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程新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

2020-09-05 文藝傳承

20 世紀 70 年代,「 生態博物館」 的理念誕生於法國, 由法國的博物館學者裡維埃(Georges-Henri Riviere)提出 ,雨果·戴瓦蘭(Hugues de Varine)踐行。到了八九十年代,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開始傳向中國,由此國內成立了一系列公辦生態博物館。在此大背景下, 我國第一座民辦生態博物館——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以下簡稱為地捫生態博物館)應運而生,於 2005 年開館,至今已有十五個年頭。

即便「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曾在國內外風靡過一段時間,但在未到地捫生態博物館之前,很多人對「生態博物館」的理解僅限於這五個字中的後三個字,最先聯想到的還是每一座城裡傳統意義上的綜合博物館或是主題博物館,在幾層樓的空間裡,以策展的形式向觀展者們展示、詮釋著各類被賦予多元內涵色彩的藏品。或許,「生態博物館」就是一個帶有生態主題的博物館,那時我貧乏的想像空間也只能到此為止。

其實,「生態博物館」誕生的本質就是用來反思傳統博物館,它更強調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其環境的關聯性。地捫生態博物館也是如此,十五年來一直堅持著「整體生態保育」的主張。


一、未被收藏起來的展區與展品

地捫生態博物館,也被叫做地捫侗族文化社區。顧名思義,它不是指一棟展示藏品的建築,而是一個以地捫、登岑侗寨為核心區,輻射羅大、臘洞、樟洞、蠶洞、己炭、中閃、額洞、茅貢、流芳、高近、寨南、寨母、寨頭等 15 個村寨 46 個自然村落的文化社區。這些村落都算作是它的展區,其覆蓋範圍等同於整個茅貢鎮的轄區範圍,地理面積 172 平方公裡,人口近 20000人。它的展品則是整個活態文化社區的生產生活以及社區裡活動、變化著的人、事、物。

這樣看來,地捫生態博物館更像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它和傳統博物館不同,沒有被局限在建築空間中,而是被界定為一個特定的活態村寨文化社區。在這裡,整個活態村寨文化社區的轄域就是展區,文化社區裡的生產、生活就是展品。這種展現的方式,很像在學校課堂裡,老師一直在強調的用「回到歷史現場」的思維來思考研究的理念。地捫生態博物館也是如此,在「在場」的環境下做展覽,使展品不脫離於它的產生環境,對當地生產生活與其人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做出了天然的詮釋。


二、回歸社區

地捫生態博物館實質上是作為一個活態文化社區存在的,它的大部分工作也都與社區有關,因此,十五年來,它一直在嘗試著回歸社區,到社區中去完成社區的工作。無論是每日的村寨影像記錄,還是對村民家庭檔案的梳理,都是由當地人在串寨入戶的過程中完成的。

地捫生態博物館辦公建築群與社區間的那條文化長廊,就像一條紐帶,連接著它們彼此。孩子們閒暇時,就會來這裡看書,學習、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侗族大歌;村裡的老人們則是來這裡做口傳歷史,將本村寨的歷史娓娓道來,盡力將自己的文化留住。有時,眼前躍然呈現出這樣的場景時,看著一個空間裡,盛著一老一小兩個世界,頓時覺得這也串起了活態文化社區極具生活感的村寨文化展示。

三、村民是村寨文化的主人

地捫生態博物館在十五年的社區工作中,做著回歸社區的努力,它的館長也一直希望博物館能以一名觀察者和記錄者的角色儘量開放、平等的面向村民。在工作的不斷摸索中,也在回應著外界不斷的懷疑與拷問:在這個活態文化社區中,生態博物館究竟該以何種身份自持?對於未來村寨文化的發展,到底由誰決定?館長認為:答案用兩個字即可回答,就是「村民」。村民是自己文化的主人,村寨未來文化的發展,應由文化的主人——村民自己決定。

他覺得,這樣的問題早在博物館學專家、 挪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達格,梅克勒伯斯特(Dag Myklebust) 起草生態博物館《六枝原則》的時候,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六枝原則》的核心要義就是:「村民是文化的真正擁有者,他們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解釋和認同他們的文化。社會發展在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中將是一個先導條件,人們生活的改善必須得到更多的重視,但不能以損害文化價值為代價。」他們現在不過是又回到了起點。

