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告|畢飛宇X張同道:《文學的故鄉-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2020-12-19 人民文學出版社

活動主題

《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活動時間

2020年12月19日(周六) 18:30

活動地點

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

活動嘉賓

作家丨畢飛宇

導演丨張同道

主辦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傳媒系

報名連結

*名額有限,請儘快預約

· 活動主題 ·

2020年7月20日,《文學的故鄉》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引發觀眾的強烈反響。12月19日,《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將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展映,作家畢飛宇和導演張同道將與觀眾分享紀錄片背後的故事。寒風凜冽,讓我們一起跟隨畢飛宇回到文學故鄉。

▲ 《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劇照

· 活動嘉賓 ·

>> 畢飛宇

南京大學教授,作家,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等;中篇小說《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等;長篇小說《平原》、《推拿》等。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兩屆魯迅文學獎。《青衣》、《推拿》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作品曾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

>> 張同道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導演。主要學術著作有《大師影像》、《真實的風景:世界紀錄電影導演研究》、《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等。主要紀錄片作品有《小人國》、《零零後》、《成長的秘密》、《貝家花園往事》、《文學的故鄉》等。曾獲卡達半島國際紀錄片節大獎、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大獎、廣州國際紀錄片金紅棉獎等。

【文學的故鄉:畢飛宇】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 End -

· 了解更多 ·

畢飛宇:我的一隻腳踩在鄉下,一隻腳踩在想像中的城裡 | 《文學的故鄉》第四集

專訪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與其說作家選擇了土地,不如說土地選擇了作家

畢飛宇:文學是那個邏輯未能涵蓋的世界

畢飛宇×張莉:小說家要懂日常,也要寫出日常生活的深刻性 | 《小說生活》

· 畢飛宇在人民文學出版社 ·

《推拿》|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國內少有的以盲人群體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盲人按摩師私密而真實的私人世界

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作品

本著對盲人的尊重與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師獨特的生活,細微而獨到,深入到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心靈。在這群鮮活的人群裡,有野心勃勃的創業者沙復明、張宗琪,有陷入愛情為結婚發愁的王大夫、小孔,有陷入欲望和倫理糾葛中的小馬,有在傳奇愛情中受傷的泰來,有大膽潑辣不遠千裡地主動追求愛情的金嫣有「美」得不可勝收又突然凋零的都紅。每一個故事都透露出悽美與動人無不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欲望在人生中的糾結。而這些人生的矛盾與掙扎,在黑暗的世界裡似乎顯得愈發敏感。

《玉米》|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是三個中國大地上最為普通的女人

她們忠於愛、失去愛、痛恨愛

畢飛宇最具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榮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玉米的人生分為兩部分,結婚前和結婚後。結婚前的玉米是傲氣的,充滿炙熱能量的,哪怕和她寫信的人遠隔「千裡之外」,人們也能感受到那些「白紙黑字」裡洶湧澎湃的愛情。結婚後的玉米是低微的,委曲求全的,她的身後拴著她的父親、她的母親、她的姊妹,權力的欲望浸蝕人心,消耗颯爽。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源於那個稻草飄香的夜晚,玉米、玉秀、玉秧,王家莊裡的三個姐妹的人生從這裡發生了突變。有多少時刻,我們嚮往一個沒有窺探的世界?有多少時刻,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束縛的自己?

《青衣》|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我們的一生始終在與錯位的認知鬥爭

生活在家裡,卻以為身在舞臺

曾入圍2008年英國《獨立報》文學獎短名單

這是畢飛宇"最為虐心"的一部小說

在青衣這個行當裡,筱燕秋覺得她不是在演嫦娥,而她自己就是嫦娥。二十年前,為了搶到嫦娥這個角色,她抄起一杯熱水潑在了授業先輩李雪芬臉上。這一杯妒火滾燙的熱水澆滅了筱燕秋的青衣遠夢,她不得不離開劇團,執教戲曲學校。離開了舞臺,她的生活恰如嫦娥一般,只剩下了無趣味的重複和死寂冰冷的敷衍。二十年後,劇團凋敝,青衣沒落,飯桌上,煙廠老闆的資金進駐,讓劇團重新看到了希望,也讓筱燕秋看到了找回"嫦娥"的機會。二十年等待和磨折的累積,讓筱燕秋使盡渾身解數,也沒能找回當年的青衣風韻,而她一手調教出來的徒弟春來,大有她所不及的嫦娥神採。幾經掙扎,儼然絕望的筱燕秋決定讓春來替自己重尋"嫦娥"之夢。可大幕開啟,她明白,這世上的嫦娥只有一個,那就是筱燕秋,也只能是筱燕秋,她不惜生命也要重上舞臺......

