轆的我們湧進國清寺,享用素齋。國清寺的素齋非常有名,種類齊全,花樣豐富。
  • 佛門一日:聽晨鐘暮鼓 品清粥素齋
    也許是佛緣將至,當我們從老山門沿上山棧道爬至半山亭處,便見三位身穿灰色素衣的比丘尼邊細聲細氣地說著話兒,邊低眉順眼地從我們身邊走過,在通往亭子左側的一條林蔭道間影子倏忽就隱去了……我們遂循其跡,在用小石子鋪就的細徑上移步。因我知曉,在丹霞山眾多的寺廟之中,錦石巖寺是唯一的一座尼姑庵。
  • 素齋——樸素永遠比華麗更接近真實
    寺廟裡的素齋,也就成了超凡脫俗的風味。直至今天,燒香拜神之餘,兼而品嘗古剎裡的素餐,也就成了一道錦上添花的功課。俗世間早已有模仿佛門齋飯製做的素菜,但寺廟自辦的「食堂」究竟何時開始「對外營業」?據估計唐宋時就有之,與當時大興茹素之風不無關係。《清稗類鈔》對其商業性的發展有更確切的記載:「寺廟庵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 文殊院的素齋靜悄悄
    文殊院的素齋,是非常受歡迎的,如果去文殊院,不如順道喝杯禪茶、吃頓齋飯,不圖吃飽喝好,只求個清靜與 平和 。文殊院的客堂每天11:30開始提供齋飯,用佛家話講,叫過堂。提著勺子的小沙彌出來叮囑排隊的人群:手機靜音、不能講話、盛多少吃多少、吃完自己洗碗、洗好了放回原處、吃不飽可再添,但不能剩下。
  • 《煙雨江湖》少林寺素齋攻略 少林寺素齋怎麼樣
    導 讀 在煙雨江湖手遊中少林寺素齋究竟怎麼樣呢?在煙雨江湖手遊中少林寺素齋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 杭州美食攻略:去了寺廟,那順便來頓素齋吧!絕對讓你念念不忘!
    如果你的旅行行程裡有上面所提到的寺廟禮佛之行,那麼配合著來一頓素齋也是不錯的選擇。吃一頓素齋,說不上是來杭州必做的一件事情,但卻是一件很好的禮佛中身心虔誠的體驗。六六同學帶你看看寺廟周邊,拜佛完畢後可以去試一試的素齋之地。
  • 少林寺驚現天價素齋:一份50元 套餐最高2688
    國慶期間不少人選擇去少林寺禮佛,卻充滿了濃濃的商業味,一頓齋菜一人份最少50元,最高2688元,都是一些在普通不過的搭配,一小碗米飯五塊錢,套餐價格也是貴貴的。 這家位於少林景區黃金地段、距少林寺正門只有20多米的公司——少林歡喜地(登封)有限公司,主營少林素齋,是少林寺旗下眾多公司之一。
  • 國清寺裡二元一客的素齋記憶
    國清寺之著名,毋需多言,臘月之行,抽空之餘,在寺裡吃了一餐齋飯。但是不是專心而來,你確未必能找到吃齋飯的地方。這是買飯票的地方,是問訊寺內僧人得來的,只須二元一客。吃驚吧。人手一張餐券。客堂二字,感覺相當氣派。
  • 《煙雨江湖》少林寺素齋怎麼獲得 林寺素齋獲取攻略
    導 讀 煙雨江湖少林寺素齋怎麼獲取?
  • 慧能大師談齋與素
    杭州策劃人陳先生,麗水籍,他對吃素理解是不同「三素」:一是宮廷素,麵筋為料,形味均與食品原味相似。二是寺廟素,豆腐、毛芋為料,捏出的雞腿豬蹄唯妙唯俏。有肉邊素,魚邊素,非現在流行全素。三是民間素,即圍繞一葷菜,餘皆蔬果類]在佛教傳入中國時,天子王臣在祭祀前就有齋戒的傳統。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齋」來源於「齊」,主要是「整齊」,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
  • 淨心蓮素齋
    到淨心蓮吃一頓飯恐怕無法頓悟出什麼,可是滿室無處不在的觀音像,還有高近兩米的新鮮百合,以及每張桌子上一張小小的卡片,題著「知足」或者「智慧」……這些細節每一處都有苦心、有慈悲。飲食在這裡不僅僅是吃、是文化,還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命的境界。
  • 【素餐廳】寧國素齋
    寧國素齋位於徐匯區寧國禪寺外,一樓麵館,二樓精素食小炒(淨素),結合經典和創新,以海派本幫菜和川菜為主打,全新演繹美味健康的融合素食,力求好吃實惠
  • 天台山鄉土文章之素齋
    尤其在塵海中朋友,吃慣了油膩葷腥,再去吃素齋既可調劑胃口又可愉悅心情。在天台山寺院吃素齋,在於多說多聽多看多想八字,素齋才顯其旨趣。⊙⊙國清寺的素齋製作比較精緻,花樣和種類也繁多豐富,譬如豆製品就有豆腐乾、油泡、油舌、麻辣豆腐,菠菜煮豆腐,還有素火腿、素雞、素牛肉等等,這些是市井人起的名字,但絕對是素的,這用植物油加工的,製作的講究,不說不知道,一說真奇妙。
  • 日本神戶有馬溫泉深挖寺廟新魅力 中式素齋也成吸引遊客手段之一
    圍繞著寺院,當地推出了如在廟堂內增設咖啡屋、解說寺廟的歷史、提供中式素齋「普茶料理」等,讓三家寺廟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來吸引遊客。位於溫泉街一角、寺院和神社林立的寺院街的念佛寺,因江戶時期庭院中的沙羅雙樹而聞名。今年夏天,在這個面向庭院的一間房裡,開設了一家「茶館citta」店。
  • 浙江又一古剎走紅,1000年歷史,素齋5元管飽,遊客前來只為姻緣
    浙江又一古剎走紅,1000年歷史,素齋5元管飽,遊客前來只為姻緣說起佛教,自從印度傳入我國以來就比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可,主要還是因為佛教推崇的教義基本和中華民族傳統禮義相通相融,任何一個宗教都會有他們存在和發展的建築載體,而佛教在建築上就是以寺廟形式展示出來的
  • 京都仁和寺的深山裡佇立的「松山閣松山」體驗盡情享受料理吧
    在京都的奧山,被自然包圍的日式酒家「京都料理松山閣松山總店」中,可以體驗到在豆腐房裡自己將豆腐皮提出來,然後用豆腐皮做的豆腐皮來品嘗料理的獨一無二的體驗。自己做的食材,通過專業廚師的手變得超乎想像的美味。介紹結束了那樣的旅行之後永遠銘記在心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