「生態博物館」概念的見證人與參與者雨果·戴瓦蘭先生曾將生態博物館比作物質或數據銀行、變化著的觀測臺,這是理想的狀態。但是就目前來說,當地村民始終還是把生態博物館當作是一個外來物,熟悉且陌生。如何真正做到與村民融合,真正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觀察者與記錄者,對於地捫生態博物館以及國內所有的生態博物館而言,都還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文章來源 | 榮程新智研究院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座民辦生態博物館在貴州黎平開館/圖
    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的侗族姑娘們在寨門前迎接客人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的幾個侗族姑娘們在觀看身著侗族盛裝的姑娘走過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在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開館    2005年1月8日中國第一座民辦生態博物館在黎平縣開館.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的建立,成為中國第一家民辦的生態博物館
  • 時光邊緣的村落、生態博物館和茅貢計劃
    2005年,國內第一個民營生態博物館在地捫成立,地捫也開始受到各地民俗專家、文化學者的關注。這裡稀缺的人文與自然生態資源,很快讓外界看到了地捫的價值。過了禾倉群,幾乎快出村,見到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幾棟全木結構的侗式吊腳樓,旁邊是大片的稻田。等我們走近才發現博物館的門上了鎖,小吳說現在過年期間可能還在放假。他打了兩個電話幫我聯繫,告訴我村裡的老支書那有鑰匙,不過支書去黎平縣城了,晚上才能回來,要不住一晚上?我自然答應。
  •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貴州開闢了生態博物館的創新之路
    單霽翔局長在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調研  單霽翔一行,重點調研了貴州黔東南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錦屏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和黎平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  堂安和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是中國和挪威文化建設合作項目四個貴州生態博物館中的兩個。  在隆裡,單霽翔一行對隆裡古城保存如此完好和真實,很感興趣。
  • 走近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
    另一方面,當時我國已有博物館1000多座,受新博物館學的影響,博物館界也在尋找一種擴大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以服務社會的新道路、新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進入中國,並推動了我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1997年,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建立,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座生態博物館。
  • 榮程集團「新時代老兵」書畫筆會成功舉辦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七周年華誕,7月1日,天津榮程集團「新時代的老兵」書畫筆會,在天津市時代記憶民族館拉開序幕
  • 榮程新智自然科學研究院西安分院掛牌 榮程集團籤署大健康、氫能...
    榮程集團董事會主席張榮華應邀出席了此次論壇。在與會政界、學術界、企業界的領導、專家、學者們的共同見證下,榮程集團新智自然科學研究院西安分院正式掛牌揭幕,榮程集團還攜手合作夥伴籤署了大健康戰略合作協議和氫能源戰略合作協議。
  • 建造物視野下的地捫傳統村落
    潤物 遺產以下文章來源於地捫生態博物館 ,作者地捫社區地捫生態博物館一個不斷演變中的村寨文化社區,一座沒有館舍和圍牆的村落活態博物館。本文試圖從地捫最直觀的建造物,了解當地文化遺產的現狀。文章原載於地捫生態博物館公眾號,標題與內文略有修改。
  • 浙江安吉:61個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群
    中國第三代生態博物館的代表浙江安吉:61個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群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魏靜 □ 忽豔)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特定區域為單位、沒有圍牆的「活體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不同,生態博物館被認為是「一個進化的定義」,沒有「固定模式」,各自都有一套獨特的經歷和經驗。以「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群」為代表的生態博物館被稱為「中國第三代生態博物館」,其回歸中國最根本的「鄉土性」,用以發現地方價值,並拓展至中國城市社區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由保護單一的民族文化遺產走向保護綜合類文化遺產。
  • 浙江安吉:61個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群
    中國第三代生態博物館的代表浙江安吉:61個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群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魏靜 □ 忽豔)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特定區域為單位、沒有圍牆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與遺產的活態關係。
  • 榮程集團張榮華主席赴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考察交流
    目前,榮程集團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生理念,結合甘肅省產業優勢和地域特色,構建新型政企戰略合作關係,依託榮程新智研究院企業智庫轉化孵化平臺、榮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榮程普濟公益產業發展平臺,構建「四大」產業發展模式:利用當地特色文化,構建「時代記憶-榮程博物館經濟模式」,搭建「時代記憶博物館聯盟」,謀劃建設「敦煌文化生態博物館」、「陽關西域文化生態博物館」等地方文化社區,推進發展地方文旅產業
