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黨大學習,幹部大培訓。2019年,龍巖市千名幹部踏著春天的腳步,南下深圳特區、北上清華北大、輾轉浙江大學動真情、用真心、取真經;2020年,千名幹部滿載學習成果集結閩西大地鼓實勁、幹實事、求實效,乘勢「兩會」東風揭開龍巖跨越發展新篇章!
為進一步鞏固擴大培訓成果,現將《諮政建言》內容分期推送,供廣大黨員、幹部參閱交流,以利於學以致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今天推出《提升城市品質 建設宜居龍巖——第五期「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城市建設組諮政報告》。
提升城市品質 建設宜居龍巖
——第五期「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城市建設組諮政報告
2019年5月19日—5月25日,第五期「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在清華大學舉辦,旨在學習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現代化、智能化管理城市的先進經驗,提高幹部隊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城市品質,努力實現龍巖城市建設更高層次的發展。培訓班聽取了《新時代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新思想》《城市與建築規劃設計》《大數據時代與智慧城市建設》《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理論與實踐》《歷史文化與名城治理》《城市戰略規劃與設計》《健康城市建設與城市高效管理》等專題講座,前往通州、雄安新區考察規劃設計,參觀北京世界園藝博覽園學習園林建設新理念,給學員們帶來了一場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盛宴,使學員們進一步更新了思維、拓展了視野、釐清了思路。北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牢把握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著力保持生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前進,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借鑑意義。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龍巖中心城市建設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戰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抓好治堵、治澇、治汙等熱點難點問題,全面實施道路暢通、園林綠化等九大工程,著力補齊民生基礎設施短板,中心城市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但當前龍巖城市發展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鎮化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城市發展轉向規模擴張和質量並重階段,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公共資源緊張等「城市病」開始凸顯,既阻礙了龍巖城市可持續發展,也降低了人民群眾幸福感。結合清華學習收穫及龍巖實際,現將城市建設組的學習討論情況及思考建議,梳理報告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01
交通堵點仍然存在
2017年實施中心城市交通暢通工程以來,中心城市新改建道路17條,改造提升交通擁堵節點12處,新增人行天橋和下穿通道11座(條)、公共停車泊位5000個以上,交通擁堵現象得到一定改善,但是還沒有全面完成,通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羅橋節點等老城區車流較大的節點擁堵情況還比較明顯,新城區還存在金雞路二期、犀牛路一期等「斷頭路」。
02
城市宜居度有待提升
龍巖生態環境優勢在全省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但城市基礎設施還存在明顯短板。一是城市基礎配套設施歷史欠帳較多。城市供水水源還有30%左右是地下水;汙水治理源頭管控不夠到位,雨汙分流不夠徹底;公園綠地、綠道、水景觀連線成網做得不夠,未形成系統;部分老舊住宅小區還存在公共設施設備陳舊、配套不夠完善、環境髒亂等問題。二是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文化、體育、教育、醫療、市場等公共資源配套設施不夠健全,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特別是學校等教育設施不足造成中心城市教育資源緊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03
城市綜合承載力還不夠
一是水資源承載能力還不夠。中心城市供水日益緊張,僅能滿足日常生產、生活需要,支撐產業進一步發展、人口規模繼續擴大的水資源不足。二是新老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分布不均衡。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城市形成了「多組團」卻沒有形成「多中心」,造成城市內部日常性的「鐘擺式」「潮汐式」人口移動,加劇了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壓力。三是城市的空間布局不夠清晰。城市框架不夠大,產業發展布局空間引導性不夠,產業規劃與城市建設結合不夠緊密。
04
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夠
