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已經變成做貢獻了 那麼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2020-12-21 老李說世界

前邊寫了一遍關於農村農民種地是否掙錢的文章,文章中用的數據都是老李自家農田的數據,這些數據還是很有代表性的。老李用數據計算出來的是每畝盈利545元,這個是自家土地,如果流轉土地的話流轉費會佔一個大頭。我們自己的地一共5畝,一年靠種地會收入2725元。家裡五口人需要交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共1600元,然後會剩餘1125元。這點錢夠幹什麼用?答案就是什麼也幹不了。家裡還要交電費,買煤氣,買油鹽醬醋等生活基本所需。就算農村生活支出比較低,但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之家一年的吃穿用度加上上學和就醫最低也得2萬左右吧,靠種地是肯定不行的。那麼農村農民的出路在哪裡?這個就是今天的需要討論問題。

首先需要說的是國家對農村是很重視的。從解放前的農村包圍城市,到解放前的土改,到解放後的農民翻身把家當,到農村集體經濟吃大鍋飯,到到土地承包責任制,到三農政策,到新農村建設,再到十九大和2018年1號文件中的農村振興戰略,這些都是國家為農村所做的努力。

農村的環境是越來愈好,現在已經實現村村通電和村村通網絡。後邊還有新的農村的三個改造政策,農村道路硬化改造,農村天然氣改造和農村廁所改造都在進一步的實施中。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也是朝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現在靠種地已經不掙錢了,這個問題只能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出路。國家能給與的也只能是政策方面的引導與支持幫助。給了你平臺,幹好幹壞只能靠你自己。

出路一:經濟作物種植。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簡單的吃飽已經滿足大家的需求,那麼我們就順應市場改種經濟作物。大眾點的經濟作物是蔬菜和水果一類的,小眾的就是那些種植如中藥和食用菌等等的特色種植業。這些經濟作物當然不會像小麥玉米那麼簡單,是需要有一定技術的,而且也會需要一定的投資。作為種植戶就像食物鏈最底層一樣,他們的議價能力可以說是零。雖然說有一定的風險,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要比小麥玉米種植的效益高。

出路二:養殖業首先需要一定的養殖技術,還要投資建養殖場。養殖因為有周期性,前期的投資會很大。另外政府也對養殖提出環保要求,還有一些地區是屬于禁養區,所以現在小打小鬧的養殖也基本不行,需要進行規模化的操作。養殖業也是一直處於食物鏈的底層,有行情好就會有行情壞,所以搞養殖也要對賠錢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畢竟行情好的時候掙錢還是很可觀的,比如有些大集團靠養殖掙幾十億的也有。只要你的養殖場能達到國家要求,養殖還是很有前景的。後邊說一下特種養殖,特種養殖需要了解市場和技術。特種養殖是風險大收益也大,在做特種養殖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

出路三:土地流轉,種植玉米小麥雖然感覺不掙錢,但是還是有大批人進入農業。土地流轉的前期考察是必須的,良好的土地資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碼要能澆到水。一畝地的產量有限,要想盈利就必須從種植成本下手。規模化種植可以讓化肥、種子、農藥、人工成本降低很多,畢竟人家量大可以用批發價來做。國家鼓勵土地流轉就是想通過規模化的企業方式經營讓種地變得有利可圖。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光流轉費就很多,不是普通農戶可以承受得了的,只適合一部分有能力的個人和那些企業。

出路三: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是現在農村掙錢的普遍方法。現在經濟發展好了,工廠也有很多了,外出或在家找個工作都不難,這個方法也是脫貧致富的最好方法。家裡的老人基本是沒有這個可能了,這也是農村普遍都是老年人的原因。結婚有了孩子的還會把孩子放家外出的就會誕生一批留守兒童。城鎮化發展的加劇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城市,找到掙錢的門路就是必不可少的。畢竟進城定居是需要買房的,有的買房會花掉老人一輩子的積蓄,雖然感覺會是被割了韭菜,但這也是農村改革和發展必須接受的陣痛。原因很簡單,就是單純的種地不行了。

出路四:開加工廠或小作坊。農村閒置勞動力比較多,有能力有門路的可以開辦一些加工廠或作坊。即為自己增收也會給周邊的鄉親們帶來工作機會,會是一個雙贏的辦法。現在網絡發達,湧出的淘寶村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河北高碑店的女包,溫州的鞋子,福建泉州的男鞋,還有一個村子專門加工情趣內衣的,等等。用網際網路+的思路去發展農村也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方法。

