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攜新書來杭 《雲中記》 背後是一位作家 沉澱十年的記憶

2020-12-16 和訊

首席記者張磊

13日下午,著名作家阿來做客杭州單向空間,與他的老朋友麥家以及評論家鍾求是聊起了他的新書《雲中記》——這部不追熱點,沉澱十年才動筆開寫的「地震題材」作品。在講座前,記者專訪了阿來,也聽到了一位作家在克制文字背後內心的感情波瀾。

去年才寫,卻在腦海中沉澱了十年

汶川地震後,擁有上千年傳說的雲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復一年。祭師阿巴感到身上的力氣在消散,他要回到那個即將消失的村子,與亡靈為伴。然而,神跡出現了,他創造了一片世外桃源……於是,有了《雲中記》。

阿來說,汶川地震後,很多人都在寫和地震有關的文章,但是他卻沒有動筆,有種不知道從何去寫的感覺,似乎被堵住了。「當時我第一時間就去了現場,但並不是為了去採訪搜集素材。我覺得不斷地到受災現場,和那些受傷的人們和村莊待在一起,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在讀完《雲中記》後說,「十年後,一次特殊的機緣,終於讓作者找到了一種獨特的切入口,將筆觸伸向那場塵埃已散的災難。」

觸動他的機遇是,十年後的5月12日,當他聽到城裡響起的警報聲,突然被情感驅動,停下了正在創作的另一部小說,重新開啟了一個文檔,寫下了《雲中記》的第一句話——

阿巴一個人在山道上攀爬。道路蜿蜒在陡峭的山壁上。山壁粗糲,植被稀疏,石骨裸露。」

一位苯教的祭師,一個雲霧繚繞行將消失的山村。面對一場死傷人數達幾十萬之眾的浩大劫難,這樣的切口非常「阿來」。

真正的寫作過程是從去年的5月12日到國慶前,阿來沒說這速度是快還是慢,他只是說,「作家創作的前奏是很慢的,但這個題材其實一直在腦海中醞釀。」似乎就像計算機上的某個程序,你以為關閉了,其實它一直在後臺運行著,還時不時跳到前臺提醒你一下。

在寫作時,阿來說他一直在聽莫扎特的《安魂曲》,因此也寫到了書前的致謝裡,不只在於它經典,更在於聽到了裡面生命的美好。「只有這樣的生生不息,才覺得有生的價值,在作品中剛好可以把莫扎特的《安魂曲》當做這樣的情懷轉移進去。」

小說需要能讓人更多的思考

整本《雲中記》寫得很克制,沒有刻意地煽情催淚,仿佛就是站在一個上帝的視角俯瞰,「這個事件對四川人的觸動是別人無法想像的,但如果作家不克制,一味地深入事件去挖掘去描述,那就不是文學,而是新聞。」

阿來的好友麥家在現場評論說,看了這個作品以後會發現非常簡單,但越簡單的故事越難寫,弄不好就會變成四不像,但阿來就寫得風生水起,把讀者內心最深層的靈魂的那一面喚起了,這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文學應該完成的任務。

阿來說,通過《雲中記》想傳達更多的不只是對災難的思考,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重建。「物理上的大廈被推倒了,可以很快重建,但心靈上的大廈呢?很多人,他一輩子就生活在這樣的陰影中了。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小說裡塑造的人物故事,激發他們的共情,讓他們能夠走出來,積極地去重塑生活。」