隨著國家全面加強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管理,過去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推進城市建設的做法不再適用,城建企業負債重、城建資金缺口大。
二、對策措施
通過清華大學「龍巖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培訓班」的學習,城市建設組全體學員認為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市兩區三組團」的發展戰略,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增強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夯實龍巖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基礎支撐。
(一)提升城市品質
◆實施道路品質提升工程。進一步推進城市路網優化,實施重要交通擁堵節點提升改造,打造循環交通體系。計劃利用5年時間,逐步完成既有路網的提升改造,打通中心城市羅橋、小溪等擁堵節點,重點實施龍騰中路、羅龍東路、人民路等22條主幹道和會展南路、蓮西路、蓮南路等25條次幹道的道路「白改黑」、地下管網改造、杆線下地、綠化提升工程等。在車流量大、行人稠密地段或者道路交叉口興建一批人行天橋。充分利用邊角地、閒置地和已收儲暫未出讓土地,多渠道、低成本加快公共停車場建設,完善城市道路配套功能。
◆構建中心城市綠網體系。根據中心城市公園綠地、綠道慢道、水系布局,編制龍巖中心城市水景觀專項規劃,計劃利用5年時間連線成網,構建以龍津河、龍門溪、小溪河、蘇溪河、紅坊溪、東肖溪等中心城市主要水係為主幹,濱河綠道為樹葉,東山溼地公園、龍津湖公園、中山公園、西錦山公園等公園綠地為果實,東至鐵山隔口橋、南至董邦村和東肖森林公園、西至龍門物流園和紅坊陸地港的中心城市公園綠道、水景觀體系和公共空間網絡,在龍津河、龍門溪、小溪河、蘇溪河、紅坊溪、陳陂溪、東肖溪等城市重要節點建成一批具有龍巖地方特色的水景觀提升工程,串山聯水,形成連續不斷、縱橫交錯的城市綠色通道和水景觀走廊,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水,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實施城市供水水質、汙水處理三年提升行動。一是繼續實施供水水質提升行動。加快富溪一級水庫、萬安溪引調水工程及北翼水廠建設,解決蓮東片區、東山片區、紅炭山片區供水不足問題,提升城市居民飲水安全水平;繼續推進中心城區老舊管網和「一戶一表」「二次供水」改造,進一步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為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及人口增長提供足夠的水資源承載力。二是實施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加強控源截汙,強化雨汙分流、排水管網和汙水管網改造,建立常態化清淤養護機制,提高汙水收集率和汙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健全完善黑臭水體整治長效機制,鞏固黑臭水體整治成效。加快中心城市園田塘、羅龍路(鐵路橋下)、龍騰南路(高速涵洞)等易澇點整治,確保中心城市中小雨不積水、大雨暴雨不發生嚴重內澇、特大暴雨城市運轉基本正常。同時,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力爭實現中心城市建成區範圍內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實施老舊小區、老舊街區改造提升工程。一是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計劃利用5年時間,分批分期逐步完成中心城市約590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優先完善小區停車、步道、照明、給水、排水等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完善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功能;同時,結合小區實際和業主意願選擇性開展小區外立面提升改造、「水、電、氣」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改造、加裝電梯等內容。通過實施綜合整治和提升改造,達到小區「溝通、路平、燈亮、安全、有序」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完善的目標,滿足居民正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二是實施老舊街區改造提升。近期實施火車站片區周邊沿線沿街立面改造提升工程。同時,有側重、有計劃地實施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在《龍巖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的基礎上,編制中心城市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聚焦新羅毛澤東舊居(新邱厝)、山塘兵工廠、東肖紅色舊址群等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分批分期推進老舊街區改造提升,重點打造東肖溪連、龍巖洞文創園等底蘊足、環境好、有保護價值的老街區和工業遺存改造提升。在實施老舊街區改造的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原有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修繕,儘可能地恢復街巷、樓房等建築物的歷史風貌,延續古建築的生命力,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將老街區、工業遺存改造和業態培育相結合,進一步挖掘文化新內涵、完善旅遊設施配套、培育商業業態,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二)增強城市承載力
