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以後 金銅佛造像市場漸復甦

2021-02-08 手機鳳凰網

  上圖為西藏14世紀銅鎏金釋迦牟尼像, 下圖為明永樂鎏金地藏王菩薩像。

陸斯嘉

上世紀90年代,佛造像首先通過天津市文物公司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其後在海外和中國香港市場金銅佛像拍賣帶動下,2004年北京翰海上拍逾百件佛像,給內地佛像拍賣重書一筆。而在今年春拍中,嘉德、保利等多家拍賣行設立金銅佛像專場。較高的成交率、多件高價拍品,是否意味著金銅佛造像板塊經過近十年市場孕育,正迎來春天?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了解到,2008年一度因市場泡沫過大戛然而止的金銅佛像拍賣自2010年復拍兩年多後,市場情況還在整理階段。某些專場的高成交率或有業者壓低估價的人為因素。作為「終極收藏」和小眾板塊的金銅佛像,真正的內地藏家群體可能不足百人。業內人士稱:「長遠看,該板塊是積極向好的,但需要假以時日穩步發展。」

重要專場 成交率均過半

2013年春拍中,幾家重要拍賣公司均設立金銅佛像專場,成交率皆過半。嘉德「盛世佛緣-金銅佛造像精品」成交率為84.08%;保利「自在菩提-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成交率為68.80%;翰海「五覺-金銅佛像」成交率為100%。

今年春拍成交記錄的「狀元」金銅佛造像是翰海的一件宋代蘇頻陀尊,成交價1978萬元。另兩個高價來自嘉德的明永樂鎏金地藏王菩薩,成交價1265萬元;保利的清康熙釋迦牟尼,成交價989萬元,但這兩件並未躋身春拍該板塊的前三甲。據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鑑定顧問一西平措提供的數據,榜眼、探花均由紐約佳士得拍出,一尊菩薩立像拍出281.17萬美元;一尊普巴金剛拍出213.97萬美元。

一般而言,鎏金佛像指以金屬為質地的佛教造像,材質可為純金、紅銅、黃銅、青銅、鐵、銀等,但通常特指鎏金的銅佛像。純金佛像因過於珍貴而鮮有,絕大多數以汞鍍金在銅佛表面貼金。鎏金佛像始於兩漢,盛於隋唐,延續至明清,跨度兩千多年。

佛像收藏一如西佛東漸,最早亦由西方買家入手。資料顯示,1989年,一尊明代鎏金彌勒佛像在紐約蘇富比,以過21萬美元成交。上世紀90年代,一件明代鎏金銅觀音,經蘇富比拍出132萬港元。2004年,一尊明15世紀大威德明王鎏金佛像,在香港佳士得以1906.2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鎏金佛像成交紀錄之冠。

據一西平措介紹,紐約歷年來是國外佛像拍賣的重地。2013年春拍,紐約佳士得佛像拍賣成交率71%,成交額1876.66萬美元,為其近八年的最高值。紐約蘇富比佛像拍賣成交率為75%,成交額與往年比較也有上升。

不過,回看中國內地市場,除了幾件高價拍品外,嘉德、保利、翰海、匡時的金銅佛像專場中,佔據較大比例的是幾萬元、十幾萬至二三十萬元價位的拍品。過百萬元的,嘉德專場中僅5件,保利專場中也以個位數計。

「今春的拍賣行情,比去年的成績好很多,整體行情在回暖。今年我們的徵集方向,並不追求高估價,畢竟這個門類中的重量級買家不及書畫市場。不過,金銅佛像還屬於市場培育階段,價位屬中檔,未來有上升空間。」北京保利古董珍玩部高級業務經理李嘉偉向《藝術評論》表述。

二度出發 長遠向好

對市場而言,追逐利益是首位的。但幾位受訪人口中「不追求高估價」、「回暖」,甚至「以培育市場和教育為主要目標」的說法因何而起?

2006年秋拍時,香港蘇富比推出「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銅佛收藏專場」,總成交額超3億港元。一尊「大明永樂年施」款的鎏金釋迦牟尼座像以1.16億港元被內地蔡姓收藏家競得,刷新銅佛曆史成交紀錄。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向《藝術評論》表述,其實這場拍賣後,不少拍品並未付款。最貴的億元拍品,買家也花了兩年時間才付完款。此後,受到刺激的金銅佛像市場看起來很熱鬧,但虛火也旺。到2008年,泡沫越積越多,拍賣無法再持續,就停滯了兩年。2010年下半年,由於佛像配件「銅爐」拍賣漸起、銅鏡拍賣受政策限制而業者需要尋找類似替代品,以及藏傳佛教的流行三個因素,佛像拍賣在沉寂兩年後得以復拍。

