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哲學如何登場?

2020-12-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比較的方法觀照中國近代哲學史書寫範式的同時,馮契對中國哲學表現出高度的理論自信,自覺地將中國近代哲學納入世界哲學的視域,並認為中國哲學家應該積極參與「世界性的百家爭鳴」。

  馮契先生在哲學史的書寫方法上有著自覺的理論意識,他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來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自覺地貫徹黑格爾所言的「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結合」,進而以粗線條描繪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合乎邏輯地發展的軌跡」。較之於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馮契先生在近代哲學史的書寫範式上表現出了不同的內在理路。他的《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在某種程度上也第一次正面回答了「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的問題,具有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自信意識。

  「革命」語境

  在馮契那裡,「革命」語境具體表現為「古、今」、「中、西」哲學之爭。質言之,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主要對象有兩個: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近代哲學。就中國傳統哲學而言,馮契認為,「哲學的近代化就是對經學的否定」;就西方近代哲學而言,在馮契看來,西方哲學流派對中國近代哲學影響最大的要數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除此之外,較有影響的哲學思潮還有實證論的思潮與非理性主義的思潮。馮契認為既要重視外來哲學理論的積極貢獻,也應對其作具體的歷史分析。

  依馮契所見,中國近代哲學革命所達到的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包括和中國的優秀傳統)相結合,從而完成了一個發展的圓圈」,具體而言就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中國近代哲學演變的主要線索(表現為歷史觀和認識論兩個領域的哲學論爭),後來演變為「心物之辯」,而馬克思主義者最終用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作了科學的回答。

  中西哲學比較的視域

  在中國近代哲學的視域中,哲學的中心問題是「中國向何處去」,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便指向「中西」之爭,具體表現為「中學為體」、「西學為體」的爭論。馮契認為,雖然「古今中西」之爭的內涵不斷豐富,但不管如何變化,它始終是整個中國近代哲學的核心論域。

  從哲學的相對獨立的發展來考察中國近代哲學,中西比較的視域具體表現為馮契所言的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近現代哲學的「橫向聯繫」。即將中國哲學置於世界哲學思潮之中,看西方近現代哲學如何影響中國近現代哲學的形成。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之道進行解構;另一方面是對西方近現代哲學進行重構。伴隨著「天命」的沒落,「公理」便取代「天理」登上中國近代哲學的舞臺。「強權即公理」迫使中國近代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傳統。同樣,對於西學,也必須既汲取其菁華,又批判地反思。

