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理分科後高中部教研紀實

2021-01-16 北外鄭州附校

教育是一門藝術,老師們在課內認真教學、在課外潛心教研,在教學實踐與教研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學科素養,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自北外鄭州附校高中部1月7日文理分科之後,教研活動統一調整到每周三下午最後一節課進行。1月13日,是高中部分科分班之後各學科組的第一次教研活動。

數學組

高中數學組教研活動由學科組長曹華老師主持,在高中部二樓會議室進行。四位老師討論了考前授課內容安排,以及根據學生層次調整了教學計劃。

語文組

語文組教研活動在高中部一樓年級長辦公室進行,由學科組長張治國老師主持,郭建設老師和高小燕老師共同參與。

英語組

英語組教研本周二已經進行過,周三下午最後一節課正是李萌老師的公開課,在文科3班進行,英語組全員教師參與聽課、評課,以教學實踐促進教研。

李萌老師在英語課上,向學生展示了國內外諸多文物遺產,講述了「琥珀宮殿」的歷史。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習,啟發學生。參與聽評課的老師都給予了李萌老師較好的評價,也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

理綜組

高中理綜組的集體教研在二樓綜合辦公室開展,由汪朔老師主持。教研內容主要是明確複習時間、考試時間、考後教學時間的安排。

大家集中討論了各班學生的學情,針對個別班級學生的作業問題,商討出了嚴抓紀律等實際措施,並且相互協調了作業布置等問題。

文綜組

文綜組的教研在高中部一樓文綜辦公室進行,教研的主題為周測試卷出題。依據上周1月10日周測結果,文綜組的5位老師經過溝通決定,現可以將文科三個班的學生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和檢測。因此1月17日的周測試題將分為兩套試卷,針對性地進行考察。

總結提升

最後,各學科組把教研活動匯總成教研記錄存檔。期末考試來臨之際,各科都在緊鑼密鼓地備考,相信在期末考試中,北外鄭州附校高中學子的成績能夠再次提升!

文字 / 侯宜斐

編輯 / 胡娟

攝影 / 侯宜斐

審核 / 綜合辦

相關焦點

  •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1-16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在作者眼裡,「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明淨,他用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比喻方塘乾淨得像一面鏡子。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自己,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為:因為。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麼會。那: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生活與生命的枯燥感、無聊感、煩悶感,使得生活與生命增加新鮮感、有趣感、快樂感。看那池水清澄,使人身心愉悅。天地間有清水,也有濁水,甚至有臭水,差別為何這麼大?這差別的原因又是什麼?就在於清水有源頭活水的注入。流水不腐,就是這個道理吧。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朱熹的才學確實不得了。他不僅是儒家的大宗師,理學大師,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 你覺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出自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一首。朱熹,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大師,也是弘揚儒家儒學最卓越的倡導人。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熱烈祝賀弘毅教育在此次大連期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 循序漸進:讀書的規劃與計劃,應主次分明,分清輕重緩急,有明確的目標規劃。讀書和學習都只是手段,是成長的重要方式,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智慧也就是有理性精神的人。理性精神就是以邏輯性、系統性為基礎。
  •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談談對你的啟示。【參考答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被人們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因此,對於教師工作而言,我認為活水指的就是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新的知識技能等。而教師要想不斷注入活水,必須牢記「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趣詩《觀書有感》(其一),作者以淺近的筆墨揭示了意味深長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啟發借鑑意義。學無止境,不斷攝取知識、學習技能,尤其是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保持活力不掉隊。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通過學習曾式內家拳,學員深切感受到曾乃梁老師獨樹一幟的妙處,曾師一生,勤學苦練武術六十多年,博採眾家之長,融畢生功力於一爐,編創的46式曾式內家拳,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融化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優點和特點,既練陽剛之勁,又顯陰柔之美,把形意的簡潔樸實、節奏明快,八卦掌的螺旋運轉、擰旋鑽翻,太極拳的鬆柔沉穩、典雅端莊高度融合為一體,以達到絲絲入扣,打造一個有筋骨
  •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代詞「它」,這裡指方塘)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艨艟méng chōng,也作蒙衝,古代的一種戰船)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題目是「觀書有感」,寫的卻是景色,作者是借景物描寫來說理,講做學問的道理。兩首詩中,「源頭活水」和「春水」都可以理解為讀書人的知識儲備。
  • 芷江: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芷江縣洞下場鄉洞下場村蒲有田組因地勢較高,且沒有溪流經過,村民數十年來一直靠天用水,安全飲用水問題成為困擾村民的頭等難事。前幾年,家裡買了個小水塔,從山上引水下來,雖說飲用水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但已經78歲的曹美秀幾十年來養成的接屋簷水的習慣一直沒有變。為徹底解決該組村民的飲用水問題,洞下場鄉黨委、政府經過實地查看和反覆論證,最終決定通過打深水井修建自來水來解決飲水問題。歷經一個月時間,投資10萬元,安裝了增壓和淨化設備的自來水工程項目在今年6月底完成,確保了村民的飲水安全。
  • ...講道·青年教師演講稿選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是朱密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而歲月卻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一眨眼,我已經站上這個三尺講臺12年。十二年來,我在講臺上不斷上演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那些故事大多已隨時日的流逝而漸漸淡忘,留下的唯有自己不斷的成長。
  •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泓碧水跨海東流,兩岸23年來「共飲一江水」的願景成真。金門通水儀式的現場,標語中透出久旱逢甘霖的喜氣。對此,金門各界都表達出最真心的感謝,島內輿論也據理力挺紛紛點讚。用金門縣議長洪麗萍的話說,現在是「渠到水成」。   渠到水成是眾望所歸、民生所盼。
  • 廣外第二屆藝體論壇|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4月17日上午,廣元外國語學校藝體教研組舉行第二屆藝體教師成長論壇。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服務部主任候飛翔就疫情之下學生的心理反應、常用緩解壓力的方法、轉換學生的情緒的方法等作了專題講解。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普通高中部德育處陳金衛主任以打油詩「一行七個人,六個有本事,剩下我一個,心中很鬱悶」開場引來陣陣掌聲,掌聲響過問題出現,「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這是教育工作者一生的思考。    陳金衛主任引用《禮記》中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嘉賓王立群點評:朱熹是理學大家。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想用最通俗的語言,去講述一個大家都願意聽的道理。朱熹寫的是他門前有一個方塘,這個方塘並不大,只有半畝。但是這個方塘特別好:一是它有天光雲影的倒影,特別漂亮;二是水特別清。
  • 「行動學習進支部」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柳北區堅持高位推動「行動學習進支部」工作,各級黨組織積極推進行動學習在工作中的深化實踐,持之以恆推廣運用,實事求是探索創新,實現了從「任務驅動」到「自發自覺」的轉變,為「行動學習進支部」的常態化開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 追慕先賢足跡,領會聖人哲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膾炙人口的詩,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到處被傳誦。......坐上南下的動車,一路上體會著這首詩,輾轉來到尤溪,去追慕先賢朱子的足跡。宋朝建炎四年,朱熹出生於尤溪縣城水南的南溪書院,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