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在近代社會,是如何跟近代科學、哲學一起沿用的呢?

2020-12-19 騰訊網

  導語:仁學在近代社會,是如何跟近代科學、哲學一起沿用的呢?

  以太,從讀音上看,無疑是一個舶來之詞。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釋是,「以太(Ether)(或譯乙太;英語:ether 或 aether) 以太是希臘語,原意為上層的空氣,指在天上的神所呼吸的空氣。在宇宙學中,有時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顯然,以太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是最基本的。那麼譚氏《仁學》的為什麼要建立以以太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呢?以太,本身在西方又經歷過怎樣的發展過程呢?

  自古希臘先哲提出以太這個概念之後,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明,才被「復興」到科學與哲學中來。經歷過漫長中世紀的歐洲,為了擺脫教皇及教會的統治,先後進行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社會運動。而文藝復興,卻又不止是文藝界的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一些概念也被運用開來。以太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應用到西方自然科學中去的。

  據了解,早在 17 世紀,笛卡兒便將以太引入到了科學和哲學,並賦予了它某種力學的性質。在笛卡兒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離。因為,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也正是這種理論,才導致了譚嗣同在《以太說》中的這樣論斷:「一地球,何以能攝月球與動植物?一日球,何以能攝行星彗星流星,一昴星,何以能攝天河圈內所有諸恆星?一虛空,何以能攝星休、星團、星雲、星氣皆如昴星之天何圈而遙之攝?在動重家,必曰:離心力也,向心力也。

  為之吸一也,一固然矣。然力也者,言其牽引之勢必也。牽引者何物?誰主其牽,誰令其引,誰任其吸?何以能成可睹之勢?日月星地之各吸,其力何能制其不相切附?日月星地之互吸所吸,其力何能保其不相撞?則非力之一辭所能盡矣」正是基於笛卡兒式的推論,才有了譚嗣同的發問,繼而譚氏很快回答出了以太這個答案。之後,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家們都承認以太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雖然也有人質疑真空之中,也能傳播光線,但並非權威。

  直至另一位偉大科學家的出現,才宣告了以太的不存在,他就是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家們進一步發現,真空其實也是一種複雜的物質,具有超強的性質。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這個時期,大膽的拋棄了以太學說,認為光速不變是永恆的原理,其餘的都是相對的。這也宣告了以太論在近代科學上的消亡。雖然如此,但以太學說,仍然給近代科學以及當時人的哲學理念甚至是普通生活,留下了痕跡。而那個年代信奉以太學說的哲學家、倫理學家們也都以以太為基石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體系。這裡面最典型的當屬譚嗣同的老師康有為與嚴復了。

  康有為是近代儒學大師,而在新時代新背景之下,自然也會受到西方舶來思想的影響。康有為的哲學概念中便也多了一個以太的概念。甚至於,在康有為的「新仁學」之中,康有為,把以太與仁划起了等號。他說,「不忍人之心,仁也,電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謂人性皆善……夫一切仁政,綿從不忍人之心出,為萬化海,為一切根,為一切源,一核而成參人樹,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愛,人道之文明,人道之進化,至於太平大同,皆由此出」其實,眾所周知,儒學家們以仁為作為世界本體的人並不在少數,康有為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康有為以仁作為世界本體的同時,還找到了另外一個本體,即仁者本體。顯然,這是受當時時代環境影響所致。嚴復,被學界人士譽為「將西方思想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

