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將盛唐氣象和人物妝容華麗地展現,該劇製作方數次提到一幅驚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這幅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如今被深藏在故宮博物院。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也藏著一幅「韓熙載夜宴圖」,它屬臨摹作品,而這位臨摹人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唐寅。
今天,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將揭開這被評為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背後故事。
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卷》為何藏於重慶?
據程武彥介紹,一九五一年三月,西南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在重慶成立之時,院長馮漢冀收到重慶市民汪策先生的來信,表示願意將三十餘件文物無償捐獻,但因身患重病需錢醫治,想將另兩幅珍貴字畫賣給博物院。
馮漢冀酌情回復請他將字畫拿來,並承諾「給予照顧」。就這樣,這幅唐伯虎傳世真跡在重慶浮出水面。經鑑定,西南博物院以五千萬舊幣購下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卷》。
風流才子唐伯虎為何描摹這幅畫?
程武彥介紹,唐伯虎出生於明朝中晚期蘇州的小市民家庭,他天資聰穎,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二十八歲中南直隸鄉試第一,而二十九歲受京城科場舞弊案牽連,被黜為浙藩小吏,以此為恥,絕不就職。失落之餘,他四處遊蕩,縱情於酒色,靠賣文賣畫為生。
在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卷》中,唐伯虎自題兩首七絕。
第一首詩:「身當鉤局乏魚羹,預給長勞借水衡。廢盡千金收豔粉,如何不學耿先生。」詩中「耿先生」指南唐一位女道士,她曾被韓熙載的政敵宋齊邱推薦入宮,深受李煜寵愛。唐伯虎詩中問韓熙載:「你為什麼花那麼多錢來偽裝奢靡、逃脫任命,而不學耿先生入宮廷、為國效力?」由此感懷自己的境遇。
第二首詩:「梳成鴉鬢演新歌,院院燒燈擁翠娥。瀟灑心情誰得似,灞橋風雪鄭元和。」「灞橋風雪」指唐代宰相鄭綮,他善作詩,但不願為名利所累,因而不常寫詩。「鄭元和」人物則出自《太平廣記》之《李娃傳》,曾被寄予厚望,順利取得入京會試的資格,卻與煙花女子相戀,耽誤考期,流浪街頭,後又奮發讀書,考上了狀元。唐寅借這兩個人物抒發胸臆:「我懷才不遇、落魄浪蕩,但我寫自己想寫的詩,畫自己願意畫的畫。」
程武彥說,這些或許是唐寅花心力臨摹這張工筆長卷的原因。
唐寅臨摹作有何別樣之妙?
故宮博物院藏《韓熙載夜宴圖》長三百三十五點五釐米,而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卷》長達五百四十八釐米。程武彥說,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原作中,韓熙載共出現在五幕場景中,琵琶演奏、六么獨舞、宴間小憩、管樂合奏、賓客酬應,主人公一出場便是宴會的高潮。唐寅則在畫作開端加畫一位侍女稟告韓熙載有客來臨的場景,往後才是聽琴、清吹等熱鬧場面,卷末畫小憩與送別,共六幕。「唐寅的摹本,全卷像敘事詩一般,有起有伏、有張有弛。」
此外,作為「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唐寅將原作仕女妝容變成明代仕女們的流行化妝手法,同時融入大量明代元素。「這不僅是一件技法精湛的藝術作品,還是史學家研究明代文化的珍貴史料。」程武彥說。書畫鑑賞大家謝稚柳評價:「這個不得了!太好了!僅次於故宮的頭等、特等品!」
記者 李晟 實習生 龍茜卓 劉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