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生畢業後毅然回農村種地,遭同學恥笑,一年後奇蹟出現了

2020-12-12 愛追劇的大丫頭

河北大學生畢業後毅然回農村種地,遭同學恥笑,一年後奇蹟出現了

種植業現在已經不單單是農民的專屬了,水果種植市場已經得到了不少大學生的青睞。大學畢業之後回家種地,這樣的故事說出去總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但是在河北,就有這樣一位大學生,他在畢業之後毅然決定要回老家種地,被同學恥笑,被村民戳脊梁骨。不曾想,一年後,他卻成為了村裡的功臣。

許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後總會留在北上廣深,每個月拿著固定的工資。這位不走尋常路的河北大學生卻開闢了一條陽光大道。他種植的水蜜桃一推出市場就遭到瘋搶,大學生阿強已盒裝水蜜桃的形式推出市場,在盒上印上了自家的商標。以8個一盒的數量包裝推向市場。很快阿強的水蜜桃進駐到了各大超市,超市以100元12個的價格出售,遭到市民們一搶而空。

水蜜桃營養十分豐富,肉甜汁多,在水果中屬於最養人的,有」水果皇后」之稱,水蜜桃是桃子中品質最為上層的一種。市面上的水蜜桃品種參差不齊,大小各異。阿強引進的水蜜桃卻個個粉紅欲滴,鮮嫩飽滿,結出的果子個個都是上品。

一年一畝地大概能產5000斤左右,如果一斤收購價是十元的話,一畝地就能賣5萬元,除下人工和平時種植的花銷,大概一畝地一年能掙3萬左右。

他的10畝地一共賣了50萬元。雖然第一次掙的不多,但是他看到了希望,於是他擴大了規模,從以前的十畝地變成了現在的二十畝地,這樣阿強的一年收入可以在100萬左右。如今的小強輕輕鬆鬆一年能掙百萬了,村裡的人看著很是羨慕。

小強不僅自己種植致富,還帶領了村中50戶村民一起種植。他在村裡開展了種植水蜜桃的方法教學,無條件地把自己種植的經驗分享給大夥。現如今,阿強帶動了全村人致富,成為了村民心裡十分敬重的英雄。那些曾經恥笑他的同學都紛紛上門請求阿強指導水蜜桃種植方法。

