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解開創作密碼

2020-12-13 人民政協網

阿來在草原

遲子建回到故鄉

劉震雲在故鄉延津小院裡接受採訪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海報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老莊,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華夏大地上的一個個地標因作家之筆而廣為人知,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抹抹動人風景。在故鄉的土地上,作家們出生、成長、成熟,從民間傳輸中汲取養分,從日常點滴中獲得靈感,從地域文化中塑造性格,而當這一切訴諸筆端,故鄉就與文學發生了天然的聯繫,成為他們創作的精神起點。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從2016年夏天開始,追隨6位當代知名作家的腳步,攝製組與他們一道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為觀眾講述關於人、大地與文學的故事。

從故鄉出發構建文學王國

在《文學的故鄉》第一集中,開篇通過航拍的視角將秦嶺的蒼莽與壯闊呈現出來。隱沒在大山中的陝西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正是作家賈平凹的故鄉。他說:「秦嶺是中國最偉大的一座山,也是最有中國味的一座山。」因此他以自己的故鄉為原點,寫商洛、寫陝西,形成了「商州系列」《秦腔》《高興》《山本》等一系列作品。

賈平凹鍾情於故鄉的山川,而藏族作家阿來似乎更醉心於家鄉的植物。《文學的故鄉》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拍攝過程中,我驚訝於阿來豐富的植物知識,他能輕鬆地辨認一路上隨機遇見的植物,甚至還能說明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特性。這只是一個『非功利的愛好』,但他對生活的好奇卻是一種巨大的生命能量。」

阿來說,他尋找表達故鄉的方式,用的是笨辦法,「一座山一座山地爬」。攝製組跟隨阿來爬上海拔4400米的高峰,遙望四姑娘山么女峰。彼時他正在準備創作一部小說《植物獵人》,而阿來自己正稱得上是「植物獵人」。

除了山川草木,給予作家創作素材與創作靈感的還有那些曾和他們一起成長的故鄉舊人。在《文學的故鄉》中,諸多小說人物的原型輪番登場。

賈平凹剛到清風街,一位攤主就握住他的手,請他到家裡喝茶。原來攤主叫李百善,正是《秦腔》裡會計上善的原型。小說《高興》主人公劉高興的原型劉書徵是賈平凹的小學和中學同學,他現在索性自稱「劉高興」了,還出了一本書《我和平凹》。第五集中,劉震雲來到河南延津老莊。走在街上,他不停地跟鄉親們打招呼。而在這些面孔中藏著《故鄉相處流傳》《故鄉天下黃花》《一句頂一萬句》等小說裡的六指、瞎鹿、孬舅、豬蛋……第六集和第七集中,莫言回到高密東北鄉,重走孕育了他小說中小黑孩、餘佔鰲、我奶奶九兒、母親上官魯氏等各色人物的神奇土地。這些人物大多有原型,甚至有的作品還保留了原型的名字,比如《紅高粱》裡的王文義。

作家從故鄉出發,建構起自己的文學王國,他們從故鄉汲取的遠遠不止山脈河流、草木風物、人物掌故、民俗風情,更從歷史積澱、地域文化、精神氣質中涵養出作品的精靈,和故鄉保持著血脈聯繫。

而這也正是紀錄片試圖呈現的。在張同道眼中,「每一片土地都以其獨有的自然地理與文化土層,為作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文學空間和意象符號,創造出世界文學版圖裡的獨特風景。」

莫言說:「我這個高密東北鄉,剛開始寫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河真橋,後來有了想像和虛構,森林、丘陵、沙漠、大河、山脈,什麼都有了。高密東北鄉,是我精神的故鄉,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說:「有個詞叫『血地』,你娘把你生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對你產生的影響是最多的。當你現在又返回來的時候,你必須要把你的村子、父母、家族,包括你自己最隱秘的東西,寫進作品裡面去——寫你最最熟悉的,寫和你直接有生命聯繫的東西。」

為當代文學留下影像記錄

《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妻妾成群》等小說不僅因其作品本身廣為人知,更通過影視、話劇改編而家喻戶曉。文學與影像之間的互動,除了對作品進行影視改編外,還有哪些呈現方式?如何在視頻媒介時代讓「純文學」出圈,引發觀眾對作家和文學作品的興趣?張同道一直在探索。

在他看來,魯迅生前沒有留下一分鐘的活動影像,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假如能把魯迅先生生前的音容笑貌留下來,那現在該是多麼寶貴的財富。我想,不能因為這些作家與我們處在同一個時代,就失去了對他們應有的正確認知」。為此,他帶領攝製組從零下42℃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山東高密,選取不同地域的6位作家和他們的故鄉作為拍攝對象,試圖為當代文學留下一份影像記錄。

在鏡頭前,當作家與故鄉重逢,他們不再是隱藏在書齋裡的神秘人物,也褪去了作家的光環,表現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第三集中,遲子建走過哈爾濱的中央大街,為媽媽選購羊絨衫,她說「小時候都是媽媽踩著縫紉機給我們做衣服,現在只能買現成的帶給她」。當回到興安嶺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白樺林時,遲子建興奮異常,躺倒在雪地上。她覺得被無數精靈包圍著,「我生命和文學的根就是冰雪根芽」。第四集中,畢飛宇回到闊別30多年的老家江蘇興化楊家莊,他焦急地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當年就讀的小學,在鄉親的指點下,他來到一處小河灣,當突然發現那所小學時,畢飛宇「啊」了一聲,拍拍腦門,掩面而泣。第五集中,劉震雲說家鄉有個「著名哲學家」,就是自己的木匠舅舅,當他騎著電動自行車穿過田間地頭時,身邊閃過滿臉狐疑的三輪車師傅和玩耍的兒童,為觀眾展現出他作為編劇站在聚光燈之外的另一面。