《平原》|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畢飛宇長篇小說代表作

借用身體符號構建的磅礴隱喻

政治規訓下的禁忌之戀

這是他留給70年代的兩部作品之一

1976年的中國鄉村,麥子熟了,端方高中畢業回到家鄉王家莊遇到地主家的女兒三丫,兩個年輕人勃發的荷爾蒙就此升騰起來了,欲望在試探中相互逼近,二人終於初嘗禁果。然而,熱烈的愛情難以逾越懸殊的身份鴻溝,二者的命運就此直轉急下……曾經壓倒性的政治力量已經疲軟,舊的東西在復甦,新的東西在滋長,這是他留給70年代的兩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玉米》。畢飛宇借用身體符號構建的磅礴隱喻,直面那些更古不變的,被壓抑、遮掩、崩壞的欲望,不僅寫出了權力傾軋下人性的暴烈,也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溫柔,平原上緩緩流動的,是不變的生命長河。

《小說課》| 畢飛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單篇文章網絡閱讀量超千萬

1 版加印12次,行銷15萬冊

創造了與眾不同的「畢氏小說讀法」

經典,原來可以這樣讀!

《小說課(增訂版)》系統集中了畢飛宇在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講授小說的講稿。作者以小說創作者「內行人」的視角,深入到《聊齋志異》《紅樓夢》《水滸傳》,以及哈代、海明威、奈保爾、汪曾祺、魯迅等經典作家作品的內部,撿拾文本中微小不起眼的意象,以小觀大,分析語言、人物、結構、情感傳遞、思想表達等諸多小說要素。畢飛宇具有豐厚的寫作經驗,同時兼備良好的理論素養,但是他卻另闢蹊徑,沒有從理論的體系和歷史的倫理出發,而是起始於他個人的審美經驗,諧趣幽默、鞭辟入裡地完成了他極具個性氣質和個體能力的精妙解讀。

這個版本增加了兩篇,一篇是《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所談論的是詩歌;另一篇是《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一篇關於《阿Q正傳》的講稿,刪掉了《反哺——虛構人物對小說作者的逆向塑造》。

