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讓孩子回農村種地,這是為什麼

2020-12-12 萬事紛紛一笑中

中國人受傳統「儒、釋、道」文化思想影響,「上智下愚」、「學而優則仕」,認為只有讓孩子進入上流社會,「金字塔」頂端,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尤其是農村人,傳統觀念比較強,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在村子裡說話都有分量些,受人矚目。種地在村子裡會被人瞧不起的,所以,農村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精英,白領、骨幹,讓孩子走仕途,不願孩子繼續「下愚」下去。

打從我記事以來,父母經常訓斥我,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修地球」,就只能與泥巴打交道,就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就……。農村人,瞧不起農民,瞧不起農業勞作,社會上,影視劇、媒體把農民當「愚民」,把農業說成沒有前途的行業,下「九流」行業,把農村描述成貧困之地,仿佛農村不適合人類居住一樣。長期受這樣思想觀念,文化薰陶,誰還願讓孩子種地,誰還讓孩子在農村生活,誰還願意當農民???!!!

農村的父母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深知當農民的不易,從事農業的艱辛,農村條件不如城市,必須改變孩子的命運,讓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千方百計地讓孩子離開農村,如果回農村幹農業種地,父母這張老臉往哪兒擱?還怎麼在農村抬頭挺胸地做人。真要子女回農村種地太丟人了,太沒面子了。

農業是基礎產業,農民是衣食父母,農村是城市的後勤保障。沒有農民,就沒有糧食,沒有農業,其他產業也無從談起,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社會!請尊重農民,請熱愛家鄉農村,請來農村投資農業生產經營!

農村人以地為生,本應熱愛疼愛自自己的土地。農村人多數做到了,但土地與孩子對比還是更愛自己的孩子。土地給了人衣食住行,可還有比土地更有誘惑的那就是走出農村。不但是衣食住行有可能還能提高生活品質,誰都想叫孩子過上更幸福的生活當然農村人也不例外。

農村人飽受了面朝黃土背朝天,颳風冒煙汗淋淋。摸黑走帶星歸,山上活計一大堆。忙了春又到夏秋收之後把雪下,腰酸背痛太難熬還怕糧食落了價。曾記得家母臨終時坐在炕上,一邊望著窗外一堆堆的農活一邊語重心長的與我說:等我死後家裡也沒啥牽掛了,你孩子還小。努努力但是千萬別再回到咱這鄉下,種地了。這是一個種了50多年地的老人的心底話,農村有多苦多累能經歷多少辛酸多少困苦一目了然。

農村父母不願讓孩子回農村種地,主要還是農村現實情況下種土地沒有很好的收入,沒有大的發展前途。父母養子女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城鄉交通不便,土地產值又低,農村經濟不振,年輕人就業困難,大多數農民家庭(三人)單純農業種植(經濟作物除外)年收入一萬元都達不到。出外務工一般月工資三千是沒問題的,人還沒幹農活那麼辛苦。

另外在農村父母的眼裡,農村的前途也是非常渺茫,農村能否有所變化,未來能否有所發展在他們看來也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他們更希望自己子女有著更穩定的收入和穩定的職業,未來也更有發展前途,當然他們不願意自己的子女回農村種地,他們認為那是沒出息的表現。當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農村大力發展的時機,很多人對未來方向還不太明晰,但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眼光,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抓住時機,敢想敢幹,加入到振興鄉村的行列中來,掌握先機,必定有大的發展前途。

