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的影響力可謂首屈一指。其中的人物如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等一直都是深受觀眾、讀者歡迎的農民起義英雄。而與其它文藝作品不同的是,作品中的兩個普通的小人物武大郎、潘金蓮一直以來也是電視觀眾和讀者熱議的人物。這是因為他(她)們對於烘託主要人物的命運起著重要的作用。更由於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的過度渲染,使人霧裡看花,真偽難辨。而事實上,文學作品故事情節的構成往往受作者主觀能動性、創作初衷、階級立場以及客觀現實的局限性,所表現出來的未必就是真實的故事。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武植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縣令。而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裡處的黃金莊。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
武大郎父母早亡,自幼家貧。武植之墓早已被人發掘,他身高七尺,經科學測驗,身高起碼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讀書人。考上進士,後當上縣令。他在任期間興利除弊,清正廉明。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蓮,出身名門,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對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還未中進士前,潘金蓮便不顧家人反對接濟他。武大郎金榜題名後,這段良緣終成正果。
做好事不留名
據河北省清河縣縣誌記載,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穀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黃堂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裡,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對這位落於窘迫的兄弟自然有求必應了。但是古人做事低調不張揚。老輩人稱之為「積陰德」。不像現代人浮躁,沽名釣譽,為虛名複利所累。說句不好聽的話,屎還沒拉呢先把狗叫來了,做點好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又是登報又是上廣播、電視的。
就這樣,黃堂並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家鄉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這一走不要緊,他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汙辱詆毀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裡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汙,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
武大郎外界評價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東(今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武植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縣令。其妻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裡處的黃金莊。史載,武氏夫妻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
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柤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徏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
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焉。」
武植和潘金蓮謠言的起源
武植出任山東聊城陽穀縣知縣後,消息傳到他老家河北清河縣。也傳到了他少年時八拜之交的盟兄弟耳中。 因此盟兄弟家道中落,聽說兄弟發了家,更去山東尋找武植希望他資助自己。當他找到了武植,武植夫婦盛情的接待了這個兄弟。 但就在當天武植接到黃河發大水的消息,武植因此只好趕去救災了,盟兄弟因不知情,在他家待了半個月,再也沒有見到武植。 他認為武植忘恩負義,故意躲著他不見,便憤怒的不辭而別,回到老家後他氣憤不過,為了報復洩憤,便在家鄉散布謠言,還到處張貼大字報(一說是漫畫)。 說武植不是在陽穀縣當縣令,而是在賣燒餅,又說潘金蓮不守婦道,紅杏出牆,後來人們就以訛傳訛,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最後被《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收集到,把事情通過藝術加工,更為誇張的寫進書中,造成了以訛傳訛的歷史沉冤。
施耐庵後人的道歉詩文
從上文墓誌來看,武植還是殷商王武丁之後,正經的王族子孫。 1946年,從墳中還發現有一口楠木懸棺和兩具骨骸。據三位參與挖墳的老人證實,從骨骸判斷武大郎相當高大,推算生前少說也有1.78米。 再者,若是賣燒餅的,哪有楠木懸棺和許多青磚壘墓?武植的盟兄弟與西門慶狼狽為奸一丘之貉,惡毒毀謗武植與潘金蓮,而施耐庵的後代則深明大義,引疚自責,竭力為武潘平反昭雪。 施耐庵的後裔,河北威縣的施勝辰赴武家那作畫16幅並配詩文以道施家欠債施家還之歉疚。其中,武縣令畫像的配詩為: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化,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帳施姓還。 潘金蓮畫像的配文曰:餘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於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餘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
家譜記載著一段真實的歷史
武家那村「武氏宗譜」在「文革」時被焚燒,所幸的是,武大郎的第24世孫武雙福等人,都保存下了本支脈的家譜。家譜的記載都是一致的:他們的祖先武大郎明初隨母自山西遷徙至清河縣孔宋莊(即今日之武家那村),配妻潘氏,中年中進士,曾任陽穀縣令。
離武家那村3裡遠的黃金莊,便是潘金蓮的家鄉。這裡的潘姓人家都知道,他們的老柤奶奶嫁給了武大郎,武潘兩家是姻親。據老人們講,黃金莊是集市所在地,哪個商販在自家門前擺攤做生意,都是要收攤位費的。但只要是武家的人來擺攤,不但不收攤位費,還要敬煙送茶。上世紀70年代,一個外地說書藝人在黃金莊開場說書,因說的是武大郎、潘金蓮的段子,被潘姓人砸了場子。
1994年秋,在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的主持下,對武大郎墓進行了挖掘。武家那村的老人們清楚地記得,此前武大郎墓曾被挖掘過兩次。一次是在1946年,當時村農會為了補充經費,挖墓取走了陪葬品;再一次就是在「文革」中,紅衛兵砸了碑,平了墳,使武大郎墓變成一片荒地。1994年的這次挖掘費了不少周折,許多人在長滿荒草的墓地挖了兩天也沒有找到墓室。晚上,時任村幹部的武書常找到了年長的當家大爺爺討教,老人說,老年間找墳地都用「爬鞍子」的方法。爬鞍子,就是人趴在地上,把馬鞍子放在背上,在地面上無目的地爬行,馬鞍子落在哪裡,就在哪裡挖。經過武書常做工作,老人在夜深人靜時爬鞍子,並記下了落鞍子的位置。第二天,人們在此挖掘,果然順利地找到了墓室。武大郎墓室用青磚砌就,呈圓形,直徑約3米。在墓室內清理出骨架一具,測量其長度在1.8米以上。其墓葬形式也具特點,行子午穴(坐正北對正南),鐵鏈懸棺。按照當地的風俗,只有皇親貴族或德高望重者才可行子午穴,這說明武大郎在當地是有影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