還有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開店做生意的都是可行的,還有一些其他方法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現在種地已然不行,但是中國人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會變。這條路不行咱們就換條路走,說不定換的這條路是更寬更大更舒服的。我也曾經跟家裡老人說不種地搬到城裡去住,但是老人不同意,說農村始終是咱們農民的根,如果你那天不想在城裡了,這裡也會有咱們的房子住,這裡也會有咱們的一口飯吃。所以現在說回收宅基地和責任田的也是一律不同意的。畢竟大家現在都不靠種地掙錢了,即使賠錢咱們農民還是會種下去的。

相關焦點

  • 談農說地丨三代種地農民和農村耕地!
    時至今日,第三代農民已經形成!第一代農民,出生在國家百廢待興之際,大半輩子以種地為生,他們是經歷農村最艱苦時代的一批人,毛驢犁地、手割麥子,他們那個年代以吃飽為主要奮鬥目標。這一批農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的歸宿在農村,在這黃土地裡奮鬥了一輩子,也為支持我國的工業化建設保證了糧食的供給,他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未來幾年,農村出路會在哪裡?這一代,有多少人是活在愧疚當中?
    在過去的農村,由於農業技術落後,糧食作物產量不高,加上人口眾多,他們只能不斷地開墾土地,以滿足家庭生活的需要。但近二三十年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農民爭地的現象其實是越來越少了,有些農村土地已經荒蕪,根本沒人種。因此,就我個人而言,現在農民搶地的現象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因為許多土地都沒有人要。一是農民耕種不賺錢。
  • 農村老人做了一輩子農民,社會稱呼為何從農民爺爺變成兄弟了
    農村種地的人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就是農民,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叫農民,就跟工廠上班的叫工人、學校上學的叫學生、教書育人的叫老師一樣,是一個職業的統稱。不過有趣的事情就在農民這個群體中發生了。很多農村老人感慨,怎麼做了一輩子農民了老了老了反而輩分反從爺爺變成兄弟了呢?我們都知道,偉大的新中國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上對農民這個職業都有一個愛稱,就是農民老爺爺。而且課本和社會對這個稱呼認可了好多年!後來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這個稱呼就有了變化,不知什麼原因變成了農民伯伯,降了一個輩分!
  • 吳昊:農民寧願進城貼瓷磚也不種地
    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教授吳昊農民寧願進城貼瓷磚也不種地【鳳凰家居】:吳老師多年深入農村【鳳凰家居】:他們的環境不好,表現在哪裡?你們在實地調查時發現了什麼問題?【吳昊】:農民的田地沒有人經營,房子沒有人住,沒有人去打理,沒有人去維護,就會倒塌。估計一年不住的房子,當你走進去的時候,你也感覺不可以住。
  •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今天的農村,誰在種地?以後的農村,誰來種地?這不僅是懸在農民心頭的一個問題,更是擺在中國農業發展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很多地少的農民,都希望自家能多有幾畝地,縱然以後幹活更辛苦了,但卻有動力。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國家也看到這個問題,並且對農村土地開展確權,提高了土地價值,而且種地還給不少補貼。
  • 農村光棍的出路在哪裡?
    從這兩句話裡,我們可以想像出這麼一幅場景:幹了一天農活的單身農民大哥,在黃昏時分才孤孤單單地往家回,村口沒有人等他,家裡只有上一頓還沒有吃完的殘羹剩飯,連一個問他剩飯冷不冷的人都沒有。其實,這幅場景是真實的存在的,有一部分單身的農民大哥甚至已經失去了父母,連最基本的父母關愛都沒有了。
  • 農民種田種地,請問田和地有差別嗎?差別在哪裡?
    農民種田種地,請問「田」和「地」有差別嗎?差別在哪裡?田和地的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種糧食。但差別很大,用途不一樣。平原地區和山區的差別,更為明顯。一、在平原地區的糧田,都可以稱為田或地,主要是看種什麼農作物。
  • 農民辛苦種地難,替農民說話更難
    農民辛苦種地,來滿足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太難!我做為一個農民,一個農民養大的孩子,雖然我沒有經歷過父輩那種艱苦的日子,但我見過他們辛苦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當然咱們的父輩,他們這一代老農民,為祖國的基礎建設,也是付出了很大的貢獻。
  • 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讓孩子回農村種地,這是為什麼
    農村人,瞧不起農民,瞧不起農業勞作,社會上,影視劇、媒體把農民當「愚民」,把農業說成沒有前途的行業,下「九流」行業,把農村描述成貧困之地,仿佛農村不適合人類居住一樣。長期受這樣思想觀念,文化薰陶,誰還願讓孩子種地,誰還讓孩子在農村生活,誰還願意當農民???!!!
