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2020-12-12 大眾數字報

  近日,雪後的蒲松齡故居別有一份韻味。

  閱讀提示
  如何進一步弘揚聊齋文化、發揮淄博這張重要文化名片的作用?在作好各項基礎性工作的同時,蒲松齡紀念館也在尋求新突破——與大中小學校合作開設聊齋文化講堂,謀劃籌建聊齋書院,使聊齋文化的教育、教學更加有序化、規範化。同時,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舉辦聊齋文化全國巡迴展等,使聊齋文化成為宣傳淄博、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載體。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馬景陽

故居館藏豐富
成國內蒲松齡研究基地

  11月26日,記者來到蒲松齡故居,聆聽一代文豪的生平故事,體驗鬼魅狐妖的藝術世界。這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各個院落都保持了清代農家小院的原始風貌,令人心曠神怡。
  在蒲松齡故居的基礎上,1980年建立了蒲松齡紀念館,佔地面積5000多平米,展廳面積600多平米。走進這裡,可以看到七個院落、八個展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館長焦偉告訴記者,保護歷史文物、弘揚聊齋文化、接待中外遊客、開展學術研究,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為了充實館藏、豐富展覽,他們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徵集文物資料,使館內藏品由原來的不足百件,發展到現在的一萬三千多件。其中,有蒲松齡畫像、手稿、印章以及蒲松齡用過的器物、文石等,許多為國家一級文物;有蒲松齡著作版本百餘種,英、俄、德、日、韓等多種外文版本;還有歷代改編的白話聊齋、連環畫冊、戲曲影視劇本等。這些藏品中,最為珍貴的是鎮館之寶——蒲松齡畫像。畫面上的蒲松齡,身著貢生禮服,正襟端坐,手捻鬍鬚,成為後世景仰緬懷的載體標誌。
  記者了解到,這裡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珍藏有手稿手跡的紀念館,同時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既有故居又有研究會和全國核心學術期刊的文化名人紀念館,主辦有全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聊齋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蒲松齡研究》。
  目前,蒲松齡紀念館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陳列展覽體系,主要有聊齋復原陳列、生平展覽、著述展覽、聊齋故事彩塑展覽、館藏書畫展覽、聊齋影視廳等。先後獲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青年文明號、省社科基地等榮譽稱號,成為淄博市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是展示淄博歷史文化深厚底蘊的窗口和名片。
《聊齋志異》
世界文庫的東方瑰寶

  焦偉告訴記者,蒲松齡是淄博市唯一一位產生世界級廣泛影響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大體是在讀書、寫書、教書中度過的。40歲進入本縣畢家坐館教書。此時,蒲松齡生活安適,受到禮遇,有東家豐富的藏書可讀,良好的環境條件使他能安心創作《聊齋志異》及其他著作。他在畢家整整待了30年,70歲方撤帳歸家,清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1715年逝世。
  蒲松齡自謂「喜人談鬼」、「雅愛搜神」,年輕時就熱衷記述奇聞異事、寫作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他將已作成的篇章結集成冊,定名為《聊齋志異》。此後,他在畢家坐館的日子裡仍然執著地寫作,直到年逾花甲,方逐漸擱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大半生陸續創作出來的,是他畢生心血和才華的結晶,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集大成者,堪稱我國歷史上的一座文學高峰,蒲松齡也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聊齋志異》對後世影響深遠,可以說,一部《聊齋》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庫的東方瑰寶,吸引著國內外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反覆品味、思考、評析、研究。因此,人們習慣於將寫鬼寫妖、刺貪刺虐的各類文學作品歸類於聊齋文化,把人神、人鬼、人狐之間的博聞趣事、社會上發生的奇聞異事也靠向聊齋範疇,成為深刻影響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審美的文化現象。
  自《聊齋志異》成書以來,就不斷地被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從各種地方「聊齋戲」到現代聊齋電影、電視劇、舞臺劇。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以《聊齋志異》為題材拍攝的電視劇《聊齋》搬上螢屏,薈萃了多個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生動故事,個個深入人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聊齋故事更為電影電視改編者們喜愛,並被賦予了更多內涵。
讓專家遊客走進來
讓蒲松齡走出去

