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雪後的蒲松齡故居別有一份韻味。 |
閱讀提示
如何進一步弘揚聊齋文化、發揮淄博這張重要文化名片的作用?在作好各項基礎性工作的同時,蒲松齡紀念館也在尋求新突破——與大中小學校合作開設聊齋文化講堂,謀劃籌建聊齋書院,使聊齋文化的教育、教學更加有序化、規範化。同時,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舉辦聊齋文化全國巡迴展等,使聊齋文化成為宣傳淄博、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載體。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馬景陽
故居館藏豐富
成國內蒲松齡研究基地
11月26日,記者來到蒲松齡故居,聆聽一代文豪的生平故事,體驗鬼魅狐妖的藝術世界。這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各個院落都保持了清代農家小院的原始風貌,令人心曠神怡。
在蒲松齡故居的基礎上,1980年建立了蒲松齡紀念館,佔地面積5000多平米,展廳面積600多平米。走進這裡,可以看到七個院落、八個展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館長焦偉告訴記者,保護歷史文物、弘揚聊齋文化、接待中外遊客、開展學術研究,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為了充實館藏、豐富展覽,他們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徵集文物資料,使館內藏品由原來的不足百件,發展到現在的一萬三千多件。其中,有蒲松齡畫像、手稿、印章以及蒲松齡用過的器物、文石等,許多為國家一級文物;有蒲松齡著作版本百餘種,英、俄、德、日、韓等多種外文版本;還有歷代改編的白話聊齋、連環畫冊、戲曲影視劇本等。這些藏品中,最為珍貴的是鎮館之寶——蒲松齡畫像。畫面上的蒲松齡,身著貢生禮服,正襟端坐,手捻鬍鬚,成為後世景仰緬懷的載體標誌。
記者了解到,這裡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珍藏有手稿手跡的紀念館,同時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既有故居又有研究會和全國核心學術期刊的文化名人紀念館,主辦有全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聊齋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蒲松齡研究》。
目前,蒲松齡紀念館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陳列展覽體系,主要有聊齋復原陳列、生平展覽、著述展覽、聊齋故事彩塑展覽、館藏書畫展覽、聊齋影視廳等。先後獲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青年文明號、省社科基地等榮譽稱號,成為淄博市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是展示淄博歷史文化深厚底蘊的窗口和名片。
《聊齋志異》
世界文庫的東方瑰寶
焦偉告訴記者,蒲松齡是淄博市唯一一位產生世界級廣泛影響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大體是在讀書、寫書、教書中度過的。40歲進入本縣畢家坐館教書。此時,蒲松齡生活安適,受到禮遇,有東家豐富的藏書可讀,良好的環境條件使他能安心創作《聊齋志異》及其他著作。他在畢家整整待了30年,70歲方撤帳歸家,清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1715年逝世。
蒲松齡自謂「喜人談鬼」、「雅愛搜神」,年輕時就熱衷記述奇聞異事、寫作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他將已作成的篇章結集成冊,定名為《聊齋志異》。此後,他在畢家坐館的日子裡仍然執著地寫作,直到年逾花甲,方逐漸擱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大半生陸續創作出來的,是他畢生心血和才華的結晶,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集大成者,堪稱我國歷史上的一座文學高峰,蒲松齡也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聊齋志異》對後世影響深遠,可以說,一部《聊齋》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庫的東方瑰寶,吸引著國內外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反覆品味、思考、評析、研究。因此,人們習慣於將寫鬼寫妖、刺貪刺虐的各類文學作品歸類於聊齋文化,把人神、人鬼、人狐之間的博聞趣事、社會上發生的奇聞異事也靠向聊齋範疇,成為深刻影響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審美的文化現象。
自《聊齋志異》成書以來,就不斷地被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從各種地方「聊齋戲」到現代聊齋電影、電視劇、舞臺劇。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以《聊齋志異》為題材拍攝的電視劇《聊齋》搬上螢屏,薈萃了多個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生動故事,個個深入人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聊齋故事更為電影電視改編者們喜愛,並被賦予了更多內涵。
讓專家遊客走進來
讓蒲松齡走出去
蒲松齡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焦偉說,要通過保護、展示、研究、宣教等形式來傳承和弘揚聊齋文化,使它更加生機勃勃、源遠流長。
蒲松齡紀念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2014年,投資50萬元,完成了陳列改造一期工程,重建著作展室,新上聊齋影視廳,完成對聊齋東廂房的復原改造,真實再現蒲松齡當年家居生活場景。並堅持修舊如舊和整體保護的原則,做好故居修繕保護。包括對故居院落外牆進行修補粉刷,房頂茅草進行修補更換;對整個院落青磚地面進行修補,對院內古碑實行玻璃罩保護等。
除了保護歷史文物、弘揚聊齋文化、接待中外遊客,幾十年來,這裡還立足自身建設,堅持學術研究,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發展機制——「紀念館—研究會—學術刊物」共同發展。它包含紀念館、研究會、學術刊物三個部分的有機統一,為弘揚聊齋文化奠定了基礎,並獲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
今年恰逢蒲松齡誕辰375周年,逝世300周年,蒲松齡紀念館還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如發行紀念郵票及紀念郵冊、在誕辰之日向社會免費開放、複製選印《聊齋圖說》工筆重彩畫冊、編輯出版《蒲松齡詩詞研究論集》及《蒲松齡研究紀念專刊》等。
據不完全全統計,自1848年,美國人衛三畏將其中的《種梨》《罵鴨》譯成英文至今,《聊齋志異》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種文字的三十個譯本在世界流行,並且對日本文學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根據聊齋故事,至今已拍攝電影43部、電視劇22部。電影如《倩女幽魂》、《連瑣》、《畫皮》、《畫壁》等;電視劇如《人鬼狐》、《聶小倩》、《花姑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