麥家說,「《雲中村》讓我非常全面地體會到孤獨就是喧鬧,死者就是生者,亡靈就是靈魂的主題,一個作家能夠將人類強大和悲憫的一面表達出來,這就夠了。」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攜新書《雲中記》做客南山書城 《塵埃落定》二...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董非)7月28日下午,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攜新書《雲中記》蒞臨深圳南山書城。為何叫「雲中記」?「雲中,是汶川地震中一個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說故事的發生地。關於《雲中記》,阿來坦言,「我要用頌詩的方式來書寫一個殞滅的故事,我要讓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溫暖的光芒。」
  • 汶川地震十年後,鄉土作家阿來終於寫下內心深處的記憶
    阿來的新書跟死亡有關。這本名為《雲中記》的小說寫了五個月,卻在阿來的心裡埋了十年,直到一年前,也就是「5·12」地震10周年紀念日,才終於決定下筆。災難發生的時候,很多人爭著寫地震題材的東西,阿來忙著救援,一路上見了太多的死,覺得下不去筆。沒想到,當許多事情都化作塵埃,記憶卻再次找上門來。
  • 阿來「按下雲頭,寫了人的世界」:醞釀十年,地震題材小說《雲中記...
    2019年5月,《雲中記》單行本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阿來用五個月的集中時間,寫完了這個故事。到此,他心中埋伏十年的創痛得到了一些撫慰。「這個年復一年壓在心頭的沉重記憶,終於找到一個方式讓內心的晦暗照見了光芒。至少,在未來的生活中,我不會再像以往那麼頻繁地展開關於災難的回憶了。」
  • 阿來《雲中記》獻給地震死難者的安魂曲
    主題:《雲中記》新書發布會  時間:2019年5月25日下午  地點:北京SKP RENDEZ-VOUS  嘉賓:阿 來 作家,小說《塵埃落定》《雲中記》作者在寫作方式上,他和阿來老師會構成一個有趣的對話。  歐陽江河老師,著名詩人,其詩歌寫作中涉及非常多的思想和文化內容。他和阿來老師都是古典音樂迷。阿來的《雲中記》前面部分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相伴寫就的,歐陽江河老師今天上午在家就把《安魂曲》的6個版本都聽了一遍。  邱華棟老師,是作家中據我所知藏書最多、閱讀量最驚人、讀書也最快的一位。
  • 《雲中記》:災難的安魂曲——訪作家阿來
    ——訪作家阿來 《雲中記》:災難的安魂曲 文 | 行超 某種意義上,《雲中記》正是阿來寫給5·12汶川地震中逝者們的一首安魂曲。10年之後再次回望,在曾經的巨痛即將被大眾遺忘的時刻,阿來用自己極度克制的筆觸、平靜的講述和深刻冷靜的思考,寫出了擁有《安魂曲》般力量和美感的《雲中記》。 記 者:《雲中記》的寫作開始於5·12大地震發生10年之後,這中間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沉澱。
  • 阿來的《雲中記》問世 不僅僅是地震死難者的安魂曲
    原標題:阿來的《雲中記》問世,源於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全城致哀的嘶鳴聲每一次回老家,作家阿來都會路過汶川,他總會停下來看一看,他惦念著當年作家們一起捐建的學校是否還好,孩子們是否還好。這個月,汶川「8·20」強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已致9人遇難,35人失聯,阿來的心又緊緊揪了起來。
  • 《雲中記》成2019年度高光作品 專訪阿來:重現《塵埃落定》與讀者...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作為當代中國的一線作家,阿來的創作狀態保持著高水準:1994年寫出《塵埃落定》,1998年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獲得第五屆茅獎,當時的阿來才41歲。之後他推出《格薩爾王》《瞻對》《蘑菇圈》等。《蘑菇圈》於2018年獲第七屆魯獎,阿來由此成為四川文學史上首位既獲茅獎,又獲魯獎的作家。
  • 阿來《雲中記》:用頌詩來書寫殞滅的故事
    十年間,經歷過的一切,看見的一切,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我要用頌詩的方式來書寫一個殞滅的故事,我要讓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溫暖的光芒。」 我們內心也有一個雲中村《雲中記》的故事,源於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
  • 地震帶來的創傷,阿來的《雲中記》用獨特文字祭奠一代人的記憶
    《雲中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汶川地震後,四川一個300多人的藏族村落——雲中村傷亡100餘人,根據地質勘測,村子所在的山坡將在幾年內發生滑坡,於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整村搬遷至一個安全的地方。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的一段時間裡,不少作家開始著手書寫地震題材的作品。
  • 阿來:不止是苦難,還是生命的頌歌
    5月25日下午兩點,「願你面前的道路是筆直的———阿來《雲中記》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評論家陳曉明、詩人歐陽江河、作家邱華棟和阿來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尋找那條通往自我的筆直的道路。《雲中記》這本書,阿來醞釀了十年。他用頌歌的方式書寫了一個隕滅的故事,希望讓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溫暖的光芒。
