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請給孩子適當的「獨處」時間

2020-12-17 寶寶知道

【給孩子適當的「獨處」時間】陪伴孩子,並不是粘著孩子。即使是嬰兒,也需要一些獨處時間。只有在獨處時,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種存在感讓他暫時擺脫依賴,重新建立心智的平衡。尤其是敏感型孩子,更需要獨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安全感並非依靠親子共處時間的長短來決定的。親子依附關係的維繫是依靠父母能夠針對孩子的需要及時提供適當的回應,而不是替他做一切事情。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提出哪些需求可以獲得滿意的回應,就會信任父母。當父母不在場的時候,孩子會自己調整活動與需求的計劃,暫時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這讓他在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能力,於是增強了自信。


Q:家有男寶3歲5個月,準備9月份送幼兒園,有了寶寶以後辭職全職在家帶寶寶,因為孩子從小我一個人帶,中午睡覺我也陪著,害怕孩子到學校適應不了,害怕老師訓孩子。我有教師資格證,準備和孩子一起去幼兒園,不知道這樣對孩子成長好不好,我現在比較迷茫,請問老師我應該怎麼做?

你愛孩子沒錯,但不能這麼粘著他。老是擔心孩子這個那個,沒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樣孩子入園後肯定無法適應,你也肯定無法適應。記住一句話:孩子在長大。長大,就需要有獨立的空間,需要有各種能力,你需要做的,就是適當地放手。