  • 「生態·印象」貴州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一座沒有圍牆的活態博物館
    這裡建有我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生態博物館。梭戛與畢節織金縣臨界,高山上的寨子裡世代生活著長角苗(箐苗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長角苗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苗寨依山而建,原始質樸。族民紡紗織布,畫蠟刺繡,民風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堪稱人類活化石。
  • 黔東南非遺文化之旅:侗族生態博物館「安堂」
    堂安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生態博物館的稱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於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裡維埃提出。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目前,全世界的生態博物館已發展到300多座。
  • 貴州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觀念,是基於對傳統博物館將文化遺產搬移到一個特定的博物館建築中,使這些文化遺產遠離了它們的所有者和所處的環境,把原生性的活的文化變成了「僵死的記錄」這一弊端的認識而建立的。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觀點就是: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之中。在生態博物館中,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
  •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逐步形成
    論壇聚焦數字創新與青年力量,凸顯青年群體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創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深入探討傳統文化新傳承,前沿科技攻堅突破,網際網路創業創新等話題,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在演講時強調,積極推動文物與科技的融合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文化體驗、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激發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保障
  • 生態博物館與生態文明建設
    我認為,對於當下中國遺產事業的這些需求,生態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生態博物館是超越傳統博物館圍牆,探索將自然與人文遺產綜合保護、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它緣於博物館界服務社會發展的良好願望,以重構自然與文化、遺產與人民、過去與現在的新型關係為重心,與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深層生態系統及理論、生態文明建設等都有關係。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裡百村,一座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
    這是龍起之地,貶謫王子從這裡走向王位;這是冷泉之鄉,100多個冷泉任洗心洗肺;這是富硒福地,590多平方公裡的富硒火山巖土地孕育了生態美味;這裡是愛情聖地,王子與「灰姑娘」譜寫的千古傳奇讓人感喟;這是人文觀園,農舍農田農人所體現的那種天人合一會讓你久久回味……這是定安縣「百裡百村」。  歸去來兮,到大自然去,到鄉間去,到「百裡百村」去!到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去。
  • 生態博物館
    基於對本土文化的追憶與復原,1971年,法國第九屆國際博物館協會會議首次提出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後來,在巴黎近郊的一處廢棄礦區,全球首座生態博物館―――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創立。迄今,全球已有各類生態博物館300多座,主要分布於歐洲和美洲。
  • 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廣西模式」
    靈川長崗嶺商道古村生態博物館館長蘇惠媛說。  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推動社區居民參與生態博物館的各項建設,並最終實現生態博物館社區的自我管理,是生態博物館發展的長期目標。2011年,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利用當地傳統的「寨老」制度,組建「龍勝龍脊生態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制定了保護自然環境與文化的鄉規民約,成立以寨老組織和鄉規民約為紐帶的管理委員會,不僅宣傳普及了生態博物館理念,也讓社區居民更多地參與到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中。
  • 天津博物館: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本文轉自【中國網】;中國網5月25日訊 在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天津博物館和中國移動天津公司、天津九宸數字影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5G智能互動體驗展」於5月18日在天津博物館開幕。
  • 歷經4年走訪考察,挪威生態學家最終選定這個村寨建生態博物館!
    中國唯一的侗族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概念生於七十年代的法國,發於歐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九十年代傳入中國。在國人還沒有意識去關注黔東南美麗原始的自然人文資源時,這裡已常可見到外國人探訪的身影。挪威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了黔東南百十個傳統村落。緣何在黎平縣堂安村他停下腳步,建立了中國唯一的侗族生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