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大學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作為一所市屬高校,能夠獲批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憑藉的是先進的大學文化理念和將理念紮實予以貫徹的實踐。日前,記者專程採訪了該校黨委書記王志強教授。
記者: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大連大學的特色是什麼?
王志強:現在國內外名校的大學文化都經歷了一個漫長漸進、自然積澱的形成過程。大連大學還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它將形成怎樣的大學文化,也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說只能被動地等待,而是也要積極主動地去創造,比如不斷根據學校的實情去凝練一些精神理念,讓這些理念在實踐中打磨、修正、清晰和沉澱。所以如果說我們的大學文化建設有什麼亮點的話,那就是我們有一種積極、主動的文化創造意識和觀念,而不是坐等。大連大學的文化一定要經過幾代連大人的努力才能漸成,我們今天的創造就是它將來有所成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正在創造大連大學的文化史,而這種創造精神本身也正是大連大學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從實踐層面而言,我校的博物館是我們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最重要的載體。博物館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展覽面積近3760平方米,根據學校的學科和專業分別設置了人文社會科學展廳、自然科學展廳、生命科學展廳、藝術展廳和東北歷史文物展廳五個部分,圖片、實物展品近萬件,涉獵學校十大學科門類55個本科專業的相關知識和內容,為醫學、化學、機械設計製作及其自動化、漢語言文學、歷史學、音樂學等多個專業提供了教學場所。大連大學博物館充分體現和實現了多學科文化素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有機結合的綜合功能。
記者: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結合,大連大學是如何開展的?
王志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了教育既要為社會發展服務,又要為受教育者個人全面發展服務。所謂受教育者個人全面發展,落到大學教育的實踐層面就是指通識教育。大連大學是一所擁有哲、法、經濟、教育、文、藝術、史、理、工、醫、管理11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正可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進行通識教育的建設。
大連大學的公共選修課分為四類,各類課程的教育目標明確:人文科學與藝術類,培養認知、分辨、批判的能力和領悟鑑賞能力;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類,讓學生了解社會科學家如何解讀人類行為並探知現代社會問題;自然科學與技術類,探討科學概念的發現、發展及如何形成原理法則,進而影響人類與世界;醫藥學與健康類,了解人類自身規律、人類疾病及其治療原則,增加自我保護意識,提高生活質量。這四類課程構成較為完善的知識系統,使學生對社會、自然和人自身的知識都有所了解,達到了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健全心智的目標。
記者:在公共選修課的開設上體現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結合,很多高校也都在嘗試,但若具體到文理如何實現交叉、互滲和融合,是很複雜的。
王志強:是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的結合,從學科角度來看,也稱為文理的結合。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我們很提倡學科的交叉、互助和共贏。但由於學科本身的特點等原因,更多的是理與理、理與工的結合,文科內部本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說法,所以學科的交叉主要還是在理科內部和文科內部進行,而且主要是教師科研課題的合作。
為了鼓勵文理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重視學生的受益性,我們在學校教改課題的立項上特別予以政策傾斜,也確實因此出現了文科教師與理科教師的合作項目,如我校2010年的重點教改課題中有1項為歷史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數學專業的老師們聯合申報的《文理深層交融的通識教育改革:以史學和數學的合作為探索》。
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研討和實踐,該課題組已取得了一些進展。學校對此很關注,因為這有可能成為我們找到文理如何進行交叉的較好切入點,從而真正將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落到教學實踐層面,讓學生受益。這也是我們學校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各層面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的嘗試之一。
(本報記者 吳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