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隨莫言、賈平凹、阿來等一同尋訪故鄉

2021-02-08 中國詩歌網

 

CCTV-9每晚八點正在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你看了沒?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他們的故鄉如何孕育出偉大的小說?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點擊觀看《文學的故鄉》總宣傳片

六位作家的作品或許你早已熟悉,但看過紀錄片,才能明白隱藏在文學作品背後的心理機制。

完整版 

https://tv.cctv.com/2020/07/20/VIDE5yEsCV2aBQ6Uz0Br04uI200720.shtml?spm=C55924871139.P4qdNCrxgIU6.0.0

他從小生活在商洛,棣花鎮,丹江邊,「小時候背上背簍,過丹江河,給牛割草,那會兒個子特別小,從河裡蹚水而過,水就在脖子下面。」「歷史上我那個村子是金和宋的分界線,古時候叫驛站,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歷史上著名文人都在這村子待過。」最早他在水庫上班,辦簡報,幹活特別踏實,大家都推薦他去上大學。第一次在報紙上發表了豆腐塊大小的一篇文章,他高興得買了一大摞,走在街上覺得「所有人都在朝你微笑」。《廢都》推出的前半年好評如潮,才過了半年,批判的聲音就開始了。人有命運,書也有命運。《廢都》在國內毀譽參半,頗受爭議。儘管榮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這本書的傳播卻在很大程度靠盜版來維持的。《廢都》給他造成的陰影持續了十來年,後來《秦腔》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認可,才算雲開見日。 賈平凹寫作遵循著自己的一套規矩:沏杯茶,點上香,門窗關嚴,窗簾拉上,他就在這個自己創造的密閉空間裡從早上八點寫到十二點,吃完飯歇會兒,再從兩點半寫到五點。這時候給他打電話是沒人接的,他邊寫邊抽菸,屋裡煙霧繚繞,找不到人在哪兒。「我的寫作充滿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該讚頌現實還是詛咒現實,是為棣花街上的父老鄉親慶幸,還是為他們悲哀,那些亡人,那些未亡人,總是像搶鏡頭一樣,在我眼前湧現,死鬼和活鬼一起向我訴說。」吸取土地的養料,吸取鄉村的精靈,他被譽為「鄉土中國最後的文學大師」。 

點擊觀看《文學的故鄉·第二集 阿來》預告片

完整版 

https://tv.cctv.com/2020/07/21/VIDE9LK4ZTMfzZeJDJY4xvTV200721.shtml?spm=C55924871139.P4qdNCrxgIU6.0.0「我覺得我對於故鄉的愛,不是盲目說愛或者不愛,我按照它本來真正的面目,去認知它,書寫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認識自己故鄉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成了我的信仰。」片中我們跟隨作家阿來回到他少年時代極力逃離的故鄉:四川阿壩嘉絨藏區。激發詩歌衝動的梭磨河,改寫命運的松崗水電站,孕育《塵埃落定》的土司官寨,啟迪《空山》的茂密山林,還有蘊含著文學密碼的四姑娘山。1989年,30歲的阿來試圖找尋自己跟著土地的關係,「那就去走吧,那就一座山一座山去爬。」他騎一匹馬,另一匹託著行李和糧食,一路觀察,一邊記錄,將零星感觸記在香菸盒上。阿來到各個縣裡第一件事就是找縣誌,再去檔案館找各種史料,再到民間收集各種傳說。他說自己沒有構思過《塵埃落定》,為了弄清楚當地歷史,「整個嘉絨的十八個土司,我幾乎研究過每一個家族。」

在馬塘,阿來與家人跳起鍋莊舞,母親、故鄉、文學融合在一起。

阿來和他喜歡的惠特曼一樣,都出身貧寒,從小地方出來,在文學中遇到偉大的情感,寬廣的胸懷。阿來從2007年起熱衷於扮演一個植物獵人,拍攝、搜集各類植物,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峰,他如數家珍地介紹每一種植物的前世今生。阿來認為,寫小說得沉浸到小說需要的狀態中,觀察植物就是進入小說的方式。《文學的故鄉》帶領我們跟隨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六位文學大家的腳步,回到他們出生的村莊,回到他們與文學相遇的原點。從冰雪北國到南方水鄉,從青藏高原到膠萊平原,《文學的故鄉》攝製團隊跨越秦嶺和黃河,跟隨作家們回到故鄉,揭開他們創作的秘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為紀錄片題寫片名。

