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是一首很有哲理意義的詩,作者是南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孟子之後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者就是朱熹了。南宋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他是一個思想特別縝密同時求知慾又特別旺盛的人。他總愛琢磨各種事兒,天文、地理、鳥獸、歷史、倫理,都要琢磨一個道理出來,這叫「格物致知」。《觀書有感》,就是這位天生愛琢磨的哲學家的學習感悟。
「觀書」,就是讀書。什麼叫「觀書有感」?不是說朱熹拿一本書在那讀著,然後心裡就生發出種種感觸和想法。「有感」,不是簡單的感想,而是深刻體會。這個體會也不是具體的閱讀體會,比如這本書講什麼思想啊,刻畫了什麼人物啊,或者表達了什麼情感。朱熹想寫一種閱讀、學習的普遍規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寫的。
第一句,「半畝方塘一鑑開」。「方塘」,就是池塘。宋人特別喜歡小園林,喜歡自己去布置,去設計,乃至事必躬親,去種植,去建築,去打掃,營造出一個小小的、但是充滿了自由精神與審美趣味的園林。一個小庭院,有個小池塘,種一點兒荷花、桃花、竹子,圍上一個籬笆,就變成一個園林了。池塘是宋代文人生活中經常會營造的小景觀。
有時候,這些文人家裡窮一點兒,或者說家裡太小了,或者說不想挖那麼大的池塘,他們就會做一種最微觀的池塘叫作盆池。就是在一個瓦盆裡面種上一點兒睡蓮,養一點兒小蟲、小魚。這麼小的池塘,宋人也能看得有滋有味。
朱熹這首詩,無論是寫觀書的感受,還是寫看池塘的感受,其實都包含了活生生的生活體驗。這也告訴我們,無論多麼有思想的人,但凡要寫文學作品,寫詩,寫散文,都一定要有感而發。
同學們,你們雖然是小學生,但從小就應該懂得,寫作文最可惡的就是無感而發,無病呻吟。明明家裡沒池塘,你一定要說有池塘,這樣能寫得生動活潑嗎?更不可能寫出好的感悟了。
我們繼續往下讀。「一鑑開」,暗藏了一個比喻,仿佛是打開了一面鏡子一樣,說明池塘非常清澈。這面鏡子裡倒映著什麼呢?「天光雲影共徘徊」。這讓人想起蘇軾有一句描寫西湖的詩,「望湖樓下水如天」。水面清澈的時候,水中有天,天在水中,叫做「水如天」。詩人看到的「天光雲影」,可不是在天上徘徊,而是水面倒映藍天,倒映白雲,水裡的影子跟天上的雲朵相互呼應,一起徘徊。
第三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渠」是水渠嗎?詩人問這個水渠:你怎麼那麼清呢?因為有源頭活水來。錯了!「渠」是一個代詞,就是它。詩人問它,問這個池塘:你怎麼那麼清澈呢?第四句說,「為有源頭活水來」,池塘不是死水,是由活水澆灌而成。
讀到這兒,我們才發現,詩人一句都沒有提讀書的事,他其實是在打比方,用看池塘來比喻看書。他說,人為什麼要看書呢?就好比你去看那個池塘,池塘的水為什麼那麼清?因為有源頭活水,有一個活生生的來源,供給它營養,供給它無盡無窮的活力。我們可以把池塘看作是讀書人的那顆心。心靈如何保持清澈呢?需要不斷提供新的水流,讓心靈永遠活潑、新鮮,而不是死水一潭。死水,就會渾濁,就不再清澈。
沒有水源,池塘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沒有書籍,心靈就會變成一顆死心。
讀書能夠讓心靈得到澆灌,它讓我們心裡那些知識也都活起來了,你的心如果是死的,你的知識也是死的。如果你一直讀書,去獲得新的知識、新的體驗,才能讓你內心原有的那些知識、那些感覺,不斷生發出新的東西來。
所以,「源頭活水」這個比喻,其實是寫知識和心靈的關係。人為什麼要讀書?朱熹告訴我們,人不讀書,就像池塘沒有源頭一樣。沒有水源,池塘就會變成死水;沒有書籍,人的心靈就會變成一顆死心。
那麼,讀書對於人類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呢?在這裡我想說說我的感悟。
第一,讀書使人不傻。
讀書會讓人腦海中形成知識體系,會讓你具有一種判斷力。比方說古人沒有生物學知識的時候,看到一些大魚,馬上就發揮想像了:這是不是妖怪?他們就會害怕,就會恐懼。但我們現在一查書,哦,這原來是某個門類、某個綱目、某個種屬的魚,它原本就這麼大。或者你知道河的上遊汙染了,魚有可能被汙染,變得這麼大。你有這些知識,有這些推理,就能得到正確的見解,就不會心生恐懼,就不會陷入虛無。
第二,讀書讓人不俗。
小朋友們不妨去多讀一些偉大人物的傳記。每天與書裡的偉大人物交流,不知不覺之中,你就會變成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什麼是俗?就是隨波逐流。別人說什麼,你就跟著走,沒有自己的一種堅守。偉大的人物往往是獨立自主的,所以能超凡脫俗。你先學習他們的堅守自主,繼而形成自己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自己也能超凡脫俗了。
多讀書,就能不傻,不俗。不傻,不俗,心就不死。
關於讀書,還有很多人說過很多道理。比如《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鞭策你們,也鞭策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