  馮契從構思《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一書時,便有著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在給鄧艾民的信中,他寫道:「關於中國近代哲學史,我把它看作是中國哲學史與西方哲學史合流過程,達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以及中國傳統)相結合。」美國漢學家墨子刻在《象牙塔與大理石城堡》一書中將馮契視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事實的確如此,馮契在寫作中國近代哲學史時,尤其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以比較的方法觀照中國近代哲學史書寫範式的同時,馮契對中國哲學表現出高度的理論自信,自覺地將中國近代哲學納入世界哲學的視域,並認為中國哲學家應該積極參與「世界性的百家爭鳴」。他高度讚譽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成果,認為由於中國近代哲學革命,中西哲學、中西文化在中國的土地上開始匯合了,預示著中國哲學將成為統一的世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如何登場?》出版
    繼《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李澤厚2010年談話錄》後,姊妹篇《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年談話錄》近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在書中,李澤厚對上一本談話錄的未盡之意,也對過去學界的諸多責難,一一作出回復。同時也提出通過中國傳統,讓哲學「走出語言」的思考。
  • 《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概括
    《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是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的續篇,兩書書名看似有較大區別,但作為同一個中國哲學範疇下的內在組成要素,前者實為後者在觀念史邏輯上之延續。用馮契自己帶有黑格爾辯證邏輯的語言來說,即《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一書所寫內容,「實際上是整個中國哲學史上繼先秦和秦漢至明清之際以後的第三個大圓圈」。
  • 仁學在近代社會,是如何跟近代科學、哲學一起沿用的呢?
    導語:仁學在近代社會,是如何跟近代科學、哲學一起沿用的呢?   以太,從讀音上看,無疑是一個舶來之詞。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釋是,「以太(Ether)(或譯乙太;英語:ether 或 aether) 以太是希臘語,原意為上層的空氣,指在天上的神所呼吸的空氣。
  • 「上帝已死」,自我也已消解,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德希達在很多年前來到中國,之後說中國沒有哲學,許多中國人大為氣憤,但是他們曲解了德希達所謂的「哲學」。德希達反而認為西方這些國家正應該從哲學裡逃脫出來。他所說的那個「哲學」是西方的哲學,是古希臘那種追求智慧的那種思辨的、理性的形上學,而中國沒有這些東西,沒有那個狹義的形上學,但是中國有廣義的形上學,就是對人的生活價值、意義的追求,這是中國一直有的。
  • 近代中國的哲學,儒、墨、道、法的殊途同歸
    近代的中國從文化上到體制上都是個畸形的存在。一方面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它失去了很多的自主權,西方文明強行打破了封建制度的牢籠卻以更殘暴的姿態奴役百姓。另一方面,救亡圖存是這個時期的主旨,各種思想浪潮層出不窮,西學中用還是復闢還古都成了人們試圖改變現狀的武器。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書前言作者:楊國榮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授權轉載 在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在為獨立自強的政治方案作論證或構築其思辨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將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頻頻地向傳統回顧,王學(王陽明的心學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他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哲學。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中國氣功與古近代哲學
    因此,在我國古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氣功是發揮過重大作用的。哲學不但研究事物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也反映它所處時代的人文和社會現實,氣功作為歷朝歷代都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不能不引起當時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學家、佛學家和儒學家興趣。
  • 道家哲學對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影響
    道家哲學對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影響 2017年04月18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谷 字號 內容摘要:道家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來源和構成要素,
  • 坂元弘子《中國近代思想的「連鎖」》:近代知識人如何應對西潮
    本書即主要考察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藝術家李叔同(弘一法師),在面對時代課題與西歐思想的衝擊時,如何進行中華民族思想與哲學的建構,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精神軌跡,特別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關聯。另外,這些與佛教哲學進行思想搏鬥的知識分子們都患有「神經」症,因此本書還將說明,從心身醫學的角度思考他們對佛教的關注和「神經」症,也是我們反思「近代」時要面對的重要主題。
  • 近代哲學,如何在擊潰「宗教神」,令「哲學神」重歸統治地位?
    【願哲學被聽見】公子小白和您聊智慧故事。黑格爾的觀點黑格爾建立了龐大的思辨哲學體系。有趣的是,他一反以往的哲學傳統,不但不把上帝作為自己哲學的最高原則,而且還把宗教認識安放在哲學認識之下。他把「絕對精神」(或「世界理性」)當作自己哲學的基本範疇。
  • 笛卡兒框定了近代哲學的問題疆域
    一般認為哲學裡的認識論範圍更大一點,討論的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有效性的。知識論討論的是知識本身的成真條件。當代認識論主要是知識論。近代認識論主要是研究認識能力和有效性的認識論。近代認識論主要是研究認識能力和有效性的認識論。從笛卡爾開始,在近代認識論上,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以洛克、貝克萊、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一條是以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開始,就試圖調和兩者,但基本上還是站在唯理論的立場上來調和的。
  • 王國維是近代的哲學家,追求著哲學的真理,融合了中西哲學
    在中近代的學術界中,有一位傑出的哲學家。他就是王國維。而我們今天就一起聊一聊這位人物。王國維在學術界中一直享有盛譽。但王氏此譽主要源於其史學、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在哲學上的模糊形象卻也幾乎成了共識。
  •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2015年02月09日 09: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鄧剛 字號 內容摘要:法國藝術家丹尼爾·杜芒斯提爾(Daniel Dumonstier
  • 論近代理性派認識論哲學的終結
    摘要: 休謨的經驗批判終結了近代經驗派認識論哲學,從而開始了近代認識論哲學的終結,但是近代認識論哲學的最後終結則是由康德來完成的。沿著休謨開闢的懷疑論道路,近代認識論哲學的任務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識論決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內容,正是通過對人類知性與感性直觀的批判,康德徹底否定了一切人類理智的形上學,把知識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現中,這也就否定了近代認識論哲學的前提,從而在終結近代理性派認識論哲學的同時,也堵死了近代認識論哲學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線。
  • 膽小的「勞模」笛卡爾,近代哲學的掌門人
    其頒獎詞為:從數學到哲學,從幾何坐標繫到「普遍懷疑」,從《方法論》到《哲學原理》,從法國到瑞典,五十四載春秋風華,一遇女王香消玉殞,他思故他在,他就是近代哲學的掌門人——笛卡爾。言歸正傳,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呢?先看兩個問題吧。問題一:看過電影《盜夢空間》的人都知道,有時夢境和現實無法區分,在沒有Cobb擁有的旋轉小陀螺的情況下,如何證明你我現在正在經歷的一切是現實而不是夢境呢?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此外,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還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
  • 會議丨塑造近代中國的十大關鍵詞有哪些?
    近代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是在東西方兩種文明的接觸、融合和轉化中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舊關鍵詞被重新審查和轉化,外來的新關鍵詞和「主義」話語大量湧入,它們既相互批評和競爭,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呈現出多元性的思想文化空間,對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廣泛影響。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本文原標題:《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中的儒家哲學元素》「兩極相聯」是馬克思對中西兩種文化系統相接觸的譬喻。中國哲學與希臘哲學形成兩大精神動力,中西哲學名異實同。
  • 中國傳統哲學的際遇與前景
    對中國傳統哲學而言,20世紀是被西方哲學解釋的特殊時代。那麼,如何定義這種解釋,這種解釋對於中國傳統哲學意味著什麼,這種解釋在方法論上有怎樣的價值,如何判斷被理解的中國傳統哲學的性質,中國傳統哲學未來有怎樣的前景,等等。這些既是本書寫作的緣起,也是本書力求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