《小說生活》|畢飛宇、張莉|人民文學出版社

《小說課》的源文本

文學觀點的激情碰撞

既是文學課堂,也是小說家的人生啟示錄

在暢銷十五萬冊的《小說課》裡,畢飛宇鞭辟入裡地分析了中外短篇小說中的體格與筋骨,如果你也曾為那本書裡發人深省的觀點拍手叫好,那麼你更不應該錯過這本《小說生活》。這是小說家畢飛宇與批評家張莉一次極具激揚的文學對談,他們從畢飛宇的童年開始談起,從閱讀到寫作、從小說到電影,既是讀者又是文字的試驗者,你可以看到在真實與虛構的疆域裡,一個小說家是如何真誠、熱情地探索小說之道。如果你正想成為一位小說家,那麼你會看到一位小說家是如何勤奮地實踐,有目的地規劃,尋找屬於自己的寫作方向。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與文學的碰撞——《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12月18日下午,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在藝術影院二號廳舉辦了《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這是「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的第三十九講。「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是中心研究生部2016年初設立的品牌學術活動。
  •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帶你抵達文學的故鄉
    莫言筆下四季變幻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描寫的山勢連綿的秦嶺商州,阿來講述川西嘉絨風格各異的地形地貌,黑龍江流過遲子建的冰雪北國,黃河穿越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故鄉是水盈盈的河網、黃燦燦的菜花……作家就是當代說書人。那麼,作家的故事誰來講述?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帶領團隊跟隨上述六位作家來到他們的故鄉,記錄下他們文學作品誕生的地方。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生命的密碼: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畢飛宇》文 | 鄧傑朋友發來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看完覺得該寫點什麼。於是,打開電腦,新建一個文件夾,輕輕一敲,b f y,「畢飛宇」三個字便跳了出來。這是從現實故鄉到文學故鄉的視像闡釋,是懷抱土地體味人情寄託鄉愁的感性呈現。最讓我心動者,作家回到故鄉的所見所思以及近乎孩童式的真情流露,自然的純粹,熟悉而陌生。文學是一座橋。連接起作家的小說創作與故鄉情結之間內在聯繫。小說是一部史。記錄下作家的性靈成長曆程與他所處的鄉村世界。
  • 畢飛宇:「此去少年不回頭」
    「北師大對我來說也是半個家,所以是家裡有喜事,」評論家李敬澤出席活動並對北師大和畢飛宇表示祝賀,他讚嘆畢飛宇炫目才華裡的少年氣,同時也寄予了自己的期待——希望明年讀到畢飛宇的新長篇。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臧永清、白燁、金寧、梁鴻鷹、李洱、施戰軍、徐坤、汪政、王幹、陳福民、賈夢瑋、格非、賀紹俊、郜元寶、東西、艾偉、王堯、張同道、張莉等作家、學者參加駐校儀式和畢飛宇創作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主持。
  • 回到文學的故鄉,回到寫作現場
    鏡頭聚焦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劉震雲的延津、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還原作家們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1在《文學的故鄉》第四集中,畢飛宇撐一支竹篙,划船駛過故鄉的河流,一路遭遇《青衣》《玉米》《平原》《推拿》裡的人物。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今晚8點,央視講述畢飛宇和他的故鄉……
    原創 王馨鳳 泰州發布7月20日-7月26日CCTV-9紀錄頻道播放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聚焦當代6位著名作家的故鄉今晚8:00將播出《畢飛宇》《文學的故鄉》是第一部大規模集中反映中國著名作家的紀錄片。
  • ...北京師範大學駐校作家畢飛宇入校儀式暨創作三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辦
    「北師大對我來說也是半個家,所以是家裡有喜事,」評論家李敬澤出席活動並對北師大和畢飛宇表示祝賀,他讚嘆畢飛宇炫目才華裡的少年氣,同時也寄予了自己的期待——希望明年讀到畢飛宇的新長篇。  莫言這樣評價畢飛宇,他能夠準確分析小說技術層面的問題,讓我們發現了小說另外的一片天地。  塗清雲致歡迎辭,他表示,多年來,北師大秉持和延續著新文學以來的核心文脈,在近百年發展中為文學事業培養了很多優秀作家和學者,成為中文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的重鎮,也始終敞開懷抱歡迎每一個衷心熱愛文學、立志發揚文學的人。
  • 用影像探尋文學的故鄉
    這些「故鄉」,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兩年時間,跟隨上述六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朗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答案,用影像探尋文學的故鄉。
  • 張同道:作家故鄉 文學瘋長(文末有贈書)
    7月20日至26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沒有一個過去不是畢飛宇——讀曉華、汪政《佇立虛構:畢飛宇影像》
    在這本以畢飛宇為主人公的影像傳記中,作者以一種相互見證、相互參與、相互進入的方式,展現了文學繁榮時期,具有普遍參考意義的文學青年成長史、文學時代變遷史,如同畢飛宇所說:「優秀的批評家和作家可以徹底照亮對方。」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莫言賈平凹等6位作家返鄉,與文學重逢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秦川沃野,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裡的泥土造就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著名地標,也成了《文學的故鄉》首發: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博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片土地是我們的故鄉。
  • 專訪|導演張同道:作家把自己的故鄉變成文學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其實就是精神的故鄉,美學的故鄉。」從2016年夏季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跟隨中國作家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回到了他們的故鄉,歷時兩年,拍攝了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解開創作密碼
    賈平凹鍾情於故鄉的山川,而藏族作家阿來似乎更醉心於家鄉的植物。《文學的故鄉》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拍攝過程中,我驚訝於阿來豐富的植物知識,他能輕鬆地辨認一路上隨機遇見的植物,甚至還能說明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特性。這只是一個『非功利的愛好』,但他對生活的好奇卻是一種巨大的生命能量。」阿來說,他尋找表達故鄉的方式,用的是笨辦法,「一座山一座山地爬」。
  • 線上講座活動預告|畢飛宇x科爾姆·託賓:家的感覺
    ————————————11月14日(周六)中午12:00-13:30活動嘉賓————————————茅盾文學獎作家:畢飛宇愛爾蘭著名作家:科爾姆·託賓活動語言>﹀活動主題:家的感覺從遠古時代起,作家們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家這個概念的波動性——考察它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的靈魂。
  • 回到文學故鄉 解開創作密碼
    《文學的故鄉》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拍攝過程中,我驚訝於阿來豐富的植物知識,他能輕鬆地辨認一路上隨機遇見的植物,甚至還能說明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特性。這只是一個『非功利的愛好』,但他對生活的好奇卻是一種巨大的生命能量。」阿來說,他尋找表達故鄉的方式,用的是笨辦法,「一座山一座山地爬」。攝製組跟隨阿來爬上海拔4400米的高峰,遙望四姑娘山么女峰。
  • 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
    、畢飛宇的蘇北水鄉。拍攝始於2016年夏天,歷時兩年完成,又等了兩年,直到今年7月播出——這就是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誠如張同道所言,「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 專訪|導演張同道:作家把自己的故鄉變成文學的故鄉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文學的故鄉,其實就是精神的故鄉,美學的故鄉。」從2016年夏季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跟隨中國作家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回到了他們的故鄉,歷時兩年,拍攝了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7月20日至26日,《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 畢飛宇的《小說課》可以聽了
    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以作家、南京大學教授畢飛宇的文學講稿《小說課》為底本的首檔音頻節目《畢飛宇和你一起讀經典》,即將在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同步上線。畢飛宇獻聲錄音棚,將閱讀13部中外文學經典的心得體驗娓娓道來。
  • 畢飛宇推出首部文學講稿《小說課》
    每個作家都有基礎體溫  畢飛宇在書中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點,其中一個就是「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基礎體溫」。在他看來,中國的現代文學中,基礎體溫最高的是巴金,魯迅的基礎體溫已經非常低了,但基礎體溫最低的是張愛玲。「如果張愛玲還活著,我一定不會靠近她,我會拒絕跟她握手,我受不了張愛玲的冷」,畢飛宇說。  畢飛宇的基礎體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