  • 農民種地辛苦嗎?辛苦也快樂!
    農民自古以來就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要是不種地,基本的生活又將如何維持?而現在的農民掙錢的道路比以前更寬廣,種田也基本上實行了半機械化等,那麼農民種地還辛苦嗎?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 2020年農民種地、打工、做生意都不好做,看看能收入多少錢?
    如果在建築工地打工,一年能賺5萬塊錢,那麼今年就會少賺1萬。 目前看,有些農民打工收入縮水了,種地也減產了,那麼搞經營的農民如何呢?
  • 不在家種地,農民進城都在做什麼?大多農民都在從事這5種職業!
    不過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們賺錢的能力也該更強,不然真生活不起。而在農村種地,大多只是混個溫飽,要賺錢是很難得,也滿足不了現在家庭的消費。因為農村有的人家土地並不多,而且像今年這樣又是冰雹又是乾旱的,多邊的天氣情況給農作物造成影響,靠天吃飯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 2021年農村土改,沒地的農民朋友還能種地嗎?農民朋友怎麼看
    大家好,我是和你們一樣關注農村事情,我是【農村小小薇】,關注我帶你看更多的農村事件我會為廣大讀者朋友持續不斷地提供「三農」相關常識土地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土地關係到9億農民的生存和溫飽。第三,改革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農民進城自願退出或轉讓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審批制度。四、加強對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最新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做出了規定:加強對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殊保護。
  • 深海教育:農民走向職業化,「回家種地」或成未來熱門職業
    到了21世紀,「北大畢業生回家賣豬肉」「碩士雞倌億萬富翁誕生記」這樣的新聞開始屢見不鮮,「回家種地」不再是四處碰壁之後的無奈選擇,而是新時代環境下一種回歸日常的生活方式。由此,傳統農民也有了新的身份,「新型職業農民」開始走上鄉村振興的歷史舞臺,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 一斤礦泉水兩塊,一斤麥子八毛,水比糧貴的當下,農民該何去何從
    直到新中國成立,農民才徹底地翻了身做了自己的主人。建國初期那些西方國家一直處於打壓狀態,又是封鎖又是禁運,所以這時候千斤的重擔又壓到了農民身上。經濟要想發展,國家要想運轉都必須靠著內循環來支撐,而農民義不容辭地扛起了責任。
  • 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令不少觀眾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農村三部曲」。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贏得市場,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 種地不賺錢,無地農民想著法申請承包地,為啥?附土地承包新政策
    那麼,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無地農民還能不能提出承包耕地呢?理論上顯然是可以的。 可能有的人會質疑,為啥現在種地不賺錢,依然還有許多無地農民想著辦法獲得承包地呢?
  • 「別再禍害農村了」,馮驥才一言道破農村現象,農民:說心坎上了
    高樓大廈、人潮擁擠、遍地黃金的城市,大多數農民卻只是繁重城市中的底層人物,幹著最髒最累的活,拿著微薄的錢任勞任怨。城市發展越來越強大,農村卻成了「貧困」的標籤。而那些跑去城市務工的農民,就是被「貧困」所逼迫的。
  • 不願種地的農民增加,土地長草種樹的現象普遍,咋解決?辦法來了
    當然,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是越來越好了,但在農業發展方面卻出現了不少問題,因農業發展滯後導致三農發展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讓促進農業發展,讓種地農民實現增收。現如今,在一些地方,耕地長草種樹的情況愈發普遍,雖然說我國現在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在偏遠山區農村這種情況依然得不到很大的改變。在這些地方農民的耕地既無法流轉給他人,也不能實現所謂的機械化生產,大都是靠人力。而且土地都比較分散,有高有低,無法實現連片種植。
  • 農民種地辛苦嗎?
    農民自古以來就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要是不種地,基本的生活又將如何維持?而現在的農民掙錢的道路比以前更寬廣,種田也基本上實行了半機械化等,那麼農民種地還辛苦嗎?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從農民的收入來看,還是比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