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居士應當如何修行?

2020-12-03 紅塵禪緣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稱,梵語稱為迦羅越,不論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稱為居士。男的稱居士,女的稱居士婦,是對已婚俗人的通稱。故在羅什法師的解釋是:「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注維摩經卷一)十誦律卷六則說:「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在中國,運用居士一詞的,也不是以佛教為始,在禮記中就有「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往往見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號,但那並不表示他們是佛教的信徒。佛教習以居士稱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從維摩居士而來,維摩居士,確可稱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後人附會,如慧遠大師維摩經疏卷一說:「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漸漸地,也就成了佛教的專用。清朝的彭際清,編寫一部在家佛徒的傳記,也以「居士傳」為命名。實際上,以居士稱呼學佛的居家之士,固然沒有什麼不可,若以中國人的觀念,以隱士的含義,來比附學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當的,甚至是意義相反的。因為,隱士是過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生活,居家的學佛之士,應該是菩薩道的實行者——為度眾生,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脫,也必助人解脫,這,怎麼可以與隱士同一意義?然而,既已相沿成習,我們也只好隨俗稱呼了。照理,一個名副其實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薩。

雖然,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是簡單的事,太虛大師曾說:「正須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則但能令得人天權小之益,及種大乘善根,不入大乘。」(佛法導言)要到禪宗的破了三關,相當於六根清淨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揚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真是難能可貴。我們總不該因了菩薩道的難行而就不行,雖然不能即生成就優入聖位的大乘菩薩,如若繼續種下了大乘的善根,終究必將成為優入聖位的大乘菩薩。所以在家的居士們,不要氣餒,在家人雖在解脫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一階,然在菩薩道的實踐上,卻比出家人的條件優勝得多。