相關焦點

  • 大學生畢業回農村種地,種植手指大小的水果,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大學生畢業回農村種地,種植手指大小的水果,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各位好,我是火花三農社,非常高興能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三農知識,接下來呢,我會給大家介紹:大學生畢業回農村種地,種植手指大小的水果,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 大學生都要回農村種地?放棄高薪工作?真實情況到底……
    又一年開學季,又一年畢業季,我們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部分選擇留在一線城市去打拼,去追夢,而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回老家,選擇了農村,這到底為什麼呢?最近國家大力支持返鄉創業,而我們的大學生有著充分的知識儲蓄,除了能在一二線城市發揮著作用,其實我們大學生還可以回到三四線城市,幫助我們的農民老百姓,當然不是真的種地,而是把所學知識用到農業上,幫助我們的老百姓學會如何將我們種的地升值,由於以前教育工作受限,很多老百姓並未完成學業,而外出打工,最終回到家鄉選擇了種地,但種植方法很傳統,並不能將土地達到效果最大化,
  • 海都深讀:90後大學生重返農村種地 你怎麼看?
    海都深讀·第七十八期重返農村種地去不顧父母反對 90後大學生辭職種地  原因說起來也挺尷尬:他回村裡找鄉親們租田的事,被老媽發現了。他今年準備大幹一場,怎麼也沒想到第一個阻力竟然是老媽。之前,他關了在晉江經營得還不錯的食雜店,回到德化農村種地,費心費力折騰一年多,卻沒有如意想中那樣掙到錢。  在城裡打拼了9年,他慢慢看到,如果將那些撂荒的沒人耕種的土地集中起來種菜,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社會再怎麼變化,菜總是要吃的。
  • 帶著夢想出發|「我要讓兒子大學畢業後回連隊種地」
    今年,四連70%的職工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好年景裡,張會強有了新打算——「我要讓兒子大學畢業後回連隊種地」↑↑↑點擊圖片觀看視頻六師一〇二團四連職工張會強則忙著動員兒子張家俊回來種地。「大學畢業就回連隊啊,在這裡掙得不比在外少。」「你是大學生,有文化,再學學經營,肯定能把莊稼種好,能讓土地效益翻倍。咱連隊現在就缺這樣的人才!」張會強常給兒子這樣做思想工作。
  • 大學生回農村發展就意味著失敗嗎
    原標題:大學生回農村發展就意味著失敗嗎   回還是不回,對每個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來說,都是一道必選題。   最近,中國青年報「青年之聲」報導了大學畢業生宮祥瑾回農村老家發展的故事。他28歲,關掉城裡的公司,回鄉從事種植業。鄉親們起初覺得他「糟踐了」。他本人既取得了成績,也遇到了困難。「畢業後你願意回農村發展嗎?」
  • 夫妻倆是高校博士生,卻回農村種地11年,如今怎樣?
    因為通過讀書走向上層社會,從古至今,還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認為從高校畢業出來就應該在大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尤其是當今,大學畢業生出來找工作,辛苦的工作就不幹了,怎麼還想著回農村種地?  然而,11年前有一對夫妻,還是大學學霸,卻回農村種地。這夫妻倆就是人民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石嫣與程存旺。
  •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都不太願意再回農村!為什麼?
    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農村沒有給大學生提供用武之地的平臺才是重點。1, 農村地區產業體系建設落後,並不適合大學生發展,匹配大學生的工作崗位沒有或太少。除了二三產業的工作崗位之外,剩下的崗位都與農業相關,這就要求在農村工作除了學習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對農業生產有所了解,但是就農村地區培養一個大學生的難度來說,基本都是以學習為主,很難再去兼顧家裡的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技能不會像父輩那樣熟練。有的人說農村大學生難到小時候沒有種地嗎,應該對這些很熟啊!
  • 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讓孩子回農村種地,這是為什麼
    尤其是農村人,傳統觀念比較強,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在村子裡說話都有分量些,受人矚目。種地在村子裡會被人瞧不起的,所以,農村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精英,白領、骨幹,讓孩子走仕途,不願孩子繼續「下愚」下去。打從我記事以來,父母經常訓斥我,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修地球」,就只能與泥巴打交道,就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就……。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卻雙雙回農村種地,如今怎樣
    11年前,北京姑娘石嫣已經是人民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畢業後在高校當老師,是十拿九穩的事,但是在她經歷當年赴美公費「務農」留學後,她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回國後,她創辦了以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為基礎的有機農場,並且在2011年嫁給同是人大博士畢業的程存旺,兩夫妻雙雙回農村種地,堅定了自己當農民的信念。如今9年過去了,他們現狀如何?
