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幾乎都被字母化,為什麼中國可以成功保留獨創的漢字?
文/月珊珊隨說人文
都說想要使一個國家滅亡,就要先從這個國家的歷史下手;要使一個種族滅亡,就要先毀滅他們的文化。在西方航海時代開啟後,歐洲人漸漸主導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西方的語言文化也隨之傳播到全世界。不難看出英法語系佔據了部分非洲,北美洲和澳洲;而拉丁語系則在整個拉丁美洲舉足輕重。那麼在這場漫長的文化發展中,全世界大部分語言都被字母化,為什麼中國可以一直保留獨創的文字呢?今天小編就想給大家講一講其中的淵源。
現如今除了一部分亞洲國家還保留著自己的文字書寫體系,幾乎全世界的文字都被嚴重拉丁字母化了。比如越南,曾經作為中國的附屬國,越南也使用了好幾千年的漢字,但是在被法國殖民統治後也逐漸丟失了自己的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字母化。漢字這個燦爛東方文化的載體,也面臨著拉丁字母化的危機。
現在很多老外都抱怨漢字太過複雜,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會呈現截然相反的意思。但是漢字並沒有因此而衰落,反而生命力愈加旺盛,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抱怨漢字晦澀的人都不了解西方文化,中國人只要掌握常用的三千多個字,就可以看懂大部分的圖書。但是如果你只會三千個英文單詞,連讀報都困難。
當然中國也曾兩次面臨過文字字母化的危機。第一次發生在中國進入近代後,當時國家正值國家存亡之際,局勢動蕩,民族自信心遭到嚴重的打擊。當時有學者提議全面接受西化,其中就有將漢字拉丁字母化,魯迅、劉半農等人積極響應。幸好建國後我國開始推行簡化漢字,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掃盲運動,第一次漢字拉丁化危機就此結束。
第二次危機是上世紀80年代,人類進入電腦科技時代。計算機是西方世界的產物,只需要26個字母鍵就可以隨意操作,但是漢字的結構如何錄入電腦卻無解。此時有人又開始倡導廢除漢字,呼籲漢字字母化,以跟上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在這個危急時刻,局面出現了轉機,一個叫王永明的人發明了「五筆輸入法」,使漢字和字母的對接成為可能。這一舉措也挽救了漢字,漢字字母化再次被廢止。
經過這兩次波折,我們還是成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漢字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是在歷史推進中形成的獨一無二的文字體系。像魯迅先生那樣覺得我們的文化出現頹勢,就全盤放棄,這種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慶幸沒有拋棄漢字,正式自己的文化優勢,要知道漢字的優越性是無可替代的,如今也有很多外國人嚮往中國文化,來中國學習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