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策略:適當增加孩子的探索難度,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2020-12-18 集美育兒堂

文 | 集美育兒堂(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2124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家長們總是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也不想缺席孩子的童年,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總想著能夠多和孩子交流,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讓孩子全部接受。在親子互動中,我們的「緊密型」陪伴,會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嗎?我們是否需要在親子互動中運用留白策略呢?

田田媽媽是非常注重親子陪伴的,喜歡高質量高效率。每次陪伴孩子的時候,比如孩子玩小火車,媽媽會在一旁指點孩子這個火車你應該這麼走。孩子玩樂高,指點孩子你這個鴨子拼的一點不像,你看我拼的。像田田媽媽的父母不在少數,其實我們在親子互動中,更應該運用留白策略,鼓勵孩子不斷探索求知,不應該過多的「插嘴和插手」。

一、現實生活中,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知識僵化

知識僵化,指學習者只會用別人教的方式解題,嚴重缺乏自己的想法與分析複雜問題的能力。更甚者,無法有效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孩子最早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些不當行為,也會引起孩子的知識僵化。家長長期的「指點」教育,會導致孩子知識僵化。

很多父母買來玩具或學習用品,會和孩子進行說明解釋功能,一般說完後,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實驗了。但是一些家長在孩子玩的過程中,頻繁在旁指點,你這樣不對,應該這樣玩,你這樣會把車子弄壞的等等。在孩子玩的時候說個沒完沒了,最後還會總結一句,哎,你還是不會玩。或者是孩子正在玩得開心,家長過去說你怎麼這樣玩?像我這樣不好嗎?無緣無故打破孩子的想法,導致孩子有好的想法也被父母否定。以上都是家長的「指點」行為,過多地參與最終會導致孩子知識僵化。

二、怎麼解讀親子互動中的「留白策略」?

在親子互動中,父母不要追求大容量,高速度和短期記憶。有些父母陪孩子幹任何事情都大有極強的目的性,一起閱讀,要求孩子掌握讀過的書,認識看過的字;一起畫畫,要求孩子畫得像,畫的複雜等等。這些都不會讓孩子得到真正地放鬆和鍛鍊,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這項親子內容,甚至親子活動。要在親子活動內容上進行「留白」,不要要求過高,反而適得其反。

給孩子留出探索、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在親子活動中,也要在陪伴方式上運用「留白」策略。不要手把手的教孩子遊戲,要給孩子充分的思考和探索,要充分挖掘孩子的創造天分。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不管在哪一方面。

比如孩子喜歡角色扮演,要讓孩子充分地發揮,有的父母就會指出你這裡也不對呀,這樣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親子互動中的「留白」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

三、「留白策略」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留白策略」增加孩子探索難度,更善於創造,更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懂得留白的家長,家中的孩子會更具有創造性,創造性本身就是善於思考,這樣的孩子也會更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同樣玩樂高,有的父母就讓孩子照著說明來拼搭,如果搭的不對還會挨說。但是有的家長和孩子會一起探索搭建,不必照著說明書,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家長還會加以鼓勵,這樣的孩子以後會越來越自信。

「留白策略」讓孩子愛上表達,親子關係更親近。

陪伴過多的孩子,孩子會超級粘著父母,因為父母走開後自己就不知道怎麼玩了。懂得「留白策略」的家長會藉口走開,留給孩子自己探索發現,等家長回來的時候,孩子會迫不及待地和家長分享自己的「發明發現」,孩子會更愛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

四、運用「留白策略」家長可以怎麼做?

1、學會放手,先做「懶」父母。

父母自己一定要給忍住,不要過多的「插嘴插手」孩子的自我探索過程,當孩子玩的時候,不要打斷,不管是對還是錯,都要給足孩子時間。有些父母喜歡勤快包辦,比如陪孩子玩數學類遊戲,家長一定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反應停頓,不要操之過急的自己就說出答案。第一步學會放手,「懶」父母做到底。

2、創設「留白」場景,增加探索成長難度。

孩子每天和家長在一起,其實也渴望自己說了算,渴望一定的自由。比如孩子過生日要舉辦生日會,相比父母的完全操辦,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更好。這也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雖然有一定難度,但是也是孩子探索新事物的一個過程。家長只負責提供資金,孩子自己設計整個流程,物料,擬定邀請人等。等整個事情做完和孩子進行復盤總結,這會讓孩子終生難忘,也是難得的寶貴經驗。

3、偶爾拒絕有求必應有問必答。

很多孩子不愛思考,很大原因是因為父母的有問必答。不會的字,不會的題目,不會的玩具,說一句,父母就過來立刻進行解答,就算父母不會,父母們也會想盡辦法查找答案告訴孩子。但是整個過程中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著,並沒有進行思考。父母們也要拒絕孩子的有問必答,比如不會的字,要和孩子一起查字典,增加探索知識的複雜過程,才能讓孩子深刻記住並能夠記住解決的方法。

親子互動中的留白策略是非常有效且高效的陪伴,不僅給彼此都留有空間,也讓孩子能夠充分的鍛鍊,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樣反而能夠讓孩子更快速地成長。你是有問必答型家長嗎?你會「插嘴」孩子的遊戲嗎?你會反對孩子創意嗎?分享出來,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吧!

