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的故事
朋友靜是福鼎人,國慶假期跟著她一起回家鄉逛逛。世人皆知福鼎是「中國白茶之鄉」,但是福鼎同時也是佛教之鄉,估計很多人不清楚。
民間有言:中國佛教在福建,福建佛教在閩東。所屬閩東、瀕臨東海的福鼎市也因寺院眾多、僧尼遍布而聞名於世。據統計,福鼎大小寺廟300餘座,常住僧尼3000餘眾,由福鼎分散全國的僧尼亦達3000有餘。
以至於提起福鼎,人們不僅會想到工藝天然、湯亮味醇的白茶,還會想到性情溫和,步履悠閒的出家人。
靜是福鼎人,母親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她從小跟著母親進寺廟,所以對寺廟有天然親和力。這次福鼎之行,就安排我們入住寺廟、在寺廟吃素齋。
在金竺寺,我們遵循了「吃飯止語」、「入住禁語」、「清晨早課」等體驗,還意外收穫了山間日出的壯觀,大美之景,內心大歡喜。
法雨寺的故事
到福鼎的第二天,靜說:要帶我們去太姥山下的寺廟吃素齋。我以為就是任何寺廟都提供的素齋,更何況上午還在金竺寺用過素齋早餐,應該熟門熟路了。
車子停在山下,竟然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泥濘陡峭的山路,這真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荒蠻山路啊。
連續爬坡登山之後,終於出現了一座茅草屋。這就是靜推薦的素齋?雖然心裡這樣嘀咕著,但是佛家聖地,不敢妄言。
這真的是我見過的最小的寺廟之一,一座主殿,一個側殿,還有一個很小的廚房,都是茅草屋頂,古樸簡陋。
寺廟名為「法雨寺」,位於福鼎太姥山下,普陀山也有一座著名的「法雨寺」。佛經說:佛陀講經的時候,天人降下花雨供養,意為佛法的功德如降甘露雨水,滋潤眾生心田。——這是「法雨」之意的來源。
我們先去主殿拜佛,寺廟門前一幅對聯,很有深意:「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渡無緣之人」。
我等千山萬水趕來,應該算是有緣之人了吧。正想著呢,走過來一位比丘尼,招呼我們進屋入座。
在等待的時候,靜給我們介紹了「法雨寺」的故事。這原是村裡的一個小寺廟,村民請來隆行法師,性德法師來這裡常駐,兩位法師來的時候,寺廟真是一貧如洗,非常簡陋的屋子。
憑著兩位法師一點一滴的辛苦籌建,還有村民和義工的幫忙,兩年不到的時間,就把佛堂主殿翻新重建了。
現在兩位法師正在發起籌建資金,修建寺廟門前的那段泥濘山路。
從山腳下通往寺院,只能憑藉石階拾級而上,能挑擔子的村民亦年歲漸老,長期靠人力運輸吃力,車路不通諸多不便,所以兩位法師發起修路工程,希望能建成一條6米寬的水泥路。
法師經常給路人提供免費茶水
雖然通往法雨寺的道路全長預計700米左右,但修路工程還是浩大的,除了懇請四方力量慷慨捐助外,費用還是遠遠不夠。所以兩位法師想到了給客人做素齋,來補充修路經費。
為什麼想到做素齋?因為性德法師曾經在加拿大留學,就是學法餐烹飪,這真的是出乎我們意料!而隆行法師,是個美學藝術家,擺盤、插花、茶席布置等,都是她的強項。
兩位法師聯手,口碑極好,瞬間成了網紅。福鼎人紛紛開車前來法雨寺,享受兩位法師的素齋。
驚豔的素齋
小小的餐桌,布置得素雅而簡樸,牆上掛著:「惜食」,「感恩歌」,都在提醒著食客:一粒米,一杯湯,一盤蔬,都是得之不易要珍惜,需細嚼慢品用心品嘗。正說著故事呢,義工已經把菜逐個端上來了。
臭豆腐,隆行法師取名「大悲金剛」
涼拌白木耳,清新爽口。
海藻海草,仿佛聞到大海的味道。
迷你豆腐,內藏白茶浸泡的鹹菜,隆行法師取名「方寸之間」
釀蘑菇,擺盤精美,入口驚喜
五香卷,福建的特色菜,鮮花配得極美