相關焦點

  • 在家居士應當如何拜師?
    於是有很多問題接踵而來,比如如何拜師啊?如何念經啊?如何持戒呀?如何修行啊等等諸如此類。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關於拜師這方面的問題。還有就是,作為居士在生活當中,難免碰到很多難以解開的心結或者問題,這些問題有時自己困在其中的時候很難解脫出來。如果這個時候有個人指點迷津,可能會很快從痛苦的執迷中跳出來。
  •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的修行方法
    佛音妙法大智慧佛教的持戒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持戒篇作為在家居士,一定要做到持戒清淨。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好好攝持住,心不要散亂,就有利於定心的穩定。
  • 佛教中居士能不能講法
    維摩詰居士翻遍所有大藏經也不見記載有居士不能說法,反而有很多在家居士講法的證據。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有很多居士講法,《維摩詰經》《勝鬘夫人經》等即是在家居士演說大乘妙法,《妙法蓮華經》中龍女講法,妙莊嚴王二王子講法等,諸多經典記載居士講法,不能一一列舉。在佛教歷史上,也有許多居士講法,且修行有大成就者。
  • 在家居士該如何修行
    我們可以看維摩詰居士講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識,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眾生。實際上維摩詰居士也是在家進行「出家」修行,也是這樣。我們有的人就錯誤地理解了——何況維摩詰居士又是古佛再來。雖然維摩詰居士以在家相來度化在家的居士這一部分,同時他也是在說明,讓我們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脫離這個家庭。
  • 開示—上海蕭涇古寺妙華法師為佛教居士林居士作開示
    18日,應上海佛教居士林的邀請,上海寶山區蕭涇古寺住持妙華法師為上海佛教居士林打精進佛七的近四百位居士作了題為《淨土世界與當下生活》的開示。三、弘法與護法是佛教的兩足尊師父強調弘法與護法是佛教的「兩足尊」,不可分離,不可偏廢。法師與居士的關係如魚水情,要讓正法的寺院成為佛子們的心靈家園。佛陀的四眾弟子要團結一心,法師弘法,居士護法,各定其位,各盡其職,共同發心發願,興盛佛法。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下邊,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不當之處,歡迎指正。一、修齋道人持齋,著重於對自身過往行為的懺悔,能意識到既往之過咎,又可生起對天地眾生的慈悲之念,於是雖然稱持齋,已是在修行了。誦經、禮懺、祭煉、建醮等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 居士佛教是人間佛教的基本載體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佛教如何走出困境,起死回生?通過楊文會(1837-1911)、太虛(1890-1947)等幾代人的努力探索,終於認識到必須剷除腐敗,革故鼎新,將兩千年來消極遁世的佛教重新塑造成入世的佛教。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間佛教」理念。楊文會的思想,突出的一點是在會通儒、佛,即溝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他認為「先聖設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
  • 在家人應該如何修行? 看看佛陀時代的第一居士
    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據傳,南北時期,士人人手一本《維摩詰經》,人稱淨名,處相而不住相,是為在家菩薩。《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 在家人應該如何修行?看看佛陀時代的第一居士
    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 維摩詰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兒子名為善思童子,女兒名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當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
  • 佛教居士如何在家修行?禪宗師父說這一點很重要!
    精進修行很重要,可你知道在家居士修行的側重點在哪裡嗎?在家出家皆可修行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從禪宗角度來看,在修習開悟上,在家眾與出家眾的見性是平等無二的。只要在家眾肯下功夫,同樣也可以開悟。
  • 佛教:在家居士如何安排功課才是最妥當的?初學佛一定要看看
    學習佛法的過程,就是把貪嗔痴等一切的東西都打破,逐漸證悟到佛性,但是前提是我們要用過戒定慧增長,在修行中才能不斷進步。培養和增長戒定慧的途徑之一是通過日常背誦,這對在家居士學習佛教尤為重要。首先,要明確課誦的意義是培養和加強對三寶的信仰,養成修行佛法的習慣,使日常的強化能夠培養強烈的宗教感情,從而不斷瓦解一切惡業,創造無限的善法。在家學習佛教不同於出家師父。修法的時間和精力有一定的差異。畢竟,在家居士必須為了謀生工作和照顧其他家庭成員。他不能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佛法修行上。這種情況,在家居士就要量力而行,制定修行計劃,不然就會影響到生活!
  • 佛教:修行的居士要怎麼做?
    在一個居士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須每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時間,來將身心全部交給自己的信仰,如能定時定數,那是最好,至少每天不得少過兩次。如果時機因緣許可,應當設法多參加寺院中比較長期的法會,全力精進,但也不能僅靠參加法會,否則便成為一曝十寒,得不上力。居士,如果希望吃素,那是很好的,但你一定先要求得家人一致而充分的諒解;如果希望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那你至少要預先徵得你丈夫或妻子的同意。否則,因了學佛,而使家庭失去和樂,那是不應當的。
  • 居士佛教將成為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主流?
    太虛明確提出新佛教應當從舊佛教消極出世、厭棄人生的處世態度向重視人生,進而注重社會的方向轉變,使佛教適應近代社會的發展,並將解決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問題當作自己的使命。那麼,如何去實現「人間淨土」呢?太虛指出:「遍觀一切事物無不從眾緣時時變化的,而推原事物之變化,其出發點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
  • 佛教:合格的居士
    在佛教的稱謂裡,將居家有道之士稱之為「居士」,而將那些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居士稱之為「優婆塞」(清信士)或「優婆夷」(清信女)。不過居士與優婆塞,二者含義雖有差別,然一般概以「居士」而統稱之。有一次,釋迦族的摩訶男居士來到佛所,向佛陀請教說:「世尊!我們都是在家學佛之人。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居士呢?」佛陀回答道:「其實也不難。簡而言之,在皈依三寶的基礎上,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這樣的人,大體上就可稱為居士。」摩訶男聽後有些驚訝,疑惑地問:「世尊!就這麼簡單?」
  • 何勁松:人間佛教的基本載體是居士佛教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佛教如何走出困境,起死回生?通過楊文會(1837-1911)、太虛(1890-1947)等幾代人的努力探索,終於認識到必須剷除腐敗,革故鼎新,將兩千年來消極遁世的佛教重新塑造成入世的佛教。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間佛教」理念。楊文會的思想,突出的一點是在會通儒、佛,即溝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他認為「先聖設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
  • 佛教:居士能做好4點,將帶來健康吉祥
    佛陀的弟子分為出家眾和在家眾兩類,出家眾捨棄家庭,完全跟隨佛陀修行;在家眾沒有出家,有家庭要維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居士。從古至今,在佛教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家眾和在家眾共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居士而言,都希望自己學佛後,能夠過上健康、快樂、吉祥的生活。在《雜阿含經》中有記載,一個年輕的婆羅門懇切地向佛陀求教在家眾獲得安樂的方法。
  • 佛教入世修行困難多 結果會殊勝嗎?
    一代改革家太虛大師看到了這個特點,大倡發展居士佛教,把佛教修學廣納為「菩薩學處」,他說:「菩薩學處,這是把範圍更擴大開來,除包括比丘學處外,且統貫世出世間一切階位漸進為菩薩的學處,是指菩薩應作不應作的規律,成為學習菩薩心行的基礎,其宏深廣大,較前者(比丘學處)倍增殊勝」(太虛大師著《菩薩學處》)因此太虛大師在廣大居士的支持響應下建立了我國較早的居士林--上海佛教居士林,時間在1918年8月,以後太虛大師大力宣傳和組織建立居士林
  • 居士佛教是實施和推進人間佛教的基本載體
    蘇州市佛教居士林綜合辦公室副主任王開榮、侯錫英、韓亮共同發表了題為《對現代「居士佛教」發展道路的思考——蘇州市佛教居士林在探索實踐中的嘗試》的主題演講。闡述了佛教居士林是「居士佛教」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本文以蘇州市佛教居士林為例,分析居士學佛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居士林在推進「人間佛教」方面的作用。
  • 正一居家居士善信如何奉道修行
    諸位居士、善男信女,你們好!居家信士要如何修道奉行呢?這也是大家想了解的問題,我們現在就對此問題做一些講釋。居家信士由於家庭和工作的原因,不能像出家修道人那樣,有系統的修行。那麼要如何去做呢?可以持誦祖師經典;如《道德經》、《清靜經》、《玄門早晚功課》等;持念天尊聖號;如"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持誦祖師經典、持念天尊聖號,可以獲得祖師的護持,積累福德。和家人相處,一定要和睦慈愛,清靜正一,共同修行,締造幸福。
  • 何為居士五戒,如何受持居士五戒
    何為居士五戒,如何受持居士五戒文·小風看文化現在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宗教信仰了,越來越的人開始信奉佛教,為自己祈福,為家人消災希望自己都能夠有好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奉佛教了,成為佛教徒是一件特別光榮也是艱苦的事情,因為成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你就要遵守佛家的教規,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事,所以會顯得很清苦。那麼一個如法的佛信徒應該怎麼做呢,要遵守佛教的哪些戒律清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