  蒲松齡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焦偉說,要通過保護、展示、研究、宣教等形式來傳承和弘揚聊齋文化,使它更加生機勃勃、源遠流長。
  蒲松齡紀念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2014年,投資50萬元,完成了陳列改造一期工程,重建著作展室,新上聊齋影視廳,完成對聊齋東廂房的復原改造,真實再現蒲松齡當年家居生活場景。並堅持修舊如舊和整體保護的原則,做好故居修繕保護。包括對故居院落外牆進行修補粉刷,房頂茅草進行修補更換;對整個院落青磚地面進行修補,對院內古碑實行玻璃罩保護等。
  除了保護歷史文物、弘揚聊齋文化、接待中外遊客,幾十年來,這裡還立足自身建設,堅持學術研究,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發展機制——「紀念館—研究會—學術刊物」共同發展。它包含紀念館、研究會、學術刊物三個部分的有機統一,為弘揚聊齋文化奠定了基礎,並獲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
  今年恰逢蒲松齡誕辰375周年,逝世300周年,蒲松齡紀念館還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如發行紀念郵票及紀念郵冊、在誕辰之日向社會免費開放、複製選印《聊齋圖說》工筆重彩畫冊、編輯出版《蒲松齡詩詞研究論集》及《蒲松齡研究紀念專刊》等。
  據不完全全統計,自1848年,美國人衛三畏將其中的《種梨》《罵鴨》譯成英文至今,《聊齋志異》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種文字的三十個譯本在世界流行,並且對日本文學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根據聊齋故事,至今已拍攝電影43部、電視劇22部。電影如《倩女幽魂》、《連瑣》、《畫皮》、《畫壁》等;電視劇如《人鬼狐》、《聶小倩》、《花姑子》等。

