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與文學的碰撞——《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2021-01-08 中國電影資料館

12月18日下午,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在藝術影院二號廳舉辦了《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這是「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的第三十九講。「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是中心研究生部2016年初設立的品牌學術活動。

放映結束後,導演張同道與作家畢飛宇分享了紀錄片拍攝的寶貴經驗,並進行了對談,兩位老師還現場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我中心19級研究生白龍飛同學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

在這部兼具觀賞性、藝術性和社會價值的紀錄片中,作家畢飛宇從事文學創作的經歷與轉變被一段段展開書寫。畢飛宇對於「文學」和「故鄉」的理解,與張同道導演的拍攝思路緊密結合。由此,影片從一位作家生長的土地,走進了作品中呈現出的故鄉,也通過形象化的影像表達,逐漸探尋到了「文學的故鄉」之中。觀眾們通過銀幕感受著文學的神聖,更感動於作家對文學深沉的熱愛。

張同道導演在閱讀和熟知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喚醒了畢飛宇老師深夜裡伏案創作的回憶。當拍攝團隊來到作家故土時,發現其小說中字裡行間描繪的場景雖然由作者想像、虛構而來,但多是有跡可循、可以從意象對照到物理空間中的現實地標,可見作家寫作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體驗與細微的觀察。《平原》、《玉米》等力透紙背的小說,均是如此創作出來的。

在談及影片的具體拍攝時,畢飛宇老師感慨到,正是紀錄片拍攝團隊的真誠與堅持打動了他,因此他由最初「被拍攝的緊張」,逐漸在鏡頭前變得自然起來,甚至吃驚於自己在鏡頭面前的坦誠。

影片中有一段長鏡頭再現了小說家畢飛宇當下與歷史的相遇。在揚州大學圖書館裡長達1分40秒的段落,攝影機跟隨畢飛宇進入圖書館,穿過書架,穿出窗戶,來到走廊。張同道導演精妙設計了一場時空對話——在畢飛宇的畫面中出現了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的背影,張老師說,畫面內含的意義是「作家看見了他青春時代的自己」,「作家看見了他青春時代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看見青春」,今天和過去的重疊,真實和虛構融合,更是文學與紀錄片的碰撞。

交流中兩位老師提醒同學們,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我們不僅要關注銀幕中央的人物,更要意識到銀幕外框的「左右兩側」。只有拍攝團隊精妙的構思與配合,才能在現場完成準確的場面調度,及時捕捉美學的影像;每一個畫面的景別、角度,都要在專業的基礎技法上,才能更好地進行形式上的書寫。此外,「無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踏入什麼工作領域,都要保持閱讀,保持和文學的聯繫。」

遠方在向我們而來,但如若想要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誰都離不開文學的故鄉。

-END-

欄目編輯 |宋路雲 責任編輯 | 李婉嬌

相關焦點

  • 活動預告|畢飛宇X張同道:《文學的故鄉-畢飛宇》放映交流會
    活動主題 《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活動時間 2020年12月19日(周六) 18:3012月19日,《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將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展映,作家畢飛宇和導演張同道將與觀眾分享紀錄片背後的故事。寒風凜冽,讓我們一起跟隨畢飛宇回到文學故鄉。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
    《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著文學大家回故鄉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合集
    、遲子建的《冰雪北國》、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文學風景植根於中國大地,吸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豐富了世界文學的版圖。從2016年夏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團隊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了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攝製組也遠赴日本、美國、歐洲多國,採訪了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等國際知名專家,記錄下中國文學向世界傳播、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歷程。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解開創作密碼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海報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老莊,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華夏大地上的一個個地標因作家之筆而廣為人知,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抹抹動人風景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生命的密碼: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畢飛宇》文 | 鄧傑朋友發來電視片《文學的故鄉》,看完覺得該寫點什麼。於是,打開電腦,新建一個文件夾,輕輕一敲,b f y,「畢飛宇」三個字便跳了出來。片中有採訪畢飛宇兒時的一個發小,說,畢飛宇很有意思,他會在他的小說裡不經意地把他生命的密碼給透露出來。這話說對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便是努力尋找隱藏在作家身上的這組生命密碼。這組生命的密碼將故鄉的生命文學化,又使得他的文學生命深植於那片厚重的土地。畢飛宇的故鄉,是土地與水和在一起的故鄉。
  •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帶你抵達文學的故鄉
    莫言筆下四季變幻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描寫的山勢連綿的秦嶺商州,阿來講述川西嘉絨風格各異的地形地貌,黑龍江流過遲子建的冰雪北國,黃河穿越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故鄉是水盈盈的河網、黃燦燦的菜花……作家就是當代說書人。那麼,作家的故事誰來講述?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帶領團隊跟隨上述六位作家來到他們的故鄉,記錄下他們文學作品誕生的地方。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開播 與名作家一起夢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莫言、劉震雲、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等國內知名作家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今天書香君帶大家讀讀名家筆下的故鄉。正因為這種鄉愁,故鄉的歷史和文化才得以傳承,故鄉的遊子才有了依託和根基。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莫言賈平凹等6位作家返鄉,與文學重逢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秦川沃野,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裡的泥土造就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著名地標,也成了《文學的故鄉》。這部紀錄片2016年開拍,2018年成片,2020年上線,不少觀眾等了四年,如今全網刷屏。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用影像探尋文學的故鄉
    這部一路收割現場、收割季節、收割美學的紀錄片日前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拍攝過程中對上述六位作家的訪談也結集為《文學的故鄉訪談錄》一書同期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 本文系《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對這部紀錄片的精彩闡述。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隨莫言、賈平凹、阿來等一同尋訪故鄉
    CCTV-9每晚八點正在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你看了沒?
  • 《文學的故鄉》熱播:跟隨莫言、賈平凹等作家,尋訪文學故鄉
    ,文學的故鄉就一直深藏在那裡。近日,一部大規模集中反映中國當代文學作家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播出,一時好評如潮,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看完這部紀錄片,有網友評論:「看到紀錄片中不同的作家,對故土流動的河,腳下的土地、身邊一隅街巷的情感,我們終於走進了他們文字背後的精神世界。」其實,不僅僅是他們六人,當我們打開中國美如畫的文學捲軸時,會發現:每個有成就的作家身後,都有一個故鄉的背影。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
  • 跟著莫言賈平凹阿來回故鄉《文學的故鄉》紀錄片20日晚開播
    故鄉是一個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寶藏和資源。看到流動的水,豐饒的土地、莊稼以及淳樸的村民,我們會隱約感覺到實景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當代作家故鄉的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文學的故鄉》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跟蹤記錄作家們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作家童年的秘密和青春的往事,展示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記錄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如何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從2016年夏天開始,《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率領團隊,在兩年的時間裡,用影像的方式走進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詮釋了當代文學發展的奧秘。賈平凹(右)與劉高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一般讀者的眼中,文學創作是神秘甚至神聖的,是靈感、天賦的產物。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文學的故鄉》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