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應該如何修行?看看佛陀時代的第一居士

2020-10-23 中華網佛教頻道


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意思是潔淨,沒有染汙的人。

他身為中印度毗舍離城的長者,雖身在塵世,但是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

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

維摩詰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兒子名為善思童子,女兒名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

當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佛陀曾至毘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

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於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遊戲的招親活動。

最後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聲聞、菩薩討論佛法妙義,並蒙佛授記。

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在家居士榜樣,以「六度」攝服眾生


維摩詰居士自久遠劫來,曾供養無量諸佛,善根深厚,深知諸法實相,具足四無礙辯才,有著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淨純善,無不合乎大乘佛法。

他的種種美德,上為諸佛所讚嘆,下為百姓所崇敬,不論佛弟子、帝釋、梵王、世主、大臣、庶民等,都曾經受到他的教化。

他以修「六度」的德行攝服眾生,使他們普沾利樂:

他是大富長者,以無數的資財布施貧民,教育他們——這是布施行;

對於毀犯禁戒的人,便以自己奉持的清淨戒行感化他們——這是持戒行;

對於易起瞋恚怒罵的人,便以柔和忍辱攝服他——這是忍辱行;

遇到懈怠放逸的人,就顯現大勇猛精進的精神度化他們——這是精進行;

若有人心性不定、迷亂,他以禪定中的定力、智慧,點醒他們的迷懵——這是禪定行;

對於一般平庸憨直的莽夫,則以明利的智慧教育他們——這是智慧行。

凡此種種維摩居士實踐大乘菩薩的行為,正說明在家信眾應行的宗教德目,也為日後修菩薩行者樹立明確的標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一,又稱《維摩詰所說經》《淨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

據傳,南北時期,士人人手一本《維摩詰經》,人稱淨名,處相而不住相,是為在家菩薩。

《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維摩詰經》的經題還被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迴,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

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

整本《維摩詰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這部經是最長的白話詩,共兩萬五千言,也是一部最佳的劇本,富藝術創作價值。除了文學藝術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經已經成為在家居士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對於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國的出家人穿緇衣,是染了不漂亮顏色的布。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能夠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為,心是出家的。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表現是在家人,心已經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不執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然與在家人一樣,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淨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本身有許多眷屬圍繞,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學生等等都算,可是不留戀這些,更超越這些。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穿著打扮不是為了彰顯自身的富貴,而是展露出莊嚴相好。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不是暴飲暴食,一切的飲食營養是為了自己得道。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也去娛樂場所,但是他去這些地方是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個場合仍然還在布施持戒。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了解一切外道,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懂得世典是世間一切學問,但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因此維摩詰居士到任何場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養。另一個意思也可以說,維摩居士自己對待一切眾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沒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他堅持走正佛法,毫不馬虎,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當人情。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居士也做生意,一切謀生的事業都做,諧,是描寫他談笑輕鬆和諧的樣子。偶,是什麼都來。但是賺了錢也不會高興,都是為更好的布施。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外出遊玩,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別人的事,到了哪裡,哪裡都沾他的光。俗話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這個意思。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離城等於是當地的主席,儘量愛護犯錯的人,重的罰減輕,輕的罰取銷。如果居士從政或者執法的話,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到了學術團體,他會用種種的方法,引導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到了幼兒園小學,會用誘導的教育教導不懂事的孩子們。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飲酒場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亂,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維摩詰的佛學修養很高,連很多菩薩都來向他請教問法。經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曾問過維摩詰:「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詰回答:「我母為智慧,我父度眾生,我妻是從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就連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也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問答,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會覺得累贅,反而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有妻有子的世俗生活,但也能無垢相稱,自得解脫。能把佛法與世間法融合地如此精妙,值得我們去深入探尋和學習。