◆拓展城市新區。按照「規劃先行、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總體平衡」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集約用地」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規範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重點推進東肖生態新城片區、北部新城片區、紅坊片區等三大新區建設,為「一市兩區三組團」發展提供承載力。東肖生態新城片區主要發展人居板塊、教育科研產業和總部經濟。重點實施龍巖大道二、三期和東發路、東園路、東肖南路延伸段、紅肖路東延伸段、後田路、東環路(曹溪坑頭-龍騰南路)、東肖溪提升改造、西錦山公園提升改造、仙宮山公園、奇邁山公園、東肖汙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將東肖片區打造成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高品質城市新區。北部新城片區主要發展會展、文化產業及數字產業。重點實施龍巖大道高架橋、龍巖大道四期、青竹路、青雲路、萬安溪引調水工程、富溪一級水庫、北部水廠、青草盂溼地公園、火葬場和垃圾填埋場搬遷等項目建設。紅坊片區主要發展人居板塊、商貿物流和養生養老產業,以陸地港為中心,著力發展現代物流、冷鏈物流。重點實施紅田路三、四期,華蓮西路一、二期,紅坊汙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
◆統籌城市建設及社會公共服務。一是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重視城市新區和各組團產城融合以及居住、公共服務資源的配套,深度整合中心城市現有的優質公共資源。對老城區做「減法」,適當進行「減負」和「去功能化」處理,減輕中心城市老城區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壓力,對新城區做「加法」,合理配置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努力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即在15分鐘步行可達範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使城市各組團能夠運行相對獨立、功能相對完整,客觀上減少對老城區的功能性依賴,讓群眾能就近工作、生活、學習,降低長距離交通出行量,改善交通狀況,方便群眾生活)。二是堅持統籌建設。堅持「先地下、後地上,先規劃、後建設」原則,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新城區所有管線均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結合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同步推進杆線下地,給排水、汙水、燃氣管網改造提升,道路綠化提升,立面、店招和人行道改造等工程。
■■■■■
(三)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
◆規劃先行。以規劃為龍頭,科學規劃好城市功能布局,將綠色生態、海綿城市等理念貫穿城市建設全過程,合理布局城市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市場等公共配套設施,調整優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總體效益。
◆基礎設施先行。按照「先公建後出讓」的思路,先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再出讓土地,切實提升土地價值,實現經營性用地出讓效益最大化和資源、資本、資產的良性循環。按照「先安置後徵遷」的思路,先行啟動安置房建設,加強安置房建設管理,有效降低徵遷安置成本。
◆滾動平衡。城市新區實行分期建設、滾動發展,在起步階段,由市財政先注入必要的資本金,待後從城市新區土地開發收益中逐步抵扣;市屬國有企業參與土地一、二級開發,以經營性土地出讓收益覆蓋城市新區建設開發成本,實現總體收支平衡。
◆增強城建企業自我融資、自我發展能力。加大城市建設與土地收儲的統籌力度,將城市道路、地下管網、園林綠化建設與周邊土地收儲統籌起來,通過土地開發收益覆蓋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通過發行土地收儲、棚改等地方專項債券籌措土地收儲開發資金,規避政策風險。具體可探索兩種模式:一是成品收購模式。將需收儲地塊土地徵遷整理與周邊應實施的市政道路、地下管網、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統一交由城建企業實施,項目建成後由土地收儲中心按合併徵遷建設成本外加一定的利潤(如10%)對整理好的「熟地」予以收購(收儲),再由自然資源部門對外公開出讓。二是委託代建模式。土地收儲中心將需收儲地塊周邊的市政道路、地下管網、園林綠化基礎設施徵遷建設資金納入土地收儲開發成本,再委託城建企業代建,並按建設成本加一定的代建管理費結算給城建企業。上述兩種方式都可以將基礎設施徵遷建設納入土地收儲開發成本,還可以保證城建企業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同時,對市屬城建企業注入經營性優質資產,加快委託中心城市市政、園林、環衛等建設管養業務,增強其自身融資造血能力,實現良性運行。
課題指導:黃慶輝
組 長:林慶洪
組 員:鄭 洪 林祝榮 範啟麟 吳紅斌 陳澤榮翁俊梅 黃傳寶 陳金光 童金勝 上官步銘 孔 華 章 程 黃書盛
中共龍巖市委組織部「閩西黨旗紅」編輯部
編輯:巫麗華
責編:段立妍
檢查:呂衛猛
審核:李桂生
監製:劉永政
(「閩西黨旗紅」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