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光明,帶您一覽中國古代佛教金銅造像

2021-01-08 私享藝術

金佛光明

劉雍珍藏古代漢傳金銅造像展

展覽時間

2018年3月28日—2018年5月20日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這個古印度出生的孩子,

在東土受華夏文明的滋養

不斷成長。

早期,佛教和當時印度其他教派一樣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後來為了便於傳播佛教義,遲至公元一世紀,在耆那教和婆羅門教的影響下,便也以石雕造像來教化大眾。

從印度出土的實物看,此時的造像有兩個顯著特點:形象多為體魄強健的偉丈夫形態;造像的題款多為「菩薩」,而非「佛陀」,這也反映了當時兩者的區分並不明顯。

佛坐像 383年

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

差不多同時,佛像也隨著傳教者進入漢地。初傳漢地的佛教造像似乎和金銅有緣。史載,漢明帝劉莊有天晚上做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從西方飄然而至,繞屋飛行不絕。早朝時,有大臣解釋是西方大神佛陀。明帝於是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帶不期而遇前往東土弘法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以及為他們馱經卷和佛畫像的白馬。到洛陽後,明帝給了他們極高的禮遇,在西雍門外造了一座「卿」才能享用的「寺」,因白馬的功勞和聖靈,取名「白馬寺」。據說,白馬寺曾供奉過一尊成人拇指大小的金銅佛,就是根據明帝夢中金人模樣製作的漢代佛像。

洛陽白馬寺山門全景

雖然這段東漢早期的佛教傳播史料不被史家看好,但長江三峽出土的延光四年(125)銘青銅搖錢樹殘件上的佛像,證明了至少在東漢中期已開始鑄造金銅佛像了。

東漢搖錢樹幹青銅飾佛

搖錢樹是漢代神仙思想的物象反映,其樹幹上出現佛像,反映了佛教初入中國時仙佛共存的基本面貌,同時亦成為我國金銅佛教造像早期遺物。

從兩漢到三國西晉,無論是青銅還是陶瓷、石刻的佛教造像,都與神獸、神人並列於同一器物上,被當作一般的神明來奉祀,以中國特有的方式來膜拜。

隨著《僧祗戒心》等佛教儀軌的弘傳,單體佛造像開始出現。據史料記載,三國笮融曾造金銅佛像,西晉時高僧竺法護在洛陽造菩薩金銅像12尊,但都沒有實物傳世。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單體金銅佛像是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收藏的十六國時期後趙建武四年(338)銘款銅鎏金坐佛造像。

十六國佛立像

造像身著犍陀羅式通肩佛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所持法物亦非常見的持淨瓶或結手印的樣子。整體風格受到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同時又融入了中土審美情趣和表現手法。據此推斷,造像時代應為西晉十六國。

十六國銅鎏金佛坐像

坐像通體鎏金,佛祖面容端莊,俯視前方,雙手於小腹前結禪定印。臺座前兩隻護法獅子張口昂頭,牙齒清晰可見,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坐像中的上乘之作。

此後,儘管青銅作為戰略物資,在戰亂年間受統治者嚴加管控,被嚴禁用於民間鑄造金銅佛像,但佛教的護生理念直指人心,蘊慰著亂世之際命如螻蟻的平民百姓的心靈,反而催生了金銅佛像的鑄造和傳布,同時造像的形象也變得內省而慈祥。

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中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述的就是南朝佛教藝術的盛況。南朝雖經宋、齊、梁、陳四朝,然而政治中心一直是今天的南京,政權更迭並未影響經濟、文化的發展,佛教造像也隨之發展而變化。南朝造像普遍形體瘦削,氣質溫雅。佛身不穿印式袈裟,而著褒衣博帶式的袍服,胸前露出帶結,類同南朝文人衣著樣式。

南朝飛天兩身飾件

飛天頭戴高冠,神情喜悅,秀雅端莊。雙手舉胸前作吹奏樂器狀,衣帶飛舞,鮮花花朵散落衣間,有著宗教特有的儀式感。頗有南朝「秀骨清像」的特點。

唐代是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盛唐的佛像氣度不凡,面相豐滿而圓潤,佛像頭部皆飾螺發,頭部高昂,展現了既內省又開朗、既沉靜又溫和,既有出世神韻,又有入世情懷的天朝盛世的精神面貌。

唐鎏金獅子

雄獅青銅鑄造,扭腰甩頭,張口獠牙,目瞪前方,兩耳豎起,胸口寬厚肌肉凸起,身披錦鞍馱寶瓶,四蹄蹬地威猛雄勁,勢不可擋。獅子非中國本土所產,西漢時已入貢。唐太宗貞觀九年,康居國進貢獅子,唐太宗命浙東籍寵臣虞世南作《獅子賦》。這時各國已大量進貢,唐朝也是塑造獅子最輝煌的時代。

