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青年教師演講稿選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2-06 紅網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是朱密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而歲月卻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一眨眼,我已經站上這個三尺講臺12年。十二年來,我在講臺上不斷上演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那些故事大多已隨時日的流逝而漸漸淡忘,留下的唯有自己不斷的成長。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教學,我覺得教師絕對不是一桶簡單的水,而應該是一條有源頭的溪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只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知識發展的步伐,才能勝任複雜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教育事業。

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老公大年初一就奔赴湘北大門,我帶著兩個孩子留守在家,大的四歲多,小的不到一歲,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是大的哭了,就是小的哭了,要麼就是兩個一起哭……打電話給老公,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的回答總是三個字:回不了!我跟他哭訴,說孩子想爸爸,想出門,愛哭鬧,管不住! 老公說:「想想你以前當班主任的時候吧,幾十個學生在你面前不都跟小羊一樣嗎?為什麼現在自己的兩個孩子你都管不住呢?你不能休個產假就讓自己退步了……」老公的話讓我恍然大悟:對呀!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學習呀!

假如我這個調皮崽是我班上的一個問題學生,我該怎麼來對付他?我想了想,翻出了兒子幼兒園的讀本,不經意地說:「你這些書我都沒讀過,我都不會,我真笨,我還是看我自己的書吧!」說完,我拿起書架上塵封兩年的《致青年教師》,自顧自地看起書來,還不時拿筆做筆記。家裡頓時安靜下來,兒子在看他的讀本,小女兒看見我們都在看書,也拿著她的小布書翻一翻,咬一咬……兒子雖然不認識字,但是那些讀本卻能一字不錯地背下來,我想我們平時不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嗎?我趕緊抓住時機誇他一番,還順便誇他前一天畫的畫好,我都畫不了那麼好!他聽了很高興,讀完讀本就認真地畫起畫來。

就這樣,不但家裡消停了,我自己也看完了《致青年教師》、《孩子你慢慢來》、《中國歷代興衰》、《讀懂毛澤東》, 又重溫了《歷史課程標準》。趁著孩子午睡的時間,我還在網上看了二十幾堂歷史課堂實錄,真正感受到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差距。這個學期,無論是備課、做課件還是課堂教學我都感覺自己比以前更成熟了,更有巧思了。這都得益於我那個超長假期中的不斷學習啊!從學生們看我的眼神裡,我已經能看到他們對我和歷史學科的喜愛了。我信心滿滿。當然,未來我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學的也還很多。

三尺講臺,道不盡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寫不完人生風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猶在耳。我深感,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勇於進取,不斷創新,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取得更好的成績。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愛自己的學生,像愛自己的孩子,盡情欣賞學生的創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只要我們堅持,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作者 啟明中學 朱密仁)

相關焦點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為:因為。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麼會。那: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生活與生命的枯燥感、無聊感、煩悶感,使得生活與生命增加新鮮感、有趣感、快樂感。看那池水清澄,使人身心愉悅。天地間有清水,也有濁水,甚至有臭水,差別為何這麼大?這差別的原因又是什麼?就在於清水有源頭活水的注入。流水不腐,就是這個道理吧。
  •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1-16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熱烈祝賀弘毅教育在此次大連期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其二.譯文】昨天夜裡江裡的春水大漲,江裡的那艘大船就像一片輕盈羽毛順流而下。以往花費大量力氣也不能讓他前行,而今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趣詩《觀書有感》(其一),作者以淺近的筆墨揭示了意味深長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啟發借鑑意義。學無止境,不斷攝取知識、學習技能,尤其是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保持活力不掉隊。
  • 廣外第二屆藝體論壇|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4月17日上午,廣元外國語學校藝體教研組舉行第二屆藝體教師成長論壇。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服務部主任候飛翔就疫情之下學生的心理反應、常用緩解壓力的方法、轉換學生的情緒的方法等作了專題講解。
  • 你覺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出自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一首。朱熹,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大師,也是弘揚儒家儒學最卓越的倡導人。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代詞「它」,這裡指方塘)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艨艟méng chōng,也作蒙衝,古代的一種戰船)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題目是「觀書有感」,寫的卻是景色,作者是借景物描寫來說理,講做學問的道理。兩首詩中,「源頭活水」和「春水」都可以理解為讀書人的知識儲備。
  •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談談對你的啟示。【參考答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被人們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因此,對於教師工作而言,我認為活水指的就是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新的知識技能等。而教師要想不斷注入活水,必須牢記「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
  • 芷江: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芷江縣洞下場鄉洞下場村蒲有田組因地勢較高,且沒有溪流經過,村民數十年來一直靠天用水,安全飲用水問題成為困擾村民的頭等難事。前幾年,家裡買了個小水塔,從山上引水下來,雖說飲用水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但已經78歲的曹美秀幾十年來養成的接屋簷水的習慣一直沒有變。為徹底解決該組村民的飲用水問題,洞下場鄉黨委、政府經過實地查看和反覆論證,最終決定通過打深水井修建自來水來解決飲水問題。歷經一個月時間,投資10萬元,安裝了增壓和淨化設備的自來水工程項目在今年6月底完成,確保了村民的飲水安全。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朱熹的才學確實不得了。他不僅是儒家的大宗師,理學大師,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 循序漸進:讀書的規劃與計劃,應主次分明,分清輕重緩急,有明確的目標規劃。讀書和學習都只是手段,是成長的重要方式,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智慧也就是有理性精神的人。理性精神就是以邏輯性、系統性為基礎。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不斷更新的活水才行。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嘉賓王立群點評:朱熹是理學大家。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想用最通俗的語言,去講述一個大家都願意聽的道理。朱熹寫的是他門前有一個方塘,這個方塘並不大,只有半畝。但是這個方塘特別好:一是它有天光雲影的倒影,特別漂亮;二是水特別清。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理分科後高中部教研紀實
    教育是一門藝術,老師們在課內認真教學、在課外潛心教研,在教學實踐與教研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學科素養,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自北外鄭州附校高中部1月7日文理分科之後,教研活動統一調整到每周三下午最後一節課進行。
  • 「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不是渠水,你理解對了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膾炙人口,寓意深刻,為世人廣為傳頌。現在被編入語文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一位老師在給學生解讀這首詩時說:「渠是水渠,這裡指池塘的水……」後來,我問過不少人,也都認為這裡的「渠」是水渠或水渠裡的水。」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通過學習曾式內家拳,學員深切感受到曾乃梁老師獨樹一幟的妙處,曾師一生,勤學苦練武術六十多年,博採眾家之長,融畢生功力於一爐,編創的46式曾式內家拳,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融化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優點和特點,既練陽剛之勁,又顯陰柔之美,把形意的簡潔樸實、節奏明快,八卦掌的螺旋運轉、擰旋鑽翻,太極拳的鬆柔沉穩、典雅端莊高度融合為一體,以達到絲絲入扣,打造一個有筋骨
  • 「行動學習進支部」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柳北區堅持高位推動「行動學習進支部」工作,各級黨組織積極推進行動學習在工作中的深化實踐,持之以恆推廣運用,實事求是探索創新,實現了從「任務驅動」到「自發自覺」的轉變,為「行動學習進支部」的常態化開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 問渠那得清如許,大教育家朱熹告訴您,讀書有什麼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是一首很有哲理意義的詩,作者是南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孟子之後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者就是朱熹了。南宋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他是一個思想特別縝密同時求知慾又特別旺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