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哲學裡的認識論範圍更大一點,討論的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有效性的。知識論討論的是知識本身的成真條件。當代認識論主要是知識論。近代認識論主要是研究認識能力和有效性的認識論。
認識論的轉向,經驗主義與唯理論之爭
認識論會有轉向,但並不是說認識論轉向之後,就沒有本體論了,認識論還是為本體論服務的。笛卡爾、休謨、康德、黑格爾等人,實際上都討論本體論問題。就笛卡爾而言,他的我思,作為一個思維著的實體,既是認識論的根基,也是本體論的概念。休謨關於觀念和因果性的討論,也是既事關認識論,也事關本體論。斯賓諾莎的實體,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也是本體論的。在康德那裡,他批評傳統的本體論,但又試圖建立先驗哲學體系。到黑格爾那裡,他的絕對精神被看作是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統一。
認識論和知識論不同,它們都可以用epistemology和theory of knowledge來翻譯。一般認為,認識論範圍更大一點,討論的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有效性的。知識論討論的是知識本身的成真條件。當代認識論主要是知識論。近代認識論主要是研究認識能力和有效性的認識論。從笛卡爾開始,在近代認識論上,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以洛克、貝克萊、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一條是以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開始,就試圖調和兩者,但基本上還是站在唯理論的立場上來調和的。
笛卡爾被視為歐洲現代哲學之父,他的名著是《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這本書寫得很簡約而成體系,主體部分是六個沉思,相當於六天思考的東西。雖然這本書語言很簡約,但是理解上確實有難度。他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從認識論的角度,如何去證明我存在,造物主存在,世界存在,如何去建立一個對世界的系統而自洽的解釋。
笛卡爾可以說是整個近代哲學的中心人物。不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都是從笛卡爾開始的,因為笛卡爾框定了整個近代哲學的問題疆域。
雖然笛卡爾的哲學不一定被後人所接受,但他的問題,卻留了下來。我們要討論知識的可靠來源,我們的認識能力,精神和物質的關係等等,都可以追溯到笛卡爾。唯理論裡面,一般談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斯賓諾莎認為我們真正的知識來源於觀念內在的東西,他稱之為真觀念。這個真觀念是天賦觀念,在發生學的意義上是反思的結果,但是在邏輯上,它是知識的基礎和前提。知識體系就是從真觀念邏輯的推演出來的。萊布尼茨也提倡天賦觀念,區分邏輯和事實,試圖用邏輯為知識尋找確定性基礎。而他關於普遍語言的提法,更是得到了當代一部分分析哲學家的推崇。唯理論並不一般地反對經驗在獲得知識過程中的作用,但用美國哲學家塞拉斯的說法,這是因果的說明,不是知識的辯護。
經驗論一般從洛克開始,我們很少追溯到培根——培根仿佛是一個前傳中的人物。洛克希望能從經驗所得的觀念出發,來建構可靠的知識。貝克萊認為雖然看似觀念得自經驗,實際上觀念只是內心的東西,觀念就在於被我們感知。從知識的層面上講,知識只是事關觀念,與外物無關,再進一步,就是休謨的懷疑論了。
康德接受的是萊布尼茨·伍爾夫哲學體系的教育,但是休謨打斷了他獨斷論的迷夢。他相信,知識的確定性不是來自於客體,而來自於主體的能力。這其實很容易想到笛卡爾的我思,在康德或萊布尼茨那裡,稱為統覺。不同之處在於,笛卡爾那裡,我思還是一個精神性的實體,而在康德那裡,則是一種能力。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希望證成先天綜合判斷,來為知識尋找一個可靠基礎。為了防止錯誤,他為理性劃定了界限,區分了物自體和現象。我們的知性的應用應當在現象界之內,理性在知識領域裡只有範導性的作用,而沒有建構性的作用。
我們看到,沿著康德先驗哲學的路子,一路向北,走到了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費希特的知識學討論知識和事實的根據問題。謝林的同一哲學,則是在理智直覺中達到主體與客體的同一。不僅事關知識,而且事關本體。而到了黑格爾那裡,絕對精神的展開,既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即自我認識自己和世界),也是一個絕對精神自我展開的過程。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就是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統一,在這裡是認識論、本體論和邏輯學統一。
1781年,57歲的康德寫下了哲學史上其中一部最重要的重量級著作《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一發表,便引起了學界的轟動。後來又出版了《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793年,出版了《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正式宣告了自己的批判哲學體系已經完成。
黑格爾之後
1831年,黑格爾之後,黑格爾哲學體系迅速瓦解,他的支持者也很快分化瓦解。但不意味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就沒了。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黑格爾的哲學在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依舊很有影響。馬克思、阿多諾等人都深受黑格爾影響。在法國,通過科耶夫等人,黑格爾對阿爾都塞、福柯等人也有深遠影響。實用主義哲學裡,杜威就是從黑格爾哲學起家的。在分析哲學傳統之中,也有黑格爾復興的潮流。匹茲堡大學的布蘭頓、麥克道威爾都對黑格爾感興趣。羅蒂將之稱為分析哲學從康德階段到黑格爾階段。如何評價這段歷史,還有待觀察。
在前文,啟蒙和唯物主義者基本不在其中。這些人包括我們熟悉的盧梭、伏爾泰和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拉美特利、孔狄亞克、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主要是他們的成就主要在政治哲學方向上,而在認識論、本體論上則沒有太大的建樹,基本上是沿襲經驗論的觀點。比如,伏爾泰、等人都深受經驗論的影響,在基礎理論上並沒有多少原創。所以在一個以認識論、本體論為主線的敘事中,自然會忽略他們。但其實,在二十世紀,起碼在分析哲學、心靈哲學之中,物理主義是主流。主要原因是,他們太過依賴當時的科學成就,沒有嚴格的論證。
當作為其哲學依據的科學本身發展之後,他們的理論就很容易被拋棄。雖然我們現在還談人與機器的關係,但不是在拉美特利「人是機器」的角度談,而是在當代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等角度談,與建立在機械力學之上的拉美特利等人的唯物主義,其實關係不大。
相關文章: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康德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如何成為知識的第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