唐臥姿菩薩像

菩薩呈側臥姿式,極為少見。頭束高髮髻,面相飽滿清晰,秀目微閉俯視人間冷暖。身軀呈現S型,豐腴,華貴。跣足而臥,腳部輪廓清晰,姿態萬千,威儀而祥和。

形式服務於內容,佛教傳布過程中教義的變化直接導致造像的改變。由於重文,宋代的文化前所未有的昌盛,佛教完全被改造成「披著袈裟的老莊」,其造像也與古印度的梵相大相逕庭,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中國面貌,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布袋和尚(彌勒)、泗洲大聖(觀音)、女相觀音、羅漢等,這些形象與現實中的真人並無二樣,但道行極高,神通廣大,救苦救難,深受百姓的膜拜。

宋洛迦水月觀音像

觀音頭戴化佛冠,髮辮披肩,菩薩呈遊戲姿坐於普陀洛迦山中。身姿優美,曲線纖細,神情安祥慈悲,是典型的漢傳佛教造像,為宋代造像中的精品。布怛洛迦,觀音菩薩道場,位於南印海上,又譯為普陀洛迦、布達拉等。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均由此得名。

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佛教造像也深受唐宋漢地造像的影響,但因地域文化不同,這些地方的佛教造像肩部寬闊,胸肌鼓起,有偉昂剛健之勢,與南方造像注重內省、平易近人的神態形成明顯區別。

遼佛坐像

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青銅造佛坐像,寶珠狀肉髻低平,奇特的是肉髻頂部向上伸出兩片葉狀物。佛祖雙臂上舉,腕部戴鐲,雙手手指於頭頂上部連接,結跏趺坐。這類形制的佛像十分少見。

元明清時期,佛教造像的形態向著官方和民間兩個不同方向發展。官方因統治的需要崇奉西天梵相的藏傳佛教造像;民間膜拜漢傳佛教造像,並依照宋代的樣式造像。但由於思想的鉗制和文人地位的下降,民間想像力和創造力大不如宋,造像僅僅是膜拜對象,並不追求藝術水平,因此造像藝術大有「今不如昔」之慨。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將關公拉入釋班,將其作為武財神和伽藍菩薩供奉,這個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大理國漆金迦樓羅坐像

造像通體鎏金,跏趺於束腰式蓮臺上,面呈雷公之狀,眉眼、鼻嘴如鷹,眼光俯視,兇悍無比。護法裸上身,顯露鋼筋鐵骨般身軀,霸氣十足,下身穿羊皮短裙緊裹軀體,身體筆挺,氣勢逼人。

北周鎏金菩薩立像

造像飾桃型頭光,頭光滿刻火焰紋,戴冠束髻,曲眉直鼻,面部豐滿。雙層項鍊,瓔珞珠寶繞身,飾臂釧手釧,右手楊柳枝播撒聖水,左手淨水瓶內裝天河。跣足立於高浮雕覆蓮臺之上,蓮臺下壺門四足佛床。觀音通體鎏金,金水厚重,雍容華貴,儀態萬方,如此完整大美之北周金銅造像實乃難得至極也。

北齊鎏金一鋪三尊立像

主尊面相方圓,面帶微笑,頷首下視,頭靠圓形蓮瓣頭光,戴蓮葉式寶冠,有寶繒自頭冠兩側下垂及肩,著佛衣,戴長串瓔珞至腹前交叉穿過圓形寶環,施無畏和與願印。背靠巨大舟形背屏,上有陰刻火焰紋,跣足站在覆蓮式圓臺上。圓臺下為榻形方座。圓臺兩側各生出一枝忍冬,忍冬上各有脅待菩薩,後飾頭光,高髻,面長圓,著佛衣,均雙手合十,赤足立於主尊兩側衍生出的忍冬枝蔓上。

此尊造像從特徵看,屬於典型的河北地區風格。北齊時的造像實可為隋代的先驅,其手法由程式化的線形,漸入於立體的物體表形法,其佛身軀漸圓,衣褶仍保持前期遺風。

大理國不空罥索觀音坐像

不空罥索實為觀世音菩薩諸多化現之一,即見解脫觀音像,以慈悲之罥索愛護接引眾生,其心願不落空。此尊不空罥索觀音像,頭戴寶冠,紋飾繁縟緊密,繒帶在冠側打蝴蝶結,兩耳飾珠,髮髻高束,雙目微閉,神色和藹沉靜。身披天衣,衣帶飄然繞於兩臂。胸前佩飾瓔珞,短裙套腰,下身長裙褶褶相迭。胸掛項鍊,兩根連珠瓔珞穿環而過,佩戴手釧,雙手胸前合十。另外兩隻手左手持罥索,右手持念珠,自然垂於膝上。莊嚴大氣,優雅恬靜。