作者介紹

陳禾,親子教育專家,著有《教養智能:0-6歲孩子的教養策略》

相關焦點

  • 我們孩子的成長路上,請遠離潘多拉的魔盒!
    我們孩子的成長的路上,請遠離潘多拉的魔盒!事情:8月7日16時許,和爸爸打了個招呼後,夢夢(化名)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喝下一瓶二兩裝的高濃度白酒後,點燃了事先準備好的木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在人生崎嶇不平的路上:有些苦,一定要記。有些路,一定要走。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人,一定要見。想起哪吒的那句:我的命由我不由天!
  • 相比於教孩子「交往」,讓孩子學會獨處,才是人生重要的修行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在自己的研究中表明,獨處的能力是指一個人在沒有他人存在的場合和時間下,依舊可以和自己內心進行良好對話的一種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獨處能力的形成來源於嬰幼兒時期的一種個性化體驗,而學會獨處也成為今後人生路上的一種修行。但縱觀孩子們的成長史會發現,一些孩子其實並不善於獨處。
  • 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教會孩子如何獨處
    小溪覺得孩子獨處的能力太差了,以後上學都是問題,她下決心要教會孩子如何獨處,這樣即使沒有大人陪在他的身邊,他也能不哭不鬧,做好自己的事情。教會孩子如何獨處,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期間需要雙方足夠的耐心與信任。
  •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請做真實的自己
    一直是我心中較為理想的、優秀的孩子。但最近多次被我撞見她在課間和別人打鬧,聊天。每一次撞見時,她都有些尷尬,或許這尷尬只有她自己才懂。因為,大多數時候或者說在她能夠預知我要來班級的時候,她總會把最完美的表現呈現給我。為此,我真的很想說,孩子們,無論什麼情況下,請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從今天起,不再抄襲他人作業。
  • 孩子,請珍惜你的時間
    時間比金錢還要寶貴每天24小時,雖然這個時間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同樣的時間內為什麼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和成長結果完全不一樣呢?但凡知道時間緊迫性,懂得珍惜時間的孩子其學習效率也是非常高的,總是比身邊的同齡人快一拍,他們有個共同的優點:寫的快、讀得快、算得快、想得快。我們可以在暑假裡適當的給孩子報名參加一些軍訓,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律性,同時也真正讓孩子明白了時間的緊迫性,以後學習也會更加珍惜時間。
  • 成長的感悟:生活的節奏太快,請給自己十分鐘,讓我們獨處
    往往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獨處幾分鐘,做一個反思,這樣也能給自己單調的生活,增添了一筆美麗的色彩。獨處對於很多人來說,最熟悉不過,但是很少的人,給過自己獨處的時間。以致自己的未來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
  • 獨處,也是一種美麗的境遇
    團隊為了可持續發展,也有必要在前進的路上停頓下來,開啟靜靜思考的時光。獨處的曼妙之處就是一個人或一群夥伴或一個團隊能透過一首音樂、一杯咖啡……能有機會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能找到可持續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獨處可以是一個人的「內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內視」。真正的獨處與其說是一種環境,不如說是一種心態。
  • 孩子成長路上的精神導師,劉墉給孩子的成長書
    最終這個孩子奪得了《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的總冠軍。 這位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帥哥叫劉軒,除了舞臺上耀眼的表現外,生活中他的經歷更令人驚嘆: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博士。 教育教的既是「人」,也是「方法」。每個孩子都是純真善良的天使,需要父母付出心血和時間好好培養教導。
  • 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
    安靜的獨處,是做自己最好的方式,順境中,可以進取;逆境中,學會潛伏,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獨處,避開塵世的喧囂浮躁,更加腳踏實平和地面對生活。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獨處,是心理成熟的標誌,是需要磨練的能力。
  • 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啦啦隊長」
    作為一位從事教師職業的媽媽,張媛說,教師這個身份為她教育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很多優勢資源。聰明的家長要有智慧,要有方法,這就是她的教育心得。教育改變孩子一生  相信許多家長和孩子都讀過《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小豆豆小時候因為太淘氣被勒令退學,之後進入一個新環境,得到很多愛護和引導,慢慢成為大家都接受的孩子,並在長大後有所成就。
  • 請給孩子的暑假適當「留白」
    暑假本應讓孩子們從繁重的學業中解脫一下,進行適當的休閒、放鬆、充電,但現實常常是暑假未至、作業先滿,滿書包的作業、見縫插針的培訓班讓孩子們的暑假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透過今年教育部的暑假工作部署,可以看出對嚴管暑期校外培訓的決心。
  • 周國平:獨處,最能檢驗一個人靈魂的深度!如何教會孩子獨處?
    「獨處」是一個人可怕的內在能力,也是一個人強大內在的表現,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能忘掉這一項重要能力。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需要讓孩子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周國平在《獨處的充實》中提到:「怎麼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
  • 留白策略:適當增加孩子的探索難度,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親子互動中,我們的「緊密型」陪伴,會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嗎?我們是否需要在親子互動中運用留白策略呢?田田媽媽是非常注重親子陪伴的,喜歡高質量高效率。每次陪伴孩子的時候,比如孩子玩小火車,媽媽會在一旁指點孩子這個火車你應該這麼走。孩子玩樂高,指點孩子你這個鴨子拼的一點不像,你看我拼的。
  • 「專注力」不是越高越好,適當走神,讓孩子學習更高效
    不僅我朋友,還有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快就被其他東西吸引,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過度的專注力是否是一件好事,很多時候專注力並不是越高越好,讓孩子適當的「」其實是幫助孩子成長的。2、適當學會走神過度的專注對於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這個時間會讓孩子感受的疲勞,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厭惡的情緒。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適當的走神,讓孩子在一段專門的時間專注,時間之外可以放鬆去注意其他事情。
  • 教育:發掘並盡力彌補孩子學習成長路上存在的不足
    因為,在陪伴途中導師才能發掘孩子需要什麼、什麼是他們自帶的成長優勢、什麼需要強化練習。所以,生活中閱讀陪伴、練習陪伴、實踐陪伴就成為教育孩子快速成長的最佳方式,但凡被導師陪伴到位的孩子在學習成長路上前行都會快人一步。
  • 安吉鋼琴比賽中獲獎: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的作用很大
    前段時間,沙溢的一條微博引發了全國培訓機構的「瘋狂跟風」,大致內容就是: 陪兒子去老師家上課,因為不想打擾孩子學習,就坐在了安全通道的樓梯間裡,餓了就吃片自己帶的麵包!還沒水,幹噎。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看到這條微博,很多家長不由得感慨萬分。
  • 留白式教育,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在我看來,這種教育就是「留白式」教育,留給孩子去體驗、去實踐、去成長。留點兒空間讓孩子去成長近日,一條「12歲女孩每天跑步媽媽騎摩託車陪練」的微博視頻火了。湖南益陽,12歲女孩卜怡靜酷愛跑步,被身邊的同學稱為「小飛人」。
  • 獨處,一個人的對話
    剛開始學習獨處可能有點可怕,但是一旦習慣了,這將是個人發展和成長的基石。學習可以獲得很多可以依賴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指導自己最好的來源。獨處可以讓你放棄你的「社會保護」,從而給予你內省的自由,自己思考的自由。你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不受外界的影響,自己決定你是誰,決定你想要的東西。通常,我們受思想,感情,態度,信念,和行為的影響。
  • 如何獨處?獨處有什麼好處!
    可是如果你依賴了集體生活豈不是失去了獨處的樂趣。今天小編來告訴你獨處能做什麼,能有什麼好處!其實每天接受外界的嘈雜,我們應該騰出時間空間讓心靈淨化一下。只有當一個人的時候,才會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世界。讓自己沸騰的鮮血暫時平靜,體會此時寧靜簡單的風景。泡一壺清雅的茶,品「採菊籬下,悠然南山」的自得。飲一盅不烈的酒,露久違的「坦腹東床」的隨性灑脫。填詞一闋,不為博紅顏。
  • 放手讓孩子成長,你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孩子成長路上,做父母的總是有操不完的心,出門了怕孩子摔了碰了,真的是含在嘴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掉了,總是有太多太多的措施總覺得自己沒有做好,為孩子鋪墊好。因為這樣,大寶養成一個習慣,動不動就流眼淚,什麼事都找爸爸媽媽,沒有一點主見跟判斷力,為了孩子這樣,我也不少跟老公生氣,老公總是說孩子小,捨不得,害怕這害怕那。直到小寶出生,老公沒這麼多時間陪伴孩子們,每天想著如何賺錢,因為有了帶大寶經驗,小寶我就沒有按照大寶那會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