  嚴復又有怎麼樣的以太觀呢?其實,嚴復的以太學說很像古希臘先哲們,他將以太看作是一種氣。而氣又是我國古代中一個基本的哲學範疇,許多哲學家都堅持這種相互的唯物論。嚴復在接受接受西方自然學說的同時,又賦予了中國古代式的理解,顯然,這一點也是能夠體現時代特徵的。他說,「通天、地、人、禽獸、昆蟲、草木以為言,以求其會通之理,始於一氣演成萬物……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這裡的質便是以太。這也就符合了他的樸素的唯物論。康有為和嚴復作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無疑對譚嗣同的哲學觀是有影響的。尤其是康有為作為譚嗣同的老師所起到了作用,更是無人能比。那麼譚嗣同又是如何完成對以太的論評的呢?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哲學如何登場?
    以比較的方法觀照中國近代哲學史書寫範式的同時,馮契對中國哲學表現出高度的理論自信,自覺地將中國近代哲學納入世界哲學的視域,並認為中國哲學家應該積極參與「世界性的百家爭鳴」。質言之,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主要對象有兩個: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近代哲學。就中國傳統哲學而言,馮契認為,「哲學的近代化就是對經學的否定」;就西方近代哲學而言,在馮契看來,西方哲學流派對中國近代哲學影響最大的要數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除此之外,較有影響的哲學思潮還有實證論的思潮與非理性主義的思潮。馮契認為既要重視外來哲學理論的積極貢獻,也應對其作具體的歷史分析。
  • 近代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近代科學的誕生和早期的發展
    15世紀下半葉,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新時代。近代科學技術即誕生於此時。它經歷了400年的發展,19世紀末終結。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波蘭)(一)近代科學誕生的社會條件近代自然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與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傳統。但是近代科學是在古代科學的基礎上產生,是從原來的自然哲學中脫胎而出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的,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
  • 他既是近代哲學之父 又是近代科學的始祖
    既然我們能夠在數學中得到一種毋庸置疑的推論方法,為什麼就不能把人類的一切認識,也就是其他所有科學,特別是哲學,都建立在這樣數學的基礎之上呢?而日臻成熟的理性主義所採用的演繹法(從真理進行推理、邏輯判斷),正好需要一種最公正、觀客的語言來詮釋。
  • 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興起
    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興起 2016年05月10日 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彩英 字號 內容摘要:機器世界觀和數學世界觀的確立機器世界觀(最初為鐘錶世界觀)和數學世界觀的確立
  • 《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概括
    其他諸如「道器之辨」、「本末之辨」,也開始披上西方哲學的外衣,而表現為一種哲學革命的開端。第二章題為哲學革命的進化論階段。所以儘管本章所寫的內容,具體為兩派人,即維新派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鬥爭,但他們所主張的政治改良抑或革命的哲學基礎,都有一種進化論色彩。所不同的是,改良派披著經學的外衣,而革命派則打著科學的旗號。
  • 道家哲學對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影響
    道家哲學對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的影響 2017年04月18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谷 字號 內容摘要:道家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來源和構成要素,
  • 《易經》思維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嗎?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郭沂  關於《周易》和近現代科學的關係,長期以來學者們的意見頗不統一。有的認為《易》理合於近現代科學,比如最近,學者們根據萊布尼茨去世當年的通信等文獻證實,這位德國著名數學家和哲學家所發明的二進位的確源於先天八卦圖。有的則認為《周易》與科學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 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大家手筆)
    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首先必須和某個社會階級的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階級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學。這一條件正是西歐上升中的並且不久就取得統治權的市民階級所具備、而為其他國家歷史上的一切階級所不具備的。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在這裡,自然哲學構成了政治哲學的理論前提:植根於近代社會之中的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張,在形式上直接表現為心物一體、物我相通等準泛神論的邏輯引申。正如在心與電(以太)之間劃上等號可以看作是溝通傳統哲學與西方近代科學的一種嘗試一樣,從心物相通引出人人「平等」表現了將傳統思想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加以會融的思維特點。
  • 樓宇烈:近代中國佛學的特點及其評價
    在談到近代中國哲學時,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及哲學社會科學,即所謂「西學」、「新學」的傳入,對近代中國哲學發展所發生的重大影響。因此學術界對於西學與近代中國哲學關係的研究比較多。但是,我認為,在探討近代中國哲學時,也還必須充分注意到佛學對近代中國哲學發展的影響。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他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哲學。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一起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
    讓我們一起撥開那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戰鼓雷霆的年代,亦或是那「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意時光,感受勝者為王的喜悅、敗者為寇的悲涼,亦或是哪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烈、採菊東籬下的淡泊無爭,深思古人們睿智的哲思與遺留給後人的教訓,下面請跟著小編的步伐走進歷史傳奇人物的事跡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是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
  •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2015年02月09日 09: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鄧剛 字號 內容摘要:法國藝術家丹尼爾·杜芒斯提爾(Daniel Dumonstier
  • 笛卡兒框定了近代哲學的問題疆域
    一般認為哲學裡的認識論範圍更大一點,討論的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有效性的。知識論討論的是知識本身的成真條件。當代認識論主要是知識論。近代認識論主要是研究認識能力和有效性的認識論。近代認識論主要是研究認識能力和有效性的認識論。從笛卡爾開始,在近代認識論上,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以洛克、貝克萊、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一條是以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開始,就試圖調和兩者,但基本上還是站在唯理論的立場上來調和的。
  • 哲學巔峰託馬斯阿奎那,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羅吉爾,你知道嗎?
    最早期的大學與今日大學含義不太一樣,它實際上是當時諸行業協會中的一種,即教師和學生所組成的行會,這些行會自主管理,課程自行設置,與教會學校比起來,更代表著一種自由和開放的近代精神。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是,一一五八年創立的波侖亞大學,它起初就是一個以講授羅馬法,而著名的講學中心,後來由學生和教師組織成一個大學行會。
  • 牛津大學對近代科學的貢獻
    當時,從首任校長羅伯特·格羅塞斯特開始,到後來的羅吉爾·培根、鄧斯·司各脫和威廉·奧卡姆等學者著手清洗中世紀哲學語言,探討獲取科學知識的經驗論路線和科學思維的邏輯學,以及科學實驗和運用數學。在很多方面,這實為17世紀科學革命的先聲。
  • 坂元弘子《中國近代思想的「連鎖」》:近代知識人如何應對西潮
    本書即主要考察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藝術家李叔同(弘一法師),在面對時代課題與西歐思想的衝擊時,如何進行中華民族思想與哲學的建構,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精神軌跡,特別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關聯。另外,這些與佛教哲學進行思想搏鬥的知識分子們都患有「神經」症,因此本書還將說明,從心身醫學的角度思考他們對佛教的關注和「神經」症,也是我們反思「近代」時要面對的重要主題。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意思是,研究中國近代「西學東漸」而產生的重要政治或社會概念,需要有對本土文化的深刻認識,也需要必備的西學知識,二者缺一不可。③除此之外,研究者還須具備一定的東學(日本)知識、必要的語言技能以及收集與解讀史料的能力。該書對七個(組)概念的深入探討,生動地展示了這些「必要裝備」如何有助於概念史研究的展開。
  • 西方人文精神傳統與近代科學思維
    內容提要 在古希臘文明中,「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本為一個統一體。「人文精神」中包含著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之一―――自由理性。古希臘發達的自由理性遺產經歷了長期的衰落後,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復。
  • 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
    以人物計,既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歐洲古代思想家,又有培根、笛卡兒、盧梭、孟德斯鳩等近代啟蒙大師,以及康德、黑格爾、亞當·斯密、達爾文、斯賓塞、巴枯寧、馬克思等名家名流,可謂包羅萬象,五彩繽紛。其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學科之繁多實為前所未有以下就幾個主要方面略作敘述。1.哲學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人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甚至還弄不清哲學與科學、神學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