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古文的巔峰之作,《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就像兩座古文的高山,令後世難以超越。也因為這兩篇文章,捧紅了這兩座名樓,讓它們在千年後的今天仍是車水馬龍。但對於二者誰是古文第一的爭論,從來沒停止過。有人喜歡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美,就有人欣賞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似乎很難分出勝負來。
但事實上,從後世諸多名家的點評中,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古代文人對這兩篇作品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滕王閣序》寫於初唐,但唐代的名家中只有韓愈對此文作出了評價,韓愈是這樣說的:「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韓愈這個評價寫得是頗有意思的,因為文章把滕王閣寫得太美了,所以他想親自去看看,覺得這樣的美景一定能讓自己忘記憂愁,這是誇《滕王閣序》寫得美。同樣的觀點,宋代大文人胡應麟也曾有過,他說此文是:「唐人短歌之絕」。作為一篇駢文,《滕王閣序》的對偶之華麗,文韻之流暢確實是嘆為觀止的,他們的評價明顯只在美景和文字本身上。
再說《嶽陽樓記》,在所有對《嶽陽樓記》的評價中,宋代大詩人陳師道的評價是:「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唐裴鉶所著小說也」,意思是這篇散文不只是寫了景,還說眼前事,就像讀一本小書一樣。這個評價其實就是將範仲淹這篇文章從遊記寫景文,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而清代金聖歎則說道:「一肚皮聖賢心地,聖賢學問,發而為才子文章」,一篇好的文章, 我們不能聽看到文章本身的好,還要讀懂它背後那個人,顯然金聖歎在《嶽陽樓記》中讀到了一個有聖賢之心的範仲淹。
從以上名家的觀點中,我們能發現這兩篇文章在名家心中的格局是不一樣的,很明顯範仲淹的格局要更大。事實上無論《滕王閣序》寫得有多好,至少在兩個方面它是輸給了《嶽陽樓記》的。
1. 滕王閣在王勃眼前,而嶽陽樓則是在範仲淹的想像中
嶽陽樓寫於1046年,彼時範仲淹57歲,當時范文正公因得罪小人,被貶至河南鄧州,所以寫此文的時候他人並沒在嶽陽樓。後來甚至有不少學者考究範仲淹的歷年行程,認為他可能根本沒有去過嶽陽樓,這篇散文很有可能是他靠一幅畫,或者靠別人的描述寫下來的。不管這一點是否是真的,但顯然寫此文的時候,嶽陽樓確實不在範仲淹面前,而是在它的想像中,這本身就已經很高明了。
2. 文章的格局不一樣
王勃的是駢文,而範仲淹的則是一篇散文,二者都是寄情於景的佳作,但兩文的人生格局是不一樣的。王勃寫文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雖然也不失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豪情之語,但只局限於他個人的得失。範仲淹則不同,他對於個人得失的理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個是為己,一個是心懷天下,哪個境界更高,一目了然。這也就能解釋名家為何評價《嶽陽樓》時,大家只說景色多如何好;而評價《嶽陽樓記》時,大家品的是胸懷。
兩篇千古絕唱,一篇出自唐代20多歲的少年才子之手,一篇出自宋代經歷半生坎坷的57歲文人之手,大家更喜歡哪一首呢?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