觀眾評論說:「我最喜歡遲子建,如果不是走進她的故鄉,你很難真正進入一個作家的精神世界。文學與紀錄片相輔相成,藝術表達和紀實手段均發揮了它們的優勢。」「很喜歡畢飛宇的這個視頻,同他的生長環境一樣,視頻呈現出特別的充實感。」「每一個喜愛文學的人,都應該看一看。」

張同道說:「天賦是生命的基因,生活是命運的安排,性格是心靈的驅動,土地則是文學的舞臺。我們在努力探索怎麼用電視紀錄片這樣一種以紀實為主的方式找到通向文學的一條道路,拍文學的故鄉,可能是藉助『故鄉』這樣一個梯子,進入文學。」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認為:「從故鄉的背景出發,去呈現一個作家的道路:他的成長與創造、他的歸來與出發、他的親情與回憶,都會彼此映現,更深刻地傳遞出作品的意蘊,以及那些隱約閃爍的原型形象。這是一個蘊含著豐富可能的角度,一旦用視覺影像來傳達,會有許多『溢出』的效果,會激發更多人對文學的興趣,啟示他們對於文學本身的理解。」

相關焦點

  • 回到文學故鄉 解開創作密碼
    在故鄉的土地上,作家們出生、成長、成熟,從民間傳輸中汲取養分,從日常點滴中獲得靈感,從地域文化中塑造性格,而當這一切訴諸筆端,故鄉就與文學發生了天然的聯繫,成為他們創作的精神起點。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賈平凹:故鄉是我的創作基地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吳夢琳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第一集,跟隨賈平凹,來到了他的故鄉——陝西商洛。作為中國鄉土文學大師代表性人物,賈平凹說,他的生命過程中,大量時間居住在商洛地區,寫作多以整個商洛地區為背景。在他的人生記憶中,特別深刻的便是商洛棣花街的19年生活。故鄉商洛和商洛的棣花街是賈平凹的創作基地,鄉愁、鄉情、鄉戀是他作品中難忘的主題。是故鄉給了他文學的素養、創作的素材,給了他今天所有的一切,也因此寫出了《商州》。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著文學大家回故鄉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隨莫言、賈平凹、阿來等一同尋訪故鄉
    CCTV-9每晚八點正在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你看了沒?
  • 重返故鄉 尋找作家的創作源頭與文學根脈
    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張同道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片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就是心靈的家園。 他們貢獻了獨創性文學景觀 《文學的故鄉》是第一部大規模集中反映中國著名作家的紀錄片。總導演張同道說,之所以拍這部紀錄片,是因為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給了自己很大觸動。當中國文學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希望能用鏡頭為當代中國作家留下他們創作的歷程。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
    《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合集
    這些文學風景植根於中國大地,吸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豐富了世界文學的版圖。從2016年夏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團隊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了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攝製組也遠赴日本、美國、歐洲多國,採訪了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等國際知名專家,記錄下中國文學向世界傳播、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歷程。
  • 紀錄片與文學的碰撞——《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放映結束後,導演張同道與作家畢飛宇分享了紀錄片拍攝的寶貴經驗,並進行了對談,兩位老師還現場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我中心19級研究生白龍飛同學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在這部兼具觀賞性、藝術性和社會價值的紀錄片中,作家畢飛宇從事文學創作的經歷與轉變被一段段展開書寫。畢飛宇對於「文學」和「故鄉」的理解,與張同道導演的拍攝思路緊密結合。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開播 與名作家一起夢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莫言、劉震雲、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等國內知名作家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今天書香君帶大家讀讀名家筆下的故鄉。正是這些厚重的歷史沉澱和民間傳說,給了莫言不竭的創作源泉。在《紅高梁》、《紅高梁家族》、《檀香刑》等小說中,都能找到關於故鄉的影子。至於莫言小說中的眾多人物,很多也能在他的故鄉中找到原型。「冬天了。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幾位作家的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開播 聽阿來講述對故鄉最深沉的愛
    作家阿來  今(20)日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其中,阿來篇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不僅在於,深入阿壩州拍攝每天都在追逐光與景,更在於,阿來篇中所有場景都回到了真正的文學現場。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你了解莫言、賈平凹、阿來等著名作家
    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生命的密碼: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畢飛宇》文 | 鄧傑朋友發來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看完覺得該寫點什麼。於是,打開電腦,新建一個文件夾,輕輕一敲,b f y,「畢飛宇」三個字便跳了出來。這是從現實故鄉到文學故鄉的視像闡釋,是懷抱土地體味人情寄託鄉愁的感性呈現。最讓我心動者,作家回到故鄉的所見所思以及近乎孩童式的真情流露,自然的純粹,熟悉而陌生。文學是一座橋。連接起作家的小說創作與故鄉情結之間內在聯繫。小說是一部史。記錄下作家的性靈成長曆程與他所處的鄉村世界。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莫言賈平凹等6位作家返鄉,與文學重逢
    莫言曾說:「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過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這裡有我們兒時的童年生活,構建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故鄉是我們的「根」。作家是生活造就的,文學是作家的創作成果,造就作家生活的土地於是就成了「文學的故鄉」。故鄉是作家們文學成長的酵母,為文學的創作提供營養源。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文學的故鄉》:生命中不止明星與網紅,還有文學和故鄉
    好在,還有人記得故鄉,那個文學的故鄉。2020年7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首播了七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從2016年夏開始,帶領團隊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了這六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然後又歷經兩年,它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