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賞月何時成為民俗?

2020-10-03 我想玩輔助

中國人對月亮的重視一直都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秋日月圓時,2020年的中秋節和十一國慶長假相遇,形成了一個8天的大長假。

上一個黃金周七天長假還是2020年初農曆新年,當時新冠疫情爆發態勢下,很多人取消了回家過年的計劃,春運期間旅客發送人次減少到上一年的五成。8個月後,當長假再度「回歸」,恰好與象徵思鄉、團圓的中秋相遇,許多人選擇與家人相聚,「回歸」中秋最傳統的慶祝方式。

中秋起源於何時,又是何時成為團圓賞月的民俗節日?在中秋到來之際,澎湃新聞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

中秋起源於月亮崇拜

「中秋節的產生和中國古代的月亮崇拜有關。」田兆元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早在《國語·周語》,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記載,這裡的「夕月」就是指「拜月」。

「帝王為什麼要祭月呢?一種說法是,要報答月亮之恩。我們現在都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幾乎沒有什麼人給月亮表功的。但是古人不一樣,他們認為日月同樣有功於人類,只不過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補自然規律,不可偏廢,必須陰陽和諧。日月同樣給世界帶來光明,日月相繼,晚上帶來光明,所以叫夜明之神,夜晚帶來光明同樣是大德,所以要祭拜答謝。」田兆元解釋,我國古人很早就從觀察月亮的圓缺和運動規律中總結出曆法,並在陰曆的基礎上,總結出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耕。

因為月亮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許多傳統節日都與月亮有關,「如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都是重要的節日。」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天正值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

「起先人們慶祝仲秋,也是感報大自然的回饋,因而中秋追溯源頭,最初也是有感恩的主題。但現在這層意思被衝淡了。」田兆元說。

唐宋才形成「團圓」為習俗的中秋節

那麼,現在以賞月、團圓為習俗的中秋節是何時形成的?

雖然先民的「月亮崇拜」出現得非常早,但中秋節的形成卻要到很久以後。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其中,中秋節形成最晚。在漢魏民俗節日體系形成時期,中秋尚無蹤跡。到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才出現,明清已經上升為民俗大節。

「到唐宋以後,中秋節才出現團圓的含義,此前並沒有特別強調這一天。」田兆元認為,這可能與當時經濟發達,人員流動加大、人員外出變多有關,「唐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家鄉的概念。」

從文人墨客的詩句中,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月」與思念之情的緊密連接。唐代詩人王建寫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杜甫在《秋夜》中寫道:「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張九齡在《望月懷遠》開篇就寫出如今仍常被引用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到了南宋,外族入侵,百姓飽受離亂之苦,思鄉之情更甚,「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月亮是在外旅人的情感寄託。

在田兆元看來,中秋在此時發展成一個寄託人們對家鄉、親人感情的節日,最初感恩月亮的含義也就被衝淡了。而「團圓」這一層含義到今天是越來越被強化的,如今在外求學、在外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情感上依舊需要中秋節。

「中國開始是小農社會,流動性不大,因而團圓的需求也不是太廣泛。所以中秋開始出現的一段時間有月亮崇拜的含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層含義最終沒有發展起來,『團圓』成了中秋節的內涵。」

「海上生明月」,上海的中秋

「『海上生明月』,也是一種對中秋的認知。」身在上海,田兆元特別談了上海這座海洋城市中秋節日的特別意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了月和潮水的關係,當月圓之時,引力最大,帶來潮水倒灌,形成海邊一些地區十五觀潮的習俗。

早年上海地區,潮湧會進入黃浦江,上海清代「滬城八景」中,其中一景就和潮水有關,叫做「黃浦秋濤」。

「中秋觀潮、海濤成為一個景觀,這是上海和內陸地區的不同。」田兆元說。

市民和遊客在上海外灘濱江步道上拍照、賞月。 視覺中國 圖

此外,他認為張若虛寫到的「海上明月」也值得關注。「上海過去也被稱為『海上』,『海上畫派』、『海上白雲觀、『《海上梨園志》』都是取這一含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上海和月亮聯結是最近的,這讓上海的中秋有別樣的感受。」

只過一天中秋不夠?可以嘗試過「仲秋」

田兆元曾在美國過中秋節,發現當地華人還在採用「仲秋」的過法,位於「三秋」之中的農曆八月仲秋,一整個月都是節日。他們不一定要在八月十五當天過中秋節,而是會在仲秋選擇一天或幾天來慶祝。

