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裡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明淨?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
詩句言物喻理,學海無涯,煙波浩渺,人世間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學習的知識也在不斷的迭代更新,只有在人一生中努力地學習、研究和探索,永葆一個謙虛的心和年輕活力的精神狀態,接受新鮮事物,保持思維活躍,進行不斷的知識積累,才能翻越一座又一座知識的高山,推動人類的進步。
【詩句出處】
《觀書有感二首》
--南宋.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磚,號晦庵,晚號晦翁。古徽州婺源縣(今屬江西)人,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是中國十一世紀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問淵博的學者,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魏晉以來儒、佛、道、二程(程顥、程頤)的思想,把自然、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問題融於一爐,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其一.譯文】
半畝大的方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明亮的天空、美麗的雲彩倒映在靜謐的水面。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明淨?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
【其二.譯文】
昨天夜裡江裡的春水大漲,江裡的那艘大船就像一片輕盈羽毛順流而下。以往花費大量力氣也不能讓他前行,而今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整體賞析】
唐詩宋詞,詩歌在唐宋時代達到了極致。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和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詩人,將詩詞推到了巔峰,詩詞要麼在寫景狀物、要麼抒情言志,要麼暗含哲理,從詩歌裡面我們可以領略人生哲理,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觀書有感》另闢蹊徑,用詩歌說理,兩首詩都蘊藏著哲理,我們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還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
【其一賞析】
該詩是朱熹讀書有感而發的一首哲理詩篇,借物抒懷,以詩明理,作者所見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不過是最平凡的景象,在我們生活村落中,池塘隨處可見。在作者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韻味和深刻的寓意。
在作者眼裡,「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明淨,他用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比喻方塘乾淨得像一面鏡子。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自己,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
作者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思考,悟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裡是指方塘。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明淨?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
作者將要表達的意像和思想意義融於這一首小詩,放開眼界,喻理於物,表達了知識浩渺煙波,學海無涯,人一生需要努力地學習、研究和探索,才能做到「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樣一種別致的情態。
【其二賞析】
該首小詩使用形象地比喻,道出作者所感所悟,作者用春水泛舟為載體,讓後人去體會學習需要努力探索和積累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衝」也可寫為「艨艟」。「昨夜」下了大雨,萬溪千流,滾滾滔滔,「春水」漫漲,本已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漂遊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夕日水淺舟大,即使眾人百般努力,也是煞費力氣,此時江水猛漲,「艨艟巨艦」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飄行。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厚積薄發,方能使得藝術創作行雲流水,無論是創作還是學任何東西都需要基本功夫到家,才能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特別提示】本文所有引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