記者發現,今年春拍的非佛像專場中,香港佳士得估價40萬-300萬港元的幾件明清鎏金佛像流拍,北京永樂也有不同價位段的數件流拍。

「這顯示了市場的真實狀態,而不像有些專場顯現出的交易情況那麼好。為了實現較高的成交,有些專場會將真實價值幾十萬元的估成幾千元,上千萬元的估到不足百萬元,以壓低估價贏取高成交。這種操作痕跡,是對真實行情的幹擾和破壞。」上述人士說。不過談及這個二度出發不久的板塊未來,他認為:「長遠看,這個板塊是積極向好的,但需要假以時日穩步發展。」

據有關人士介紹,金銅佛像收藏兼具「小眾」和「終極收藏」的屬性,藏家以四川成都和北方地區(東北、北京、山西)為主,兼有滬、杭藏家,內地有系統性收藏的藏家僅10人上下。

目前市場上明代永樂、宣德年制及清代宮廷的金銅佛像較受關注,而專家認為,未來應廣泛關注不同鑄造地區和年代的精品,中原、蒙古、藏地和克什米爾等地區都有不同年代的金銅佛像精品。高古佛像亦可成為今後關注的一個品類。■

相關焦點

  • <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五臺山交易額達10萬(圖)
    特種郵票五臺山交易額達10萬(圖)     《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首發式發行首日封高峰毅 攝    慶祝中國佛教協會成立60周年暨《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首發式活動在五臺山殊像寺廣場舉辦。 白永興 攝   中新網太原6月17日電 (王燕君 高峰毅 白永興)17日,記者從山西省五臺山新聞中心獲悉,《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首發式發行首日封500個,現場交易額高達10萬餘元人民幣。
  • 金銅佛造像小版郵票頗有收藏潛力
    (備註:請勿轉載,非要轉載請註明來源:廣發藏品網,請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金銅造像藝術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銅造像絢麗與多姿,是我國雕塑藝術林中的瑰寶,其蘊藏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與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審美觀念的密切關聯。
  • 金佛光明,帶您一覽中國古代佛教金銅造像
    據說,白馬寺曾供奉過一尊成人拇指大小的金銅佛,就是根據明帝夢中金人模樣製作的漢代佛像。洛陽白馬寺山門全景 雖然這段東漢早期的佛教傳播史料不被史家看好,但長江三峽出土的延光四年(125)銘青銅搖錢樹殘件上的佛像,證明了至少在東漢中期已開始鑄造金銅佛像了。
  • 一篇文章幫你讀懂:明清金銅佛造像的文化背景及鑑定方法
    圖一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佛造像材質多樣,有金、銀、銅、鐵、木、夾經、陶瓷、琉璃、玉、石質、象牙、犀角等,不同的材質需要不同的工藝,其藝術表現力各異,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數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明代以前,銅是中國貨幣鑄造的主要材料,受政府控制,所以銅造佛像很貴重,特別是宋、遼、金、元時,銅材料匾乏,佛像多見是木製、泥制、石制。到了明清時期,貨幣的流通主要的是銀,原材料增多,再加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明清時期的金銅佛造像發展出現一個高潮,在數量、工藝和藝術性方面都達到了頂峰。
  • 佛影靈奇:佛教金銅造像中的蓮花形象
    佛教的回向偈中稱道:「願生西方淨土,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足見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非凡。北魏太和二年(478年) 落陵委造銅蓮花手觀音像 山東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 博興縣博物館藏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作為中國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南北朝的繁榮、隋唐的鼎盛、五代吳越的中興三個重要階段,時代特色明顯,發展脈絡清晰。而在這些佛教金銅造像中,蓮花的身影時常可見。
  • 鈞魂分享:西安博物院金銅造像巡禮
    西安博物院金銅造像巡禮「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隋、唐長安」、「明、清西安」為章節,集中反映歷代都城規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後,城市的發展變化情況長安佛教主題陳列造像藝術專題陳列展廳以
  • 浙博「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展示佛教中國化進程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從浙江省博物館獲悉,「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將於11月29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開幕。展覽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意在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展期持續至2月28日。
  • 青藏高原的明珠(62)——青海省博物館金銅造像藝術展
    妙相莊嚴,是青海省博物館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展,也是青海藏地特有的展覽。》匯集展出了78件金銅造像精品,根據造像分類予以重點展示,並對造像鑄造工藝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整體風格上,內地宮廷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金銅造像藝術在藏地主要製作的內容為佛像,而藏傳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同時鑲嵌各種礦物和寶石。