編輯:曼曼

  點「閱讀原文",立即觀看    

點「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莫言、賈平凹、阿來……他們的文學與故鄉
    7月26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落下帷幕,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依次出場。這些當代作家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而其作品中文學精神的誕生,往往要追溯至現實與精神的故鄉。、阿來的四川高山、遲子建的大興安嶺、畢飛宇的蘇北水鄉、劉震雲的延津世界、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在文學地圖中塑造出鮮明的風景線,成為作家風格的特殊註腳。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你了解莫言、賈平凹、阿來等著名作家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03 《文學的故鄉》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遲子健》、《阿來》、《畢飛宇》
  • 《文學的故鄉》熱播:跟隨莫言、賈平凹等作家,尋訪文學故鄉
    近日,一部大規模集中反映中國當代文學作家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播出,一時好評如潮,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看完這部紀錄片,有網友評論:「看到紀錄片中不同的作家,對故土流動的河,腳下的土地、身邊一隅街巷的情感,我們終於走進了他們文字背後的精神世界。」其實,不僅僅是他們六人,當我們打開中國美如畫的文學捲軸時,會發現:每個有成就的作家身後,都有一個故鄉的背影。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著文學大家回故鄉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文學的故鄉》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開播 聽阿來講述對故鄉最深沉的愛
    作家阿來  今(20)日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其中,阿來篇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不僅在於,深入阿壩州拍攝每天都在追逐光與景,更在於,阿來篇中所有場景都回到了真正的文學現場。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合集
    中國當代文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版圖的重要風景,像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劉震雲的《延津》、阿來的《嘉絨藏區》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解開創作密碼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海報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老莊,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華夏大地上的一個個地標因作家之筆而廣為人知,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抹抹動人風景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
    《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帶你抵達文學的故鄉
    莫言筆下四季變幻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描寫的山勢連綿的秦嶺商州,阿來講述川西嘉絨風格各異的地形地貌,黑龍江流過遲子建的冰雪北國,黃河穿越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故鄉是水盈盈的河網、黃燦燦的菜花……作家就是當代說書人。那麼,作家的故事誰來講述?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帶領團隊跟隨上述六位作家來到他們的故鄉,記錄下他們文學作品誕生的地方。
  • 故鄉的文學表達:莫言、遲子建、賈平凹等訪談錄
    如是故鄉,從古至今,雖表達的文筆不同,可那種對故鄉的思慕之情,卻是一樣的。但有一部分人的故鄉,卻又承載著不同的情感與寄託,那就是作家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像是山東高育出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莫言又在此間滋養出了《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豐乳肥臀》、《蛙》等明世之作;再有四川阿壩藏區育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阿來在這兒寫出了《舊年的血跡》、《月光裡的銀匠》、《塵埃落定》、《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開播 與名作家一起夢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莫言、劉震雲、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等國內知名作家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今天書香君帶大家讀讀名家筆下的故鄉。——莫言《紅高粱》莫言的故鄉高密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歷史悠久,英雄輩出。齊國名相晏嬰,漢代經學家鄭玄,清代重臣劉墉,均出生於此。
  • 《文學的故鄉》,讓我重新認識了一遍賈平凹
    ,回到文學創作的現場,還原他們的童年往事和創作歷程,揭示他們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就這樣,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誕生了。所以在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莫言的「山東高密東北鄉」,可以看到賈平凹的「秦嶺商州」,可以看到劉震雲的「河南延津」,看到阿來的「川西北嘉絨藏區」,看到遲子建「塞北大興安嶺」,看到畢飛宇的「蘇北水鄉」,他們的故鄉,無形中塑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因此生出了更多的浪漫、詩意、情懷!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文學的故鄉》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文學的故鄉》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莫言,一人一集,莫言獨佔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左右,攝影機記錄著他們返鄉的見聞與訪談,企圖挖掘出故鄉、文學、作家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
  • 用影像探尋文學的故鄉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部一路收割現場、收割季節、收割美學的紀錄片日前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拍攝過程中對上述六位作家的訪談也結集為《文學的故鄉訪談錄》一書同期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 本文系《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對這部紀錄片的精彩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