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在藝術影院二號廳舉辦了《文學的故鄉》之《畢飛宇》放映交流會。這是「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的第三十九講。「小西天電影文化講壇」是中心研究生部2016年初設立的品牌學術活動。
放映結束後,導演張同道與作家畢飛宇分享了紀錄片拍攝的寶貴經驗,並進行了對談,兩位老師還現場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我中心19級研究生白龍飛同學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
在這部兼具觀賞性、藝術性和社會價值的紀錄片中,作家畢飛宇從事文學創作的經歷與轉變被一段段展開書寫。畢飛宇對於「文學」和「故鄉」的理解,與張同道導演的拍攝思路緊密結合。由此,影片從一位作家生長的土地,走進了作品中呈現出的故鄉,也通過形象化的影像表達,逐漸探尋到了「文學的故鄉」之中。觀眾們通過銀幕感受著文學的神聖,更感動於作家對文學深沉的熱愛。
張同道導演在閱讀和熟知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喚醒了畢飛宇老師深夜裡伏案創作的回憶。當拍攝團隊來到作家故土時,發現其小說中字裡行間描繪的場景雖然由作者想像、虛構而來,但多是有跡可循、可以從意象對照到物理空間中的現實地標,可見作家寫作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體驗與細微的觀察。《平原》、《玉米》等力透紙背的小說,均是如此創作出來的。
在談及影片的具體拍攝時,畢飛宇老師感慨到,正是紀錄片拍攝團隊的真誠與堅持打動了他,因此他由最初「被拍攝的緊張」,逐漸在鏡頭前變得自然起來,甚至吃驚於自己在鏡頭面前的坦誠。
影片中有一段長鏡頭再現了小說家畢飛宇當下與歷史的相遇。在揚州大學圖書館裡長達1分40秒的段落,攝影機跟隨畢飛宇進入圖書館,穿過書架,穿出窗戶,來到走廊。張同道導演精妙設計了一場時空對話——在畢飛宇的畫面中出現了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的背影,張老師說,畫面內含的意義是「作家看見了他青春時代的自己」,「作家看見了他青春時代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看見青春」,今天和過去的重疊,真實和虛構融合,更是文學與紀錄片的碰撞。
交流中兩位老師提醒同學們,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我們不僅要關注銀幕中央的人物,更要意識到銀幕外框的「左右兩側」。只有拍攝團隊精妙的構思與配合,才能在現場完成準確的場面調度,及時捕捉美學的影像;每一個畫面的景別、角度,都要在專業的基礎技法上,才能更好地進行形式上的書寫。此外,「無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踏入什麼工作領域,都要保持閱讀,保持和文學的聯繫。」
遠方在向我們而來,但如若想要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誰都離不開文學的故鄉。
-END-
欄目編輯 |宋路雲 責任編輯 | 李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