  • 燈心King分享: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上篇
    11月29日,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藝術特展:「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隆重開幕,展覽展出來自全國49家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360件,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 古玩收藏全攻略之佛像篇——金銅造像的分類和定名
    由於佛道教的造像分類複雜,定名也讓人傻傻分不清。只有正確的分清各種造像名稱和造型,才能在金銅造像收藏中有辯偽的基礎。 &佛像頭部的各處佛家名稱 佛道教造像中,以佛教的造像最為龐雜,形象眾多,讓人眼花繚亂。
  • 「明清金銅佛像」為什麼被市場所認可?
    投資明清金銅佛像決不是以量取勝,用買十件雜品的錢,不如集中資金好好收購一件稀有度高、材質特殊、具藝術性的作品,其將來增值的空間一定會大大超越另外那十件小作品。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由於明代佛學興盛,廣建寺院,以朝廷布施及民間供奉的需要,使得金銅佛像迅速發展,並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佛像」。
  • 金銅佛像為何在市場一直居高不下,該怎樣識別?
    古銅佛像(老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他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鑑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古銅佛像(老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g金的;其次是看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
  • 藝術市場的寵兒 - 密宗佛 造像
    藏品 | 密宗佛 ·釋迦牟尼像「銅藝世家」藏傳佛教密宗修法注重像設,於是形成了神系龐大、造型複雜,既包括源於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剛乘、時輪乘、易行乘諸神,又不排斥藏族原始苯教諸神的佛光靈相在藏傳佛教造像中金銅佛像最多,是西藏雕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部分。藏傳鎏金銅佛,其鑄造精良,紋理繁複,通常以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佛的神情和個性,無不生動傳神,各具異彩,深受藏家喜歡。
  • 佛教造像藝術在宋代衰落?錯!看宋代佛造像之美
    有人認為: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為什麼呢?宋代時確實開鑿石窟衰微,金銅佛造像數目減少,但佛造像卻以另一種形式-木雕造像大放異彩,怎麼說是衰落呢?究其原因,開鑿石窟或鑄造金銅造像,太勞民傷財,不如木雕造像經濟實惠。
  • 考證「唐代漆金白玉佛造像」——剖析唐代佛造像的特點
    第二節 金、金飾與佛教之關係的概述金,是佛教的七寶之首。其,代表健康、長壽之意。佛界有三寶:佛,法,僧。佛教有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硨磲,,或瑪瑙、或玉髓、或水晶、或珍珠、等。得三寶而國泰,得七寶而民安。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的鎏金青銅佛造像,是可考遺存有明確紀年的最早中國佛造像。
  • 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古代漢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文化報訊近日,「金佛光明——劉雍珍藏古代漢傳佛教金銅造像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開幕,展出收藏家劉雍珍藏自東漢以來的歷代佛像108件。據了解,今年3月初他將收藏的近260件金銅造像按時間、地域進行梳理,由浙江省博物館專業人員編輯成《金佛光明——劉雍珍藏古代漢傳金銅造像集錦》一書。
  • 最久的雕塑藝術:佛教造像
    隋唐以後,佛教進入創立宗派時期,與中國的儒道文化互相影響。而佛教造像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至2世紀間。南北朝時期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得到了全面發展,到了唐代,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巔峰。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制的夾佛,而其中又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
  • 永宣造像,明代宮廷造像的巔峰之作
    明永樂佛像的拍賣市場行情明永樂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成交價:236440000HKD明永樂銅鎏金三世佛此展品為明永樂銅鎏金三世佛,三世佛是指即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一切諸佛,又作一切諸佛、十方佛、三世佛。
  • 東漸、南傳與北上——早期佛教造像的傳播
    國外學者研究認為,此類U字通肩形式,主要流行於公元二世紀,與前列二世紀前期作品比較,有幾十年的時代風格差別,因此認為這是由於佛像製作於秣菟羅,運往憍賞彌以後雕刻銘文所致。本人認為,佛像製作於秣菟羅運往憍賞彌進行題刻也是可能的,因為佛在世時,這裡是優填王的憍賞彌國,因優填王造像的影響,這種造像形式延續是很正常的。
  • 南朝金銅佛造像為何出現在南京德基廣場施工現場?
    2008年,南京德基廣場商業樓二期工程施工現場發掘出土諸多南朝金銅佛造像。由於未經正式發掘,其中許多造像已流失,從南京文博部門徵集到的及散落在民間的造像來看,大多是高約20cm的背屏式金銅佛。另外,從一些造像殘件來看,同期還應存在一些較大型的金銅佛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