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2-14 星燈夜話
碧落湖

方塘裡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明淨?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

詩句言物喻理,學海無涯,煙波浩渺,人世間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學習的知識也在不斷的迭代更新,只有在人一生中努力地學習、研究和探索,永葆一個謙虛的心和年輕活力的精神狀態,接受新鮮事物,保持思維活躍,進行不斷的知識積累,才能翻越一座又一座知識的高山,推動人類的進步。

國家「南水北調」引水渠

【詩句出處】

《觀書有感二首》

--南宋.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麻柳河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磚,號晦庵,晚號晦翁。古徽州婺源縣(今屬江西)人,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是中國十一世紀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問淵博的學者,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魏晉以來儒、佛、道、二程(程顥、程頤)的思想,把自然、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問題融於一爐,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其一.譯文】

半畝大的方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明亮的天空、美麗的雲彩倒映在靜謐的水面。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明淨?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

【其二.譯文】

昨天夜裡江裡的春水大漲,江裡的那艘大船就像一片輕盈羽毛順流而下。以往花費大量力氣也不能讓他前行,而今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西花汀

【整體賞析】

唐詩宋詞,詩歌在唐宋時代達到了極致。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和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詩人,將詩詞推到了巔峰,詩詞要麼在寫景狀物、要麼抒情言志,要麼暗含哲理,從詩歌裡面我們可以領略人生哲理,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觀書有感》另闢蹊徑,用詩歌說理,兩首詩都蘊藏著哲理,我們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還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

【其一賞析】

該詩是朱熹讀書有感而發的一首哲理詩篇,借物抒懷,以詩明理,作者所見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不過是最平凡的景象,在我們生活村落中,池塘隨處可見。在作者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韻味和深刻的寓意。

在作者眼裡,「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明淨,他用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比喻方塘乾淨得像一面鏡子。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自己,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

作者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思考,悟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裡是指方塘。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明淨?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

作者將要表達的意像和思想意義融於這一首小詩,放開眼界,喻理於物,表達了知識浩渺煙波,學海無涯,人一生需要努力地學習、研究和探索,才能做到「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樣一種別致的情態。

【其二賞析】

該首小詩使用形象地比喻,道出作者所感所悟,作者用春水泛舟為載體,讓後人去體會學習需要努力探索和積累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衝」也可寫為「艨艟」。「昨夜」下了大雨,萬溪千流,滾滾滔滔,「春水」漫漲,本已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漂遊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夕日水淺舟大,即使眾人百般努力,也是煞費力氣,此時江水猛漲,「艨艟巨艦」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飄行。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厚積薄發,方能使得藝術創作行雲流水,無論是創作還是學任何東西都需要基本功夫到家,才能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大源

