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排名百家姓第23位,可以說是百家姓當中發展比較良好的姓氏,穩定排名百家姓二十三,二十四名。這跟謝姓遷徒有關。歷史上為躲避戰亂,都會有一次人口的大遷移,而歷史上戰亂基本發展在北方,中原一帶,而謝姓恰好是往南遷,所以相對來講受到傷害程度還是比較少的,今天小編帶你一起來盤點下謝姓遷移的幾大中轉站,當然有些也是其他姓氏的中站站點。
1.南遷中轉站-會稽(今浙江)
會稽,上古名都,也是晉唐宋時期的大都會,今浙江紹興。會稽因紹興會稽山得名,會稽山是中華九大名山之首,具有非凡的歷史地位。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會諸侯於此,成立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會稽從此名震華夏,成為中華文明象徵。作為歷史上的華貴天城,元稹贊「莫嗟虛老海壖西,天下風光數會稽。」,白居易贊「稽山鏡水歡遊地,犀帶金章榮貴身」,晉書贊「先公惟寓稽山,朝會萬國」。
說到陳留會稽,不得不跟謝氏聯繫起來,陳留是謝氏祖源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陳郡陽夏謝氏第二代謝衡因避戰亂始寧,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就成為了謝氏南遷的第一個中轉站,他大兒子謝鯤時又一度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寧元年十一月(324年1月),謝鯤病逝於豫章太守任上,時年四十三歲。而謝鯤弟謝裒,則因出任吳國內史而居於吳 (今江蘇蘇州),謝裒子謝奕,則又在擔任會稽剡縣(今浙江嵊縣)令時遷居剡縣,謝裒子謝安及謝氏家族一起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開啟了東晉輝煌謝氏,謝安病逝於建康,享年六十六歲。傳至謝玄之孫謝靈運,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後,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終於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時年四十九歲。謝靈運墓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謝靈運後代一部分留居永嘉(今浙江溫州),一部分遷居江西。在唐僖宗時,謝衡的後人中還有一支遷居江西鄂都,數傳至謝新,元朝時任梅州 (今屬廣東)令,徙家於此,被後人尊為梅州派開基祖。謝衡的三十三世孫謝成由於眷戀祖先故土,從江南遷回了太康;還有遷往山西等地。浙江紹興成為了謝氏遷移的一大中轉站。
2.入閩中轉站(河南固始)
固始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固始自古文風昌盛,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為「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之一。因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人口南遷,其後裔又逐漸播遷至閩、粵、臺、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裡,閩臺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
唐末時期,黃巢起義,天下大亂,王審知從河南固始進入福建,建立 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為躲避戰亂,謝氏跟隨閩王遷居福建開基,成為了今天福建一大姓氏,跟隨閩王從河南固始遷居的由福建柘榮溪坪開基始祖謝彥時、福安曉陽開基始祖謝淇、惠安樂園上侖開基始祖謝十八、南安謝氏始祖謝滔、連江謝氏始祖謝康、閩侯謝氏始祖謝紹、寧化謝氏始祖謝文樂、泉州謝氏始祖謝瑤、龍海謝氏始祖謝修等等,這些謝氏都是從河南固始同一時間遷入福建的,成為福建謝氏一大主流,河南固始成為了福建謝氏的祖地。
3.入臺、入潮,海外中轉站(福建)
福建,簡稱「閩」,省會福州。福建的民族組成比較單一,漢族佔總人口的97.84%,畲族為最主要的少數民族,佔總人口1%,還有少量回族、滿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為近現代遷居而來,比重極小。福建漢族內部語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個族群。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後為閩、殷、南唐、吳越各國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與顏思齊設寨於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渡海到臺灣墾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謝姓人加入拓墾行列,成為最早入臺的謝氏移民。鄭成功的部下有個謝賢,任工官,還有個謝巖,任州官,他們二人於1664年前後到達臺灣,是有名可查考入臺最早的謝姓人。閩、粵人大批徙居臺灣,其中有謝某徙居今臺南市,還有一位謝姓人,來臺後輾轉定居於現在的桃園市。