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世界範圍來看,強調國家認同的公民教育已發展成為當前全球多元文化社會治理的核心主題。我國學術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目前集中在兩個主題,一是研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多民族國情,二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既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要產物,也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核心內容。新時代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需要堅持不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首先,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需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及其相互關係,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工作思想體系; 其次,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需要從政治上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 最後,從教育路逕入手,提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治理方略。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作者簡介] 王鑑( 1968—) ,男,甘肅通渭人,博士,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胡紅杏( 1969—),女,甘肅通渭人,博士,西北師範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
[基金項目] 本文系 2017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藏及四省藏區中學『理科薄弱』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 17XMZ076) 的階段性成果。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理論精髓。這一理論既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要產物,也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話語體系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從 2014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 2017 年 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 2019 年 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在新時代背景下,系統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新時代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的方略,從教育等路徑,堅持不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對於加強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研究: 從「多元文化主義」 到「國家公民教育」
從國際發展的大趨勢來看,20 世紀 60 年代至 90 年代,因為民族獨立運動及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潮流的影響,西方國家倡導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強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及其價值,認為多民族國家在政策方面要尊重這種差異性,並從社會福利、公共設施、文化教育等政策方面給予多元族群大力支持,因而產生了西方實施近半個世紀的積極差別待遇與少數民族優先政策。21 世紀以來,隨著民族主義思想的擴張,西方國家民族問題越來越突出,種族歧視與民族分裂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安全。西方各國在反省多元文化主義的弊端的時候,認識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國家政策便從單一強調多元文化 主義轉向國家公民教育,其核心思想從強調差異性轉向強調共同性。
正如美國多元教育研究專家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Banks)指出的那樣:要創立和維持一個公平、正義的公民社會,民主社會的教育就應當幫助學生獲得採取公民行動所必備的知識、態度和技能,這種公民行為是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加平等和公正。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應當讓學生 發展一種多元身份認同觀,在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全球認同之間建立一種平衡。[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主義開始轉向強化國家認同的一體性,即在承認差異性的同時,將社會政策放在公平正義主導下的公民培養與社會認同方 面。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在《同一與差異》中指出:「事實上,『差異』是明顯的,承認並尊重『差異』是形成『同一』的前提條件。」[2]西方國家關於同一性與公民身份的研究,旨在解決西方民族問題中的分離主義,建構西方多民族國家中的認同,其途徑便是公民教育。
西方有關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教育的研究對我國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具有重要啟發。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與西方因移民風潮影響而形成的多民族國家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立足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思想基礎,找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解決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因此,既要看到東西方在民族問題及政策上的共性,更要看到其差異性。從學術脈絡上看,世界民族關係研究強調從多元文化主義向世界公民教育發展的當代轉向,對我國學界當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也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二、國內研究: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方興未艾
國內學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諸多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一是圍繞20世紀 80 年代以來以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中心開展的研究;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一)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
第一,中華民族遠古傳說的口述文化史與考古工作研究。20 世紀 80—90年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研究成為一個學術熱潮,先後有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和專門的研究。谷苞從考古學的材料證實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為一個共同體的源頭。[3],[4]蘇秉琦提出中華文明「考古學文化六大區系」[5],從考古史料與方法角度來證實中華文明本土多元起源論。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與累累碩果,為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原始素材。
第二,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中心的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1988年,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6]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界中引起廣泛關注。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馬戎的《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新歷史條件》[7],周星的《關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學術評論》[8],陳連開的《關於中華民族結構的學術新體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評述》[9],谷苞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賴以形成的基本條件》[10],宋蜀華的《認識中華民族構成的一把鑰匙——〈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讀後》[11],徐傑舜、韋小鵬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研究述評》[12],馬啟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我國的民族政策》[14],趙旭東的《一體多元的族群關係論要——基於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構想的再思考》[13],等等。這些學術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支持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此外,楊建新提出「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的觀點,[15]這與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社會格局」理論有所區別。
第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應用在教育學、心理學界的研究。滕星率先將這一理論引入民族教育研究,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與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16]、《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新疆雙語教育》[17]等論文中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作為分析中國民族教育的理論基礎。筆者也在《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18]、《試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與一體教育觀的形成與發展》[19]、《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20]等論文中深入分析了這一理論對我國民族 教育政策的影響。在心理學界,佐斌的《中華民族認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機制》[21]、《青少年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自豪感與內群體偏好的關係》[22],王嘉毅的《新疆南疆地區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比較研究》[23]等學術論文,均有效地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支持心理學的認同研究。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第一,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研究。楊聖敏認為:「中國的56個民族……歷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日益緊密,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24]陳茂榮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各民族的民族命運共同體,又是中華文化共同體,還是經濟發展共同體,更是政治生活共同體的「多元共同體」。[25]孔亭和毛大龍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結構是多元一體、本質屬性是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26]筆者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個關鍵概念的剖析出發,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及時代意義。[27]高承海從心理意識概念出發,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的內涵。[28]
