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大教育家朱熹告訴您,讀書有什麼用

2020-12-06 大學老師談閱讀與教育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是一首很有哲理意義的詩,作者是南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孟子之後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者就是朱熹了。南宋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他是一個思想特別縝密同時求知慾又特別旺盛的人。他總愛琢磨各種事兒,天文、地理、鳥獸、歷史、倫理,都要琢磨一個道理出來,這叫「格物致知」。《觀書有感》,就是這位天生愛琢磨的哲學家的學習感悟。

「觀書」,就是讀書。什麼叫「觀書有感」?不是說朱熹拿一本書在那讀著,然後心裡就生發出種種感觸和想法。「有感」,不是簡單的感想,而是深刻體會。這個體會也不是具體的閱讀體會,比如這本書講什麼思想啊,刻畫了什麼人物啊,或者表達了什麼情感。朱熹想寫一種閱讀、學習的普遍規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寫的。

第一句,「半畝方塘一鑑開」。「方塘」,就是池塘。宋人特別喜歡小園林,喜歡自己去布置,去設計,乃至事必躬親,去種植,去建築,去打掃,營造出一個小小的、但是充滿了自由精神與審美趣味的園林。一個小庭院,有個小池塘,種一點兒荷花、桃花、竹子,圍上一個籬笆,就變成一個園林了。池塘是宋代文人生活中經常會營造的小景觀。

有時候,這些文人家裡窮一點兒,或者說家裡太小了,或者說不想挖那麼大的池塘,他們就會做一種最微觀的池塘叫作盆池。就是在一個瓦盆裡面種上一點兒睡蓮,養一點兒小蟲、小魚。這麼小的池塘,宋人也能看得有滋有味。

朱熹這首詩,無論是寫觀書的感受,還是寫看池塘的感受,其實都包含了活生生的生活體驗。這也告訴我們,無論多麼有思想的人,但凡要寫文學作品,寫詩,寫散文,都一定要有感而發。

同學們,你們雖然是小學生,但從小就應該懂得,寫作文最可惡的就是無感而發,無病呻吟。明明家裡沒池塘,你一定要說有池塘,這樣能寫得生動活潑嗎?更不可能寫出好的感悟了。

我們繼續往下讀。「一鑑開」,暗藏了一個比喻,仿佛是打開了一面鏡子一樣,說明池塘非常清澈。這面鏡子裡倒映著什麼呢?「天光雲影共徘徊」。這讓人想起蘇軾有一句描寫西湖的詩,「望湖樓下水如天」。水面清澈的時候,水中有天,天在水中,叫做「水如天」。詩人看到的「天光雲影」,可不是在天上徘徊,而是水面倒映藍天,倒映白雲,水裡的影子跟天上的雲朵相互呼應,一起徘徊。

第三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渠」是水渠嗎?詩人問這個水渠:你怎麼那麼清呢?因為有源頭活水來。錯了!「渠」是一個代詞,就是它。詩人問它,問這個池塘:你怎麼那麼清澈呢?第四句說,「為有源頭活水來」,池塘不是死水,是由活水澆灌而成。

讀到這兒,我們才發現,詩人一句都沒有提讀書的事,他其實是在打比方,用看池塘來比喻看書。他說,人為什麼要看書呢?就好比你去看那個池塘,池塘的水為什麼那麼清?因為有源頭活水,有一個活生生的來源,供給它營養,供給它無盡無窮的活力。我們可以把池塘看作是讀書人的那顆心。心靈如何保持清澈呢?需要不斷提供新的水流,讓心靈永遠活潑、新鮮,而不是死水一潭。死水,就會渾濁,就不再清澈。

沒有水源,池塘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沒有書籍,心靈就會變成一顆死心。

讀書能夠讓心靈得到澆灌,它讓我們心裡那些知識也都活起來了,你的心如果是死的,你的知識也是死的。如果你一直讀書,去獲得新的知識、新的體驗,才能讓你內心原有的那些知識、那些感覺,不斷生發出新的東西來。

所以,「源頭活水」這個比喻,其實是寫知識和心靈的關係。人為什麼要讀書?朱熹告訴我們,人不讀書,就像池塘沒有源頭一樣。沒有水源,池塘就會變成死水;沒有書籍,人的心靈就會變成一顆死心。

那麼,讀書對於人類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呢?在這裡我想說說我的感悟。

第一,讀書使人不傻。

讀書會讓人腦海中形成知識體系,會讓你具有一種判斷力。比方說古人沒有生物學知識的時候,看到一些大魚,馬上就發揮想像了:這是不是妖怪?他們就會害怕,就會恐懼。但我們現在一查書,哦,這原來是某個門類、某個綱目、某個種屬的魚,它原本就這麼大。或者你知道河的上遊汙染了,魚有可能被汙染,變得這麼大。你有這些知識,有這些推理,就能得到正確的見解,就不會心生恐懼,就不會陷入虛無。