就算普通的玉米,也能有意外的香味
方便麵和米飯的結合,非常有創意
椰汁西米露,泰國原裝水準
菜品太多了,無法逐一展示,那種驚豔的味道,無法與眾人說,真的要親自體會才有感覺。
聽說有些客人埋怨吃不飽,真是感覺有點辜負了性德法師的用心良苦。
這頓素齋,讓我想起了日本的「懷石料理」,懷石就來自於禪道,僧人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飢餓,肚子抱石一塊,稱為「懷石」;後來就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後來有了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
法雨寺的素齋,秉承懷石料理的「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每一道菜都是在客人入座後,才開始現製作的,更加體現了其料理的新鮮度和口感。
因為是新鮮製作,客人需要等點時間,等餐時需要保持平靜的心態,不要大聲交談,勿以煩躁之心進食,不要敗壞了素齋的神思之境。
法雨寺各種裝盛工具,樸素簡約,粗笨卻溫和的弧線,有厚重和踏實的感覺。隆行法師會墊以植物葉子,或者田間花草作為輔佐,頗具「淨心料理」之美謂。
法雨寺的素齋,會根據一年四季應季的食材而做出菜單,同時最大限度利用食材本身的色澤、香味和味道。
就像性德法師在院子裡隨意摘下的黃花菜,下碗面。雨後黃花菜無比鮮甜,無需多餘的調味料,幾粒粗鹽足矣。
兩位法師的故事
都是義工上菜,一直沒有看見性德和隆行法師,素齋快結束的時候,借著加水的機會,去後廚看看。
天氣熱,廚房裡沒有空調,更加悶熱,兩位法師正喝著自製茅根水解渴。我們盛情邀請法師,來茶室一起喝茶,想聽聽她們的故事。
隆行法師16歲就出家了,至今已經十年了。別看她柔柔弱弱,整個茶室和就餐區,都是隆行法師自己設計,然後和義工們一起親手搭建出來的。
用佛家的話:這茶室以其茅草屋頂,訴說短暫易逝;以其纖細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撐暗示輕微;以平凡的選材,言明無所滯礙。
然而這茶室,在隆行法師的精心布置下,又是舒適的。細細品上一口福鼎白茶,聽著佛音,時間都慢下來了......
性德法師的故事,更精彩,從加拿大留學回來後,還工作一段時間,受到師傅感化而出家。父母之前很意外,現在也坦然了,知道性德法師在做素齋,還經常給她寄上好的食材。
性德法師身上有紋身,那是她留學國外的時候留下的,現在她在努力洗掉紋身,就因為這個紋身,讓很多人產生異樣的眼神。
同時關於性德親自下廚做素齋一事,也有人非議。因為人們想像中的法師,應該潛心修煉佛法,這種炒菜做飯一事,應該交給寺廟的義工等。
世俗之人,活在太多規矩中,經常妄言妄語。其實,佛祖是不介意你外表的,他只關注你有沒有一顆普度眾生的心!
日常柴米油鹽,也是一種修行,因為食物中蘊含大千世界,烹飪裡藏有萬種乾坤。遵循天地自然,自食其力,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
就像性德法師說的:看到的是同一朵雲,但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想像。因此,生活中包容不同的觀點是一種大度。你說呢?
【後記】
太姥山法雨寺修路工程還在籌集善款,眾人拾柴火焰高,唯期大眾共同發心,早日完善修路工程。
如有發心義工及隨喜建寺者,可添加「如是法雨」微信公號,可聯繫到性德法師和隆行法師,同步了解修路進展。大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