【特別提示】本文所有引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為:因為。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麼會。那: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生活與生命的枯燥感、無聊感、煩悶感,使得生活與生命增加新鮮感、有趣感、快樂感。看那池水清澄,使人身心愉悅。天地間有清水,也有濁水,甚至有臭水,差別為何這麼大?這差別的原因又是什麼?就在於清水有源頭活水的注入。流水不腐,就是這個道理吧。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朱熹的才學確實不得了。他不僅是儒家的大宗師,理學大師,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1-16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覺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出自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一首。朱熹,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大師,也是弘揚儒家儒學最卓越的倡導人。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 循序漸進:讀書的規劃與計劃,應主次分明,分清輕重緩急,有明確的目標規劃。讀書和學習都只是手段,是成長的重要方式,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智慧也就是有理性精神的人。理性精神就是以邏輯性、系統性為基礎。
  •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談談對你的啟示。【參考答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被人們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因此,對於教師工作而言,我認為活水指的就是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新的知識技能等。而教師要想不斷注入活水,必須牢記「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趣詩《觀書有感》(其一),作者以淺近的筆墨揭示了意味深長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啟發借鑑意義。學無止境,不斷攝取知識、學習技能,尤其是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保持活力不掉隊。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通過學習曾式內家拳,學員深切感受到曾乃梁老師獨樹一幟的妙處,曾師一生,勤學苦練武術六十多年,博採眾家之長,融畢生功力於一爐,編創的46式曾式內家拳,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融化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優點和特點,既練陽剛之勁,又顯陰柔之美,把形意的簡潔樸實、節奏明快,八卦掌的螺旋運轉、擰旋鑽翻,太極拳的鬆柔沉穩、典雅端莊高度融合為一體,以達到絲絲入扣,打造一個有筋骨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理分科後高中部教研紀實
    教育是一門藝術,老師們在課內認真教學、在課外潛心教研,在教學實踐與教研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學科素養,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自北外鄭州附校高中部1月7日文理分科之後,教研活動統一調整到每周三下午最後一節課進行。
  •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代詞「它」,這裡指方塘)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艨艟méng chōng,也作蒙衝,古代的一種戰船)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題目是「觀書有感」,寫的卻是景色,作者是借景物描寫來說理,講做學問的道理。兩首詩中,「源頭活水」和「春水」都可以理解為讀書人的知識儲備。
  • 芷江: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芷江縣洞下場鄉洞下場村蒲有田組因地勢較高,且沒有溪流經過,村民數十年來一直靠天用水,安全飲用水問題成為困擾村民的頭等難事。前幾年,家裡買了個小水塔,從山上引水下來,雖說飲用水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但已經78歲的曹美秀幾十年來養成的接屋簷水的習慣一直沒有變。為徹底解決該組村民的飲用水問題,洞下場鄉黨委、政府經過實地查看和反覆論證,最終決定通過打深水井修建自來水來解決飲水問題。歷經一個月時間,投資10萬元,安裝了增壓和淨化設備的自來水工程項目在今年6月底完成,確保了村民的飲水安全。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熱烈祝賀弘毅教育在此次大連期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 ...講道·青年教師演講稿選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是朱密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而歲月卻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一眨眼,我已經站上這個三尺講臺12年。十二年來,我在講臺上不斷上演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那些故事大多已隨時日的流逝而漸漸淡忘,留下的唯有自己不斷的成長。
  •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泓碧水跨海東流,兩岸23年來「共飲一江水」的願景成真。金門通水儀式的現場,標語中透出久旱逢甘霖的喜氣。對此,金門各界都表達出最真心的感謝,島內輿論也據理力挺紛紛點讚。用金門縣議長洪麗萍的話說,現在是「渠到水成」。   渠到水成是眾望所歸、民生所盼。
  • 廣外第二屆藝體論壇|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4月17日上午,廣元外國語學校藝體教研組舉行第二屆藝體教師成長論壇。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服務部主任候飛翔就疫情之下學生的心理反應、常用緩解壓力的方法、轉換學生的情緒的方法等作了專題講解。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嘉賓王立群點評:朱熹是理學大家。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想用最通俗的語言,去講述一個大家都願意聽的道理。朱熹寫的是他門前有一個方塘,這個方塘並不大,只有半畝。但是這個方塘特別好:一是它有天光雲影的倒影,特別漂亮;二是水特別清。
  • 「行動學習進支部」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柳北區堅持高位推動「行動學習進支部」工作,各級黨組織積極推進行動學習在工作中的深化實踐,持之以恆推廣運用,實事求是探索創新,實現了從「任務驅動」到「自發自覺」的轉變,為「行動學習進支部」的常態化開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帶一路」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帶一路」活水來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2 02:11:10
  • 問「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日前,成都賀邦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為龍泉驛區水務局送來感謝信,表達對其應急供水保障工作的肯定。據了解,龍泉驛區水務局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立足部門職能,以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縮短辦事時限為重點,針對給水接入中存在的問題,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並赴金堂、雙流等地實地學習,不斷提升供水服務水平,為企業營造高效便捷、公開透明的良好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