第二,讀書讓人不俗。

小朋友們不妨去多讀一些偉大人物的傳記。每天與書裡的偉大人物交流,不知不覺之中,你就會變成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什麼是俗?就是隨波逐流。別人說什麼,你就跟著走,沒有自己的一種堅守。偉大的人物往往是獨立自主的,所以能超凡脫俗。你先學習他們的堅守自主,繼而形成自己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自己也能超凡脫俗了。

多讀書,就能不傻,不俗。不傻,不俗,心就不死。

關於讀書,還有很多人說過很多道理。比如《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鞭策你們,也鞭策我自己。

相關焦點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那得:怎麼會。那: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清:清澈。
  • 你覺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出自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一首。朱熹,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大師,也是弘揚儒家儒學最卓越的倡導人。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朱熹的才學確實不得了。他不僅是儒家的大宗師,理學大師,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尤其是在教育史上他的弟子總結的他的朱子讀書法,在歷代都是影響十分巨大。
  •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代詞「它」,這裡指方塘)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艨艟méng chōng,也作蒙衝,古代的一種戰船)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觀書有感》另闢蹊徑,用詩歌說理,兩首詩都蘊藏著哲理,我們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還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其一賞析】該詩是朱熹讀書有感而發的一首哲理詩篇,借物抒懷,以詩明理,作者所見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不過是最平凡的景象,在我們生活村落中,池塘隨處可見。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趣詩《觀書有感》(其一),作者以淺近的筆墨揭示了意味深長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啟發借鑑意義。學無止境,不斷攝取知識、學習技能,尤其是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保持活力不掉隊。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觀書有感筆者總結了朱熹讀書的「六條讀書法」,分別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嘉賓王立群點評:朱熹是理學大家。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想用最通俗的語言,去講述一個大家都願意聽的道理。朱熹寫的是他門前有一個方塘,這個方塘並不大,只有半畝。但是這個方塘特別好:一是它有天光雲影的倒影,特別漂亮;二是水特別清。寫到這個地方,他提出了問題:為什麼這半畝方塘,既能看到天光雲影的倒影,又能如此清澈呢?這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這個方塘。他其實講了一個道理:讀書要想讀好,一定要廣泛地、廣博地、持續地閱讀。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人問讀書有什麼用?甚至有人說讀書無用,那麼答案究竟是什麼呢?宋代作家黃庭堅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也就是說,在黃庭堅看來,如果長時間不讀書,在言語和行為上就會缺乏修養,最終會讓人厭惡。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生活與生命的枯燥感、無聊感、煩悶感,使得生活與生命增加新鮮感、有趣感、快樂感。看那池水清澄,使人身心愉悅。天地間有清水,也有濁水,甚至有臭水,差別為何這麼大?這差別的原因又是什麼?就在於清水有源頭活水的注入。流水不腐,就是這個道理吧。
  •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1-16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讀書有什麼用?我想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即在黃庭堅看來,長時間不讀書就會缺乏文學氣質,言談舉止方面也會顯得缺乏修養,到最後就會使人厭惡。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大家對朱熹的詩歌《觀書有感》很熟悉了,很多小學生都已經會背誦了。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用金門縣議長洪麗萍的話說,現在是「渠到水成」。   渠到水成是眾望所歸、民生所盼。金門缺水由來已久,而充足的水資源是保障民生的一大基礎。在「兩岸一家親」理念下,大陸對金門缺水問題十分關心,解燃眉之急、免後顧之憂。這種實實在在的誠心和情誼,金門民眾最有感。金門縣長陳福海就激動地表示,今天不僅是一個感恩與見證的盛典,也寫下了兩岸民生交流合作的歷史篇章。
  • 隸書新作•朱熹「問渠為有」詩句(每日一品第861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南宋大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觀書有感》詩中的最後兩句。願意是說:水塘的水怎麼這樣清亮,還不是因為有清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來! 這兩句詩表明了詩人的一種生活乃至治學態度,沉滯不可取,活動、流動、運動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做什麼,生命力最重要。
  •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談談對你的啟示。【參考答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被人們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因此,對於教師工作而言,我認為活水指的就是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新的知識技能等。而教師要想不斷注入活水,必須牢記「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
  • 追慕先賢足跡,領會聖人哲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膾炙人口的詩,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到處被傳誦。......坐上南下的動車,一路上體會著這首詩,輾轉來到尤溪,去追慕先賢朱子的足跡。尤溪縣始建於唐開元29年,距今有1300多年了。這裡就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的誕生地。
  • 張豈之:問渠那得清如許
    張豈之:問渠那得清如許 2019年09月20日 07: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
    問 渠 那 得 清 如 許 ? 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為 有 源 頭 活 水 來 。那得:怎麼會。那:同「哪」,怎麼的意思。清: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為:因為。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 朱熹說為有源頭活水來 但為什麼很多人讀書 卻讀出了一潭死水
    朱熹是南宋的理學集大成者、教育家,從事教育50多年,教學經驗十分豐富。在遭受迫害打擊的逆境中仍然堅持執教,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觀書有感》這是一首說理詩,也是一首勸學詩。雖然是一首勸學詩,但是從頭至尾都沒有提到讀書。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鏡子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