圖文 | 無錫華藏寺

相關焦點

  • 在家人應該如何修行? 看看佛陀時代的第一居士
    01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意思是潔淨,沒有染汙的人。他身為中印度毗舍離城的長者,雖身在塵世,但是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
  • 佛教居士如何在家修行?禪宗師父說這一點很重要!
    精進修行很重要,可你知道在家居士修行的側重點在哪裡嗎?在家出家皆可修行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從禪宗角度來看,在修習開悟上,在家眾與出家眾的見性是平等無二的。只要在家眾肯下功夫,同樣也可以開悟。
  • 在家居士該如何修行
    在家修行還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說這幾點。按成佛的標準修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
  • 時時修行、修行處處:「如果我是佛陀」的進路和方法
    這正是佛陀的智慧。遇到挑戰和困難時,我們曾否使用「如果我是佛陀」這種思惟來應付呢?近代佛教界有一位著名居士沈家禎先生。他有一篇短文,名為「五種可以隨時隨地修行的方法」。在這文章中,居士提出「將你自己比作佛」的修行方法。居士首先讚嘆佛表現出大智大悲的人格。
  • 佛教:在家居士能否受人供養?
    提起「居士」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佛道兩家都將在家修行的信徒稱作居士。在佛道盛行的古代,文人雅士們又常常以自稱,譬如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樂天居士,唐伯虎自稱六如居士,甚至清代的雍正皇帝,也是著名的居士皇帝,他自稱「圓明居士」。
  • 佛陀是如何修行的?
    連佛陀這樣成了佛的人,依然還是需要像普通人一樣要吃飯,人不吃飯就會餓死。但是佛陀並不像我們一樣,天天上班,賺取工資;也不會像原始人類一樣靠體力在大自然中尋取吃食。他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就坐在那裡,餓了就帶著徒弟挨家挨戶的「乞食」。
  • 沈家楨居士:在家人如何修行 制定適合自己的功課
    在家居士修行方法(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廬山諾那塔院)怎樣訂您自己的功課呢?當然每個人不會相同。我的所謂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菩提大道。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一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先從修學原始佛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對症良藥。如果您對於研讀中國古文的經典沒有問題,四聖諦、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應該細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樣可以得果。《金剛經》中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是修學原始佛教達到的初果。
  • 他是佛教公認的第一居士
    他是佛教公認的第一居士他只不過是個在家修行的居士,智慧卻可以和佛陀媲美,對佛理精研甚深,當面駁斥舍利弗、阿難等佛陀弟子,卻令人心服口服。他生病了,佛陀都要派身邊最重要的弟子去慰問,卻發現除了文殊菩薩,每個人都有被他的辯才打敗的歷史。他就是佛教第一居士維摩詰,「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的修行方法
    持戒篇作為在家居士,一定要做到持戒清淨。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好好攝持住,心不要散亂,就有利於定心的穩定。也有一些老居士,不但受了五戒,也受過在家菩薩戒,那就要在持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持好在家菩薩戒。持戒清淨,就容易使三業清淨。三業清淨是修禪定的根本保證。修禪定的目的,也是為了使三業清淨。戒與定互相促進,修行的速度會加快,修行的效果更明顯。所以第一條呢,在家修行要做到持戒清淨。
  • 十分重要:在家人可以講經說法嗎?