相關焦點

  • 聊齋會館傳捷報·聊齋文化譜新篇
    【聊齋會館】最新消息:近日,【山東聊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蒲勝業同志,在淄川蒲家莊【聊齋會館】會見了山東省著名企業家、蒲松齡第七世孫蒲國新等蒲氏後人一行。蒲國新先生在成功創辦多家知名企業之餘,還時刻關心著聊齋文化的推廣發展和家鄉建設。
  • 深度解析|中藥茶,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金名片」
    中藥茶可以說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了,它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藥茶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可以造福全世界,也能全方面展示我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智慧,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二、藥食同源中藥茶中藥茶是在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選藥組方,將藥物衝泡煎煮代茶飲用,是在茶文化中醫學文化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具有養生保健、防病療疾的一種養生療法。
  • 中國郵政微郵局郵票博物館_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每一輪生肖郵票,都留下了強烈的時代印記,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極具中國特色的生肖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那一枚枚設計優美、製作精美的生肖郵票,不僅陪伴了每一代人,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今天生肖郵票發行40周年紀念日,我們一起來回顧中國生肖全家福,小編帶您一起回顧已發行的全部生肖郵票,讓我們共同見證生肖郵票四十載的光輝歷程,同時在這小小方寸之間感受我國生肖文化的獨特魅力。第一輪中國郵政生肖郵票中國郵政於1980年2月15日至1991年1月5日(庚申年至辛未年)發行了我國的第一輪生肖郵票。每年1套,每套1枚。
  • 導演寵愛、孩子追捧的妖魔鬼怪,為何成為流行文化名片
    妖怪學在日本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張名片,廣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毫無疑問也影響到了中國。這就是為什麼張雲在動漫展上會遇到這樣的一幕。事後,張雲痛定思痛,然後用十年的時間創作了《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 導演青睞、孩子追捧的妖魔鬼怪,為何成為流行文化名片
    妖怪學在日本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張名片,廣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毫無疑問也影響到了中國。這就是為什麼張雲在動漫展上會遇到這樣的一幕。事後,張雲痛定思痛,然後用十年的時間創作了《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 夏泉:推進「文化澳門」走向世界
    新華網澳門6月8日電 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夏泉在此間表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是澳門的一張靚麗名片,澳門應結合自身優勢深耕文化沃土,既立足本土又兼容並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經濟文化紐帶。  在此間舉辦的 2018「一帶一路」與澳門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夏泉在接受採訪以及大會發言時表示,「一帶一路」及「文化澳門」建設,將為新時代澳門的持續發展提供新機遇與新挑戰,澳門以開放的胸懷走向世界是大勢所趨。
  • 媽祖文化: 走向世界的福建名片(組圖)
    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鄉土觀念濃厚的出海人,主要信仰媽祖,常攜帶媽祖神像隨行保佑,從湄洲祖廟請來的媽祖像更被視為媽祖分靈,媽祖信仰就這樣隨著我國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和華僑出國人數的增多而傳遍世界各地。據記載,明朝時,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要祭拜媽祖。
  • 雅昌文化集團/深圳文化名片之三十
    /深圳文化名片之三十——出生:1993年。職業:文化產業。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本是中國體育界激勵自己的名言登頂亞洲,稱雄世界卻是雅昌的家常便飯執行主編《平樂正骨史話》,執行副主編《深圳十大文化名片》出任五集電視劇《貼廓巷56號》編劇、製片主任,十八集電視劇《白居易》製片,電影《硯床》製片主任。)
  • 聊齋文化結碩果·乘風破浪再揚帆
    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文化藝術委員會暨中國絲路文化促進中心淄博中華文化促進會·聊齋文化專業委員會·聊齋文學院·柳泉書畫院·聊齋印社·聊齋俚曲演出團等團體和單位共同祝賀:,【山東聊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儀式在位於山東淄博淄川蒲家莊的【聊齋會館】隆重舉行。
  • 媽祖文化,閃耀世界的「福建名片」
    媽祖文化的起源,與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宋元時期拓展海疆、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及清代海上貿易的繁榮,媽祖信俗從福建莆田的湄洲島走向世界。媽祖海祭現場(林春盛 攝)媽祖的一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沒有所謂訓誡或神諭。媽祖的真人形象在歷代文獻資料中也沒有留下更多記載。在媽祖的傳說中,沒有一句說到媽祖的真實相貌。
  • 聊齋故裡淄博,聊齋文化又一重要項目,大家都來看看
    打造聊齋文化收藏第一珍品面向社會徵尋建議! 蒲松齡是世界的,更是淄博的,淄博市作為聊齋故裡,我們倍感榮幸! 聊齋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傳播於全世界! 2020年是蒲松齡先生誕辰380周年,作為聊齋故裡人,我們怎樣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紀念這位我們淄博的奇人呢?
  • 2020世界文化名片·杜拜峰會籌備會在京召開
    1月15日下午2時30分,由世界文化名片組委會主辦的2020世界文化名片·杜拜峰會籌備會在北京中國書畫院順利召開。、世界文化名片組委會主席、法國設計師協會會長、法國WMA集團創始人魏鎮女士,2015年創立&34;全球優質文化產品集成平臺,並創立成衣高定品牌&34;,開創了Alix高等私立時尚設計學院,成為第一位進入巴黎高定時裝周的華人。
  • 福建壽寧打造馮夢龍地方文化名片
    新華社發 吳蘇梅攝新華社福州11月7日電(記者章博寧、胡廣和)正在福建省壽寧縣舉行的首屆「閩東之光·壽寧夢龍」文化周活動上,參加活動的學者呼籲繼續加深對馮夢龍的研究,增強馮夢龍文化影響力,打造好馮夢龍這張地方文化名片。
  • 贛州市「上猶油畫」 遞給世界的文化名片
    山環水繞,上猶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門匾文化、賞石文化,均是可入畫的美術素材,引得國內外藝術青年紛至沓來。目前,產業園已籤約畫家739名,其中引進了國家一級美術師26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6名,大專院校著名書畫家8名,俄羅斯、美國、烏克蘭等國外畫家46名,國內著名畫家118名。
  • 周雁翔與聊齋文化結下的情緣 ·跨越半個世紀的執著與眷戀
    他百忙中集其智慧著述的《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古鎮的構建與策劃》《黑樓夢》等近20部作品,都是他內心世界的折射和文化情愫的展現。說起聊齋的話題,我國著名聊齋文化研究專家、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協會主席、中國聊齋文化研究院院長周雁翔教授引用了《聊齋志異》開篇之作《考城隍》中的一句話。「聊非聊爾齋非齋,聊齋是個大舞臺。刺貪揚善揭畫皮,冷雨寒燈照世界。狐非狐爾怪非怪,鬼狐倒比人可愛。
  • 豐子義: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 「三星堆研究院」正式揭牌 助推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如今的三星堆遺址,不僅見證了長江文明之源,也成為天府文化的燦爛名片。 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四川大學、德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三星堆發現90周年大會召開,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餘位專家齊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星堆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
  • 讓漢語拼音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
    50年來,漢語拼音在發展科學文化事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進信息化和對外開放進程中,顯示出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旺盛的生命力。從當年的「注音識字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漢語拼音好處大,幫助我們學文化。
  • 讓儒家文化走向世界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所創立、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學術流派,自產生之日起,它就以顯學的姿態,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大部分歷史時期的統治思想,並且對世界其他地區或民族的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富貴的精神財富。儒家學說創立於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春秋時代未期,創立之初便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
  • 新鄉又一張文化名片呼之欲出
    近年來,在新鄉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和新鄉籍青年藝術家魯璐的努力推動下,我市不斷挖掘和弘揚箜篌文化,努力打造「箜篌之都」。設計師張龍告訴記者,新鄉是中國古代樂器「臥箜篌」最早的發源地,這座雕塑以鐵藝材料為主,採用自然配色,將箜篌文化與文明元素有機結合,彰顯了新鄉「箜篌之都」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