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主題
《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活動時間
2020年12月19日(周六) 18:30
活動地點
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
活動嘉賓
作家丨畢飛宇
導演丨張同道
主辦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傳媒系
報名連結
*名額有限,請儘快預約
﹀
﹀
﹀
· 活動主題 ·
2020年7月20日,《文學的故鄉》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引發觀眾的強烈反響。12月19日,《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將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展映,作家畢飛宇和導演張同道將與觀眾分享紀錄片背後的故事。寒風凜冽,讓我們一起跟隨畢飛宇回到文學故鄉。
▲ 《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劇照
· 活動嘉賓 ·
>> 畢飛宇
南京大學教授,作家,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等;中篇小說《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等;長篇小說《平原》、《推拿》等。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兩屆魯迅文學獎。《青衣》、《推拿》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作品曾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
>> 張同道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導演。主要學術著作有《大師影像》、《真實的風景:世界紀錄電影導演研究》、《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等。主要紀錄片作品有《小人國》、《零零後》、《成長的秘密》、《貝家花園往事》、《文學的故鄉》等。曾獲卡達半島國際紀錄片節大獎、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大獎、廣州國際紀錄片金紅棉獎等。
【文學的故鄉:畢飛宇】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 End -
· 了解更多 ·
畢飛宇:我的一隻腳踩在鄉下,一隻腳踩在想像中的城裡 | 《文學的故鄉》第四集
專訪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與其說作家選擇了土地,不如說土地選擇了作家
畢飛宇:文學是那個邏輯未能涵蓋的世界
畢飛宇×張莉:小說家要懂日常,也要寫出日常生活的深刻性 | 《小說生活》
· 畢飛宇在人民文學出版社 ·
《推拿》|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國內少有的以盲人群體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盲人按摩師私密而真實的私人世界
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作品
本著對盲人的尊重與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師獨特的生活,細微而獨到,深入到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心靈。在這群鮮活的人群裡,有野心勃勃的創業者沙復明、張宗琪,有陷入愛情為結婚發愁的王大夫、小孔,有陷入欲望和倫理糾葛中的小馬,有在傳奇愛情中受傷的泰來,有大膽潑辣不遠千裡地主動追求愛情的金嫣有「美」得不可勝收又突然凋零的都紅。每一個故事都透露出悽美與動人無不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欲望在人生中的糾結。而這些人生的矛盾與掙扎,在黑暗的世界裡似乎顯得愈發敏感。
《玉米》|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是三個中國大地上最為普通的女人
她們忠於愛、失去愛、痛恨愛
畢飛宇最具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榮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玉米的人生分為兩部分,結婚前和結婚後。結婚前的玉米是傲氣的,充滿炙熱能量的,哪怕和她寫信的人遠隔「千裡之外」,人們也能感受到那些「白紙黑字」裡洶湧澎湃的愛情。結婚後的玉米是低微的,委曲求全的,她的身後拴著她的父親、她的母親、她的姊妹,權力的欲望浸蝕人心,消耗颯爽。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源於那個稻草飄香的夜晚,玉米、玉秀、玉秧,王家莊裡的三個姐妹的人生從這裡發生了突變。有多少時刻,我們嚮往一個沒有窺探的世界?有多少時刻,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束縛的自己?
《青衣》|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我們的一生始終在與錯位的認知鬥爭
生活在家裡,卻以為身在舞臺
曾入圍2008年英國《獨立報》文學獎短名單
這是畢飛宇"最為虐心"的一部小說
在青衣這個行當裡,筱燕秋覺得她不是在演嫦娥,而她自己就是嫦娥。二十年前,為了搶到嫦娥這個角色,她抄起一杯熱水潑在了授業先輩李雪芬臉上。這一杯妒火滾燙的熱水澆滅了筱燕秋的青衣遠夢,她不得不離開劇團,執教戲曲學校。離開了舞臺,她的生活恰如嫦娥一般,只剩下了無趣味的重複和死寂冰冷的敷衍。二十年後,劇團凋敝,青衣沒落,飯桌上,煙廠老闆的資金進駐,讓劇團重新看到了希望,也讓筱燕秋看到了找回"嫦娥"的機會。二十年等待和磨折的累積,讓筱燕秋使盡渾身解數,也沒能找回當年的青衣風韻,而她一手調教出來的徒弟春來,大有她所不及的嫦娥神採。幾經掙扎,儼然絕望的筱燕秋決定讓春來替自己重尋"嫦娥"之夢。可大幕開啟,她明白,這世上的嫦娥只有一個,那就是筱燕秋,也只能是筱燕秋,她不惜生命也要重上舞臺......
《平原》|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畢飛宇長篇小說代表作
借用身體符號構建的磅礴隱喻
政治規訓下的禁忌之戀
這是他留給70年代的兩部作品之一
1976年的中國鄉村,麥子熟了,端方高中畢業回到家鄉王家莊遇到地主家的女兒三丫,兩個年輕人勃發的荷爾蒙就此升騰起來了,欲望在試探中相互逼近,二人終於初嘗禁果。然而,熱烈的愛情難以逾越懸殊的身份鴻溝,二者的命運就此直轉急下……曾經壓倒性的政治力量已經疲軟,舊的東西在復甦,新的東西在滋長,這是他留給70年代的兩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玉米》。畢飛宇借用身體符號構建的磅礴隱喻,直面那些更古不變的,被壓抑、遮掩、崩壞的欲望,不僅寫出了權力傾軋下人性的暴烈,也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溫柔,平原上緩緩流動的,是不變的生命長河。
《小說課》|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單篇文章網絡閱讀量超千萬
1 版加印12次,行銷15萬冊
創造了與眾不同的「畢氏小說讀法」
經典,原來可以這樣讀!
《小說課(增訂版)》系統集中了畢飛宇在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講授小說的講稿。作者以小說創作者「內行人」的視角,深入到《聊齋志異》《紅樓夢》《水滸傳》,以及哈代、海明威、奈保爾、汪曾祺、魯迅等經典作家作品的內部,撿拾文本中微小不起眼的意象,以小觀大,分析語言、人物、結構、情感傳遞、思想表達等諸多小說要素。畢飛宇具有豐厚的寫作經驗,同時兼備良好的理論素養,但是他卻另闢蹊徑,沒有從理論的體系和歷史的倫理出發,而是起始於他個人的審美經驗,諧趣幽默、鞭辟入裡地完成了他極具個性氣質和個體能力的精妙解讀。
這個版本增加了兩篇,一篇是《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所談論的是詩歌;另一篇是《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一篇關於《阿Q正傳》的講稿,刪掉了《反哺——虛構人物對小說作者的逆向塑造》。
《小說生活》|畢飛宇、張莉|人民文學出版社
《小說課》的源文本
文學觀點的激情碰撞
既是文學課堂,也是小說家的人生啟示錄
在暢銷十五萬冊的《小說課》裡,畢飛宇鞭辟入裡地分析了中外短篇小說中的體格與筋骨,如果你也曾為那本書裡發人深省的觀點拍手叫好,那麼你更不應該錯過這本《小說生活》。這是小說家畢飛宇與批評家張莉一次極具激揚的文學對談,他們從畢飛宇的童年開始談起,從閱讀到寫作、從小說到電影,既是讀者又是文字的試驗者,你可以看到在真實與虛構的疆域裡,一個小說家是如何真誠、熱情地探索小說之道。如果你正想成為一位小說家,那麼你會看到一位小說家是如何勤奮地實踐,有目的地規劃,尋找屬於自己的寫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