大理國造像風格獨特,但受漢傳佛教的影響至深,仍屬漢傳佛教造像系統。

五代文殊像

文殊菩薩頭戴化佛寶冠,束髮髻,髮絲清晰可見。兩耳有輪,雙眉間有白毫,柳葉眉,丹鳳眼,高鼻梁,櫻桃口,臉頰圓潤,面部表情閒適優雅,左手託淨瓶,右手持法器,半伽於寶座之上。

所騎猛獅呲牙瞪眼皺眉頭,頸部掛法鈴,身披錦鞍,四肢雄壯,鋼爪兇狠鋒利,頭部左甩,欲踏雲端徵程,威猛無比。文殊恬靜自得,法獅張牙舞爪,一靜一動極富畫面感。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

北魏實心銅鎏金胡跪式童子像

造像通體鎏金,腦袋比例明顯大於正常人,光頭,大耳,高眉,深目,豐頤,顴骨凸起,鼻子和面目其它部位相比明顯偏大,雙唇抿而內收,顯示出西域血統。著僧袍,左膝蓋跪地,衣角搭於左臂,右腿內曲下蹲,雙手合十於胸前做出十分虔誠的樣子,為胡跪姿勢。

造像面部表情刻畫已入臻境,衣服線條簡練,流利順暢,整體造型設計出神入化,體現北魏高超的鑄刻水平。

漢傳佛教造像是民間收藏的一個熱點,此番,我館專業人員從劉雍先生珍藏的近260件金銅造像中精選了108件進行展出。佛像的斷代、名稱均按劉雍先生的意見標註,雖是一家之言,也是十年的心得積累,拋磚引玉,希望進一步喚起社會大眾對漢傳佛教造像的認識和關注,推動漢傳金銅造像研究。