這也許與海外中秋不是法定節假日有關,但田兆元認為這種改變是有據可依的「回歸傳統」,在古代傳統社會,八月仲秋無疑是重要的,是豐收的季節,是一年之中最值得慶祝的時節。

曾經中國一些地方不止過八月十五,在八月十六還有「追月」的習俗。舊時新安(深圳的古稱)和廣東好些地方都有這一習俗。清代陳子厚的《嶺南雜事鈔》序中寫道:「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日夜,集親朋製酒餚賞月,謂之追月。」據說,八月十五晚家人團圓賞月後,餘興未盡,次日再和好友相聚賞月,吟詩作賦、欣賞花燈,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說。如今廣東這一風俗早已淡去,但在香港依舊盛行。

「端午現在已經叫『端午季』:『頭端陽』農曆五月初五,『大端陽』五月十五,『末端陽』五月二十五。中秋節就過八月十五這一天,很多人覺得太短了。」田兆元覺得,我們也不妨過「仲秋」,把整個農曆八月當做中秋來過。

他笑言這樣做「好處多多」,不但讓傳統節日地位更高,還能拉動內需,「現在月餅一過了八月十五這一天立刻就賣不動了,要打折處理,但在美國就不會這樣,過了八月十五這一天,還在仲秋這個月,他們依然會慶祝中秋節,月餅也就不會降價。」

「八月這一個月都很重要,是豐收的季節,桂花飄香、氣候溫涼。」田兆元說,「以前人們在秋天要辛苦勞作,沒有時間,只能過這一天。如今我們有需求要充分休息、感受文化、拉動內需,何不考慮恢復八月仲秋的傳統?」

