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代生態博物館的代表
浙江安吉:61個沒有圍牆的生態博物館群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魏靜 □ 忽豔)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特定區域為單位、沒有圍牆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與遺產的活態關係。與傳統博物館不同,生態博物館被認為是「一個進化的定義」,沒有「固定模式」,各自都有一套獨特的經歷和經驗。以「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群」為代表的生態博物館被稱為「中國第三代生態博物館」,其回歸中國最根本的「鄉土性」,用以發現地方價值,並拓展至中國城市社區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由保護單一的民族文化遺產走向保護綜合類文化遺產。
「中國美麗鄉村」引出生態博物館群
安吉歷史悠久,在溪龍鄉上馬坎出土的舊石器證明,距今8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該縣是全國第一個生態縣、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2008年起,安吉啟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把安吉建設成「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美麗鄉村,並在建設中力求保護和發掘自然與文化遺存。與此同時,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開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實踐,提出將縣域範圍內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態資源納入展示範圍,系統展示安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竹文化生態博物館,百萬畝竹海綠浪翻滾;白茶生態博物館,十萬畝白茶蒼翠欲滴;生態能源博物館,矗立高山之巔讓抽水蓄能電站的裝機容量成為「亞洲第一」……安吉的山巒秀水間,一個由1個中心館、12個專題生態博物館和26個村落文化展示館組成的安吉生態博物館群,覆蓋全縣1886平方公裡的面積。
「博物館+」 呈現獨特鄉村文化景觀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變化加劇和城鎮化建設加快,一些保留著傳統記憶的載體正在『漸行漸遠』,安吉將民族文化進行原地保護,將文旅和商業『跨界』融合,從而構建『博物館+』多元發展體系。」
該縣文體旅遊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羅福娣告訴記者,安吉生態博物館中心館,承吳越遺風,鐫苕溪歷史,外形為城市方印,神雋味永,渾穆古樸,總建築面積為15414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億元,館內分為歷史文化廳、生態文化廳、銅鏡專題廳和臨時展廳4個廳,館藏文物2萬多件。除了一個中心館外,12個專題生態博物館以原真、活態的形式散落於12個鄉鎮,26個文化展示館則分布在各個村落,這些展示館從書畫文化、孝文化、手工造紙文化、橋文化等多方面,全面展示了安吉鄉村的歷史淵源和現代成就,呈現出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鄉村文化景觀。
2020年1月,「安吉竹文化系統」被農業農村部公布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所有博物館不同,安吉生態博物館建設最大的意義在於使文化遺產和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得到整體的、原真的、活態的保護,並使之不斷延續和可持續發展。」羅福娣說道,生態博物館建設促進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保護,文化展示空間得到拓展;同時也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以及文旅融合,帶動了當地生態旅遊的興起,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無形遺產促進經濟發展
生態博物館促進了當地非物質遺產(無形遺產)的傳承、弘揚、發展和保護。帶動了當地生態旅遊的興起,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效果明顯。「如今,安吉鄉村旅遊蓬勃興起,特色進一步彰顯,『吃』的是生態菜餚、養生食品、有機農產品,『住』的是高品味、高檔次的主題農莊、風情農家樂、高檔商務會所,『行』的是不同風格的景觀大道、休閒自行車道和人行散步道,『遊』的是竹海秀水、田園風光和農業基地,『購』的是豐富的農業延伸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娛』的是各種休閒體驗活動。」羅福娣表示,目前安吉正全力推進全省首批旅遊經濟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打造長三角鄉村休閒旅遊目的地。
據記者了解,安吉這群沒有「圍牆」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博物館一年吸引遊客達百萬之多。而今,安吉已先後建成61個中國生態博物館群。「生態博物館作為一種新理念、新模式,與屬於靜態的特定建築的傳統博物館相比,突出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生態博物館挖掘當地人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發展過程。將其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產業遺產等進行在地保護、培育、展示,它強調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一體性。」羅福娣告訴記者,安吉因地制宜地應用「整體保護」「原地保護」「自我保護」「活態保護」「開放性保護」「發展中保護」「可持續保護」等原則。從實踐看,這些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不僅保護了獨有的民間文化,而且推進了生態博物館所在社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了他們對本地區特有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