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2020-12-14 光明數字報

    大連大學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作為一所市屬高校,能夠獲批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憑藉的是先進的大學文化理念和將理念紮實予以貫徹的實踐。日前,記者專程採訪了該校黨委書記王志強教授。

    記者: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大連大學的特色是什麼?

    王志強:現在國內外名校的大學文化都經歷了一個漫長漸進、自然積澱的形成過程。大連大學還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它將形成怎樣的大學文化,也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說只能被動地等待,而是也要積極主動地去創造,比如不斷根據學校的實情去凝練一些精神理念,讓這些理念在實踐中打磨、修正、清晰和沉澱。所以如果說我們的大學文化建設有什麼亮點的話,那就是我們有一種積極、主動的文化創造意識和觀念,而不是坐等。大連大學的文化一定要經過幾代連大人的努力才能漸成,我們今天的創造就是它將來有所成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正在創造大連大學的文化史,而這種創造精神本身也正是大連大學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從實踐層面而言,我校的博物館是我們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最重要的載體。博物館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展覽面積近3760平方米,根據學校的學科和專業分別設置了人文社會科學展廳、自然科學展廳、生命科學展廳、藝術展廳和東北歷史文物展廳五個部分,圖片、實物展品近萬件,涉獵學校十大學科門類55個本科專業的相關知識和內容,為醫學、化學、機械設計製作及其自動化、漢語言文學、歷史學、音樂學等多個專業提供了教學場所。大連大學博物館充分體現和實現了多學科文化素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有機結合的綜合功能。

    記者: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結合,大連大學是如何開展的?

    王志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了教育既要為社會發展服務,又要為受教育者個人全面發展服務。所謂受教育者個人全面發展,落到大學教育的實踐層面就是指通識教育。大連大學是一所擁有哲、法、經濟、教育、文、藝術、史、理、工、醫、管理11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正可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進行通識教育的建設。

    大連大學的公共選修課分為四類,各類課程的教育目標明確:人文科學與藝術類,培養認知、分辨、批判的能力和領悟鑑賞能力;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類,讓學生了解社會科學家如何解讀人類行為並探知現代社會問題;自然科學與技術類,探討科學概念的發現、發展及如何形成原理法則,進而影響人類與世界;醫藥學與健康類,了解人類自身規律、人類疾病及其治療原則,增加自我保護意識,提高生活質量。這四類課程構成較為完善的知識系統,使學生對社會、自然和人自身的知識都有所了解,達到了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健全心智的目標。

    記者:在公共選修課的開設上體現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結合,很多高校也都在嘗試,但若具體到文理如何實現交叉、互滲和融合,是很複雜的。

    王志強:是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結合,從學科角度來看,也稱為文理的結合。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我們很提倡學科的交叉、互助和共贏。但由於學科本身的特點等原因,更多的是理與理、理與工的結合,文科內部本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說法,所以學科的交叉主要還是在理科內部和文科內部進行,而且主要是教師科研課題的合作。

    為了鼓勵文理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重視學生的受益性,我們在學校教改課題的立項上特別予以政策傾斜,也確實因此出現了文科教師與理科教師的合作項目,如我校2010年的重點教改課題中有1項為歷史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數學專業的老師們聯合申報的《文理深層交融的通識教育改革:以史學和數學的合作為探索》。

    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研討和實踐,該課題組已取得了一些進展。學校對此很關注,因為這有可能成為我們找到文理如何進行交叉的較好切入點,從而真正將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落到教學實踐層面,讓學生受益。這也是我們學校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各層面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的嘗試之一。