    大安法師(圖片來源:東林祖庭) 問:請問師父,在家人可以講經說法嗎? 大安法師答:在家人不是說不能講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談一談也是可以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作為居士的給孤獨長者,雖然都已證到初果,但他在講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頂禮,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邊的座位上來說一說他修學佛法的體會、佛法的精要。這樣的形式是可以的。 所以能講法的居士不能傲慢。一般來講,白衣高坐、比丘下座是佛教的衰相,是不如法的。 無論是在正法、像法、末法,住持佛法的主力軍還是僧團。七眾弟子都應該團結在僧團的周圍,來護持佛法。
  • 在家人可以弘法嗎——節錄自瑪欣德尊者問答
    在家人可以弘法嗎——節錄自瑪欣德尊者問答在《小部·如是語》第107經中,佛陀說:「諸比庫,諸婆羅門、居士對你們有許多幫助,因為他們供養你們衣服、飲食、住所、病人所需的醫藥資具。在佛陀的教法中,特別是在上座部佛教裡面,並沒有在家人去傳法、弘法這樣的記載,只有通達經論、堪為人師的比庫才有資格登法座、宣說佛法。二、在家人可以做法布施佛陀在《法句》中說:「法施勝一切施」,法布施是最殊勝的布施。在家人不能弘法,但可以做法布施。
  • 佛教:居士應當如何修行?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稱,梵語稱為迦羅越,不論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稱為居士。男的稱居士,女的稱居士婦,是對已婚俗人的通稱。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下邊,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不當之處,歡迎指正。一、修齋道人持齋,著重於對自身過往行為的懺悔,能意識到既往之過咎,又可生起對天地眾生的慈悲之念,於是雖然稱持齋,已是在修行了。誦經、禮懺、祭煉、建醮等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 妙江法師:初學佛的在家人該如何定每日功課?
    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  在家人修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問:在家人應該用什麼樣的修行方法? 妙江法師:在家修行的方法非常多,看你是念經?念佛?是參禪?是拜佛?像現在大家來到一起,互相要有好的影響,要向(修行)好的學習。 在家人的功課如何定?
  • 在佛陀的眼中,女人的地位如何?看看這件事,你就明白了
    所謂「四眾」,指的是出家修行的男女二眾,和在家修行的男女二眾,正好是四眾。出家男眾叫「比丘」,出家女眾叫「比丘尼」,在家男眾叫「優婆塞」(我們不妨就簡單稱作「男居士」),在家女眾叫「優婆夷」(「女居士」)。那麼,你知道當年佛陀在招收弟子的時候,是先收哪一眾,後收哪一眾嗎?
  • 莫把佛法做人情,居士怎能披祖衣?
    當場大願法師解開身穿的祖衣為曾偉披上,身為白衣居士的曾偉成為披著袈裟的溈仰宗第十一代白衣「祖師」。  在家白衣居士未出家授比丘戒,在一瞬間跨越「比丘袈裟,白衣不得穿」 的佛陀戒律,這對於傳統中國佛教信仰者來說,無異於是「欺師滅祖,毀佛禁戒」的爆炸性大新聞,立刻在整個佛教圈引起軒然大波。有正見的佛教僧尼義憤填膺心急如焚,沒正見的二寶居士敲鑼打鼓慶祝一番。
  • 佛教:維摩詰居士為何只供養佛陀和最貧窮之人?
    所以說布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少師兄曾經問過我該怎麼學佛,我回答一般就是兩個字——布施,有時候會再多兩個字——忍辱,反正在我看來,這要能把這兩點做好,哪怕不念佛不念經也依然是優秀的修行人。不過布施具體的功德有多大?又該如何布施呢?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 如何修觀呼吸法,佛陀親自指點兒子修行
    在《增壹阿含經》第八卷的安般品第十七中詳細記載了釋迦牟尼佛指點獨子修行而獲得大成就的經過。這個經過有三個過程。有一天,佛陀和兒子羅睺羅著衣持缽一同入舍衛城。在途中,佛陀覺察到羅睺羅心中有自贊相貌莊嚴之不善念。就很鄭重地對他說道:「汝今當觀色為無常。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能不能看呢?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究竟能不能看?想必讀者朋友也很納悶。什麼是出家人,出家人不一定是僧人,在家居士也有出家人,難道只有僧人才可以學律法,在家居士就不能?四眾弟子都是僧人嗎?再有,僧人如果持戒,就不會怕被人監督,你堂堂一個修行人,老怕別人丈量你,你不是執著嗎?戒律應該公平、公正、公開,假如自己不願持戒,就不要找很多藉口,不讓人學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