清朝政府領有臺灣後,謝氏入臺者絡」繹不絕。有文獻記載的謝氏入臺及在臺的活動即有將近20起。謝枋得幼子謝寄孝後裔遷居臺灣彰化縣,也就臺灣副總謝東閔那一支系。福建還有謝氏徙居海外,除了南宋時的謝升卿改姓名為陳日(日巨火)遷往安南(今越南外),最早始於明代。明英宗天順年間 (1457—1464),訂州(治所在今福建長汀)人謝文彬,因取鹽下海,飄泊至暹羅國(今泰國),留居該國,官至坤嶽(學士)。明神宗萬曆庚子年(1600年),福建廈門海滄謝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呂宋 (今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謀生。東南亞不少謝氏從福建陸續遷移。潮州也有部分謝氏是從福建遷移過去,如謝枋得後裔謝福全從福建遷移饒平濚(ying)溪開基。謝氏入潮始祖壺山公謝升一,據說是從福建莆田涵江遷移潮州開基,也有一些潮州謝氏陸續遷居海外。
4.客家中轉站(福建寧化)
寧化地處閩贛邊界的武夷山南段東麓,這裡是客家人深厚文化的發源地,客家人本是中原漢人,從東晉時期為了躲避戰亂和轉移發展,大批的漢人背井離鄉、舉家南遷。群山環抱的盆地,鬱鬱蔥蔥的樹林,有「玉屏」之稱。南遷的漢人在這個世外桃源繁衍、開拓進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與該地區的原著居民交往、發展、融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
寧化一帶的謝姓人多屬於客家謝姓,縣中的石壁是其祖先遷來時的中轉站。其中一支的始遷祖謝文樂,其後裔有遷居於江西,廣東,由於元軍的追捕,謝枋得被迫隱姓埋名,逃亡福建,次子叫謝定之。宋亡後,隱居福建寧化縣石壁鄉,如今廣東河源,梅州一帶都有定之後裔。還有寧化謝氏,這支謝氏開基始祖為謝琚、字超琚,出守福建邵武,定居邵武黃基堡,其後裔遷居於寧化石壁,再移江西石城,後居上杭西門外湖洋鄉,據說梅州縣平遠縣差幹樂粵公就是謝琚的後裔。
5.入粵中轉站(南雄、江西)
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市城北部偏東,珠璣巷這一名稱的得來,與唐敬宗的珠璣賞賜有關,珠璣巷在唐代時還叫「敬宗巷」。因有巷內族人張興七世同堂,唐帝李湛聞聽後,賞賜給他們家族珠璣絛環,不久李湛駕崩被賜廟號唐敬宗,「敬宗巷」為避諱改名珠璣巷,沿用至今。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金兵攻佔開封後,「百姓軍人奪萬勝門奔逃者達四萬餘人」,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宮及衛士、家屬赴南方避難。珠璣巷有姓氏159個,成為百家姓祖地。
據傳,北宋時期,謝安後裔謝絳調任南雄州官,謝絳後返回浙江,謝絳之侄成祿遷居南雄,南宋時期,至南宋成淳九年,謝氏宗人避亂,從南雄珠璣巷南下分散於廣東珠三角、粵西一帶,如肇慶,廣州,南海,江門,陽春,湛江等地,還有海南都有謝絳公及成祿公後裔。珠璣巷成為了粵西及珠三角謝氏,甚至其他姓氏的中轉點。而廣東韶關,梅州,河源,惠州等謝氏基本都來自江西,福建等地遷移至此。
6.入川中轉站(麻城孝感)
明代麻城縣分四個鄉區,孝感鄉是明代麻城縣四鄉區之一,麻城孝感鄉都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樓辦沈家莊。不過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進行區鄉調整時,將孝感鄉併入仙居鄉。是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聖地。明清兩朝的移民運動是中國移民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麻城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源地」之一,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來,麻城移民後裔已遍及川渝大地,有「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之說,每年前往麻城尋根問祖的川渝人士絡繹不絕。作為「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兩大移民運動的聚散地和中轉站,「孝感鄉」一直被掩藏在歷史迷霧的深處,其真實情況不被社會和學界所知,淹沒在歷史中達500多年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餘人口9萬餘人。清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一次大規模的移民在清朝時期發生了,其中麻城、孝感是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湖北、湖南、廣東就又不少謝姓入川,全國部分在謝氏字輩中看到四川謝氏,如入川始祖謝俊升公、謝俊魁、謝延仲、謝登楞、謝敏周、謝子越、謝雲階、謝福晟、謝隆福、謝明儒、謝爾方、謝爾陽、謝貴公、謝自法、謝學信、謝學萬等等。。。湖廣移民的大量遷入,使陝南許多山區得到廣泛開墾,耕地面積大為增加,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如今四川和重慶人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