第二,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基礎研究。方堃從堅持政治前提、夯實經濟基礎、聚合文化動力、創造社會條件、提供生態保障五個方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經驗進行系統凝練。[29]詹進偉提出應從理論上反思,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基本邏輯。[30]閆麗娟、李智勇提出中國的「天下觀」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共生的文化思想,民族主義帶來了國族一體的政治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確立了多民族國家的結構形式,合力造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淵源的多層次性。[31]縱觀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基礎的研究,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觀是其文化思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是其指導思想,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現實是其實踐思想。
第三,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研究。馬旭建議,通過一系列政策設計、制度安排和輿論引導,不斷強化各民族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強化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32]雷振揚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拓展三個維度,即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國家制度建設。[33]詹小美、揭錫捷則從文化涵濡的角度,運用「結構—功能」理論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路徑範式。[34]姜永志、高承海、龍金菊等學者分別從民族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構建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路與策略。[35],[28],[36]倪國良、張偉軍則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構建角度,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目標性與功能性兩大價值。[37]
綜上所述,中國學者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20 世紀 80—90 年代,圍繞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在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研究多元一體的內涵、多元與一體的關係、多元與一體的歷史發展、多元與一體的現實價值。此階段的研究尚處在學術理念階段,有爭論、有共識。爭論集中在多元一體的社會格局與各民族共創中華兩種理論,前者突出了多元與一體之間的關係,後者強調了各民族的共同貢獻。共識主要在於都承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與現實,都承認一體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第二個階段的研究重點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特點、理論基礎、思想基礎、政策演變、現實困境、鑄牢策略等開展研究,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研究的重心開始轉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的策略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話語自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提出以來,成為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民族政策和民族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側重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理論基礎、鑄牢策略的研究,對其思想基礎的研究還比較少。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集中到一個問題上就是如何理解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釐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的關係。這既是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重點,也是民族理論研究領域需要探討、發展和突破的重大理論問題。
首先,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需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及其相互關係,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工作思想體系。第一,關於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的研究主要通過閱讀經典著作,從中整理馬克思主義關於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的論述,探析它們之間的內在關係。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的第二手資料進行歸納和整理,梳理已有研究中有關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的研究成果,從經典著作中內容的對比研究中,形成忠實於原著的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還要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析出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第二,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工作理論的中國化及中國經驗,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解決的邏輯關係,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之間的辯證關係,等等。這些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對於當前深化民族工作改革、解決民族地區問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平等等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有利於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工作制度的成熟與定型。
其次,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需要從政治上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基本思想的系統表述,是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南,有利於引導各族人民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從理論上解決中國特色民族團結的路徑與方法,即從全面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理論基礎、鑄牢路徑與策略方面,系統提出了我國民族工作領域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 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共同書寫了我們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我們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們偉大的精神。如何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則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共同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和完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理論的重要內容。事實證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我們就能形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書寫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嶄新篇章。習近平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不僅是我國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國中小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要進入民族團結的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各民族青少年的意識之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最後,從教育路逕入手,提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治理方略。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教育策略包括實施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等內容。這就需要從國家治理和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角度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頂層設計、輿論宣傳、文化教育。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需要加強青少年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教育。這可以從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社會教育、區域教育等方面入手,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研究。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建構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這可以從民族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出發,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社會、文化、教育、心理融為一體,多學科綜合開展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論互證,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提供充分的多學科理論支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需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合作教育,逐步完成三個共同體的相互支持及其建構。三個共同體相互聯繫,共同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團結共同體,就是要奏響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旋律,鑄牢中華民族團結共同體有利於國家長期繁榮穩定,一心一意抓建設,齊心協力促發展。鑄牢中華民族統一共同體,就是要把國家認同的問題擴大到有效解決港澳臺問題方面。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均明確指出了關於加強港澳臺工作的方針政策。中華民族的成員理所當然地包括港澳臺同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對象。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有利於推進祖國統一。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近年來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 正發揮著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
總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中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了中國特色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中的「四觀」思想,成為當前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通過教育等路徑,在國家公民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並在公民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把「四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要加強民族地區、港澳臺地區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這樣才能長遠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也才能真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James A Banks.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M].2nd ed.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2007: 25.