同時,《金佛光明——劉雍珍藏古代漢傳金銅造像集錦》一書也編撰完成,首開漢傳佛像金銅造像單獨研究之風,細化了漢傳佛教造像研究,對收藏和研究漢傳佛像是極有裨益的。

相關焦點

  • 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古代漢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文化報訊近日,「金佛光明——劉雍珍藏古代漢傳佛教金銅造像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開幕,展出收藏家劉雍珍藏自東漢以來的歷代佛像108件。據了解,今年3月初他將收藏的近260件金銅造像按時間、地域進行梳理,由浙江省博物館專業人員編輯成《金佛光明——劉雍珍藏古代漢傳金銅造像集錦》一書。
  • 浙博「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展示佛教中國化進程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從浙江省博物館獲悉,「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將於11月29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開幕。展覽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意在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展期持續至2月28日。
  • 鈞魂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古代中國陳列」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 佛影靈奇:佛教金銅造像中的蓮花形象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 落陵委造銅蓮花手觀音像 山東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 博興縣博物館藏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作為中國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南北朝的繁榮、隋唐的鼎盛、五代吳越的中興三個重要階段,時代特色明顯,發展脈絡清晰。而在這些佛教金銅造像中,蓮花的身影時常可見。
  • <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五臺山交易額達10萬(圖)
    高峰毅 攝    慶祝中國佛教協會成立60周年暨《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首發式活動在五臺山殊像寺廣場舉辦。 白永興 攝   中新網太原6月17日電 (王燕君 高峰毅 白永興)17日,記者從山西省五臺山新聞中心獲悉,《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首發式發行首日封500個,現場交易額高達10萬餘元人民幣。
  • 燈心King分享: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上篇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上燈心King分享11月29日,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藝術特展:「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隆重開幕,展覽展出來自全國49家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360件,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 金佛光明大唐盛世篇:劉雍金銅佛像藏品系列大賞
    圖9此尊唐代銅鎏金天王像,通體鎏金,金水黃亮完整。頭戴瓔珞寶冠,圓臉,高鼻,深眼窩,眉緊蹙,雙眼圓睜,表情威嚴莊重。八字鬍須,嘴唇寬厚。為典型的胡人形像。上身著光明甲,胸前左右各一渦紋圓護,取漢鏡上常有的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之意。腹部有護甲,腰中系帶,垂至腳下,如形雲流水般飄逸。腰下垂膝裙,下著戰裙,裙飾火焰紋。
  • 金銅佛造像小版郵票頗有收藏潛力
    (備註:請勿轉載,非要轉載請註明來源:廣發藏品網,請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金銅造像藝術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銅造像絢麗與多姿,是我國雕塑藝術林中的瑰寶,其蘊藏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與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審美觀念的密切關聯。
  • 精品推薦:小金佛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在中國,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Buddhism originated in India.
  • 中國古代絕美佛教造像藝術——南北朝時期
    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裡,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近年,佛教造像的魅力一直在吸引著無數國人的視線,其不但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為公元前6至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
  • 金佛光明五代宋遼大理篇:劉雍金銅佛像藏品系列大賞
    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本尊彌勒立像,身軀渾圓寬闊,光頭,頭略向左傾,圓臉,兩頰豐腴。目光如炬,神情莊重。袒胸露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握拳,做持物狀。身穿袈裟,衣紋繁複流暢,袖口寬大。衣服垂至雙膝之下。雙腳赤祼,呈站姿。整體給人隨和寂靜之感。
  • 鈞魂分享:西安博物院金銅造像巡禮
    西安博物院金銅造像巡禮鈞魂分享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長安佛教主題陳列造像藝術專題陳列展廳以「寶相莊嚴」為題,以佛教石刻造像為主、輔以金銅造像等佛教文物,介紹長安佛教的基本情況,突顯長安佛教的重要歷史地位,集中反映長安佛教的空前盛況。
  • 5分鐘帶你了解中國佛教造像的歷史
    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裡,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近年,佛教造像的魅力一直在吸引著無數國人的視線,其不但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忙碌之餘的人們帶來難以值遇的精神境界。
  • 青藏高原的明珠(62)——青海省博物館金銅造像藝術展
    妙相莊嚴,是青海省博物館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展,也是青海藏地特有的展覽。《妙相莊嚴——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展》匯集展出了78件金銅造像精品,根據造像分類予以重點展示,並對造像鑄造工藝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整體風格上,內地宮廷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金銅造像藝術在藏地主要製作的內容為佛像,而藏傳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同時鑲嵌各種礦物和寶石。
  • 永宣造像,明代宮廷造像的巔峰之作
    明代宮廷造像實際上主要指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製作的藏式佛像,稱之為「永宣宮廷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即永樂前期、永樂後期和宣德時期。
  • 雲講解 | 展廳直播《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展品包含本館館藏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以及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古代金銅造像。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展覽,體味唐卡與造像藝術之美,本館公教部將在展期內策劃及開展此次展廳直播。佛教藝術宏大深邃,造像優美神秘,唐卡藝術一直遵循著嚴格的儀軌,以合乎法度的形式呈現著藏傳佛教的莊嚴妙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唐卡精品,其中反映本尊題材的大威德金剛,充滿圖像志含義的吉祥天母,黑唐技法的財寶天王,以及沈從文先生舊捐的降龍文殊最為精彩。
  • 泡沫以後 金銅佛造像市場漸復甦
    陸斯嘉 上世紀90年代,佛造像首先通過天津市文物公司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其後在海外和中國香港市場金銅佛像拍賣帶動下,2004年北京翰海上拍逾百件佛像,給內地佛像拍賣重書一筆。而在今年春拍中,嘉德、保利等多家拍賣行設立金銅佛像專場。較高的成交率、多件高價拍品,是否意味著金銅佛造像板塊經過近十年市場孕育,正迎來春天?《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了解到,2008年一度因市場泡沫過大戛然而止的金銅佛像拍賣自2010年復拍兩年多後,市場情況還在整理階段。某些專場的高成交率或有業者壓低估價的人為因素。作為「終極收藏」和小眾板塊的金銅佛像,真正的內地藏家群體可能不足百人。
  • 國家博物館——佛教造像
    國家博物館的二號中央大廳有兩個專題展,一處是古代青銅器藝術,另一處則是古代佛造像藝術通過不同時期、地域、質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 佛教造像最早出現於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中國的佛造像藝術是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將佛教高深的哲理轉化為藝術形象,不斷吸收、融入中國之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
  • 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回到金華
    昨天上午,一看到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我市文物志願者陳啟加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陳啟加說,萬佛塔是金華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也是金華人心中無法磨滅的文化烙印。如今,隨著「國寶」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的回歸,金華市民最為迫切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 一篇文章幫你讀懂:明清金銅佛造像的文化背景及鑑定方法
    本文由福羲國際賈先生整理撰寫,一篇美文,一個漫長的故事,今日我們來聊一聊明清時期金銅佛像。佛教發端於古印度,流傳於南亞和東亞,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兩漢之際經西域傳人中國,並與中國文化互相融合逐漸發展,中國佛教教派林立,傳播流域甚廣,大體可分為三條路線,三大體系,三大語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