我是@集美育兒堂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給孩子的成長「留白」,在教育的原野靈動奔放
    我們是不是該把這種探索發現的愉悅留給孩子?而不是把大人覺得很可愛的東西都一股腦地硬塞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環境裡去。大家覺得這兩個背景哪一個更適合做畫?全白的這個,對吧?但如果我們想讓沃利很快就能被找出來的話,可以只給他留出顏色這便是FAMIC幼兒成長中心在建園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理念:留白,把關注留給孩子。
  • 請給孩子的暑假適當「留白」
    暑假本應讓孩子們從繁重的學業中解脫一下,進行適當的休閒、放鬆、充電,但現實常常是暑假未至、作業先滿,滿書包的作業、見縫插針的培訓班讓孩子們的暑假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透過今年教育部的暑假工作部署,可以看出對嚴管暑期校外培訓的決心。
  • 留白式教育,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殊不知,這種「填塞式」教育,累了孩子,苦了自己。看到閨蜜這麼累,再看看身邊很多父母都在圍著孩子打轉,希望孩子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這種出發點無可厚非。但是,塞得太滿真的好嗎?孩子喘不過氣來,父母更是崩了。其實,對孩子更有利的教育應該是「留白式」教育。
  • 成長路上請給孩子適當的「獨處」時間
    【給孩子適當的「獨處」時間】陪伴孩子,並不是粘著孩子。即使是嬰兒,也需要一些獨處時間。只有在獨處時,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種存在感讓他暫時擺脫依賴,重新建立心智的平衡。尤其是敏感型孩子,更需要獨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安全感並非依靠親子共處時間的長短來決定的。親子依附關係的維繫是依靠父母能夠針對孩子的需要及時提供適當的回應,而不是替他做一切事情。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提出哪些需求可以獲得滿意的回應,就會信任父母。當父母不在場的時候,孩子會自己調整活動與需求的計劃,暫時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這讓他在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能力,於是增強了自信。
  • 再小的兒童房 也要為成長「留白」2m2
    兒童房需要隨著孩子「成長的」兒童房承載了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起著引導孩子成長的教育氛圍。設計師龐偉東建議家長不能只想著用基礎家具來塞滿它就行了,而需要注意遵循一些規則和標準。兒童房的基礎標準是:舒適、安全、方便和愉悅,這是從滿足孩子生活的基礎舒適需求、方便父母照顧和美感為標準,而更高階的兒童房設計則應該兼顧到自信營造、專注力培養、興趣培養和獨立管理等成長需求。
  • 愛不是全部給予,而是懂得克制,懂得「留白」藝術的家長更睿智
    實際上,並不是只有畫才需要留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留白來給予孩子一定的思考和發展的空間。大家耳熟能詳的比爾蓋茨出生於書香世家,他父母親一個是律師,一個是名師。大家可能會想,那麼比爾蓋茨的成長之路會有很多選擇吧。
  • 每天早晚花10分鐘給孩子「留白」,也許是對大腦最好的鍛鍊
    原來之前沙龍裡帶著大夥做冥想,她覺得挺好,回去讓孩子也早晚聽冥想音頻,原來只是想讓孩子晚上入睡更快些,早上少點起床氣。誰知做了一段時間,孩子不但起床更輕鬆,而且情緒也變得更平穩了,老師反映上課注意力也更集中了。
  • 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丈量世界
    研究證明,負面反饋對於12歲以下的兒童除了讓孩子更傷心、更沮喪外,毫無作用。心理學教授伊芙琳·克羅恩針對8-9歲兒童的實驗結果證明: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其大腦中負責意識控制的部分更願意接收正面的反饋,對負面反饋(接收到的壞情緒)幾乎沒有任何反應。
  • 摸不著的人生觀:給童年來點故事,或許更利於孩子成長
    當我們懊悔於自己與別人無法跨越的距離時,更多的只是看到表相,而沒有看到本質,那就是在童年甚至更小的時候所注入的人生觀。一個出身富貴的人有著美好的將來,並不是因為出身富貴,而是富貴的條件讓他得到了好的教育與人生觀,相反,如果沒有得好的教育與人生觀,富貴只會讓他這一生更加地悲劇。
  • 適當的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找準時機做好解釋工作
    對於一個從未見過聽過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好奇,更別提小孩子了。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你所了解的那樣,總有你不知道的另一面。這時候,內心的好奇心就會蹦蹦蹦的往上漲,驅使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我家寶寶目前已經一歲多了,現在他對很多事物都充滿了好奇,為什麼開關一開燈就會亮呢?
  • 「專注力」不是越高越好,適當走神,讓孩子學習更高效