  • 蘇童助陣阿來新長篇《雲中記》南京讀者分享會
    然而,神跡出現了,他創造了一片世外桃源……著名作家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近期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7月14日下午,阿來、蘇童、何平做客南京先鋒書店,三人圍繞阿來的《雲中記》進行了一場有關「生命之美綻放神性之光」的文學對談。
  • 《雲中記》獲首屆「青稞文學獎」 阿來點讚獎項「象徵高原文化、高...
    12月18日下午,在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上,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被宣布獲得榮譽獎。阿來就是阿壩州走出的著名作家,他的老家就在阿壩州馬爾康。此次回到家鄉阿壩州,在九寨溝領取首屆青稞文學獎,他心情格外喜悅。在領獎前幾個小時,阿來還前往九寨溝非遺中心,認真參觀了各項非遺文化,尤其是對南坪小調以及九寨溝歷史上的古城變遷格外感興趣。
  • 再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迴旋的洪流
    在當代長篇小說題材中,懸念與奇幻,諜戰與科幻成為多數人的期待,而《雲中記》翩然而至,以浩大的抒情,吟詠出一曲悠長、渾樸而醇厚的輓歌,標示著阿來長篇小說創作的新高度,也是當代長篇小說中抒情類作品的新高度。本版約請評論家南帆專文評述。
  • 李舫:一支安魂曲,一首光明頌——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
    很多人以為阿來這種高產的作家一定都是在書房裡奮筆疾書,其實不然。他熱衷行走,喜歡觀察,迷醉於勘探,沉吟於思考。阿來自言一直是用「笨辦法」創作,每部作品動筆前他都習慣到當地去走一走、生活一段時間。正是在這樣的行走、觀察、勘探、思考中,他不斷地為自己的作品建立事件的「現場」。在這種意義上,長篇小說《雲中記》便是深刻地體現了阿來重建現場的作品。
  • 春風悅讀榜︱阿來:十年後的安魂曲 一場對消逝和重建的慰藉
    阿來,藏族,當代著名作家,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機村史詩》《雲中記》等。《雲中記》是阿來對創傷的安魂,是時間對記憶的尊重,是文學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一部時間之書,一部生命之書。
  • 春風悅讀榜︱阿來:十年後的安魂曲 一場對消逝和重建的慰藉
    阿來,藏族,當代著名作家,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機村史詩》《雲中記》等。《雲中記》是阿來對創傷的安魂,是時間對記憶的尊重,是文學對生命的敬畏。為什麼在十年的思索與沉澱之後,關於這場大地震,您最後給讀者的「第一人物」是阿巴?「阿巴」有沒有原型呢?阿來:我住在成都。當年地震,我算是個有限度的參與者。作為志願者,也在災區工作了很長時間。我當時想,我寫什麼呢?怎麼寫?災後是漫長的恢復重建。重建更多不是物質層面的,更多的是心理問題,那種修復很難被看見。阿巴是有原型的。
  • 阿來:文學要有寵辱不驚的生命態度
    繼《塵埃落定》在2000年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之後,作家阿來又於2018年憑中篇小說《蘑菇圈》拿下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在中國文壇,這樣的「雙冠王」並不多見。日前,阿來攜長篇小說《雲中記》現身南京先鋒書店,和作家蘇童、評論家何平一起,討論災難過後一個民族如何面對世界和自己。成長於四川藏區的崇山峻岭中,阿來一直在寫藏區的文化和自然。
  • 南帆:再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迴旋的洪流
    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自問世以來,持續升溫,不斷引發圈內外的關注。在當代長篇小說題材中,懸念與奇幻,諜戰與科幻成為多數人的期待,而《雲中記》翩然而至,以浩大的抒情,吟詠出一曲悠長、渾樸而醇厚的輓歌,標示著阿來長篇小說創作的新高度,也是當代長篇小說中抒情類作品的新高度。本版約請評論家南帆專文評述。 ——編者按照阿來的說法,《雲中記》的寫作如同一個埋伏多時的奇兵驟然降臨,不由分說地擠走了書桌的另一個探險家的故事。
  • 2020春風悅讀盛典在杭州舉行,作家阿來獲大獎
    四川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阿來,《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作家葉兆言、李零、李輝、毛尖、黃昱寧、路內、馬伯庸、陳應松等都參加了這一閱讀盛典。阿來《雲中記》摘得白金圖書獎今年春風悅讀盛典,白金圖書獎由作家阿來《雲中記》摘得。對生命充滿敬畏的阿來,經歷了2008年汶川地震,多年之後,想及那場災難,他仍然不時悲從中來。阿來在2018年動筆,寫下了《雲中記》,從一個村子的故事,去看待人與自然災難之間的關係。
  • 青年作家要有成為文化精英的野心
    &nbsp&nbsp&nbsp&nbsp近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攜最新長篇小說《雲中記》來到南國書香節,與讀者分享了關於汶川地震的個人記憶,在現場他也對青年寫作者的困惑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