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代詩歌的魅力之大,令人心馳神往。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的地位無可替代,唯有宋詞能與之相提並論。據不完全統計,流傳下來的唐詩大約五萬多首,因各種原因失傳的也不少,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和文化損失。
許多人對《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應該熟悉,至少聽過裡面的一些詩作,它包含311首唐代詩人的佳作,按照入選數量,杜甫以38首位居榜首,王維名列第二,李白則屈居第三。儘管只是探花,但詩仙的名氣和地位獨領風騷,杜甫在他面前都要稱小弟,謫仙人的綽號當之無愧,他人無法撼動。
自古以來,詩人與酒不離不棄,在詩人的加持下,酒文化綿延數千年,在美酒的陪伴下,詩人的靈感被徹底激發,才能盡情揮灑才華,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詞。李白一生有三大愛好,劍術、道術和美酒,假如離開了酒,詩仙的生活將失去很多樂趣,靈感也會大打折扣。
現代人酒後要麼呼呼大睡,要麼滔滔不絕吹牛,古代文人則不一樣,經常喝酒之後下筆成詩。就拿李白來說,曾寫出大量有關酒的經典詩歌,《將進酒》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開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奔流到海不復回」奔放豪邁,彰顯大家風範。
詩中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更是畫龍點睛之筆,被無數人引以為座右銘,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何不盡情暢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豁達、自信的心態令人敬佩,暫時受挫又如何,早晚會一鳴驚人。李白的《將進酒》很棒,同為李氏家族的頂級詩人李賀,也曾寫過《將進酒》,筆法和意境比肩詩仙。
《將進酒》
唐:李賀
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從形式上來看,此詩跟李白的《將進酒》都屬於古體詩,即樂府詩,開篇描寫了精美的酒杯,以及琥珀色的美酒,而後還有豐盛的菜品,顯而易見,這是一場以美酒佳餚為主的宴會,規格不低。既然是筵席,除了美酒佳餚之外,必然也離不開歌舞,端著酒杯,欣賞佳人翩翩起舞,忘卻了所有煩惱。
李賀並非紈絝子弟,他心中有遠大抱負和理想,也許喜歡喝酒,但絕不會嗜酒如命,為何要寫這篇《將進酒》呢?只是為了模仿李白,還是迷戀上酒的味道?並非如此。了解李賀平生事跡,就能揭開背後真相。李賀仕途不如意,經常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內心深處被苦悶、無奈填滿。
且看「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看似是對暮春的描述,繁盛的桃花紛紛凋零,其實暗指時光易逝,猶如鋒利的刀劍,刀刀催人老,轉眼間不再是青春年少的小夥,頭上徒生白髮。性格和經歷,對詩人的創作風格有極大影響,李賀雖然是少有的鬼才,卻缺乏李白那種灑脫、樂觀,他的這首詩裡,充滿消極與悲觀情緒。
最後兩句「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剛才還是美酒佳餚,歡歌曼舞,突然轉變筆鋒,想到了劉伶的墳墓,字裡行間充斥著悽涼與慘澹。李賀覺得人生太艱難,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不如效仿酒仙劉伶,終日借酒澆愁,喝得酩酊大醉,而後就不再煩惱了。詩中雖然充斥著李賀的壓抑、煩悶和悲憤的消極心態,卻稱得上千古佳作,值得仔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