    (本報記者 吳 琳)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編者按:自199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13年的時間過去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有成效,但是總體而言離人們的期待還有距離。是什麼遲滯了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推進?文化素質教育應如何調整、創新,才能適應充滿變化的新時代?
  •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到現在已經進行四年了。1995年,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首先在52所高等學校進行試點,試點工作得到高等學校的普遍認同和積極響應。通過近三年的實踐,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中國建立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中新網武漢9月29日消息:從教育部在武漢召開的「認真貫徹全教會精神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研討會」獲悉,中國已在高校建立了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並將進一步加強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  據了解,近幾年來,全國高校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 西藏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
    本文通過對西藏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調查結果的分析,探討了現存的問題與差距,並圍繞教育思想觀念變革、組織領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教學改革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加強西藏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系列思路與對策。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界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採取一系列措施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大學生,極大地促進了高等教育發展。
  • 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52所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成立了"加強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協作組"。  為了推進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並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將這項工作推廣到全國各普通高等學校,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
  • 延安大學著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延安大學著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2015-07-29 來源:陝西省教育廳   延安大學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取得積極成效。
  • 地方文化講壇與大學生素質提升
    以文化講壇為平臺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將地方文化精品搬上講壇,加強人文知識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獨特的地方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永州為例,這裡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道德文明之源。作為地方高校,要注重發揮這些文化精品的育人功能,以此開展人文教育。要組織專家編寫地方文化教材,精選研究地方文化的教師在講壇開講。
  • 上海財經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財經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2008-12-16   上海財經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始終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平臺,致力於把握機遇開拓進取
  • 大學生素質教育報告會---淺談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素養提升
    報告會現場    10月16日下午,由團委主辦、林學院團工委承辦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報告會在北校繡山活動中心報告廳舉行。林學院黨委副書記何眀駿應邀為同學們作了《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素養提升》的專題報告。  報告會上,何眀駿首先談了自己對宿舍文化的理解,強調了「分享」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他結合學生案例及工作心得,圍繞宿舍文化建設就當前大學教育的幾個特點做了系統剖析,明確了人格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針對目前大學生的表現形態呼籲學子要加強個人軟實力的培養,不斷從思維能力、快速學習能力、道德素養等方面提高,逐漸內化成個人品質,提高核心競爭力。
  • 北京科技大學構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體系
    中國網7月20日訊,北京科技大學在構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體系方面提出以下設想:以課程建設為基礎,提升教育溫度。根據新生適應周期變化和心理特點,確定「自信—從認識自我開始」「和諧—從人際交往開始」「快樂—從管理情緒開始」「人生—從珍愛生命開始」等 8個主題、16個學時的心理素質教育必修課,實現118個新生班級心理素質教育全覆蓋。出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材,研發大學生心理健康慕課課程,構建起「慕課—翻轉課堂—實踐體驗」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在高等學校增設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有關高等學校:  自1999年1月我部批准在53所高校建設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來,各有關單位十分重視基地的建設工作,一大批高校將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列入教學計劃,進入課程體系,改變了原有的課程體系結構,並正在建設一批精品課程。
  • 通過音樂欣賞課程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欣賞課程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課程,是高校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路徑。高校大學生通過多元化、開放式的形式欣賞音樂,可以有效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在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有利於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品質。
  • 「專業崇拜」與大學生素質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許多大學生迫於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忙於對接就業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培養,輕視綜合素質;學校方面也重視增設「熱門專業」,在課程開設和教學內容上卻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社會上也常常有人批評說「現在大學生素質欠佳」。    「專業崇拜」現象背後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於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
  • 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品牌院校
    近年來,學院緊緊圍繞「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以改革素質評價為切入點,以課程改革為抓手,建立兩個層面、六個模塊、三個階段的大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通過第一課堂、教育團隊、教育平臺、素質拓展、管理文化、評價體系等六個途徑和「二五三六一」的教育機制,全面提高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水平。
  • 弘揚大學文化 推進人文素質教育
    1995年,國家教委高教司在華中理工大學召開「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院校第一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是人文學科教育、藝術教育,對文科學生要加強自然科學教育,拉開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序幕。
  • 《大學生GE閱讀》強化學生通識教育(圖)
    事實上提倡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並不是要設立新的學科,增加新的概念和學分,而是在學科分野越來越精細狹隘,知識傳授越來越屈從於社會專業化需求的背景下,重新讓教育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北方工業大學推出的《大學生GE閱讀》叢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當前時期,要把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方法要不斷創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以文化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內容,夯實大學生的文化基礎  大學生素質教育要有針對性,因此必須把獨特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內容,夯實文化基礎,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  推動高校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建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選修課程體系。如西北大學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 試論美術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素質的培養
    大學教育是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環節。面對未來社會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主體個性發展教育,著眼於人的素質全面提高和能力的綜合培養。作為大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實現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在大學的美術教學中充分重視對大學生個性的培養,重視大學生元認知能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努力方向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優秀人才,較之其他階段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突出特點就是專業性強。加強專業理論和專業應用知識的教育,提升專業素質,成為大學生、教師和高校追求的直接目標。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洪流中,有些高校目光短淺只強調專業學習,根本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於黨和國家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和命令置若罔聞,沒有紮實地貫徹執行。
  • 高職文化素質教育怎樣突破短板
    2015年,教育部出臺《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有力推動了高職院校對文化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就充分利用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優勢,探索著一條系統推進高職特色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展示出高職院校提升文化素質教育的一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