相關焦點

  •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今天的農村,誰在種地?以後的農村,誰來種地?這不僅是懸在農民心頭的一個問題,更是擺在中國農業發展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國家也看到這個問題,並且對農村土地開展確權,提高了土地價值,而且種地還給不少補貼。但在實際過程中,卻發現不少人對確權不重視,甚至不以為然,結果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耕地被荒廢。
  • 田園生活為趨勢,成功人士都想種地,為啥年輕人卻不願回農村呢?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對於種地都有著特殊的情結,可以說種地就是我國的立根之本。現在不像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在農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反而是一些成功人士更加喜歡回歸田園生活。畢福劍坦言退休後想種地耕田許久不露面的畢福劍,經由媒體曝光了畢福劍和好友張漢忠一起作畫的狀態。61歲的畢福劍狀態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和好朋友坐在畫室裡專心畫畫,一臉嚴肅的神情,之後兩人談及退休後的生活,畢福劍認真思考後坦言想回歸田園生活,耕田種地,踏踏實實的做一個農夫。
  • 6年前,武大畢業,不顧父母反對回農村種地的廣西男孩,如今怎樣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言兩語就道出父母的良苦用心,作為農村父母,誰都希望自己孩子長大後有出息,希望孩子朝暮之間就可以平步青雲。雖然家境不好,父母也儘可能省吃儉用,供兒女上學,讀書改變命運。可是長大的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後,放棄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從事另一個自己的事情。
  • 80後回不去,90後不想回去,00後沒在過農村,未來誰種地?
    誰來種這個問題如今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了,60、70後還在種地,80後已經不種地了,90後壓根不想種地、00後不知道種地是什麼,未來30年,鄉村大量土地,誰來種?這就是我們農村如今面臨的很大一個尷尬的問題,幾乎所有在外面的80後,都感慨,父母老了,但是土地還在種,他們也許再過十年,也就無力繼續種地,十年以後我們能回去嗎?十年之後,我們的子女也不可能回去,家裡的土地怎麼辦?收回?送人,荒廢?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
  • 海都深讀:90後大學生重返農村種地 你怎麼看?
    比如,各種新聞都報導過「農村土地集中流轉」政策,可各地各村面對不同標準;比如,農忙了要僱人,能找到的多數是目不識丁的老農民,科技化、機械化、精選、識別都難推展;比如,即便把農業搬上了網際網路,農村基礎差,物流怎麼解決?觀光農業做好了,遊客怎麼來?  更糾結的是下一代的教育。農村小學撤併校多了,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自己返鄉種地,孩子上哪兒讀書呢?
  • 談農說地丨三代種地農民和農村耕地!
    更多的種地農民已經放棄土地,一窩蜂地湧向城市去分享改革開放時代下的利好,以吃飽飯為目標的年代已然成為過去,農村這個「彈丸之地」恐怕再難以滿足我們對於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當然,這是社會的進步,這是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不再以種地為生,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 農村家庭經濟拮据,青壯年放棄種地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有苦說不清
    農村家庭經濟拮据,青壯年放棄種地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有苦說不清不光是農民朋友,想必身邊的朋友都應該感受到現在種地越來越不值錢,很多農民也是覺得自己種了一年的莊稼收成,賣出去的糧食錢還不夠一家人的生活費,所以讓人很頭疼,很多青壯年都感覺到種地不在掙錢
  • 農村出外打工的70,80後,要等到年老了還能回到農村種地養老嗎?
    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要回到農村種地養老。儘管這幾年農村城鎮化的步子在加快。農村有很多人己經在城市買了房子,安了家。也有很多人在打工中象城鎮職工一樣交納了養老保險,到六十歲一也可以拿到一份養老金。但是,在70後,80後的農民群體中。佔比還不是很高的。
  • 大學生都要回農村種地?放棄高薪工作?真實情況到底……
    又一年開學季,又一年畢業季,我們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部分選擇留在一線城市去打拼,去追夢,而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回老家,選擇了農村,這到底為什麼呢?最近國家大力支持返鄉創業,而我們的大學生有著充分的知識儲蓄,除了能在一二線城市發揮著作用,其實我們大學生還可以回到三四線城市,幫助我們的農民老百姓,當然不是真的種地,而是把所學知識用到農業上,幫助我們的老百姓學會如何將我們種的地升值,由於以前教育工作受限,很多老百姓並未完成學業,而外出打工,最終回到家鄉選擇了種地,但種植方法很傳統,並不能將土地達到效果最大化,
  • 有人說,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早晚得回村種地,你認同這種看法嗎?
