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維度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20-12-06 中國文明網

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楊鳳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的特徵和任務之一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個新時代,首先要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且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科學研判之上提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是在科學研判中國經濟社會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和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承接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國家現代化的目標追求與戰略設想,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時代的呼喚民族的心聲,也是國家意志執政黨信念信心的體現。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就在大會報告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會後他講到:「中國應該發展成為近代化的國家、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在革命勝利後創造各種條件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1956年中共八大期間,毛澤東在接見外賓的談話中又講到:「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光。」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於1979年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在20世紀內實現「小康之家」「小康狀態」。按照鄧小平的設想,黨的十三大明確而系統地闡述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在2000年實現了人均GDP800美元的目標,2001年超過1000美元。鄧小平設定的小康目標如期實現。當然,正如2002年黨的十六大所指出的,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從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十八大,在表述上改了一個字,即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表明時間的臨近。十九大則進一步指出,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

 

  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充分把握

  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積累的物質財富的基礎上,在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新常態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有充分把握的。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7.2%,2017年GDP預計增長6.5%,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和保障,經濟發展就能帶來充分且高質量的就業,就能保證人民群眾生活的不斷提高。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達1300餘萬,中高速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有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635美元,2016年超過8000美元。按照中共中央的設想,到2020年要實現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這就意味著,屆時中國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左右,穩步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到2020年,一個人不能少全部邁入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意味著,中國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屆時將全部脫貧,這將造就一個曠古未有的奇蹟。何以言之?事實勝於雄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農村有2.5億人口無法滿足溫飽,也就是處於絕對貧困狀態。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偉大成就就是先後使7億各類貧困人口脫貧,其規模之大、成就之顯著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伴隨脫貧工作的迅速進展和脫貧事業的輝煌成就而來的是脫貧進入攻堅期、決勝期。容易脫貧能夠脫貧的已經陸續進入小康,尚未脫貧的地區和人口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精準的扶貧脫貧攻堅戰。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貧近1400萬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全社會齊心協力,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方針,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大扶貧格局,一定能夠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從而打贏脫貧攻堅戰,成就人類歷史上一項亙古未有的偉業。

 

  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踏上新的徵程

  根據十九大報告的戰略構想,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即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將再用30年的時間,即到建國100周年之際,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確以「兩個百年」標記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始於十四大,經過十五大到十六大,其內涵越來越清晰。十六大確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後,雖然十七大、十八大在具體要求方面有微調,但總體要求一直未變。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表達和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而不斷豐富和提高。鄧小平在設想「三步走」戰略之際,對第三步即21世紀上半葉的目標多表述為:再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四大提出到下個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的時候,基本實現現代化。十五大明確表述為: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十六大延續了這一表述。十八大報告的表述是,「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裡增加了「和諧」的內涵,同時現代化前沒有了「基本」二字,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巨大成就,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長遠發展目標的信心倍增。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分兩個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設想。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意味著由鄧小平提出經過世紀之交幾次黨代會重申的21世紀中葉才能達到的目標,能夠提前15年實現,且內涵更豐富也更具體。而第二個階段,即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目標追求中增加了「美麗」內涵,表明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換言之,到第二個百年即建國100周年之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現實,之後則是再接再厲勇立潮頭奔向無限光明的未來。

  撫今追昔,我們確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同時也要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尤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徵程上,我們還面臨許多困難和難題,面臨矛盾疊加、風險增多的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特徵,尤其要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需要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另一方面,又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需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最大實際,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其次,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和人民就一定能夠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壯麗篇章。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要成員)

  (責任編輯:陳蓉)

相關焦點

  •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重維度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徵,如何從歷史維度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從現實維度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方案;從世界維度回答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提供了何種答案,是深入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個基本維度。
  • 從四個維度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社會主義文藝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社會主義文化是源於人民、服務人民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就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歷史維度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指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迫切需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 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林建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意義和世界意義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系統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和現代化國家、怎樣建設現代化和現代化國家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這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認知的深化,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創新。這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使中國現代化具有了新時代的新內涵。這既是一種提速,更是一種提質。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意涵
    明確「十四五」時期的時代方位,從「兩個大局」出發闡明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有利於引導全社會匯聚共識、凝聚力量,對於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穩固根基的重要躍遷,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與強大的現實性力量。
  • 劉尚希:如何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出新的表述:「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將原來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調整,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
  • 新的戰略安排: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原標題: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之際,黨的十九大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部署,明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奮鬥目標。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
    全會以堅定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制度自覺,深刻回答了開啟新徵程之後,中國道路要怎麼走、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要怎麼建設、國家治理能力要怎樣提高的問題,向全黨全面部署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擘畫出宏偉藍圖。
  • 【陝西社科】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中央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為座談會上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甘暉的交流發言。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考察和梳理這一徵程的歷史由來及其傳承脈絡,可以清晰地揭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當代境遇和未來趨向。
  • 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
    黨的十九大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了宏觀展望和總體描繪,內涵深刻、意蘊豐富,具有鮮明的全面性、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特徵。一、中國的現代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全面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的現代化,全面性特徵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鮮明標誌。
  • 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社會道德基礎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社部副教授 郇雷黨的十九大報告規劃了新時代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與戰略規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科技支撐,更加需要堅實的社會道德基礎和精神動力。
  • 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這次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這是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謀劃的宏偉藍圖,預示著一個蘊藏著無限生機與活力的中國,即將昂首闊步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壯麗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新篇章。
  • 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高度,著眼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科學指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即將開啟新徵程的重大歷史時刻,提出的奪取新勝利的關鍵性、綱領性文獻。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1.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黨確立的偉大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為什麼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奮鬥...
    【報告原文】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專家問答】 提問: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戰略步驟上分為哪兩個階段?
  • 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上)
    領航新時代,如何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為此,中國理論網特推出解讀書摘,以饗讀者。黨的十九大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了宏觀展望和總體描繪,內涵深刻、意蘊豐富,具有鮮明的全面性、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