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2020-12-12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

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

那把「鑰匙」,可能就埋藏在「故鄉」的土地之中。

莫言(右)回憶兒時推磨

這一批作家的創作有一個「共性」,即筆下的文字和故事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高密東北鄉、商州、阿壩、北極村、延津、王家莊……許多個封閉而又開放的文學空間,拼湊成了一幅當代文學的版圖。這些地名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現實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在作家的想像力中翻天覆地、滄海桑田;但與此同時,這些地方不約而同地就是作家本人的故鄉,故鄉既孕育了作家的肉身和童年,也生長出了那些鮮明的人物和偉大的故事。

從2016年夏天開始,《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率領團隊,在兩年的時間裡,用影像的方式走進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詮釋了當代文學發展的奧秘。

賈平凹(右)與劉高興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一般讀者的眼中,文學創作是神秘甚至神聖的,是靈感、天賦的產物。但在《文學的故鄉》呈現出的景致之中,我們卻能看到文學的「另一面」。在紀錄片第一集中,《高興》的人物原型與作者賈平凹一同出鏡,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我們看到了文學堅實的現實根脈。第二集中,阿來化身為「植物學家」,這讓他筆下的「萬物有靈」不再是一種想像或虛構,而是現實存在之物。第五集中,劉震雲坐在老家的院子裡,吃著家常菜,以普通人的口吻說起對於《一地雞毛》中的小林夫婦而言,「豆腐餿了」不是小事而是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第六集中,觀眾跟隨攝影機看到了莫言童年的生長環境,聽到他講述童年的飢餓經驗,早早就懂得了在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人的尊嚴之「輕」,以及人性的「底線」。這些都與作家的創作息息相關,那些故事、人物,不是作家發動聰明才智虛構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的生活經驗、故鄉的一草一木中生長出來的;故鄉的現實,為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增添了一個更加複雜也更加真切的層次,了解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讀者就相當於找到了那把進入文學創作深處的「鑰匙」。

母親靠著阿來的肩膀哭了

在今天這個「影像時代」裡,《文學的故鄉》用比文字更為通行的「載體」或「語言」,讓更多文學讀者了解到了這一層奧秘。與此同時,我認為《文學的故鄉》除了在文學的場域和範疇內闡釋嚴肅文學,其意義更體現在告訴更多漸行漸遠的人們,文學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之中,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對於文學行業之外的人來說,嚴肅文學意味著什麼?是難讀、難懂,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無關嗎?在第三集中,遲子建走過了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老道外付家甸,走過了冰封的河流和白雪皚皚的山林;像每個普通女兒那樣為母親選衣服,快樂地吃著街邊的馬迭爾冰棍兒。第五集中劉震雲騎著電動自行車穿過田間地頭,說家鄉有個「著名哲學家」,就是自己的木匠舅舅;作家身邊有眼神疑惑、滿臉風沙的三輪車師傅,或光著屁股蛋兒的小孩。當作家從書案之前、字裡行間走入茫茫人海,出現在你我曾經走過的地方時,文學與每個人、與這個時代之間的關係也就浮現了。

遲子建和燈迷在一起

時間如水,人們的生活、情感像波紋一般蕩開又平復,從此不再有痕跡。而文學仍然是這個時代記錄、提煉這一切的最佳方式之一。《蛙》《商州》《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青衣》……這些作品不僅是作家個人風格外化的產物,更有無數普通人參與其中,其中就包括那些顯在與潛在的讀者們。讀者在故事中看到的不僅是虛構的人物和情節,更是在歲月中蹉跎著、在生活裡體驗各種喜怒哀樂的自己。並且相比於這個時代大量的短文、照片、短視頻而言,嚴肅文學因其長度而體現出了完整性,因作家的學養和對文本的千錘百鍊獲得思想性,讀者不僅能從中看到眾生百態和自己的經歷、情緒交相呼應,更能從中得到啟發和感悟。

劉震雲(右)在老家小店修拉鏈

例如第三集中,遲子建提到炊煙無聲地說著北極村的女兒回來了,她對這裡的每一粒雪花都是有情感的。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樣的思維模式或許是相當陌生而另類的,今天我們更習慣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得與失,計較成與敗。而文學則提示我們應該用一種感性的方式,去發現這個世界以及生活中那些「美」的瞬間。文學在今天確實某種程度上與經濟增長無關,甚至逐漸變成一種「小眾」的藝術,但它卻仍可能給今天的人們帶來重要的啟示。