    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大體分兩類,一類是年輕人,一類是不年輕的人。我覺得,現在在外面打工的那些有一定年齡的人,他們最後是還要回到農村去的。一來,他們外出打工之初,本心眼就沒打算此去不回了,他們外出打工的目的,是外出多掙點錢來貼補家用。二來,這部分人,多是幹些苦累活,年齡到了一定的時候,幹不動了,城市也沒他們留下來的條件,所以,是必須回農村老家的。
  • 農民種地已經變成做貢獻了 那麼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前邊寫了一遍關於農村農民種地是否掙錢的文章,文章中用的數據都是老李自家農田的數據,這些數據還是很有代表性的。老李用數據計算出來的是每畝盈利545元,這個是自家土地,如果流轉土地的話流轉費會佔一個大頭。我們自己的地一共5畝,一年靠種地會收入2725元。
  • 夫妻倆是高校博士生,卻回農村種地11年,如今怎樣?
    尤其是當今,大學畢業生出來找工作,辛苦的工作就不幹了,怎麼還想著回農村種地?  然而,11年前有一對夫妻,還是大學學霸,卻回農村種地。這夫妻倆就是人民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石嫣與程存旺。    而程存旺繼續在人大深造,有時會去郊區外的農村實習。  兩人學霸年輕人似乎各奔東西,毫無聯繫,沒有人想到他們會在不久的將來走在一起。
  • 留在城裡接著打工,還是回去農村種地
    還是回農村種地好?六十歲以上的農民工,雖然長期從事體力活,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狀態不再適合從事高危的體力活。如果改行從事其他式種,比如保安、保潔員,那麼收入就會降低,並且做起來比較費勁,萬一受傷很能恢復。個人覺得,還是回去農村養老,身體狀態好之時,種種地也能補貼家用。
  • 大學生畢業回農村種地,種植手指大小的水果,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大學生畢業回農村種地,種植手指大小的水果,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各位好,我是火花三農社,非常高興能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三農知識,接下來呢,我會給大家介紹:大學生畢業回農村種地,種植手指大小的水果,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都不太願意再回農村!為什麼?
    除了二三產業的工作崗位之外,剩下的崗位都與農業相關,這就要求在農村工作除了學習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對農業生產有所了解,但是就農村地區培養一個大學生的難度來說,基本都是以學習為主,很難再去兼顧家裡的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技能不會像父輩那樣熟練。有的人說農村大學生難到小時候沒有種地嗎,應該對這些很熟啊!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卻雙雙回農村種地,如今怎樣
    回國後,她創辦了以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為基礎的有機農場,並且在2011年嫁給同是人大博士畢業的程存旺,兩夫妻雙雙回農村種地,堅定了自己當農民的信念。如今9年過去了,他們現狀如何?    二是「地升農場」採用的是社區支持農業的運營模式,即消費者變成了農民的股東與農民共同承擔種植過程中的風險;農民則要使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保證食品的安全;而且在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需預付給農民這一年種植費用。  在地升農場經過6個月的勞動之後,石嫣感嘆:「原來可以這樣做農民。」她的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當農民的種子。
  • 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還種地,究竟是為了養老,還是無私奉獻?
    現在的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還下地幹活,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農村「空心化」不斷加劇,幾乎沒有年輕農民留守農村,耕種田地生產糧食似乎都成了老年人的事情。或許,這正體現了農村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活到老乾到老,真正做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 90後不種地,00後不認識莊稼,20年後農村還有農作物嗎?
    為什麼這樣說呢?土地流轉曾經讓農民開始改變了思維,自己不種地,完全可以讓別人種啊!也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償。可是,現在的地租太貴了,原來每畝300元,現在每畝需要600元以上才能租到手。問題是這麼高的價格還有利潤空間嗎?
  • 農村老人,七八十歲還在種地幹活,是他們閒不住,還是子女不孝?
    看到這個標題,沒有在農村生活的人,也許覺得會有些誇張。七八十歲的人走路都不太利索了,怎麼還能下地幹活,但是這是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村老人幹了一輩子的農活,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身體素質大多數都非常硬朗,所以在這個年紀還能下地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