相關焦點

  • 中秋起源於何時,團圓賞月何時成為民俗節日?
    中秋起源於何時,團圓賞月何時成為民俗節日?8個月後,當長假再度「回歸」,恰好與象徵思鄉、團圓的中秋相遇,許多人選擇與家人相聚,「回歸」中秋最傳統的慶祝方式。中秋起源於何時,又是何時成為團圓賞月的民俗節日?請聽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的解答。中秋起源於月亮崇拜「中秋節的產生和中國古代的月亮崇拜有關。」田兆元說。
  • 中秋起源於何時,團圓賞月何時成為民俗節日
    8個月後,當長假再度「回歸」,恰好與象徵思鄉、團圓的中秋相遇,許多人選擇與家人相聚,「回歸」中秋最傳統的慶祝方式。中秋起源於何時,又是何時成為團圓賞月的民俗節日?在中秋到來之際,澎湃新聞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
  • 賞月飲酒慶團圓,古人如何過中秋?
    據考證,最開始祭月定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把月亮當作神明拜祭秦漢、魏晉之時,此時人們過中秋的習俗已經形成,敬老、拜月、賞月等。此時的中秋節雖然已經普及,但是由於未成為官方認定的節日,當時仍有部分地區不流行這個節日。
  • 憶東坡話團圓 眉山市東坡區「萬人賞月誦中秋」
    四川省2020年「萬人賞月誦中秋」集中展演眉山市(東坡)分會場設在此處的湖心舞臺,以「東坡誦明月 千裡共嬋娟 」為主題開展文藝演出。據了解,在2020年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全省組織開展「萬人賞月誦中秋」集中展演,活動以歡度中秋、慶祝國慶為主題,通過文藝表演、詩詞吟誦、民俗表演等節日文化活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大力營造共慶祖國華誕、共享佳節團圓的濃厚氛圍。
  • 中秋小長假出遊:民俗文化、夜遊賞月人氣最高
    三秋桂子、十裡荷花,中秋佳節正是一年中最富詩意的時節之一。登名山賞秋、打卡主題樂園、周邊鄉村採摘、體驗中秋民俗文化……在旅行中歡度佳節,成為這個中秋小長假多數人的熱門選擇。  來自大型在線旅遊網站發布的《2019年中秋節出遊報告》顯示,中秋假期前兩天是出遊高峰,七成出遊者選在這兩天出發。追求「避堵+舒適」,高鐵遊人次增幅明顯;民俗文化、夜遊觀光、旅遊演藝等最受年輕人青睞。
  •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為什麼中秋節要賞月和吃月餅?從中秋的團圓情節看中國的民俗文化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眾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是一個除春節之外最隆重的節日。從歷史角度來講中秋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禮》中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這也是有關「中秋」最早的文字記錄。
  • 中秋祭月賞月詩話
    說到仲秋,不能不說在仲秋季節裡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中秋節,因農曆的「八月十五」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由秋天的晚上祭拜月亮演變而來;發展於漢代;至唐代由官方定為全國性節日;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 中秋月 望團圓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魏晉時,已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中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
  • 拜月、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
    中秋節是中華民俗中三大節日之一,拜月、賞月、吃月餅則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然而這三種民俗原來並非同源,源頭的起始甚至差距幾千年。你我真的很了解中秋節關於「月」的節俗嗎?古人拜月不因中秋節因何由?秋月祭拜月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起源得很早,但不是因為「中秋節」。
  • 中秋民俗花樣多:偷月亮菜 團圓飲酒吃新米飯
    【我的中秋我的節】中秋民俗花樣多:偷月亮菜 團圓飲酒吃新米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資料圖:漢服愛好者演示古人祭拜中秋圓月的儀式。陳超 攝  時間推移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拜月求福佑 燒寶塔燈 偷月亮菜  早在魏晉時期,民間就出現了賞月活動,到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 中秋習俗有幾多,賞月、祭月、鬧月,都有神話、傳說、民俗背景
    中秋習俗有幾多,賞月、祭月、鬧月,都有神話、傳說、民俗背景 中國的中秋節習俗統合了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等要素經過多個朝代逐漸發展形成,而且賞月、人們將中秋之夜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看得十分珍貴,故而有「花好月圓人團聚」的稱謂,也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遺憾。
  • 賞月拜月,祈盼團圓,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秋習俗
    據考證,遠在周代,就有在中秋之夜舉行祭拜的儀式。久而久之,這一官方的儀式發展成為民間百姓都能參與的活動。到了唐代,在貴族和文人學士的推動下,中秋節祭月拜月的風俗,推廣到了全國。由此,中秋節也就成了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於宋代,北宋時,八月十五這一天,無論貴賤,都要穿上正式的服裝。焚香拜月,對圓月說出心願,祈求神明保佑。
  • 賞月飲酒慶團圓,中秋就該這樣過
    國人愛喝酒,到了中秋更甚。闔家團圓的中秋節,喝酒助興更是少不了的。那麼為什麼中秋要喝酒呢? 中秋節,又稱仲秋、團圓。農曆八月十五日,一家人團圓賞月秋高氣爽,月明星稀。瓜果飄香,開宴飲酒。中秋飲酒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漢朝複雜的「酎」酒工藝唐代的登臺賞月、飲酒對月
  • 賞月·思念·團圓
    姚雪青 在民俗學者看來,中秋賞月,最美的是要有水相伴,最妙的在於湖邊的情趣。 每到中秋節,市民喜歡到公園、湖邊賞月。走過湖上的拱橋,經過湖中的小石徑,到樹影下的長廊裡憑欄而坐。大家在此賞月,吟詩聊天講故事,還能享受到隨風而至的花香。 「如今賞月的地方更多了。」有人說,橋上橋下,隨處可以觀賞天水一色中秋月。最吸引人的,是站在橋上,可看到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中,隨著水波,與湖水四周的景觀燈交相輝映,別有一番意境。 中秋佳節,各地還設有「猜燈謎」「賞月」「飲酒」「放河燈」等節目內容。
  •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什麼習俗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習俗文/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它歷史悠久、文化濃厚,有著很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更是豐富多彩。、拜月、敬老和吃月餅等傳統風俗,還有與玩樂有關、與男女愛情有關和與美食有關的眾多地方民俗。
  •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歡慶,一家團圓齊賞月,中秋佳節都有哪些習俗
    今年的中秋月圓之夜恰逢我們國家成立71周年的國慶佳節,雙節齊歡慶,喜迎中秋國慶。「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的中秋佳節,在這個象徵著團圓和美好的節日,以及祖國母親的生日的這一天,朋友們、你們打算如何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呢?當地又都有哪些特色習俗呢?歡迎大家來評論區進行討論分享。
  • 中秋月圓,人亦團圓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
  •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的佳話
    ,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 中秋||傳統的賞月文化(點這裡領福利~~)
    風俗來歷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不同的社會民俗 相同的團圓期盼
    林佩均攝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有中國人的地方,八月十五的月亮格外圓。對於港澳臺同胞來說,中秋當然也是個大節日。秋天的豐收、月亮的圓滿、月光朦朧的意境,滿足中國人的生活和審美追求。這不,中秋未到,月餅、賞月、煙花、舞火龍、文旦、烤肉等話題早就熱起來了。不同的社會民俗,反映出港澳臺地區不同的地域特色。相同的團圓期盼,則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基因血脈和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