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仁學在近代社會,是如何跟近代科學、哲學一起沿用的呢?
以太,從讀音上看,無疑是一個舶來之詞。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釋是,「以太(Ether)(或譯乙太;英語:ether 或 aether) 以太是希臘語,原意為上層的空氣,指在天上的神所呼吸的空氣。在宇宙學中,有時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顯然,以太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是最基本的。那麼譚氏《仁學》的為什麼要建立以以太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呢?以太,本身在西方又經歷過怎樣的發展過程呢?
自古希臘先哲提出以太這個概念之後,直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明,才被「復興」到科學與哲學中來。經歷過漫長中世紀的歐洲,為了擺脫教皇及教會的統治,先後進行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社會運動。而文藝復興,卻又不止是文藝界的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一些概念也被運用開來。以太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應用到西方自然科學中去的。
據了解,早在 17 世紀,笛卡兒便將以太引入到了科學和哲學,並賦予了它某種力學的性質。在笛卡兒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離。因為,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也正是這種理論,才導致了譚嗣同在《以太說》中的這樣論斷:「一地球,何以能攝月球與動植物?一日球,何以能攝行星彗星流星,一昴星,何以能攝天河圈內所有諸恆星?一虛空,何以能攝星休、星團、星雲、星氣皆如昴星之天何圈而遙之攝?在動重家,必曰:離心力也,向心力也。
為之吸一也,一固然矣。然力也者,言其牽引之勢必也。牽引者何物?誰主其牽,誰令其引,誰任其吸?何以能成可睹之勢?日月星地之各吸,其力何能制其不相切附?日月星地之互吸所吸,其力何能保其不相撞?則非力之一辭所能盡矣」正是基於笛卡兒式的推論,才有了譚嗣同的發問,繼而譚氏很快回答出了以太這個答案。之後,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家們都承認以太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雖然也有人質疑真空之中,也能傳播光線,但並非權威。
直至另一位偉大科學家的出現,才宣告了以太的不存在,他就是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家們進一步發現,真空其實也是一種複雜的物質,具有超強的性質。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這個時期,大膽的拋棄了以太學說,認為光速不變是永恆的原理,其餘的都是相對的。這也宣告了以太論在近代科學上的消亡。雖然如此,但以太學說,仍然給近代科學以及當時人的哲學理念甚至是普通生活,留下了痕跡。而那個年代信奉以太學說的哲學家、倫理學家們也都以以太為基石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體系。這裡面最典型的當屬譚嗣同的老師康有為與嚴復了。
康有為是近代儒學大師,而在新時代新背景之下,自然也會受到西方舶來思想的影響。康有為的哲學概念中便也多了一個以太的概念。甚至於,在康有為的「新仁學」之中,康有為,把以太與仁划起了等號。他說,「不忍人之心,仁也,電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謂人性皆善……夫一切仁政,綿從不忍人之心出,為萬化海,為一切根,為一切源,一核而成參人樹,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愛,人道之文明,人道之進化,至於太平大同,皆由此出」其實,眾所周知,儒學家們以仁為作為世界本體的人並不在少數,康有為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康有為以仁作為世界本體的同時,還找到了另外一個本體,即仁者本體。顯然,這是受當時時代環境影響所致。嚴復,被學界人士譽為「將西方思想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
嚴復又有怎麼樣的以太觀呢?其實,嚴復的以太學說很像古希臘先哲們,他將以太看作是一種氣。而氣又是我國古代中一個基本的哲學範疇,許多哲學家都堅持這種相互的唯物論。嚴復在接受接受西方自然學說的同時,又賦予了中國古代式的理解,顯然,這一點也是能夠體現時代特徵的。他說,「通天、地、人、禽獸、昆蟲、草木以為言,以求其會通之理,始於一氣演成萬物……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這裡的質便是以太。這也就符合了他的樸素的唯物論。康有為和嚴復作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無疑對譚嗣同的哲學觀是有影響的。尤其是康有為作為譚嗣同的老師所起到了作用,更是無人能比。那麼譚嗣同又是如何完成對以太的論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