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進步,人類跨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開放的、多元的、高速發展的社會必然對人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學教育是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環節。面對未來社會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主體個性發展教育,著眼於人的素質全面提高和能力的綜合培養。作為大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實現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在大學的美術教學中充分重視對大學生個性的培養,重視大學生元認知能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美術教育與大學生個性的培養
個性是一個人在生理和心理素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態結構,是一個人所獨有的特點。心理學認為,個性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徵。它貫穿著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一生。一個人一旦形成某種性格特徵,猶如戴上了有色眼鏡,待人接物,一舉一動,無不帶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個性不僅僅指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同時也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大學生的個性既表現出其自身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同時也表現出他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角色而不同於其他社會青年的特點,這些一般是由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環境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1]。美術教育是培育人的實踐活動,由於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它在大學生的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健康、豐富的個性也是人才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說,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影響學生的性格發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有先天因素、社會生活條件、高校教育模式和個體的社會實踐等。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都處於成長期,可塑性很大,每個學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地觀察分析每個學生,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素質的閃光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他們創造一個自我發展的空間,使得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自主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充滿信心,善於獨立思考,才有利於實現個性鮮明的各類人才的健康成長。在大學美術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當轉變教育思想,要樹立新形勢下的人才觀、師生觀。不僅把學生看成教育對象,還要看成是「學習主體」,加強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在美術創作中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使其具有獨創性的創作能力,使學生的藝術個性得以發揮。
第二,我們要培養學生自我的意識。美術教學中的個性教育是排斥「規格化」的教育,而要以「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為原則。所以就一定要有個性,要加強自我意識的培養。要發現自我,追求自我,要有很強的自我價值觀念,才能更好的形成藝術的個性和人格力量。
第三,美術創作是精神的產物,而且是自信力的精神產物,創造力來源於自信,而個性也是以自信為基礎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要點燃學生心靈中的激情之火。這就是對創作、對事業、對理想、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這就是人的執行力和堅強的意志。
第四,培養創造的力量。創造性是個性的動力源泉,人的獨立意識獨立個性依賴於人的創造性。在人的藝術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是發展的前提,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要培養訓練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必須全面系統地加強後天教育。
二、美術教育與在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元認知是現代認知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個體對其認知的認知。換個說法就是「我們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元認知的研究對於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教學效果,甄別創造性人才以及心理健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己的認識過程、結果或與之相關的活動的認識,是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個方面[2]。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繫,密不可分,其中元認知監控是關鍵。元認知對於學習策略轉移、轉換、執行具有統帥和導向作用,也是學習策略遷移的核心。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意識水平。
當代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2歲左右,身體發育基本成熟,潛在智力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但是他們的元認知能力發育還不成熟,存在著以下缺陷:一是對實踐任務、認知策略和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知識明顯欠缺。二是對覺察目標是否達到、認知活動的效果效率如何體驗欠缺。三是對學習的漏洞、薄弱環節、作業與考試中的錯誤等缺乏補救措施,很少反省自己存在的問題。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怎麼才能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呢?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要明確,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指導和解答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獨立學習和創作的本領,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而學生必須明確,自己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會獨立學習而最終成為一個能夠繼承、發展最終達到超越前人的創造性人才。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因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斷反思,監控整個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取得教學的進步。對於教師來說,就是在教學的準備、過程、反饋三個階段指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認知結構、認知風格,培養學生控制、調節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並指導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評價和總結。
第二,在美術教學中採取具體措施來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廣泛採用啟發式提問法和啟發式的自我提問法,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讓他們得以充分地對知識點進行自主思考,使之對知識舉一反三,使學生做到對知識的掌握和遷移。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和元認知知識,注意培養他們的元認知監控能力。
第三,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裡面的動機、氣質、堅持性等在智力活動的效率發揮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元認知的關係密切。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氣質類型因材施教,氣質類型不同,所創作的美術作品的風格也就會有不同,教師應該予以正確的引導,鼓勵其個性的張揚;其次學生的動機水平直接影響其元認知的積極性,所以應該激勵學生樹立專業理想並激化其學習創作的深層動機;再次,學習的堅持性即意志品質對元認知的發展也有影響,必須鼓勵學生要始終如一的態度來對待美術學科的學習。
三、美術教育與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北師大伍新春教授在《高等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表現。它既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又離不開創造性想像。創造性思維除了以上幾種,還有靈感思維和辯證思維等。在思維的類別中,與常規性思維相對,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階段,是人類意識發展水平的標誌,所以對於學生來說,培養他們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意義重大。
在現代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和能力,教育學家們也總結出了幾種較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這也是現代大學美術教育中常用的一些教學方式和方法:
第一就是上述的問題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對所講授的課程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之後,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中心內容,就是讓學生處在一個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的情境當中,教師只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引導學生逐漸學會自主性的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建立適合自己特點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比如在大學美術教育中有許多重要的知識點,有許多著名美術家的代表作,都需要了解。教師可以提供有關線索讓學生自己分析了解作品的精神內涵和現實意義,然後加以匯總,再由老師做全面闡述和答疑。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求索能力、個性化分析能力及客觀的全局觀念.
第二是知識、能力的遷移式教學法。要求學生在對複雜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在實踐中組織學生採用協作式的學習方式,就教學上要研討的問題讓學生個人或學習小組把已經學到的知識、經驗儘量推廣到其他在內容和難度上類似的情景中形成知識、經驗的橫向遷移,之後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表達自己的思路,其他學生提出評論意見,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或補充片面的認識,最後教師對研討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的理解。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整理自己的想法,進行發散思維,有助於開發創造性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因為美術是比較抽象的一門學科,就美術談美術比較難以理解,因此我們經常藉助文學,詩歌,音樂的類比關係去闡述美術或者藝術設計,這樣就能更好地進行發散思維。
第三著重提出一種開發情感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既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又注重情感智商的發掘、人格的完善。教學要以學生整個人為對象,以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為目的,以他們自身的心理需要和主觀價值作為教育的基礎。教學過程除了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認知能力,即儘量在教學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思考、探索,在教師的指導下憑藉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從中發現研究對象的特徵和各種關係,並藉助詞語加以區分和概括,繼而獲得理性認識之外。教學過程還是社會交往(教學中學生、教師、情景互動)的過程,學生通過與教師、其他學生交往,從他人身上反觀自己,以自我為尺度評價他人,從而形成符合實際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的自我調控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知識、相應的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也正是藉助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合作學習,學生真正掌握了人類文化中的社會道德準則、理想和情感,轉化成為內在的價值目標,從而實現從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培養他們良好的人格[3]。因為美術從屬於藝術的範疇,藝術作品層次的高低很多時候取決於創作者人格的完整和是否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所以從情感上入手有利於配合崇高人格精神的培養.
概而言之,為培養高素質的美術人才,需要大學美術教育工作者們大膽地採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對現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進行改革。教育者必須打破舊的模式,不拘一格地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去開展新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具有開拓意識創新意識的人才。同樣,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本身也能得到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這也是教育的另一個方面「教學相長」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遊贇,高龍柱,劉競成. 發展大學生個性培養創新人才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專輯,第128頁.
[2]馮秋燕.論大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4,(8).
[3]蔡佳. 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教學方式[J].前沿 , 2006,(11).
本文由靳雄步、魏鴻飛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