畢宇飛和老孔握手

《文學的故鄉》還收錄了陳思和、李敬澤、張清華、朱向前等著名文學批評家、學者的鏡頭,將文學界對於作家的專業闡釋,放在了作家與讀者的交流之間,進一步拉近了整個嚴肅文學界與大眾的距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的創作團隊非常重視「海外視野」。這不僅是說片中出現了莫言或諾貝爾文學獎、劉震雲獲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勳位的鏡頭,更是指片中經常出現海外漢學家對於作家的評價與解析,以及作家參加海外文學活動時座無虛席人頭攢動的景象。中國嚴肅文學不僅仍然在中國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也已經開始在世界文學的範疇內擁有了自己的位置。

文學與影像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例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餘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等當代文學中的重要作品,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靈感和框架。反過來,這些作品也因為改編成了影像,而受到更多人關注。《文學的故鄉》走的是另一條「影像化」之路,但殊途同歸,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更多觀眾意識到文學的存在與意義,讓更多人走進嚴肅文學,重拾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進而尋找到更好的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獲得內心的安寧。

部分圖片攝影:劉鵬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藝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著文學大家回故鄉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
    《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合集
    這些文學風景植根於中國大地,吸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豐富了世界文學的版圖。從2016年夏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團隊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了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攝製組也遠赴日本、美國、歐洲多國,採訪了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等國際知名專家,記錄下中國文學向世界傳播、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歷程。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解開創作密碼
    在故鄉的土地上,作家們出生、成長、成熟,從民間傳輸中汲取養分,從日常點滴中獲得靈感,從地域文化中塑造性格,而當這一切訴諸筆端,故鄉就與文學發生了天然的聯繫,成為他們創作的精神起點。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從2016年夏天開始,追隨6位當代知名作家的腳步,攝製組與他們一道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為觀眾講述關於人、大地與文學的故事。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文學的故鄉》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 重返故鄉 尋找作家的創作源頭與文學根脈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也是作家們生活過的故鄉。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領觀眾跟隨六位作家重返故鄉,走進他們文學之夢最初升起的地方,聽他們講述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
  • 紀錄片與文學的碰撞——《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12月18日下午,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在藝術影院二號廳舉辦了《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這是「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的第三十九講。「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是中心研究生部2016年初設立的品牌學術活動。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隨莫言、賈平凹、阿來等一同尋訪故鄉
    CCTV-9每晚八點正在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你看了沒?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幾位作家的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跟蹤記錄作家們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作家童年的秘密和青春的往事,展示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記錄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如何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賈平凹:故鄉是我的創作基地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吳夢琳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第一集,跟隨賈平凹,來到了他的故鄉——陝西商洛。作為中國鄉土文學大師代表性人物,賈平凹說,他的生命過程中,大量時間居住在商洛地區,寫作多以整個商洛地區為背景。在他的人生記憶中,特別深刻的便是商洛棣花街的19年生活。故鄉商洛和商洛的棣花街是賈平凹的創作基地,鄉愁、鄉情、鄉戀是他作品中難忘的主題。是故鄉給了他文學的素養、創作的素材,給了他今天所有的一切,也因此寫出了《商州》。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莫言賈平凹等6位作家返鄉,與文學重逢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秦川沃野,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裡的泥土造就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著名地標,也成了《文學的故鄉》。這部紀錄片2016年開拍,2018年成片,2020年上線,不少觀眾等了四年,如今全網刷屏。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開播 與名作家一起夢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莫言、劉震雲、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等國內知名作家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今天書香君帶大家讀讀名家筆下的故鄉。正是這些厚重的歷史沉澱和民間傳說,給了莫言不竭的創作源泉。在《紅高梁》、《紅高梁家族》、《檀香刑》等小說中,都能找到關於故鄉的影子。至於莫言小說中的眾多人物,很多也能在他的故鄉中找到原型。「冬天了。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開播 聽阿來講述對故鄉最深沉的愛
    作家阿來  今(20)日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其中,阿來篇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不僅在於,深入阿壩州拍攝每天都在追逐光與景,更在於,阿來篇中所有場景都回到了真正的文學現場。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你了解莫言、賈平凹、阿來等著名作家
    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文學的故鄉》:生命中不止明星與網紅,還有文學和故鄉
    好在,還有人記得故鄉,那個文學的故鄉。2020年7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首播了七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從2016年夏開始,帶領團隊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了這六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然後又歷經兩年,它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