  • 8年過去了,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回農村種田的河南男孩,如今怎樣
    ——陶淵明真正的種地種田可沒有陶公般那麼閒情逸緻,一般是早起出門,烈日當空,汗流浹背,而且老一輩農民種了一輩子的田,也沒掙到錢。如今要提起種田,先不說掙不掙錢,相信許多年輕人也不願意幹了。不過有一些思想先進的大學生,則願意做先行者,願意回歸農村。也正因為大家不願意回農村種田,所以先行者往往是受到了社會的關注。
  • 回村種地的大學生
    回村種地的大學生靠山村是東北小縣城凌縣下的一個小村莊,三百來戶的人家。2010年春節的餘韻還未過去,路上隨處能看到穿著新衣裳跑鬧著的孩子們。劉雲軒畢業後去的津天市工作,一家外企公司,月薪過萬。所以劉雲軒從那時候起就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成為了傳說中的老誰家的誰。也不怪他成為村兒裡的話題,畢竟一年輕輕鬆鬆賺10多萬的人,要回村裡種地,又怎麼不會成為談資。至於大家談論的劉雲軒,對這一切卻不做任何解釋,因為他正在自家的園子裡弄簡易的大棚。雖然剛跟父母說要在家裡種地的時候父母都不同意,就是弟弟也都不理解。
  • 石嫣:清華畢業後出國學種地,回國隱居深山11年,今父母認不出
    還記得在60多年前,溫飽是我國最大的難題,在這個時候出現一個人,他拯救人民與水火。他就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利用自己實驗,開創了多種雜交的方法,實現了農業科學的技術。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袁隆平開創了新大陸,讓農民有活可幹。
  • 6年前,武大畢業,不顧父母反對回農村種地的廣西男孩,如今怎樣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言兩語就道出父母的良苦用心,作為農村父母,誰都希望自己孩子長大後有出息,希望孩子朝暮之間就可以平步青雲。雖然家境不好,父母也儘可能省吃儉用,供兒女上學,讀書改變命運。可是長大的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後,放棄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從事另一個自己的事情。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
  • 這個80後小夥卻跑回農村:種地、養豬,只為心中的一畝田園
    這個80後小夥卻跑回農村:種地、養豬,只為心中的一畝田園 ©圖 | 網絡綜合 文 | 鋪主 鋪主出品 · 轉載請回復授權全班49個同學,大多數的其他同學紛紛跑去蹭其他專業的課,或者到金融和商業公司實習的時候。只有他,每天呆在學校的農園裡做研究、參加農業實訓。
  • 廣東高考狀元北大畢業,不顧家人反對回農村種田,經營思路開先河
    廣東高考狀元北大畢業,不顧家人反對回農村種田,捨得吃苦不啃老 種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僅起早貪黑,還日曬雨淋,付出的汗水和收入更是難以成正比。為此,很多農民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要求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不要再回到農村種地了。
  • 農村大學生的尷尬現實: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大學的擴招,很多的農村學子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成為了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的大學生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回不去的農村,留不下的城市。不過小編的小學同學目前也就是最大小學一年級的同學,讀完一年級沒多久就結婚的,那個時候是1992年,也就是徐洪剛英雄十件發生那個年代,小編清晰記得,農村孩子讀書讀一年級有的都是10來歲了,12.3歲結婚真多,現在有的同學估計都要抱孫子啦!】大學畢業時,以前村裡邊朋友的孩子都會跑了,而自己的婚姻還未起步。
  • 80後回不去,90後不想回去,00後沒在過農村,未來誰種地?
    誰來種這個問題如今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了,60、70後還在種地,80後已經不種地了,90後壓根不想種地、00後不知道種地是什麼,未來30年,鄉村大量土地,誰來種?這就是我們農村如今面臨的很大一個尷尬的問題,幾乎所有在外面的80後,都感慨,父母老了,但是土地還在種,他們也許再過十年,也就無力繼續種地,十年以後我們能回去嗎?十年之後,我們的子女也不可能回去,家裡的土地怎麼辦?收回?送人,荒廢?
  • 大學生畢業後開陶藝工作室,旋轉在指間的陶藝夢
    兩個來自農村的90後大男孩,畢業後湊起來的創業啟動資金不到5萬塊,卻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在昆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兩個在普洱江城的家中「玩泥巴」長大的男生,在上大學以前從沒想過要以此為生,直到第一次在雲南省首屆陶藝大賽中嶄露頭角。朱國軍是雲南民族大學09級美術學陶藝專業畢業生,比他大一點的楊偉是雲南師範大學09級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
  • 高中畢業後,哪些同學會回學校「看望老師」?一般這些同學居多
    文/米糖媽說教育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很多人都在感慨過去一年的艱難,其實當我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壓力和不易,這時候最懷念的還是上學的時光,尤其是高中三年讓人又愛又恨的回憶。雖然高三時期是辛苦複習的日子,但是那種為青春學習奮鬥的日子卻成了很多人回憶中最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