    不僅我朋友,還有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快就被其他東西吸引,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過度的專注力是否是一件好事,很多時候專注力並不是越高越好,讓孩子適當的「」其實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因此過度的專注力反而讓孩子陷入麻煩,讓孩子的大腦難以適應。二、適當走神,讓孩子學習更高效當孩子學習累了,你工作過度了。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注意力轉移一下,同時也是讓我們的大腦放空適當走神的過程。
  • 他們用更廣闊的閱讀,帶給孩子生命的成長
    作為從2001年開始,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和母語教育改革的親近母語研究院,作為以培育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為宗旨,以兒童閱讀和母語教育為志業,以教育重建社會為使命的文化教育機構,多年來積極探索分級閱讀,並一直想以更廣闊的閱讀帶給孩子生命成長。2001年親近母語總課題組發布了中國第一份小學階段的兒童分級閱讀書目。2018年發布「中國小學生分級閱讀書目?
  • 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和策略
    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和策略2020-12-03 18:03:33出處:PCbaby作者:佚名閱讀能力是孩子的一種重要技能,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無論是針對應試還是生活,閱讀都是一種非常有必要的學習方式,能使孩子終身受益。那麼,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和策略是什麼?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他講到老師對學生報以什麼樣的期待,將會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果老師很看中某個學生,並多次鼓勵他,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小麗的孩子今天上小學一年級,成績一直不怎麼好,小麗為此特別的著急,經常在家就是逼著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麼笨,如果不努力點,什麼時候能夠趕得上別人,說如果一年級就不打好基礎,以後更麻煩。
  • 愛孩子有講究,如何給孩子適當的愛,智慧父母這樣做
    放學前,在校門口等候接孩子的時候,一位家長突然問:「上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對孩子不能溺愛,要寬嚴有度,要給孩子適當的愛,怎麼才能把握好尺度呢?」對孩子過於嬌慣和溺愛,容易養成孩子唯我獨尊的壞脾氣;對孩子過於嚴厲,不僅會扼殺孩子的自信和個性,還會破壞親子關係;只有在度的範圍內愛孩子,孩子才能健健康康地成長,否則,就只能事與願違。
  • 深度|3招,讓孩子打破「固定型思維」,擁抱《終身成長》
    就這樣,小麗找了一些理由拒絕參加,規避了失敗的風險,同時也放棄了成長的機會。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都較差,而且持有不正確的歸因模式。比如,考試失敗時,他們會進行消極的內部歸因,認為首先是自己能力不足,其次是任務難度大。
  • 教育孩子時,父母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出色
    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否定自家孩子呢?其實這個就是馬太效應,可不要小瞧了它,覺得不就是說兩句孩子嗎?又不會怎麼樣,告訴你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展現,而且它還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出色的孩子更出色,也能讓差生變得更差。
  • 好的教育,是「留白式」教育
    適當地讓孩子自我發揮,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思考、體驗、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的、更好的人。殊不知,這種「填塞式」教育,累了孩子,苦了自己。看到閨蜜這麼累,再看看身邊很多父母都在圍著孩子打轉,希望孩子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這種出發點無可厚非。但是,塞得太滿真的好嗎?孩子喘不過氣來,父母更是累崩了。其實,對孩子更有利的教育應該是「留白式」教育。
  • 新書|給孩子的科學三書:照亮孩子探索世界的明燈!
    許多科學家的成長曆程表明,正是童年時期的一些自然科學的啟蒙,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嚮往之情,使他們從小就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最後終於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比如,現代避雷針的發明者富蘭克林,從小就對各種自然現象充滿了興趣。
  • 一隻萌小雞告訴我們的育兒真理:尊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年近50,魯迅先生才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孩子周海嬰。對這個孩子,魯迅先生傾注了所有的愛與耐心,會給孩子絞盡腦汁講睡前故事,也會在孩子鬧脾氣時竭力哄勸。但更重要的是,魯迅先生對孩子始終如一的尊重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