[2]海德格爾.同一與差異[M].孫周興,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1: 6.
[3]谷苞.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J].新疆社會科學,1985(3) : 1-10.
[4]谷苞.再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J].新疆社會科學,1986(1) : 1-9.
[5]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 三聯書店,1999: 35.
[6]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4) : 3-21.
[7]馬戎.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新的歷史條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 22-27.
[8]周星.關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學術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 : 6-7.
[9]陳連開.關於中華民族結構的學術新體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評述[J].民族研究,1992(6) : 21-28.
[10]谷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賴以形成的基本條件[J].西北民族研究,1993(1) : 1-6.
[11] 宋蜀華.認識中華民族構成的一把鑰匙──《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讀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 3) : 25-26.
[12] 徐傑舜,韋小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研究述評[J].民族研究,2008(2) : 84-92.
[13]馬啟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我國的民族政策[J].求是,2010(23) : 18-20.
[14]趙旭東.一體多元的族群關係論要———基於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構想的再思考[J]. 社會科學,2012(4) : 51-62.
[15]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導論卷) [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71.
[16]滕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與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 42-49.
[17]滕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新疆雙語教育[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1,27(1) : 14-16.
[18]何喜剛,王鑑.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4) : 3-7.
[19]王鑑.試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與一體教育觀的形成與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02(4) : 40-47.
[20]王鑑.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2002(2) : 52-56.
[21]佐斌,秦向榮.中華民族認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機制[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 68-76.
[22]張瑩瑞,佐斌.青少年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自豪感與內群體偏好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2(1) : 86-88.
[23]王嘉毅,常寶寧.新疆南疆地區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比較研究[J]. 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1(3) :1-6.
[24]楊聖敏.多元一體: 中國民族關係的歷史傳統[N].光明日報,2017-02-26(7).
[25]陳茂榮.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涵[J].廣西民族研究,2019(5) : 1-10.
[26]孔亭,毛大龍.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6) : 51-57.
[27]王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其構建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8(4) : 17-20.
[28]高承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內涵、意義與鑄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 12) : 24-30.
[29]方堃.新中國 70 年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邏輯與基本經驗[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10) : 10-16.
[30]詹進偉.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進路與生成邏輯[J].廣西民族研究,2019(3) : 10-14.
[31]閆麗娟,李智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淵源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8(4) : 9-17.
[32]馬旭.新中國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初心探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建為視角[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6) : 10-15.
[33]雷振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需拓展的三個維度[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6) : 1-6.
[34]詹小美,揭錫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J].青海社會科學,2019(5) : 9-16.
[35]姜永志,侯友,白紅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困境及心理學研究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19(3) : 105-111.
[36]龍金菊,高鵬懷.民族心態秩序構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心理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 12) : 9-15.
[37]倪國良,張偉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 基礎、路徑與價值[J].廣西民族研究,2018(5) : 28-35.