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張磊
13日下午,著名作家阿來做客杭州單向空間,與他的老朋友麥家以及評論家鍾求是聊起了他的新書《雲中記》——這部不追熱點,沉澱十年才動筆開寫的「地震題材」作品。在講座前,記者專訪了阿來,也聽到了一位作家在克制文字背後內心的感情波瀾。
去年才寫,卻在腦海中沉澱了十年
汶川地震後,擁有上千年傳說的雲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復一年。祭師阿巴感到身上的力氣在消散,他要回到那個即將消失的村子,與亡靈為伴。然而,神跡出現了,他創造了一片世外桃源……於是,有了《雲中記》。
阿來說,汶川地震後,很多人都在寫和地震有關的文章,但是他卻沒有動筆,有種不知道從何去寫的感覺,似乎被堵住了。「當時我第一時間就去了現場,但並不是為了去採訪搜集素材。我覺得不斷地到受災現場,和那些受傷的人們和村莊待在一起,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在讀完《雲中記》後說,「十年後,一次特殊的機緣,終於讓作者找到了一種獨特的切入口,將筆觸伸向那場塵埃已散的災難。」
觸動他的機遇是,十年後的5月12日,當他聽到城裡響起的警報聲,突然被情感驅動,停下了正在創作的另一部小說,重新開啟了一個文檔,寫下了《雲中記》的第一句話——
阿巴一個人在山道上攀爬。道路蜿蜒在陡峭的山壁上。山壁粗糲,植被稀疏,石骨裸露。」
一位苯教的祭師,一個雲霧繚繞行將消失的山村。面對一場死傷人數達幾十萬之眾的浩大劫難,這樣的切口非常「阿來」。
真正的寫作過程是從去年的5月12日到國慶前,阿來沒說這速度是快還是慢,他只是說,「作家創作的前奏是很慢的,但這個題材其實一直在腦海中醞釀。」似乎就像計算機上的某個程序,你以為關閉了,其實它一直在後臺運行著,還時不時跳到前臺提醒你一下。
在寫作時,阿來說他一直在聽莫扎特的《安魂曲》,因此也寫到了書前的致謝裡,不只在於它經典,更在於聽到了裡面生命的美好。「只有這樣的生生不息,才覺得有生的價值,在作品中剛好可以把莫扎特的《安魂曲》當做這樣的情懷轉移進去。」
小說需要能讓人更多的思考
整本《雲中記》寫得很克制,沒有刻意地煽情催淚,仿佛就是站在一個上帝的視角俯瞰,「這個事件對四川人的觸動是別人無法想像的,但如果作家不克制,一味地深入事件去挖掘去描述,那就不是文學,而是新聞。」
阿來的好友麥家在現場評論說,看了這個作品以後會發現非常簡單,但越簡單的故事越難寫,弄不好就會變成四不像,但阿來就寫得風生水起,把讀者內心最深層的靈魂的那一面喚起了,這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文學應該完成的任務。
阿來說,通過《雲中記》想傳達更多的不只是對災難的思考,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重建。「物理上的大廈被推倒了,可以很快重建,但心靈上的大廈呢?很多人,他一輩子就生活在這樣的陰影中了。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小說裡塑造的人物故事,激發他們的共情,讓他們能夠走出來,積極地去重塑生活。」
麥家說,「《雲中村》讓我非常全面地體會到孤獨就是喧鬧,死者就是生者,亡靈就是靈魂的主題,一個作家能夠將人類強大和悲憫的一面表達出來,這就夠了。」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